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鸭龙线虫病是由龙线科的台湾鸟龙线虫寄生于鸭皮下组织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其主要特征为腮及咽喉部肿胀,寄生部位呈圆形结节等。一九九九年十月,我县薛城乡某养鸭户饲养的一千多只鸭有 620只发病,发病率达 62%,经临床观察并结合解剖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鸭龙线虫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该户饲养的鸭发病后经乡村兽医误诊为鸭瘟,采取的鸭瘟苗紧急接种和鸭瘟血清治疗都不见疗效。遂到本站就诊。病鸭呼吸困难,不能发声,腮及咽喉部肿胀明显,手摸柔软,触之有如橡胶样感觉,有的病鸭眼部也有肿块,严重者有…  相似文献   

2.
鸭的鸟蛇线虫病又称鸭腮丝虫病,主要侵害3~8周龄的雏鸭,多在9~10月间发病。 症状:本病虫体主要寄生在鸭的咽部、颈部及腿部的皮下结缔组织,患部长出赘瘤样肿胀,由蚕豆大至鸡蛋大的圆形结  相似文献   

3.
鸭球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鸭的寄生虫病,各种日龄的鸭都可感染发病,主要侵害鸭的肠道,以出血性肠炎为特征的寄生性原虫病。目前国内外报道的鸭球虫共计有4属15种,鸭球虫病是主要由毁灭泰泽球虫和菲莱氏温扬球虫引起,在北京地区多发生在3-5周龄的中鸭,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发病率可达30%-50%,死亡率20%-60%不等,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得过该病的鸭一般生长缓慢,耗费饲料与人工,耐过鸭生长发育受阻,增重缓慢,给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其病原为鸭疫里默氏杆菌(曾称鸭疫巴氏杆菌),是现代养鸭业中造成严重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养鸭业的发展,本病呈上升趋势,且本病易于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相混淆,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该病的发病日龄一般在12-40日龄,发病率5%-90%,死亡率为5%-80%,严重时会全群覆没。我服务中心曾诊断多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现将最近一例的发病和诊断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 鸭线虫病,学名鸟龙线虫病(Avioser-pens taiwana)。四川李明忠、浙江陈枫等先后报道了四川宜宾、乐山地区和浙江黄岩县发生鸭线虫病的情况。我省对此病未见报道。1984年9—10月间,新干县神政桥乡龙家村养鸭专业户熊炳根喂养的315只雏鸭先后发生此病。现将病况报告如下:一、发病情况:这群鸭系84年6、7月间先后从永丰县和本县七琴乡购进的。养至50日龄左右,即9、10月间雏鸭突然发病,发病47只,发病率达14.9%。  相似文献   

6.
检查福州市7个鸭场周围水体,发现有3.7%的异壳介虫含分棘四棱线虫感染期幼虫。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异壳介虫可在鸭群中传播国棱线虫病。调查表明,异壳介虫许区鸭四棱线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本文描述感染期四棱线虫特点并从流行病学角度探讨该病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7.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7周龄小鸭,发病严重,死亡率为5%~80%,且分布广泛。以病鸭眼鼻分泌物增多、运动失调、头颈震颤和广泛性纤维素性渗出为特征。可引起死亡、体重减轻和淘汰,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已成为危害养鸭业的重要传染病。  相似文献   

8.
鸭传染性浆膜炎以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样输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1-8周龄的鸭都易感,尤以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1周龄以内鸭极少有发病的。据调查,我县的肉鸭(包括番鸭)发病普遍,本病在感染鸭群中感染率很高,可达90%以上,死亡率高达50%-80%,是当前我县最主要的疫病之一。  相似文献   

9.
2002年8月初,我市几个县肉用鸭发生以跛行、蹒跚为主要表现的一种鸭病,该病死亡率低,其发生与天气变化大等应激因素有关,我们暂定其为“应激综合征”。一、发病情况2002年8月份开始,我市气温变化大,骤冷骤热,有时前一天温度32~33℃,次日却刮风下雨,温度降至20℃左右,且经常反复。2002年8月初,我市新干县的鸭群首先发生此病,病鸭一般为500克左右的中鸭,发病率达20%~50%,全县50%以上的养鸭户受影响。2002年8月中旬,吉安市附近也出现此病,发病面达20%~30%,发病鸭群发病率达2…  相似文献   

10.
李超 《山东家禽》2012,(8):56-57
发病情况某鸭场出现严重的产蛋下降,发病蛋鸭产蛋率急剧下降,从90%降至10%,且在发病后期出现一定比例的以神经症状为主的瘫痪鸭。病鸭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后期出现站立不稳,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死淘率在20%左右。  相似文献   

11.
1.病原和流行情况:其病原是一种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污染的育雏室内能存活70天以上,在阴湿粪便中能存活37天.在2%的来苏尔液中于37℃条件下能存活三小时,在0.l%的福尔马林液中能够生存8小时。此病毒主要侵害3~25日龄的雏鸭,尤以5~10日龄的雏鸭为甚,成年鸭及其他禽均不感染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2~4月份的孵化季节呈流行性发病。若饲养管理不当,缺乏维生素、矿物质,鸭舍潮湿,密度大等均能导致本病发生。2.主要症状:雏鸭突然发病,传播迅速,病程短促,2~3天后大批死亡。病鸭离群,缩头供背,呆滞,…  相似文献   

12.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a)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病原通过饲料、饮水、垫料等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该病主要侵害10日龄一30日龄幼鸭,群体发病率达90%以上,死亡率一般在5%-75%。近年来,我县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鸭场持续存在,难根治,已经成为制约我县养鸭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  相似文献   

13.
1 鸭瘟 1.1 流行情况鸭瘟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因常见发病鸭头颈肿大,故俗称“大头瘟”。该病不同龄期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发病多见于育成鸭和成鸭,近来10-15日龄的雏鸭亦有发病的。该病流行期较长,可达15—30d,发病死亡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侵害1~8周龄的鸭,以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染。一般发病率在30%以上,但在污染群中的发病率很高,有时可达90%,死亡率5%~80%高低不等,一般为10%~20%。本病主要感染鸭,外来品种鸭常较本地品种鸭的易感性稍高,小鹅也可感染发病;其他如鸡、火鸡和野鸡虽有感染,但很少发病。  相似文献   

15.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a)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症、鸭疫巴氏杆菌病等。具有较高传染性,发病率在10%-60%之间,死亡率可达30%-90%以上。该病易发难治,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使鸭只自身抵抗力下降,从而继发感染大肠杆菌,造成鸭只短期内大批发病和死亡,生长发育严重受阻,造成残次鸭过多,增重缓慢,饲料报酬降低,增加了饲养成本,甚至失去饲养价值。  相似文献   

16.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有3种血清型,即Ⅰ、Ⅱ、Ⅲ型,我国主要流行的是Ⅰ型,该病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在自然条件下,鸭病毒性肝炎只发生于雏鸭,3-25日龄的鸭最易感,发病率达100%,1周龄的死亡率为95%,2-3周龄死亡率为50%,4-5周龄的鸭基本不死亡,成鸭亦可感染,但不表现症状而成为隐性带毒者。50%-60%的病例有呼吸道病变,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秋末、冬、春季节多发。  相似文献   

17.
鸭结核病,是由禽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病。本病主要发生于种鸭中的成年鸭和老龄鸭,家鸭比野鸭容易感染发病。本病的病原体是禽结核分枝杆菌,属于分枝杆菌属。主要侵害禽类,鸡最敏感,鸭次之。2%来苏儿、5%石炭酸、70%-75%酒精杀菌效果好。病禽为本病的传染源。该病的特征为进行性消瘦、贫血、产蛋率降低或停产。剖检特征主要是肝或牌有结核结节。我们在门诊中曾剖检患结核病樱桃谷蛋鸭20余只,并提出积极预防措施供养殖户采用,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菌病或鸭疫巴氏杆菌病,是侵害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危害2—8周龄雏鸭,尤以2~5周龄的雏鸭最易感。其特征是引起雏鸭发生纤维素性肝周炎、心包炎、气囊炎及脑膜炎等病变,可引起雏鸭大批发病和死亡。由于发病原因不同死亡率差异较大,一般死亡率在10%~90%,是养鸭危害较大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19.
2005年6月兴化某鸭户饲养高邮鸭400只,17-20日龄时有约20%先后发病,病死率达40%。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验结果,确诊为副伤寒。  相似文献   

20.
广东部分地区发生"新型鸭瘟"的初步诊断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2月初,首先在广州市花都区发生一种以肿头、脚软、流泪、拉绿色稀粪及消化道泄殖腔溃疡、肝脏出血和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疾病。4月份该病在佛山、惠州、肇庆、湛江等地区多个鸭场暴发。发病多以20~30日龄的樱桃谷鸭或北京鸭为主,个别种蛋鸭(麻鸭)场也有发病。发病率50%~100%,死亡率60%~90%。成年鸭很少发病。常规的鸭瘟疫苗不能预防该病的发生,且发病后用鸭瘟抗血清治疗无效。因其临床症状和病变与鸭瘟相似,故命名为“新型鸭瘟”。现将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