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鲟鱼抗病能力较强,发病率较低,但由于其骨板坚硬,鳃部分裸露,在人工环境下进行高密度养殖,相互磨伤而容易受到病虫害的感染.鲟鱼患病后用普通药物难以治愈,且鲟鱼对一般的常用药物非常敏感,这要求我们在鲟鱼养殖工作中,加强鱼病预防工作,方可将损失降到最低点.鲟鱼类的商品养殖在国内才刚刚起步,有关其病害研究资料极少.已报道的鲟鱼类主要寄生性疾病有水霉病、肠炎病、肿嘴病和寄生虫病等,非寄生性鱼病有气泡病、氨氮中毒等,在此将鲟鱼疾病及其防治方法作以介绍,仅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春夏季节,水温适宜,水中各种病原容易滋生繁殖,是鱼病多发季节。尤其是草鱼发病死亡率高,损失大,如果忽视预防很容易诱发鱼病。广大养鱼户应树立无病先防、防重于治的原则,及时做好预防工作。现将四种主要鱼病的防治方法分别介绍如下:1.水霉病易流行于早春季节。主要症状:鱼体表面局部鳞片脱落,体表发霉或长毛。游动失常,食欲下降,逐步消瘦后死亡。一般鲢鱼发生比较普遍。发病原因:主要是冬春拉网捕捞运输及放养过程中造成鱼体受伤,使鳞片局部脱落,导致病原侵入鱼体发病。防治方法:①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要特别小心,注意保护鱼体不受伤…  相似文献   

3.
彩红鲷抗病力强,在池塘养殖中很少发病,但是水质调控不好或鱼体经运输、捕捞擦伤,很容易在短期内引起大量死亡,要密切注意防治。常见的鱼病有如下几种: 一、水霉病 1.病因:由水霉菌引起。 2.症状:病鱼急躁不安,独游水面或浅滩,游动缓慢,体表有絮状水霉着生,皮肤黏液增多,鱼体消瘦衰弱而死。此病一般在水温18℃时最为流行,特别是鱼种下塘时易发生。  相似文献   

4.
笔者从2001年到2003年底进行流水池鲟鱼养殖,现将养殖过程 中常见鲟鱼鱼病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仅供参考:一、水霉病症状此病主要发生在仔幼鱼阶段,在幼鱼体表擦伤处可看到灰白色棉毛絮状物,病鱼开始焦躁不安,随着病情加重会发生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预防与治疗①运输、放养鱼苗和流水池清洗时,操作要细致,避免鱼体擦伤。②对染病鱼池用4千克/米3的食盐或20克/米3的土霉素 4千克/米3食盐,浸泡1~2小时。③饲喂土霉素,头天5克/千克饲料,第2~6天喂3克/千克饲料,每天2次,共喂7天。二、肠炎病症状此病在养殖的整个阶段都可能发生,病鱼…  相似文献   

5.
李芳 《水产养殖》2017,(9):44-45
<正>鱼病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鱼体,而鱼体的抵抗力不足以克服此种作用,而导致代谢紊乱、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发生病理变化,此种病理变化也就是症状,是鱼病发生的标志。鱼病的发生有鱼体受微生物的感染和寄生虫的寄生、机械损伤,饥饿和营养不良以及水温、溶氧量、p H值、水中化学成分和有毒物质等因素的变化也会造成鱼体发病。当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时,会影响鱼类的生长,一旦超过鱼体的忍受范围,鱼就得病。池塘养殖  相似文献   

6.
黄生林 《内陆水产》2000,25(6):41-41
尽管加州鲈鱼以其适应性广、病害少、易养殖的优势在南方已得到了迅速的大面积的推广,然而生产养殖过程中一些病害对苗种的危害也较严重,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笔者就池塘养殖中比较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进行了搜集和整理,供养殖生产者和鱼病防治工作者参考。1真菌病1.1水霉病此病流行于冬、春季,水温10~20℃时,鱼体有外伤者易患病,病鱼体表可见粘附着一团团水霉,并粘附污泥,其状如旧棉絮覆盖。病鱼在水中虚弱无力,常呆滞不动,最终衰竭而亡。防治方法:1)彻底消毒清塘,杀灭病原体;2)苗种过池、运输时要小心操作,防止外伤而感染…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水产品养殖种类和鱼类疾病种类也快速增加,阿城市的渔业也面临着同样的状况。几年来,经过阿城市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使鱼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鱼病给广大养鱼户造成的损失。现将阿城市水产养殖中常见的鱼病种类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1常见鱼病种类及防治措施1.1赤皮病症状:病鱼体表局部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松动、脱落,鱼体两侧及腹部较明显,并伴有鳞基充血,其末端腐烂,鳍间组织破坏等蛀鳍现象。发病规律及发病品种:此病发生是由于在养殖过程中经过捕捞、运输、分养后,鱼体受损…  相似文献   

8.
史飞  郑宝亮 《水产养殖》2012,33(11):43-4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鲟鱼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备受消费者喜爱,人工养殖前景十分广阔.近几年来,山东省临沂市依托地下水资源丰富的条件优势,发展冷水鱼养殖方兴未艾,其中鲟鱼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每年的工厂化流水养殖面积达到20 hm2,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鲟鱼养殖过程中病害越来越多,因鱼病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病害问题成为影响鲟鱼养殖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近十几年来一直从事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和防治工作,积累了一定的鲟鱼病害防治技术及经验.现把工厂化流水养殖鲟鱼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鱼类养殖生产过程中,渔民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鱼病,部分渔民由于没有采取合理的防治方法,影响了养殖效果,甚至造成了很大损失.以下介绍水霉病、黏孢子虫病等两种常见疑难鱼病的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水霉病 水霉病是春季多发鱼病,主要是由于鱼体表受到损伤,受伤组织感染水霉菌而引起的.水霉菌是广泛存在于水域和潮湿土壤中的一种霉菌,通过孢子进行无性繁殖,对不良环境耐受能力极强,适宜生长温度为10~ 18℃,温度达到25℃以上时水中的游孢子繁殖力减弱,一般不易发生感染.因此,鱼类水霉病25℃以下都会发生,而28℃以上比较少见.当鱼类体表组织受伤时,水中的水霉病游孢子就会伺机附着,在坏死组织上开始发芽形成菌丝,菌丝除寄生于坏死组织外,还可蔓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围组织,继而贯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肤与肌肉坏死,最后导致鱼死亡.  相似文献   

10.
李玉凤 《黑龙江水产》2006,(6):26-26,28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随着水温的上升,水中各种病原体开始滋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感染鱼体,引起鱼病。实践证明:“防重于治”是预防鱼病的重要原则。只要采取“无病先防”的积极防治原则,才能使渔业生产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做好春季预防工作是鱼病防治的关键环节。现根据笔者的工作实践,谈点体会,供渔民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