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砂生槐根瘤内生细菌多样性及其促生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珍稀植物砂生槐为材料,对该植物根瘤内生细菌种群组成及其促生潜力进行研究,为砂生槐在荒漠化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YMA培养基通过平板涂布分离法分离内生细菌,通过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其遗传多样性,采用溶磷圈和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溶磷能力,Salkowski比色法测定IAA分泌量,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固氮量。结果表明,从砂生槐根瘤中分离到19株代表性内生细菌,分别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解糖假苍白杆菌(Pseudochrobactrum)、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沙雷氏菌属(Serratia)和普罗威登斯菌属(Providencia)等5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为优势菌属。在19株供试细菌中,7株具有良好的溶解无机磷能力,溶磷量达到100 mg/L以上;6株菌株具有良好的溶解有机磷能力,溶磷量达到42 mg/L以上;5株菌株具有良好的固氮能力,固定氮量达44 mg/L以上;3株菌株具有良好的IAA分泌能力,IAA分泌量达45μg/mL以上。利用种子发芽指标测定高溶磷菌株的促生能力,其中菌株R24能明显提高砂生槐种子的萌发率。综上,西藏砂生槐根瘤内生细菌遗传多样性丰富,且具有良好促生能力,是重要的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揭示马铃薯根际土壤固氮解磷菌类群,分析其固氮酶活性和溶磷能力,为利用新造地作物根际促生菌提供依据。【方法】以采自延安市安塞区新造地的马铃薯根际土壤为供试样品,采用Ashby培养基和无机磷培养基分离纯化马铃薯根际固氮解磷菌,以16S rDNA基因分析马铃薯根际微生物类群组成,以乙炔还原方法测定其固氮酶活性,以溶菌圈法和钼蓝比色法测定其溶磷能力。【结果】从延安新造地马铃薯根际土壤中分离并筛选到9株固氮解磷菌,经鉴定分别属于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红球菌属(Rhodococcus)、节杆菌属(Paenarthr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贪噬菌属(Variovorax)、肠杆菌属(Kosakonia)和副球菌属(Paracoccus)等8个属;9株固氮解磷菌均具有固氮和溶磷特性,其固氮酶活性在11.88~95.08 nmol/h,其中菌株N34的固氮酶活性最高,且与其他菌株的固氮酶活性差异显著;9株固氮解磷菌株溶磷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溶磷能力为22.05~54.9 mg/L,其中菌株N46的溶磷能力最好,7 d累积溶磷能力达到54.9 mg/L。【结论】分离纯化得到的9株固氮解磷菌均具有一定的固氮解磷能力,可用于开发马铃薯功能菌肥。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开发苹果根际促生菌资源,以陕北苹果树根际土壤为材料进行根际促生细菌的筛选。以溶磷、解钾和产铁载体作为标准,测定初筛菌株的多种促生能力,并通过16S rDNA序列同源分析,对筛选出的促生效果最好的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并采用单菌单独接种和多菌混合接种的小麦盆栽试验,测定其促生效应。结果表明:从陕北不同产地苹果根际土壤中筛选获得131株细菌,具有溶磷能力的菌株共17株,占总分离菌株的10.68%,其中11株细菌能够溶解无机磷,6株细菌能够溶解有机磷;可产铁载体的有24株,占总分离菌株的18.32%,YS-28和YC-31具有解钾能力。基于16S rDNA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将其中的24株归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白色杆菌属(Leucobacter)、红球菌属(Rhodococcus)。从中筛选出属于芽孢杆菌属(LC-22、YC-31、LC-19)和假单胞菌属(LC-2)的高活性菌株的小麦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经LC-22、YC-31和LC-19混合菌液处理,小麦幼苗鲜质量增加96.12%;经LC-22、LC-19和LC-2混...  相似文献   

4.
为获取对当归和羌活生长具有促生作用的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以当归、羌活的根系为研究对象,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具有固氮、溶磷和分泌3-吲哚乙酸(IAA)能力的菌株。通过对菌株的固氮酶活性、溶磷能力及分泌IAA的能力进行测定,筛选出促生性能优良的菌株;进一步通过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优良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共筛选到12株具有固氮酶活性的菌株,其固氮酶活性为0.30~4.04 nmol C2H4·mL-1·h-1;6株溶解无机磷的菌株,溶磷量为290.98~420.33μg·mL-1;3株产IAA的菌株,IAA分泌量为10.38~18.63μg·mL-1。经鉴定,溶磷特性优良的菌株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错玫杆菌属(Falsirhodobacter),假单胞菌属为优势菌属。综合各菌株的促生特性,筛选出2株促生性能优良的菌株:WQP-5(...  相似文献   

5.
南亚实蝇成虫肠道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和16S r DNA(V6-V8)高变区测序相结合的方法,从室内人工饲养的性成熟南亚实蝇雌虫肠道中分离、鉴定出21株细菌,均属于γ-变形菌门,分别为肠杆菌属(7株)、拉乌尔菌属(3株)、沙雷氏菌属(2株)、普罗维登斯菌属(2株)、不动杆菌属(1株)、柠檬酸杆菌属(1株)、西地西菌属(1株)和不可培养的细菌(4株);从性成熟的南亚实蝇雄虫肠道内分离得到20株细菌,分别为细菌(7株)、克雷伯氏菌属(4株)、肠杆菌属(3株)、普罗维登斯菌属(2株)、沙雷氏菌属(1株)、摩根菌属(1株)、假单胞菌属(1株)和γ-变形杆菌(1株),也均属于γ-变形菌门.由上可知,性成熟的南亚实蝇雌、雄成虫肠道共有细菌为肠杆菌属、普罗维登斯菌属和沙雷氏菌属,均属于肠杆菌科,表明肠杆菌科是南亚雌、雄成虫肠道细菌的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6.
毛竹根部解磷细菌的筛选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对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根部(包括根际、根面及内生细菌)解磷细菌进行了筛选,并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从179株毛竹根部细菌中筛选出26株解磷细菌,包括14株根际细菌、8株根面细菌、4株内生细菌。其中,芽孢杆菌BK24的解磷活性最高,其解磷活性达到369.06 mg/L。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26株解磷细菌中,13株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50.00%),5株属于变形菌门β亚群(Betaproteobacteria,19.23%),4株属于变形菌门γ亚群(Gammaproteobacteria,15.38%),4株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5.38%)。芽孢杆菌属(Bacillus,38.46%)和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19.23%)为优势菌属。  相似文献   

7.
土壤中的溶磷菌可增加难溶性磷酸盐的溶解性,提高植物对磷的吸收和利用。利用溶磷圈法,从红花根际土壤中,初步筛选出具有较高溶磷能力的菌株RC01,并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当葡萄糖为碳源、(NH_4)_2SO_4为氮源,在30℃、0.3 g/L NaCl条件下,该菌的溶磷效果较好;正交试验结果表明,10 g/L葡萄糖、0.5 g/L (NH_4)_2SO_4、30℃、0.35 g/L NaCl时,溶磷量最大。RC01经过16S rRNA测序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其良好的溶磷菌特性,可为促进红花生长的相关微生物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溶磷微生物可将土壤中难溶性磷转化为有效态磷,施用溶磷菌肥是提高土壤磷素利用率的有效措施。选取溶磷效果较好的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NJDL-03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NJDL~(-1)2两株真菌进行土培实验,探究了溶磷真菌在石灰性土壤中的溶磷效果,揭示了经固体发酵获得的溶磷菌肥对玉米生长及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真菌NJDL-03和NJDL~(-1)2比细菌San8溶磷效果更强,盆栽试验中NJDL-03、NJDL~(-1)2及San8菌肥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较CK提高了4.36、5.03、0.71倍,且NJDL-03、NJDL~(-1)2、San8及Substrate等处理的玉米植株干重分别较对照增加了67.14%、67.70%、33.96%、24.04%。各处理土壤中细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丰度较CK显著降低,真菌菌肥处理后在细菌属水平上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小囊菌属(Plesiocystis)及嗜盐杆菌属(Halotalea)等的丰度相对于CK均有显著增加,而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及溶杆菌属(Lysobacter)丰度则较CK显著降低。生物菌肥处理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影响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并促进玉米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9.
利用细菌形态特征和16S r DNA序列分析方法鉴定了泽兰实蝇(Procecidochares utilis Stone)幼虫内生细菌的种类,并通过圆叶片法初步研究了这些内生细菌对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叶片的侵害作用。从泽兰实蝇幼虫体内共分离了22株菌,并鉴定出21种,分属于10个属:迪茨菌属(Dietzia)、芽孢杆菌属(Bacillus)、泛菌属(Pantoea)、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肠杆菌属(Enterobacter)、莫拉菌属(Moraxella)、红球菌属(Rhodococcu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克吕沃尔菌属(Kluyvera)。ZLSY2、ZLSY5、ZLSY15、ZLSY16、ZLSY20、ZLSY22这6株菌对紫茎泽兰的叶片有显著的侵害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细菌形态特征和16S r DNA序列分析方法鉴定了泽兰实蝇(Procecidochares utilis Stone)幼虫内生细菌的种类,并通过圆叶片法初步研究了这些内生细菌对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叶片的侵害作用。从泽兰实蝇幼虫体内共分离了22株菌,并鉴定出21种,分属于10个属:迪茨菌属(Dietzia)、芽孢杆菌属(Bacillus)、泛菌属(Pantoea)、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肠杆菌属(Enterobacter)、莫拉菌属(Moraxella)、红球菌属(Rhodococcu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克吕沃尔菌属(Kluyvera)。ZLSY2、ZLSY5、ZLSY15、ZLSY16、ZLSY20、ZLSY22这6株菌对紫茎泽兰的叶片有显著的侵害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16S r DNA PCR-RFLP、16S r DNA全序列分析、BOX-PCR等多相分类技术,对采集自陕西神木、甘肃天水、青海泽库地区的豆科植物根瘤内生细菌资源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采集的豆科植物根瘤中共分离到50株供试菌株,对这50株供试菌株和8株参比菌株进行了16S r DNA PCR-RFLP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全部供试菌株在81.5%的相似性水平上分成4个分支(在86%相似性水平上,分支I包括3个群,分支III包括3个群)。选取各群代表菌株进行16S r DNA测序,确定了50株供试菌株中,1株属于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1株属于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6株属于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27株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2株属于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其余13株则分别归属于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泛菌属(Pantoea)。表明16S r DNA PCR-RFLP和16S r DNA全序列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对部分16Sr DNA序列相似性达到100%的菌株进行BOXPCR来确定是否为同一克隆。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神木等地区豆科植物根瘤内生菌具有很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大豆根际溶磷菌分离鉴定及溶磷过程中有机酸的分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吉林省地区大豆Glycine max根际溶磷菌的种类及溶磷特点。【方法】利用溶磷圈法筛选溶磷菌,16S rDNA序列测定和Vitek2生理生化系统对菌株进行分析鉴定。测定菌株生长量、溶磷量、培养基pH变化与有机酸的产生。【结果】从大豆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4株溶磷菌株WJ1、WJ3、WJ5和WJ6。4个菌株分别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苍白杆菌属Ochrobacterum sp.和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 sp.。4株溶磷菌96 h内最大溶磷量分别为558、478、596和586μg·m L-1。甲基红试验和培养物p H测定结果表明:4个菌株在溶磷过程中可使培养物的pH下降,当p H小于4时,会明显阻碍菌株的生长。p H为5时,WJ1和WJ3的生长受到轻微的影响,WJ5和WJ6能正常生长。GC-MS对菌株在溶磷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化合物的分析表明,4菌株均分泌多种有机酸,其中α-酮戊二酸在WJ1、WJ3和WJ6菌株溶磷过程中大量产生。【结论】4菌株具有较好的溶磷能力,溶磷过程中分泌有机酸种类不完全相同,有机酸的分泌造成培养基的p H降低,影响菌体生长,而菌体数量决定各菌株的溶磷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认识藏区青稞根际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采集藏区青稞根际土壤,对根际样品中的放线菌进行分离,测定分离菌株的溶磷能力、抗病促生(IAA产量)能力,并运用反转录重复因子扩增(BOXA1RPCR)技术、16S r RNA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系统分析可培养放线菌的系统发育地位。【结果】通过7种培养基共分离得129株放线菌菌株,其中有51株菌株(占总分离菌株的39.5%)产IAA,8株产量较高(>57 mg/L),77株(占总分离菌株的60.0%)表现出溶磷活性。基于BOXA1R-PCR图谱,采用平均连锁聚类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129株菌被分成19种不同的遗传图谱类型。基于分离菌株的菌落特征和遗传聚类图谱选取32株代表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通过Mothur软件对分离菌株进行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聚类分析,共得到5个OTU分类单元,其中以OTU1为主。系统发育显示代表菌株分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放线菌属(Actinomyces)等5个属,其中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为优势种属。【结论】西藏青稞根际土中放线菌多样性明显,这些放线菌中蕴藏着大量的有开发应用前景的菌株。  相似文献   

14.
运用纯培养法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烟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用NA、1/10NA、R2A、1/10R2A培养基分别从烟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分离了17株与28株细菌。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7株根际细菌可分为5个属6个种,7株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41.18%),4株属于变形菌门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23.53%),4株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3.53%),2株属于变形菌门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11.76%);28株非根际细菌可分为9个属17个种,15株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53.57%),6株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1.43%),4株属于变形菌门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14.29%),2株属于变形菌门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7.14%),1株属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phy.nov.,3.57%)。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菌属。1株细菌可能为新种或属。研究表明烟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含有较为丰富的微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5.
根据菌落形态特征,从中国第4次北极科考采取的海洋沉积物BN05中分离到19株细菌,对其进行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并利用平板扩散法从中筛选出对植物病原真菌尖刀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活性菌株。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从北极海洋沉积物中分离到的细菌主要为γ-变形杆菌纲(γ-Proteobacteria),分别属于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1株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假交替单胞菌属是北极海洋沉积物BN05中可培养细菌中的优势菌群。活性菌株筛选结果表明,5株菌株对尖刀镰孢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菌株BN05-S-2和BN05-B-6属于假单胞菌属,菌株BN05-M-2、BN05-M-7和BN05-B-2属于假交替单胞菌属。  相似文献   

16.
蜂花既是蜂粮,同时也被人们当保健品食用。为了解蜂花粉产品中可能污染的细菌及其耐药情况,在浙江部分地区采集不同来源和类型的蜂花粉107份,对其可培养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细菌分离参考国家标准方法进行,鉴定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结果显示,在107份蜂花粉样品中共分离出38株细菌,分属于10个属20个种,包括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埃希菌属(Escherichi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克罗诺杆菌属(Cronobacter)、沙雷氏菌属(Serratia)、勒克氏菌属(Leclercia)、泛菌属(Pantoea)、肠球菌属(Enterococcus)、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其中包括多株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致病菌。对分离到的克雷伯氏菌进行30种药物敏感性检测,其中6株对氨苄西林具有耐药性,另有1株对头孢唑林具有耐药性,1株对头孢西丁具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17.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拮抗菌的分离、鉴定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径向扩散法筛选对罗非鱼致病性无乳链球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益生菌,利用16S r DNA对拮抗菌进行鉴定,构建系统发育树对拮抗菌的多样性进行分析,并通过腹腔注射法测定其对罗非鱼的安全性。结果表明,从8个采样点共分离细菌1 759株,其中59株对无乳链球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抑菌圈直径为10.6mm~30.8 mm,平均21.9 mm;16S r DNA分子鉴定及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59株拮抗菌分为5属8个种,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45株、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5株、肠球菌属(Enterococcus)2株、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2株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5株。鱼体安全性试验显示,有22株拮抗菌对罗非鱼不具有致病性,可作为防治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备选菌株。  相似文献   

18.
几株溶磷细菌的筛选和鉴定及其溶磷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微生物活化土壤中的磷素,提高植物磷素吸收效率,促进植物生长。[方法]采用蒙金娜固体平板从不同类型的土壤中分离筛选溶磷效果较好的细菌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理化特性检测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摇瓶试验比较研究其溶解Ca3(PO4)2及氟磷灰石的能力,并采用定性的方法检测其产生IAA及铁载体的能力,盆栽试验探索其对大豆促生的潜能。[结果]从土壤中分离获得7株溶磷细菌san5、san6、san8、DLT2、DLT3、DLT4、DK6。菌株san8和DLT4对Ca3(PO4)2、氟磷灰石的溶解效率明显优于其他菌株。各菌株分泌有机酸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且多数菌株能分泌草酸、苹果酸、丙二酸、乙酸。菌株san5、san6、san8、DLT3和DK6产吲哚乙酸(IAA),菌株san6、DLT3和DLT4产铁载体。初步鉴定菌株san5、san8和DK6为Enterobacter sp.,菌株san6和DLT2为Pantoea sp.,菌株DLT3和DLT4为Acinetobacter sp.。盆栽试验发现,接种单一溶磷菌及多株复合菌处理均可促进大豆生长,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但3株复合菌处理的溶磷促生效果显著高于单一菌株。[结论]溶磷菌能将土壤中难溶性磷酸盐转化为植物能吸收利用的可溶性磷,从而提高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并且复合菌的溶磷促生效果显著高于单一菌株。  相似文献   

19.
反硝化聚磷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白洋淀采集的污泥为菌种来源,通过对存在于泥样中的菌进行富集、分离、筛选、除磷率测定、PHB颗粒染色和异染颗粒染色试验,初步鉴定出6株反硝化聚磷菌。经采用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测定,除磷率均在50%以上。通过对这6株菌进行16S rDNA序列测定,确定菌株01074、01102、01105、01075和菌株D-52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01082属于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  相似文献   

20.
从贵州地区的茶树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6株根际促生菌,经16S rRNA基因分子鉴定,它们分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束村氏菌属(Tsukamurella sp.)、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 sp.)和根瘤菌属(Rhizobium sp.)中。促生特性的研究结果显示,溶磷解钾性能最优的菌株为GD-3菌株,固氮效能最高的KKS-6-N1菌株,此外6个菌株具有溶磷解钾固氮、产IAA、产NH3、产HCN能力、可分泌嗜铁素及具有ACC脱氨酶活性等多种促生性能,可作为研制微生物肥料的优良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