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诱发突变技术在小麦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诱发突变技术在小麦育种中具有重要作用。简要介绍了60Co-γ和EMS的诱变原理,诱变剂量的选择,诱变材料的选择以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进一步阐述了这2种诱变技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最后分析了小麦育种现状以及诱变育种在小麦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甲基磺酸乙酯(EMS)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诱变剂,能诱发产生高频率的基因和染色体突变。近年来,依托突变体的创建为基础的基因定位、克隆和功能基因研究得以迅速拓展。从小麦EMS诱变、最佳处理剂量与表型、生理生化、分子标记鉴定,产量、品质、抗逆、抗感病等关键性状突变体筛选以及小麦异源易位系创制与诱导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突变库的利用等多方面对我国在EMS诱变及其在小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EMS技术的发展前景及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的诱变育种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3.
EMS诱变对小麦品种贵协3号种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小麦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化学诱变育种提供参考,以小麦品种贵协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育苗盘发芽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EMS浓度增加,小麦种子出苗率逐渐下降,处理时间为12h,EMS浓度为0.4%时是小麦诱变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4.
EMS诱变技术研究概况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列举方式介绍了EMS 诱变涉及的材料,从种子诱变、小孢子诱变、离体诱变和理化复合诱变4个方面阐述了EMS诱变技术在品种培育领域的应用方法以及EMS诱变产生的各种效应,并基于EMS研究相关的论文和专利情况综述了我国EMS 诱变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诱变育种与遗传工程结合及以定向诱变为目标的EMS诱变技术将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发展小麦生产,选育高产、抗病新品种,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小麦育种采用辐射诱变的方法、选育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是行之有效的。国内外采用辐射诱变的方法已选育出一些新品种,但提高小麦辐射诱变育种效率的研究资料尚少,为此,我们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一、γ射线、中子、EMS、γ+EMS 等不同诱变因素的诱变效果以铁春1号为试材,进行了不同诱变因素的处理,观察了其 M_2的变异情况,见表1。表1 不同诱变因素处理后小麦 M_2世代的变异率  相似文献   

6.
诱变技术作为一种增加遗传基因变异率的育种技术,在辣椒育种中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介绍了辐射诱变、航天诱变和化学诱变技术的特点及作用机理,重点综述了Coγ射线、航天诱变和EMS诱变的机理及在辣椒育种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诱变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综述了EMS化学诱变技术、离子束注入技术、激光辐照技术和空间诱变技术的诱变机理、生物学效应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是全国小麦主产区之一,小麦育种工作亦是成绩显著。诱变技术因能有效地创造自然界未有的种质资源,在作物育种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江苏省在农作物诱变育种研究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本文综述了江苏省小麦育种工作的研究现状及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加强江苏省小麦诱变育种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饮食多样化需求的增强,糯性食品也越来越受欢迎,因而糯小麦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从而带动了糯小麦新品种的培育及其淀粉特性的研究。自然界中不存在糯小麦突变体,人工杂交遗传重组是最早用于培育糯小麦的育种方法。EMS(Ethylmethane sulfonate)诱变技术、轮回选择育种技术、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单倍体等技术也被采用,但相对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育种技术体系。本文以济糯116为例,从亲本选择、不同世代选择技术和手段、后代选育和抉择等方面,总结阐述了白粒全糯性小麦的育种技术体系,并讨论了其应用和产业化前景,可为糯小麦的产业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玉米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述了电离辐射和化学诱变等玉米诱变育种方法,对激光辐照诱变育种和EMS花粉诱变育种等发展较快的新技术作了较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EMS具备的较高突变频率在作物育种上被广泛使用。目前栽培种花生遗传背景相同或相似,遗传变异率低,很难产生优异性状。育种家利用EMS对花生进行化学诱变,从后代中筛选、鉴定出一些优异突变体或目的基因。综述了EMS诱变原理与特点、诱变方法和材料的选择、后代突变体的筛选方法和EMS诱变在构建花生突变体库中的应用前景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EMS诱导国麦301小麦突变体库的建立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处理国麦301小麦种子,构建小麦EMS突变体库,旨在为小麦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分子育种准备基础材料。对M2代全生育期田间及收获后进行生物学性状及农艺性状鉴定。结果表明,突变群体的表型变异率为6.398%;获得了幼苗、叶、茎、穗、熟期等的突变体769个,变异类型丰富。  相似文献   

13.
离子束生物技术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述了离子束生物技术在小麦育种领域应用情况 ,概括介绍了离子束诱变育种和离子束介导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及方法 ,对离子束小麦育种过程中涉及的主要技术参数作了详细描述。还介绍了最近发现的离子束诱变小麦遗传新规律和离子束辅助外源裸露大分子DNA转移在小麦育种中的新进展 ,提出了离子束生物技术在育种领域急待解决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诱发突变选育小麦新品种的研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张掖市农科院小麦诱变育种研究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小麦诱变育种的常用方法及辐照处理的参考剂量,并对张掖市小麦诱变育种今后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离子辐射诱变小麦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郭向萌  押辉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1):6334-6335,6410
阐述了离子辐射技术在小麦育种方面的应用情况,介绍了离子束诱变小麦育种的原理、方法,离子辐射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离子辐射技术在小麦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6.
小麦EMS突变体的创制与性状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MS(甲基磺酸乙酯)诱变育种技术是利用EMS处理种子,使其发生基因突变,在短期内获得有价值的突变体,为育种工作提供丰富遗传变异的一项技术。本研究利用EMS诱变处理小麦品系山农666-2和山农861的种子,在M_1代分别收获203、306个单株,种成M_2株行;在M_2代,每一行收获一个代表性单株,同时收获有明显变异的单株,最终,山农666-2及山农861各收获290、412个单株,种成M_3株系。对M_3代进行了株高、抽穗期、白粉病、条锈病等性状的调查分析。在山农666-2中,株高变异明显,变异范围为40~80cm,获得一些高秆、矮秆变异株系;鉴定出一些高抗条锈病或高感白粉病的株系;发现较野生型最早提前2天或最晚延迟14天抽穗的株系。在山农861中,同样获得高秆、矮秆变异株系,株高变异范围在25~85 cm;鉴定出一些高抗白粉病或高感条锈病的株系;抽穗期变异从最早提前3天抽穗至延后11天抽穗。本次诱变处理获得的突变体变异丰富,这为小麦农艺性状相关基因及抗病基因的发掘、克隆及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同时也为小麦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种质来源。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山西省当地的甜荞(common buckwheat)种子为材料,利用不同时间、浓度梯度的甲基磺酸乙酯(EMS)对其进行诱变处理,探讨不同EMS诱变处理对甜荞种子发芽率、发芽势的影响,以确定荞麦种子的EMS适宜诱变剂量。最终为进一步获得荞麦优良性状并培育符合EMS诱变育种需求的新品种打下坚实的基础。结果显示:EMS诱变甜荞的最适浓度为1.0%,处理时间为4 h,致死浓度为1.7%。  相似文献   

18.
植物诱变新技术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国内外小麦诱变育种所取得的成就,简要介绍了石蜡油-EMS花粉诱变、离子束注入、花粉辐照和空间诱变新技术的诱变机理、生物学效应及其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EMS花粉诱变玉米新种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不同浓度的甲基磺酸乙酯 (EMS)诱变 6个温带骨干自交系、 1个温带群体和 3个热带种质的成熟花粉。从诱变后代中选出了 2 0多种突变体 ,其中早熟、晚熟、抗虫和温带适应性热带种质是玉米育种的宝贵种质资源。并且得出利用EMS花粉诱变技术在处理花粉 45min时 ,温带自交系的半致死剂量位于 0 5~ 1 0mL/L。  相似文献   

20.
突变育种技术是运用中子、射线和离子等物理辐射因素亦或是空间环境诱变种子或是植物离体组织,最终获取有益突变体,极大的缩减育种周期,诱变育成品种数据库统计研究表明,到二零一六年五月份,全世界在200余种植物品种的基础上,已经有超过三千个突变品种,小麦突变体共有200余种,我国诱变小麦有164种,基于此,笔者针对小麦诱发突变技术育种研究进展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以下为详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