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蜇是一种大型水母,高蛋白、低脂肪,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海蜇的人工养殖蓬勃发展,2003年,东营区海洋与渔业局利用新开发的池塘进行海蜇养殖试验,取得成功。现将试验总结如下:一、养殖池条件1.水源 养殖用水为无污染、饵料生物丰富的自然海水。2.海蜇池 养殖池为2002年冬季新开发的池塘,面积共计200亩,池深2.5m~3.0m,养殖水深2.0m~2.5m,软泥底质,池坡较陡,池塘两端设有进、排水闸。二、放苗前的准备工作1.消毒 用漂白粉30ppm~50ppm进行全池泼洒消毒。2.注水 池塘消毒后,在进、排水口各设置40目~60目的围网进行注水。三、苗种放…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笔者对海蜇人工养殖进行了跟踪调查和研究,就海蜇养殖应注意的五个技术环节,愿和同行及养殖户共同探讨,在此做一总结,以推动海蜇养殖业的发展。技术环节一:放苗前的准备工作1.池塘的选择要求池塘进排水方便,小潮也能换水,附近最好有淡水以便调整池水盐度,面积20亩以上,养殖后期水深可以达到1.5m以上。  相似文献   

3.
由于养殖海蜇具有投入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病害少、风险小、收益高等特点,吸引众多养殖户进入该项产业。为使海蜇养殖得到稳步、健康的发展,笔者依据两年来辽宁省丹东地区生产经验,总结出池塘养殖海蜇技术要点,供大家参考。一、池塘准备及选择适宜套养品种,提高回捕率。 养殖海蜇应选择在进、排水条件较好,水深1.5m~2.0m,且面积大的池塘为好。野杂鱼、蟹类是海蜇的主要敌害,放苗前必须将其杀灭,并安装60目~80目的进水网以防止鱼卵进入池内。排水网要采用围网方式并配有大、小两种网目,供养殖中、后期更换,以防止排水时海蜇随水流失。池…  相似文献   

4.
海蜇盛产于我国渤海湾的河北、辽宁 ,黄海南部的山东、江苏一带。近几年 ,由于社会需求量大 ,经济价值高 ,滥采酷捕现象严重 ,野生资源濒临枯竭。为此 ,去年我们推广池塘养殖海蜇 830亩 ,经与其它养殖品种相比 ,具有生长快、周期短、见效快等优点 ,1年内可养殖多茬 ,约 3个月就可出池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1 池塘的选择及清整池塘的选择应以适宜海蜇生长的环境条件为原则 ,要求海水无污染 ,进、排水系统独立畅通的养殖区 ,水深 1 .5~ 2m和有环沟的长方形小面积池塘或大面积荒塘。池塘底以细粉砂质为好 ,含沙量在 5 0 %以上…  相似文献   

5.
刘瑞义 《河北渔业》2006,(6):23-23,49
1池塘选择与修建 选择离海边较近,进排水方便,小潮也能换水的池塘.附近有淡水资源以便调节池水盐度.池塘的大小在3.3hm2以上为宜,越大越好.平均水深1.0m以上,至少1/4的池塘面积要达到1.5m深,越深越好.池边的坡度越陡越好,坡度偏小的应在池边水深0.5m处加围网或塑料布,以防海蜇抢滩死亡.  相似文献   

6.
海蜇养殖作为一项投入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病害少,风险低,收益高的新兴特种水产养殖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水产养殖户的青睐。笔者从事海蜇繁育及养殖多年,对海蜇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作了积极的探索,现总结较为成熟和经济效益较高的海蜇与日本对虾混养生产经验,以供参考。一、放养前的准备1.池塘选择及处理 养殖池塘要求砂泥底质,保水性能良好,进排水条件好,海水水质要求无污染,盐度在18‰~35‰之间(如能引入淡水更佳),池塘蓄水水位最低要达到1.5m以上,面积宜在50亩以上。冬季冻晒池塘,清除池底杂物,在进排水闸门处建造防逃设施。在池塘内侧…  相似文献   

7.
海蜇养殖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风险小、适合大面积推广的新兴养殖业。辽宁省东港市近海是海蜇生长繁殖的原产地,也是虾池养殖海蜇面积最大的县,2005年养殖面积5万余亩,产量近6000t。为充分利用好虾池资源,大力推广海蜇高产养殖技术,提高虾池综合利用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在东港地区5年虾池养殖海蜇的基础上,做了海蜇虾池高产养殖技术研究并获得成功,整理出海蜇虾池养殖高产技术要点,供广大养殖户参考。一、养殖池选择1.水源与水质养殖池应靠近海水水源,池塘进、排水方便,最好选择可以利用自然纳潮进、排水的池塘。另外,还应备有淡…  相似文献   

8.
鲟鱼养殖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鲟鱼属大型鱼类,其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和适应能力强,在池塘(土池和水泥池)和网箱中均可养殖,而在池塘养殖鲟鱼时应注意如下一些问题。一、池塘条件鲟鱼养殖池要求面积较大,池水较深,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区域,交通便利且通讯设施齐备。池塘面积以5亩~10亩为宜,水深2m~3m,水质较稳定,水体溶解氧值高,最好在5mg/L以上。池塘要有独立的进排水口、坡降,配备一台水车式增氧机,并设置饲料台。二、清塘消毒放苗前半个月,池塘进水15cm~20cm,用100kg/亩~150kg/亩生石灰兑水后全池泼洒,以消灭水中有害生物;池塘浸泡3天~4天后把池水排出池外,再进…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东港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开展海水池塘多品种综合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同时,在项目基地采用"多茬轮捕养殖法"进行了海蜇高产养殖技术试验。池塘面积160亩,网捕海蜇7次,共收获海蜇136960千克,亩利润9168元。现将试验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在东港市恩达水产有限公司选择160亩长方形池塘作为试验池塘,泵站供水,池塘最高水位2.2米,泥沙池底,设有进、排水闸。2.放苗前准备(1)蛏床建设:在池塘中沿长边走向用挖掘机修  相似文献   

10.
东营市河口区海岸线长254.37km,滩涂面积90余万亩,但近几年来,由于养殖病害严重,对虾等水产品养殖效益较低。海蜇是一种大型水母,高蛋白、低脂肪,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海蜇养殖具有成本低、市场前景广、销路好、经济效益高的优点,自2004年以来,我们引进海蜇,在河口大北养殖区进行养殖,平均产海蜇450kg/667m(2亩),产值在  相似文献   

11.
2010年,笔者在大洼县荣兴镇海丰水产有限公司利用6.67hm^2(100亩)的池塘,进行了海蜇人工养殖技术研究,取得了单茬海蜇养殖亩产150kg,养殖规格超过3.5kg,每667m^1收入1500元的较好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一、池塘的基本条件 海蜇与对虾适宜盐度范围为18~28,在此范围内,盐度越低生长越好。因此养殖池塘最好选择无污染,盐度较低且有淡水注入的海区。养殖面积50~100亩比较适宜,水深1.5~2米,岸边坡度越陡越好,池塘四周距堤岸0.5米处设置围网,清除池塘四周杂物。高标准池塘的好处:第一可以减少海蜇靠岸抢滩造成的体表磨损或死亡;第二风浪较大和光照太强时海蜇都要下潜,而且海蜇个体越大下潜越深,如果水浅,海蜇势必强行卜潜,造成海蜇蜇体磨损:  相似文献   

13.
淡水鲨鱼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食性广、耐低溶解氧、肉质好、色泽鲜艳、抗病能力强等特点,我国己有部分省、市和地区引进试养。2000年,我们进行小规模的工厂化温流水试养,并获得成功;2002年,为了扩大养殖规模,探索多种养殖模式,实现该品种的产业化开发,我们又进行了淡水鲨鱼的池塘培育试验,现将其鱼种培育技术总结如下:一、池塘条件池塘面积4.0亩,长方形,东西走向,池深2.5m,水深1.5m,池底较平坦,淤泥厚20cm。池塘水质清新,无污染。水泥池2口,面积分别为50m2,水深60cm~80cm,进排水方便,水源为地下水。二、池塘消毒鱼苗放养前,池塘用75kg/亩生…  相似文献   

14.
2007年,我们利用莱阳市淡水养殖试验场.1、2号2个池塘进行了赤眼鳟成鱼养殖试验,池塘面积分别为2000m^2(3亩)和3333m^2(5亩),水深1.5~2m,池底淤泥20cm左右,进排水方便。2007年2月下旬排干池水,清整池塘,每667m^2用生石灰100kg进行消毒,消毒后进水,每667m^2施放经发酵的鸡粪基肥150kg。  相似文献   

15.
笔者根据近几年从事海蜇室内试养和池塘养殖的经验,就其塘养高产技术总结如下。1 池塘状况 选择靠近海边、进排水方便、有淡水水源的池塘进行整修改造、清淤筑坡,坡比一般在1:3以上。池塘面积不限,一般单池在1ha以上,或仿自然生态。养殖后期,池水深度要求达到1.8m以上。  相似文献   

16.
正鲤鱼是北方地区池塘养殖主要品种,以下就其不同养殖阶段进行技术探讨,供养殖者参考。一、鲤鱼苗种培育1.鱼苗培育(1)池塘准备选择1~2亩,水深1.2~1.5m,少淤泥,东西向鱼池,按常规方法清整、消毒。(2)施肥(又称肥水下塘)鱼苗下塘前7~10天,用杀菌剂消毒,然后可将已发酵的粪肥施入池塘如猪鸡粪便150~300kg/亩,也可施用5~10kg/亩的无机肥料(含氮磷钾为主的化肥),或用鱼用肥(用法、  相似文献   

17.
花鲈俗称寨花,原为海水养殖品种,近几年来通过人工驯化也可以在淡水中生长。花鲈因其具有生长迅速、病害少、效益高等优点而受到养殖者青睐,养殖前景广阔。 一 、池 塘 条 件 池塘面积 2 亩 ~8 亩,水深 1.5m~2.0m,池底淤泥10cm~20cm,进排水方便,水源要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池塘清整时,于放苗前清除池底的淤泥,用 250kg/ 亩~300kg/亩生石灰进行彻底清塘,再施用200kg/亩~300kg/亩经过腐熟的牲畜粪便作基肥,进水1.5m。 二 、鱼 种 淡 化 培 育 从沿海购买的花鲈鱼种,首先要求放养在专门的淡化池中进行淡化处理。淡化池要求面积0.5…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充分利用养殖空间,实现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海参摄食底栖硅藻、海蜇摄食浮游动物的生态习性,2013年我们指导渔民开展了海参海蜇池塘生态混养模式的试验,海参年产量达到1 490kg/hm2,海蜇年产量达到3 300kg/hm2,经济效益显著。现将该技术模式总结如下。1池塘改造试验池塘面积约5.6hm2,长470m,宽120m,东西走向,距离海边较近,进、排水渠畅通,交通、电力方便,池底为沙泥质。  相似文献   

19.
1池塘养殖海蜇回捕率低的原因1.1养殖池塘不规范一是池塘水质差,单个池塘面积太小或水深太浅。二是养殖多年的旧池塘,淤泥厚,坡比小,清塘不彻底,敌害生物多。有的池中已养花蛤、文蛤或竹蛏等,未能进行彻底晒滩、清塘、消毒。有的是连片垦区虾池,养殖品种不一,规格不同。加之池塘渗透严重,造成晒滩不彻底。外堤中沟进排水污染严重。三  相似文献   

20.
海蜇人工养殖的池塘的总面积应>6hm2,进排水条件较好。放养蜇苗的伞径为2~3cm,放养密度控制在1500~4500个/hm2。放养时间为5月中下旬,在7月上中旬可放养二茬苗,捕大留小,但最迟应在9月中旬水温下降至约18℃时捕获完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