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本研究选用盆栽试验,将两个不同花生品种连续种植三年,分析了连作过程中根系土壤pH值与常量、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以及花生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根系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受连作影响且对连作年限的响应规律一致,而花生品种对两者影响较小。连作一年与连作两年、三年的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更为显著,且不同理化指标对连作年限及品种的响应有所差异。连作过程中根系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广西不同品种香蕉种植地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扩增子测序技术、Spearman相关性分析、RDA分析等方法对土壤微生物丰度与多样性进行测定分析,阐述了香蕉及种植地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微生物丰度与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蕉土壤细菌样品OTU总量与真菌样品OTU总量比率大约是2∶1;香蕉枯萎病病原菌所在属Fusarium占属水平丰度5.132%~55.132%;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Fusarium与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相关;真菌的丰度与多样性比细菌更易受到土壤的理化性质与营养元素的影响,单一土壤理化性质无法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土壤真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香蕉品种的抗病性程度。  相似文献   

3.
为了系统地阐述生物炭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在改善植烟土壤理化特性及细菌多样性方面的效果及其作用机理,解决植烟土壤理化性质及菌群结构失衡的问题,设置不同施用量的生物炭配施微生物菌剂处理,对各处理植烟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炭和微生物菌剂施用量的增加,细菌丰度和群落优势物种数量随之增加。生物炭(2 250 kg/hm2)与微生物菌剂(67.5 kg/hm2)配施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磷含量,提高硝化菌门(Nitrospirot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厚壁菌门(Firmiicutes)等有益菌群落的相对丰度。综合分析,生物炭和微生物菌剂协同作用有利于改善土壤环境,促进细菌生长和繁殖,提高细菌群落多样性及优势菌群丰度,改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红根病对橡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别以患红根病和健康橡胶树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了样本间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差异;同时测定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患红根病橡胶树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显著降低,OTU数量和Alpha多样性指数均低于健康橡胶树根际土壤;患病植株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略高于健康植株根际土壤;患病植株根际土壤中真菌的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较小;在属水平上,共检测出289类土壤真菌、525类土壤细菌,病原菌Ganoderma在患病植株根际土壤中相对丰度高达31.32%,在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pH在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中含量高,碱解氮在患病植株根际土壤中含量高;相关分析结果显示,Ganoderma丰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呈显著负相关。该结果为揭示红根病发生的根际微生态机制及研发红根病综合防控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香蕉枯萎病区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南香蕉种植区采集了23个香蕉枯萎病发病和不发病土壤样品,研究其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和可培养微生物类群及其数量与香蕉枯萎病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不同蕉园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但与香蕉枯萎病是否发生没有直接的相关性;②土壤pH值是影响蕉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③香蕉枯萎病危害程度中、重度土壤中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的种类及数量与危害程度轻度和无危害土壤相比均明显减少,而真菌种类没有明显的改变,数量却明显增加;④土壤微生物数量在约80%的相似性水平上可分为重度和中度发病区与轻度发病或不发病区两大类型。由此推论,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改变是香蕉枯萎病发病后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介质,在植物生长全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肥料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成分,促进植物健康生长。文中以微生物菌肥、碳基肥、硅肥为例,探究3种肥料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结果发现,适量浓度的微生物菌肥、碳基肥以及硅肥可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调整土壤结构,调节植物营养元素的吸收与利用,调整植物及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从而促进植物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7.
用4种橡胶园土壤进行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4种土壤的养分变化及其对橡胶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与不施肥处理,土壤速效氮与速效磷变化幅度均表现为砂页岩最大而玄武岩最小,土壤速效钾变化幅度均表现为浅海沉积物>玄武岩>砂页岩>花岗岩,从总体上看,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对橡胶苗的苗高、地径生长的影响显著,其中以砂页岩发育的土壤上的橡胶苗生长最好,而在浅海沉积物土壤生长最差。  相似文献   

8.
磷脂脂肪酸方法是一种新兴的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磷脂脂肪酸的种类和数量可以用来表征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组成。施肥和耕作等土地管理方式可影响土壤生物理化特性,进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文章主要介绍了磷脂脂肪酸方法及其在施肥和耕作等土地管理措施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槟榔林下间作香露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及多样性的影响,不仅为维护热区农田土壤健康提供理论依据,还为优化槟榔林下间作香露兜模式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选择万宁、琼海和陵水3个地区建立试验样地,每个试验样地分别设置槟榔单作、香露兜单作和槟榔间作香露兜3种种植模式,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丰度与多样性等指标,以槟榔和香露兜单作为对照,探究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下真菌丰度显著提高,但多样性没有变化,而间作模式下土壤细菌丰度显著低于香露兜单作和槟榔单作;不同地区试验样地的真菌丰度与多样性不存在差异,但细菌丰度与多样性差异显著;土壤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与土壤pH、速效钾、土壤容重以及有机质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本研究中,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通过降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抑制土壤细菌群落丰度与多样性。在不同地区或种植模式下,维持较高的土壤养分水平有助于保持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以及维护土壤健康。  相似文献   

10.
次生林对全球森林资源的贡献程度大,具有丰富的类型。全球资源与环境正面临严峻局面,维护好次生林资源不受更多破坏,科学研究、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是科学缓解的重要手段。以五指山不同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典型样地,从不同层次对群落植物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群落组成、重要值和植物多样性,分析不同层次土壤理化性质在含量上的差异性,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主要以乔灌层为主,草本层植物中深绿卷柏占绝对优势;(2)不同次生林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3)研究区内土壤呈酸性,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及碱解氮随土壤层次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物理化性质各项测定指标在不同土壤层次表现为无显著差异;(4)影响植物多样性指数较大的土壤因子有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容重、全磷及全钾。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土壤质地等多样的变化特点及其复杂的互作关系,协同作用于次生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变...  相似文献   

11.
应用Biolog Eco微平板法研究了转无机焦磷酸化酶基因甘蔗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单一碳源能力(A WCD)在整个培养过程都显著高于非转基因甘蔗的根际土壤微生物;转基因甘蔗和非转基因甘蔗根际土壤样品的Simpson指数(I/D,优势度)、Shannon-Wiener指数(H,物种丰富度)、Mclntosh指数(U,物种均一性)均存在差异,其中转基因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Simpson指数、Mclntosh指数均显著高于非转基因甘蔗土壤微生物;主成分分析也表明转基因甘蔗与非转基因甘蔗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的碳源有特异利用,起分异作用的主要碳源是糖类,其次是脂肪酸和脂类.表明转基因甘蔗根系在生长期可能诱导了具有某些特定生理特征的微生物群落的发展,因此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总体表现较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12.
胡椒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作障碍严重威胁中国胡椒优势种植区可持续发展,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下降、群落结构失衡是连作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探明胡椒连作障碍与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揭示胡椒连作障碍形成的微生物机理,本文采用BIOLOG微平板法研究了海南万宁8、18和28 a 3种不同种植年限胡椒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随种植年限增加,不同园块之间稳定并达到最大的平均吸光度值(AWCD)呈明显下降趋势;香农指数、香农均匀度等多样性指数亦随种植年限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而辛普森优势度指数无显著性差异;微生物群落结构随着年限增加出现了2次明显变化,第1次群落结构变化发生在8~18 a阶段,主要与酚酸类和多聚物类碳源利用微生物大幅减少有关,第2次则发生在18~28 a阶段,与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和胺类相关利用微生物减少有关。因此,胡椒连作显著降低了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是胡椒连作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土壤无机磷的形态、含量和分布是土壤形成过程表现出来的一种化学性质。海南岛热带土壤无机磷的形态分级的研究结果表明。(1) 海南岛早地土壤无机磷总量受到成土母质的深刻影响。玄武岩砖红壤无机磷总量>变质岩(云母片岩)和砂页岩砖红壤>红色石灰土>花岗岩砖红壤>浅海沉积物砖红壤和燥红土。(2) 土壤发育程度对闭蓄态磷(O—P)和非闭蓄态磷(非O—P)的相对比例的影响超过母质的作用,但非O—P的形态组成却与母质关系密切。玄武岩、砂页岩发育的土壤以磷酸铁盐(Fe—P)为主;花岗岩和浅海沉积物发育的土壤,磷酸钙盐(Ca—P)和磷酸铝盐(Al—P)相对含量较高。(3) 一般来说,土壤表层的无机磷总量、非O—P和有效磷都高于心土层,而表层O—P含量则低于下层。发育程度高的砖红壤无机磷在剖面上的分布比幼年土均匀。(4) 海南岛各类土壤有效磷水平差异很大,其高低主要决定土壤的发育程度和土壤无机磷的形态组成。  相似文献   

14.
通过监测传统胶园与全周期种植模式胶园土壤的养分差异,探讨全周期种植方式对胶园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胶园内离树越近的位点,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量碳越低;除速效磷外,全周期胶园内离树越近的位点,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量碳越高。总体而言,全周期胶园土壤全氮、无机氮和微生物量碳低于传统胶园,但均没有达到显著差异,而其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高于传统胶园,其中速效磷含量达显著差异(P<0.05)。与传统胶园相比,全周期种植模式主要影响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碳的分布特征,其中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亦相对较高,其他指标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分析茶树连续种植后对茶树根际土壤生理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以植茶年限4、9、30 a的铁观音茶树根际土壤为材料,探讨植茶年限与土壤自毒潜力、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植茶年限的增长,茶树根际土壤对受体莴苣、白菜、萝卜根长的抑制率呈现显著性上升。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蛋白酶、蔗糖酶、脲酶活性随着植茶年限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而多酚氧化酶及纤维素酶的活性呈上升趋势。BIOLOG ECO生态板法结果表明,随着植茶年限的增长,土壤微生物对羧酸类、酚酸类、脂肪酸类及氨基酸和胺类碳源的利用率呈显著增长,糖类碳源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贡献率为44.29%的主成分1是羧酸类、酚酸类和脂肪酸类物质,贡献率为13.47%的主成分3是含氮物质,而贡献率为42.24%的主成分2是糖类碳源。上述结果表明,随着植茶年限的增长,土壤中酸类物质不断积累促使酸化程度加重,与抗氧化和营养循环相关的土壤酶活性降低,导致土壤养分循环能力下降,好酸性微生物的数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与功能单一化,土壤自毒潜力不断加剧,不利于茶树生长。   相似文献   

16.
土壤团聚体和土壤有机碳是指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探究连续多代次种植橡胶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可为了解橡胶园土壤质量演变规律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采用时空互代法在海南儋州选取成土母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一致的不同代次(一代、二代和三代)的橡胶园,分层(0~20 cm、20~40 cm和40~60 cm)采集土壤样品,研究土壤团聚体、容重、孔隙度和有机碳(SOC)随种植代次及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第三代橡胶园土壤容重显著高于第一代和第二代橡胶园(P<0.05),而第一代橡胶园的土壤孔隙度、MWD和GMD均显著高于第三代橡胶园(P<0.05);在不同土层深度中,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2)第三代橡胶园土壤大、中团聚体占比显著低于第一代橡胶园(P<0.05),不同土层间,0~20 cm土层土壤大、中团聚体占比显著高于40~60 cm(P<0.05);相反,土壤微团聚体占比表现为第一代胶园显著低于第三代橡胶园(P<0.05),微团聚体占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3)第一代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第三代橡胶园(P<0.05),不同土层间,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40~60 cm土层(P<0.05);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种植代次和土层深度增加显著降低(P<0.05);不同土层中,0~20 cm土层土壤中、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40~60 cm土层(P<0.05)。上述结果说明,连续多代次植胶后土壤出现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橡胶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以更好地了解橡胶林在区域生态系统中的碳汇作用,研究了西双版纳地区成龄橡胶林及另外2种主要类型人工林——澳洲坚果林和茶园的生物量与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采用完全收获法采集平均标准木全株,划取样方采集土壤、林下植被和枯落物,并对所有样品进行实际称重和含碳量测定,进而计算生物量和碳储量。结果表明:橡胶林的总生物量为(289.18±15.15)t/hm2,其中林木生物量占比97.06%;橡胶林的总碳储量为(285.02±15.12)t/hm2,其中土壤碳储量占比54.18%、林木碳储量占比45.30%。橡胶林的总生物量远高于茶园[(56.82±12.10)t/hm2]和澳洲坚果林[(44.46±3.83)t/hm2],但三者生物量分配特征相同,均是林木生物量占绝大部分而枯落物和林下植被占比很小;橡胶林的总碳储量也远高于澳洲坚果林[(162.70±3.83)t/hm2]和茶园[(112.03±8.52)t/hm2],且三者都是土壤碳储量占比最大、林木碳储量其次,但澳洲坚果林和茶园都是土壤碳储量的占比(88.18%和77.64%)远高于林木碳储量的占比(10.76%和21.70%)。尽管橡胶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与热带雨林(生物量约420 t/hm2,碳储量约310 t/hm2)相比低很多,但比其他类型人工林高,而橡胶林复合种植模式可进一步显著提高林分生物量的积累和储碳固碳能力,提升橡胶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碳汇功能。本研究为评估橡胶树种植对区域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胶园土壤的钾素状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测定海南岛各地不同母质发育的橡胶园土壤全钾、缓效钾、速效钾及胶树叶片钾素养分含量,结果表明,由玄武岩、浅海沉积物发育的土壤其钾素含量都很低,全钾量常低于0.3%,这类土壤的钾素供应能力极低,生长在这类土壤的橡胶树钾素营养不足,叶片含钾量仅0.75%左右,必须施用钾肥。由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砂页岩、石灰岩等发育的土壤全钾、缓效钾都较高,速效钾含量最高可达100ppm以上,生长在这类土壤的橡胶树钾素营养一般是丰富的,叶片含钾量在1%以上,甚至高达1.6%,因此,一般不需施用钾肥,只有在氮磷极丰富或胶树开割投产多年后,或施用刺激剂采胶以提高产胶量,或更新后土地再利用时才要适当施用钾肥。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Land use changes and related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significantly alter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however, their effects on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re still unclear. In this study, we used automated ribosomal intergenic spacer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fungal and bacter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soils from different land use areas in the Ethiopian highlands.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five areas with different land uses, natural forest, eucalyptus plantation, exclosure, grassland and cropland, which had all historically been natural forest.

Results

Our results showed a significant shift in the soil bacterial and fung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response to land use change. We also identified soil physicochemical factors corresponding to the changes in bacterial and fungal communities. Although most soil attributes, including soil organic carbon, total soil nitrogen, labile P, soil pH and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were related to the change in bacter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the total soil nitrogen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had the strongest relationships. The change in fung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was correlated with soil nutrients, organic carbon, soil nitrogen and particularly the labile P concentration.

Conclusions

The fung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was likely affected by the alteration of vegetation cover in response to land use change, whereas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were mainly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soil attributes. The study highlights the higher sensitivity of fungal communities than bacterial communities to land use changes.
  相似文献   

20.
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微生物群落对有机管理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和微生物是土壤质量和健康变化的重要评价指标。为了探究热区不同的管理方式对茶园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海南省白沙县有机茶园(organic tea plantations, OTP)和常规茶园(conventional tea plantations, CTP)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3C-核磁共振(13C-NMR)生物标记技术和磷脂脂肪酸(PLFA)来研究不同管理模式下茶园土壤中有机碳化学组分和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的变化,明确有机管理和无机管理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烷基C、O-烷基C、芳香C和羧基C)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与无机管理相比,有机管理显著改变了茶园土壤中养分含量。有机质(SOM)含量增加了47.86%,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分别增加了37.40%和100%(P<0.05)。硝态氮(NO3--N)含量显著增加了78.80%(P<0.05),总钾(TK)和速效钾(AK)含量显著降低(P<0.05)。(2)有机管理增加了茶园土壤中烷基C和O-烷基C的相对含量。同时,脂肪族C/芳香C的比值也高于无机管理茶园。(3)有机管理茶园土壤中的总磷脂脂肪酸含量(PLFAs)增加了29.70%(P<0.05),且细菌、G-和放线菌的磷脂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无机茶园(P<0.05)。(4)RDA分析表明,茶园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主要受到土壤总氮(TN)、总钾(TK)、烷基C、O-烷基C和羧基C含量的影响(P<0.05)。(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有机碳组分中烷基C与总微生物量、真菌、放线菌和菌根真菌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O-烷基C与微生物中真菌、细菌和真菌/细菌的比值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对茶园有机管理能调节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有机碳的脂肪化程度,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周转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