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对蔬菜害虫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以药量10 mL/667 m2防治甜菜夜蛾的效果明显优于其2倍使用剂量的乳油,药后3~7 d,对苋菜上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显著优于1.8%阿维菌素乳油33.33 mL/667 m2防治效果;施药量8.33 mL/667 m2,药后7 d,对丝瓜上美洲斑潜蝇的防治效果达85%以上,与1.8%阿维菌素乳油50 mL/667 m2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4种药剂对花生蛴螬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金宝 《植物保护》2007,33(2):129-130
应用40%毒死蜱乳油500mL/667m2,40%甲基异柳磷乳油150、200mL/667m2和40%氯.辛乳油250mL/667m2在插种期1次施药防治花生田蛴螬的田间效果分别为50.4%、42.3%、52.3%和48.6%;在播种期和开花扎针期2次施药效果更好,校正防效提高25.1%~42.3%。  相似文献   

3.
几种混配制剂防治美洲斑潜蝇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间试验表明 :氰戊菊酯、氯氰菊酯分别与阿维菌素混配防治美洲斑潜蝇其速效性和持效性均显著优于单剂。以有效药量计算 ,19%氰戊·阿维EC(9.5g/667m2)、15%氰戊·阿维EC-1(7.5g/667m2)、15%氰戊·阿维EC-2(7.5g/667m2)药后 3~11d对美洲斑潜蝇幼虫的校正防效分别为 85.17%~90.55%、86.20%~88.97%、85.90%~86.87% ;10%氯氰·阿维EC-1(5g/667m2)、10%氯氰·阿维EC-2(5g/667m2)药后 3~11d对美洲斑潜蝇幼虫的校正防效分别为83.65%~87.36%、82.58%~87.66%。以上 5个处理均显著优于相应单剂氰戊菊酯和氯氰菊酯的同期防效 ;5个处理药后 3d防效均显著优于阿维菌素 ,药后 7~10d防效除 19%氰戊·阿维EC与之相比不显著外 ,均显著低于阿维菌素相应防效  相似文献   

4.
应用25%灭草松水剂防除黄芪苗期双子叶杂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室内安全性测试表明,25%灭草松水剂用药量300ml/667m2以下对黄芪苗安全。田间试验表明,25%灭草松水剂用药量180~260ml/667m2可有效杀灭黄芪苗期田间反枝苋、苘麻等一年生双子叶杂草 ,其效果可达77%以上。  相似文献   

5.
几种药剂对甘蓝上斜纹夜蛾的田间防效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6%虫酰·苏+Bt(满贯)可湿性粉剂60 g/667 m2对斜纹夜蛾防治效果较好,防效为83.36O~87.36%,持效期为3~5 d,显著高于16 000 IU /μL苏云金杆菌(千胜)悬浮剂 50 mL/667 m2的62.56%~68.65%和4.5%高效氯氰菊酯可湿性粉剂30 g/667 m2防效21.43%~44.54%,低于90%灭多威可溶性粉剂20 g/667 m2防效85.25%~97.44%。  相似文献   

6.
75%磺酰唑草酮干悬浮剂分别以30、40、50、60g/667m2用量,芽前土壤处理防除蔗田马唐、牛筋草、狗尾草、香附子、胜红蓟、铜锤、苋菜等杂草。试验结果表明,药后30、60d株防效分别达73.1%~100.0%、66.7%~100.0%,总草防效分别为90.7%~98.7%、83.7%~97.6%;药后60d,鲜重防效达68.4%~100.0%,总草防效为87.8%~99.4%,对一年生单双子叶杂草表现良好的广谱性。药后30、60d总草株数和鲜重防效显著优于38%莠去津悬浮剂250g/667m2的效果。75%磺酰唑草酮干悬浮剂60g/667m2对甘蔗出苗和生长有一定的影响,但与其它处理无显著差异;50g/667m2增产率最高为12.79%;30g/667m2增产率最低,但也增产7.06%;其它处理增产均在9.05%以上,显著高于莠去津和人工除草。  相似文献   

7.
2005-2006年在小麦苗期至拔节期分别进行了15%炔草酸可湿性粉剂的最佳施药剂量、施药适期、作物安全性、不同喷雾器类型等施用技术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5%炔草酸可湿性粉剂在120~240 g/hm2剂量下,冬前施药90 d后的鲜重防效为77.7%~90.2%;200 g/hm2株防效约95%。春后施药150~360 g/hm290 d后的鲜重防效为79.6%~91.0%;300 g/hm260 d后的株防效为84.1%~91.4%。  相似文献   

8.
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药剂筛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目前市场上供应的 7种农药 ,在田间分别防治稻纵卷叶螟低龄期和高龄期幼虫。试验结果表明 :防治稻纵卷叶螟低龄期幼虫 ,以5%锐劲特悬浮剂50ml/667m2效果最佳 ,药后3d防效达100% ,药后10d防效仍维持在85.29% ,校正防效为86.11%。 75%乙酰甲胺磷可湿性粉剂50g/667m2 、40%毒死蜱乳油60ml/667m2 、78%精虫杀手可湿性粉剂均表现出较高速效性 ,药后 3d校正防效分别达96.56%、96.15%和92.73% ;防治稻纵卷叶螟高龄期幼虫 ,以75%乙酰甲胺磷可湿性粉剂药效最好 ,药后 3d防效和校正防效分别为88.9%和89.81%,其次为35%纵卷清可湿性粉剂80g/667m2和5%锐劲特悬浮剂50ml/667m2。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广西东南部红黄壤区20个乡镇蔗田杂草调查明确,广西贵港蔗田杂草种类有152种,分属32科,其中菊科27种,占总数17.76%,其次是禾本科22种,占总数14.47%,其他依次为莎草科、苋科、大戟科、锦葵科等。蔗田杂草发生危害的特点是种类多、密度大、生长量大、前期生态控制作用小。药剂芽前土壤处理试验结果表明,F6285有效量30 g/667 m2、啶嘧磺隆3.3 g/667 m2、禾耐斯90 g/667 m2,药后40 d杂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在86.5%以上,显著高于都尔、莠去津。药剂茎叶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阿·敌有效量140 g/667 m2、阿灭净有效量130 g/667 m2、啶嘧磺隆有效量3.3 g/667 m2+展着剂885.22.5 g/667 m2,药后30 d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可达到78.5%以上。  相似文献   

10.
加工番茄二代棉铃虫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新疆加工番茄田二代棉铃虫,放蜂量为4-8万头/667 m2,田间卵寄生率48.10%-92.40%,放蜂田较化防田蛀果率减退21.80%-42.30%。其防效达64.60%;应用Bt粉剂60 g/667 m2防治也具有较好的防效,效果达86.2%。田间释放螟黄赤眼蜂4万头/667 m2结合喷施Bt粉剂60 g/667 m2,其蛀果率减退35.90%。  相似文献   

11.
0.38%苦参碱乳油防治茶尺蠖、菜青虫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0.38%苦参碱乳油防治茶尺蠖 ,用药量为30~50ml/667m2,稀释250~500倍 ,药后 5d防效均达93.4% ;防治菜青虫 ,用药量为30~80ml/667m2,稀释 500~750倍 ,药后3d防效为87.5%~92.1%。试验表明 ,0.38%苦参碱乳油具有广谱、高效、低毒、无残留特性 ,用于茶树、蔬菜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
麦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及吡虫啉有效用量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测定结果表明 ,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比麦长管蚜高 ,其LC50之比为1∶3左右。田间试验结果明确 ,吡虫啉持效性好 ,其持效期与吡虫啉用量和麦蚜种类有关。小麦穗蚜发生始盛期是吡虫啉防治麦蚜的最佳时期 ,防治禾谷缢管蚜最佳有效用药量为1g/667m2,麦长管蚜为2g/667m2。  相似文献   

13.
锐劲特对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兼控效果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高峰期 ,每 667m2,用5%锐劲特悬浮剂30~50ml施药1次 ,即可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及稻飞虱的危害 ,药后20d保叶效果达83.5%以上 ,药后40d对稻飞虱的防效仍达88%以上 ,水稻产量比不用药区增加18.2%~21.0%。  相似文献   

14.
A04034、A04008和嘧菌酯等药剂在盆栽试验中对水稻稻瘟病表现出很高的杀菌活性,均优于对照药剂三环唑。其中A04034的活性最高,EC50仅为2.12μg/mL。10%A04034悬浮剂有效成分40、60、80 g/hm2防治水稻稻瘟病,第2次施药后10 d的防效分别为90.50%、94.20%、95.42%。25%嘧菌酯乳油有效成分60 g/hm2的防效为92.82%。10%A04034悬浮剂有效成分60 g/hm2的防效与用25%嘧菌酯乳油有效成分的60 g/hm2的防效无显著差异。10%A04008悬浮剂有效成分40、60、80 g/hm2,第2次施药后10 d的防效分别为68.25%、74.98%、76.43%,60 g/hm2的防效低于嘧菌酯。3种药剂的防效均高于三环唑。  相似文献   

15.
岳德成 《植物保护》2007,33(1):128-130
测定了地面粘杀法对日光温室南美斑潜蝇的控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地面布设粘杀剂对南美斑潜蝇幼虫、蛹及成虫均有较大捕获量,且致死率极高,37 d累计捕获总虫量2 072头/m2,对幼虫、成虫及蛹的致死率分别为100%、100%、98.33%;通过连续不断的粘杀,能够大幅度地压低虫口基数,有效地控制该虫的发生与危害,最终可使植株第1-6叶的着卵叶率和虫道数分别被控制在0-33.33%和0-0.63条/片叶,较对照区显著减少。经核算,地面粘杀法所需成本为705.11元/667 m2,较化学防治法减少开支107.80元/667 m2;可挽回损失2 820元/667 m2,与化学防治法基本持平,但可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6.
施用生物菌肥对桃园土壤养分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施肥处理下的桃园土壤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梯度的生物菌肥 T1(200 kg·667m-2)、T2(300 kg·667m-2)、T3(500 kg·667m-2)及T4(1 000 kg·667m-2)4个处理,以鸡粪为 CK(2 000 kg·667m-2),研究生物菌肥对桃园土壤养分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生物菌肥施用量的增加,桃园土壤pH值、有机质、铵态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微生物单孔颜色平均变化率(AWCD)、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及微生物对六类碳源的利用强度先增加后降低,硝态氮含量下降。生物菌肥200 kg·667m-2处理下,0~2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较CK提高53.98%(P<0.05),而与生物菌肥300 kg·667m-2处理差异不显著。生物菌肥300 kg·667m-2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对羧酸类化合物利用强度最高,较CK提高22.67%(P<0.05)。生物菌肥300 kg·667m-2处理下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微生物多样性指数(Simpson 优势度指数)及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利用强度较CK分别提高33.49%、129.61%、0.22%和18.06%(P<0.0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化合物利用强度与有机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8。主成分分析中,生物菌肥300 kg·667m-2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碳源利用强度及土壤养分影响得分最高,分别为2.42和1.36。因此,生物菌肥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功能多样性、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强度及养分含量,其中以生物菌肥300 kg·667m-2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几种药剂防治三化螟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0~2001年在三化螟重发区安徽省庐江县进行药剂防效试验。结果表明 ,防治 2代三化螟药剂和剂量为40%氟虫腈·杀虫单可湿性粉剂 1350g/hm2、5%锐劲特悬浮剂600mL/hm2、45%杀虫双可溶性粉剂喷雾和毒土撒施各1650g/hm2、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750g/hm2,各施药 2次 ,其虫口减退率分别为 100.0%、100.0%、95.0%、78.2%和 92.9%。防治3代三化螟喷雾 1次 ,设 30%杀·锐可湿性粉剂 750、1050、1350g/hm2,其虫口减退率分别为 81.3%、85.4%和 89.4% ,均显著高于常规对照药剂 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 900g/hm2。各处理保苗效果与虫口减退率趋势一致 ,未发现对水稻有药害  相似文献   

18.
噻嗪酮水面展膜油剂是一种杀虫剂新剂型 ,该药液滴施稻田水中 ,可在水面自动扩散形成封闭药膜 ,并沿稻秆爬升 ,达到防治害虫目的。在低龄若虫高峰期 ,本剂100~150ml/666.7m2 ,每666.7m2均匀分布10个点滴施 ,早稻后期防效68.0%~81.7%,单晚稻前期及双晚秧田防效达 88.7%~98.7% ,与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 32g/666.7m2及与有机磷杀虫剂混剂防治效果相当 ,持效期15d以上 ,大田示范防治取得一致结果  相似文献   

19.
高效宽幅远射程机动喷雾机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高效宽幅远射程机动喷雾机对水稻病虫害防治进行试验,结果证实:该机具有喷枪有效喷幅>12 m、 施药液量<30 L/667 m2、劳动效率>1.3 hm2/h、使用可靠性系数>96.5%、节水省药>30%等功效,显示该机 具比较适合我国南方稻田水稻病、虫、草害防治。  相似文献   

20.
小麦吸浆虫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不同杀虫剂、不同防治时期、施药方法和次数防治小麦吸浆虫的试验表明,在小麦吸浆虫化蛹率达50%时,应用50%甲胺磷乳油、50%甲基异柳磷乳油、50%对硫磷乳油和6%林丹粉剂配成毒土于麦田撒施,均可有效控制小麦吸浆虫危害,穗、粒被害率均比对照降低80%以上;在小麦吸浆虫成虫羽化始盛期,用55%林丹胶悬剂0.4g/66.7m2、0.6g/66.7m2防治,防效达91.86%、94.95%,在这几种杀虫剂中防效最好;小麦播种前施药防治小麦吸浆虫幼虫效果并不理想。小麦吸浆虫的药剂防治策略应是蛹期防治为主,成虫期扫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