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罗布泊高温、高盐碱、干旱的极端环境条件下,研究植物的光合进程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对于评价植物的耐旱性有重要意义。研究设置3个干旱处理,轻度干旱、中度干旱以及重度干旱。结果表明:(1)重度干旱处理中,梭梭的光补偿点(LCP)为118.75μmol·m~(-2)·s~(-1),光饱和点(LSP)为6174.79μmol·m~(-2)·s~(-1),是3个处理中对光能利用范围最广的。说明在重度干旱情况下,梭梭通过增大可利用光能的范围来提高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2)在轻度和中度干旱处理中,灌水后梭梭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35.06μmol·m~(-2)·s~(-1)和49.51μmol·m~(-2)·s~(-1),比灌水前增加了48.81%和22.83%,可见水分状况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3)在3个干旱处理下,梭梭均出现光合午休现象,且持续时间较长,这可能是梭梭对罗布泊腹地环境的一种适应。(4)轻度干旱与中度干旱处理间的光合日过程差别不大,且灌水后各项光合生理指标均迅速回升,故考虑到节水灌溉,在确立灌溉制度时可以选择中度干旱时所使用的灌水制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罗布泊LX02剖面孔沉积物稀土元素丰度、分布模式及稀土总量的分析,结合沉积物中烧矢量和粒度参数的变化特征,探讨了稀土元素纵向变化与气候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罗布泊沉积物中稀土元素丰度值较高,平均值为140.0402μg/g,总体上以较湿润的环境为主导,化学风化作用较强。同时,沉积物中轻重稀土元素比值约为9.5,轻稀土含量明显高于重稀土含量,为明显的右倾斜型,Eu为中度负异常,Ce绝大部分为微弱的负异常的稀土配分模式。稀土元素含量与粒度和烧矢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沉积物中∑REE高值段指示暖湿气候环境,∑REE低值段代表冷干气候环境。根据稀土元素分布与沉积环境的关系,重建了72.4~51.0ka BP期间罗布泊地区经历了4次较大的冷干-暖湿-冷干-暖湿的气候演化过程,从而得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罗布泊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对古气候变化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罗布泊地区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环境研究的热点,在罗布泊干湖周边,保留有丰富的地质环境信息。为此,在罗布泊西北缘,针对区域地层构造分布特征、构造活动事件序列、湖泊沉积物及堆积土层中的环境信息进行分析,定量/半定量地重建了第四纪环境和气候变化,解析了未来可能再度出现的地质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可能性。研究表明:本区第四纪以来主要有767~531 ka、255~158 ka和43~34 ka 3次较大规模构造活动,影响了罗布泊干湖近代的地形地貌分布特征,也影响湖面变化;研究区所处基岩剥蚀台地,地貌由剥蚀准平原化向平原化演化,通过基岩剥蚀"夷平"雏形时间和周边石质文物估算,剥蚀率为0.09~1.2 mm·ka~(-1)。总体上,该区域的干旱化趋势仍会持续。  相似文献   

4.
克隆植物由于克隆性的存在,在很多方面同非克隆植物存在差异.为了解克隆生长对植物适应性的影响,以婆婆纳属(Veronica)植物为对象,从系统角度开展了其属内克隆植物与非克隆植物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①克隆性并不是一个保守性状,婆婆纳属的祖先状态中克隆植物可能性为0.94;②克隆植物大多为多年生植物,花部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而非克隆植物中一年生植物占优势;③与克隆植物相比,非克隆植物更加耐干旱和高温.在婆婆纳属的进化过程中,随着气候日益变得干旱,利用种子的耐旱特性逃避恶劣时期的策略受到青睐,克隆生长的相对重要性逐渐降低,以致于一些植物最终转换成了非克隆植物,其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更高,也能耐受更高的温度,从而能够适应当地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干旱地区植物结构与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戈 《干旱区研究》1992,9(3):16-21
新疆域内大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内,土壤基质以及地面上分布的植被,总的趋势是旱化、沙化及盐渍化。“三化”中主导因素是干旱化,水是其中的关键。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干旱地区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缺水。对生长在这些地区众多种植物而言,关键也是水,即水的吸收,水的利用及防止过多水分丧失。这是植物体适应干旱、半干旱地区恶劣环境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水杨酸是植物内源性诱导生长调节物质,在植物体内起到调节植物气孔开闭、增强植物SAR系统抗性的的作用。本研究针对我国大部份地区农作物受干旱气象条件影响逐年严重干旱的实际情况,采用2-(乙酰氧基)苯甲酸(英文缩写ASA)为研究对象的制剂用于农作物水稻、大豆、玉米、马铃薯上的抗干旱影响,保持稳产、高产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7.
新疆罗布泊科学考察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主持下,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新疆地理研究所和新疆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组成了由地质、地貌、土壤、植物、动物、化学、历史地理等专业的三十多名科研人员参加的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队。考察队于1980年至1981年,先后三次深入罗布泊地区,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取得了一些结果,初步揭开了罗布泊神秘的帷幕。  相似文献   

8.
2013年湖北省当阳市遭遇了春夏季持续高温及干旱的异常气候,为保障和提高柑橘产量及品质,探讨植物调节剂对柑橘生长及结果的影响,我们应用喷施宝叶面肥、天达2116植物细胞膜稳态液等调节剂,在柑橘的生长结果期进行叶面喷雾。结果表明在持速高温干旱情况下,喷施植物调节剂对柑橘的生长和结果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盐地碱蓬在高盐碱土环境中的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罗布泊钾盐矿区人工植被生态示范区种植的盐地碱蓬(Suaeda salsa)为对象,重点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盐地碱蓬在盐碱土改良中的生态学意义。结果显示:全换土区植物个体生长较其他土壤类型生长良好,而炉渣区生长相对较慢,这说明好的土壤环境利于植物的生长;对于炉渣区而言,虽然其含盐量不是最高,但因为其孔隙度大的物理性质使其保水力相对较差,因此,植物生长相对最差。而原状土区虽然植物发芽存活率低,植被盖度低,但是存活的个体生长良好,说明盐地碱蓬一旦适应了盐土环境,高盐土环境不会对其生长产生较大影响。根冠比结果表明,原状土区炉渣区炉渣+换土区全换土区,这说明在较差的土壤环境中(高盐/高孔隙度),植物为了更好的生存,必须发展出较为强大的根系,以获取更多的养分和水分来维持生活,这正是植物适应外界胁迫环境的一种生态机制;对于土壤盐分和养分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盐碱土环境中种植盐地碱蓬后,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年增加。然而,其盐分含量和p H在原状土区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小,说明盐地碱蓬有利于该区土壤盐碱性的降低以及土壤养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10.
罗布泊红柳沙包记录的极端气候事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娟  赵元杰  夏训诚 《干旱区研究》2012,29(6):1094-1099
罗布泊地区的红柳沙包,具有清晰的沉积纹层,与树木年轮一样,具有准确的计年和储存环境信息的功能。通过对罗布泊典型红柳沙包中沙层沉积厚度、落叶阳离子含量、C/N、δ13C、δD、δ18O等序列中记录的环境代用指标极端值与极端气候事件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环境代用指标极端值与极端气候事件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依此分析了近160 a罗布泊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主被动微波卫星(SMAP)土壤含水量数据,从相同空间尺度上对比了全球在运行系统中3种常见遥感干旱指数〔距平植被指数(AVI)、植被健康指数(VHI)、植被供水指数(VSWI)〕在哈萨克斯坦农业干旱监测上的一致性。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r)和肯德尔秩相关系数(τ),分别检验干旱指数与土壤含水量及其在干旱等级判断上的相关性,以评估遥感在哈萨克斯坦作物生长季中后期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不同干旱指数在该地区一致性不高。基于植被状况的遥感干旱指数与土壤含水量相关性较低,而结合植被和地表温度的综合指数具有显著正相关。不同土层比较上,VSWI指数与作物根区(0~100 cm)土壤含水具有较强相关性(r 0. 6),表明其对植物生长季中后期的土壤含水状况有较好的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对罗布泊人工生态示范区中20种主要引种植物的叶片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其抗旱及耐高温能力。结果表明:(1)在罗布泊人工生态示范区的正常灌溉制度下,示范区内引种植物的光合色素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处于较高水平,且两者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2)主成分分析将被测指标用4个主成分来表示,分别为反映植物叶片光合作用能力、植物叶片酶活性、植物的耐旱性和植物叶片内有机溶剂含量的综合指标。(3)聚类分析将引种植物分为4类:第Ⅰ类为生长状况一般的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 L.)、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 Turcz.)等植物;第Ⅱ类是生长状况较好的黑果枸杞(Lycium barabrum L.);第Ⅲ类是作为优势物种的滨藜(Atriplex patens Iljin.)和苦马豆(Sphaerophysa salsula DC.);第Ⅳ类是长势优良的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 L.)。  相似文献   

13.
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煤塌陷对沙质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大规模煤炭开采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已日渐凸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项研究以神府—东胜煤田的补连塔矿区为研究对象,针对采煤造成的地表塌陷是否对土壤水分特性产生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含水量在6、7月份相对较低,在3%左右;这一时期降雨量相对较少,大气蒸发力强,又处于植物生长旺盛季节,所以土壤水分的变化对植物生长影响极为显著。对土壤容重影响较大的因子是坡面坡度及土壤层次,采煤造成土体塌陷对土壤容重影响较小。塌陷区的土壤含水量一般小于非塌陷区。这主要是因为塌陷后产生的裂缝增大了土壤蒸发面积,进一步降低了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14.
毛乌素沙地中几种植物水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用LI-1600稳态气孔计研究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毛乌素沙地恢复重建生态系统中几种主要植物的蒸腾作用及产量比较。结果表明:羊柴平荐处理后,生长旺盛,蒸腾速率加快,提高;日本大粒莉麦可利用较深层地下水分,维持旺盛的生长活动,  相似文献   

15.
头状沙拐枣的解剖学和水分生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头状沙拐枣(Calligonum caput—medusae)系蓼科沙拐枣属植物,灌木或小乔木,叶退化,由同化枝行光合作用。分布于苏联中亚,多生于沙荒地。新疆、甘肃引种栽培,生长良好。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于1972年从宁夏中卫引进种子,1977年定植成功。目前,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已形成大面积人工林。多年来,对该植物进行过多学科的研究工作,有些已见报导。本文试图从解剖学及水分生理特征入手,探讨其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及其承受力,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扩大造林提供科学依据,也供同行们在深入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干旱荒漠区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综合评价及合理利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前言我国干旱地区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1%强。干旱区主要是荒漠景观,在如此广阔的土地面积上,全部高等植物仅约3900种,常见更不过数百种。因而,干旱荒漠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远比我国热带、亚热带、湿润温带的种类少。现已编入我国植物“红皮书”的干旱荒漠种约17种,其中属2级保护的7种,属3级保护的10种(表1),仅占保护植物总种数的4.4%。我国干旱荒漠地区位于古地中海范围,自石炭、二叠纪已经形成陆地,且从白垩纪,尤其是第三纪起,气候趋于干旱,从而干旱植物区系逐渐形成。现该地区建群植物和优势植物  相似文献   

17.
荒漠河岸林建群植物的水分利用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荒漠河岸林植物是干旱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干旱区荒漠河岸林建群植物水分利用过程,对制定生态保育恢复对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西北干旱区塔里木河和黑河下游荒漠河岸林植物水分来源、根系水力提升过程的观察和对比分析,解析了不同胁迫环境下胡杨、柽柳等荒漠河岸林主要建群种的水分利用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在塔里木河和黑河下游不同地下水埋深和干旱胁迫环境下,荒漠河岸林植物的水分利用方式和生存策略有较大差别。在水分来源上,胡杨和柽柳主要利用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但塔里木河下游的植物根系对水资源的利用较黑河下游更加多元化;在水分分配方面,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表现出更强的水力提升能力和更显著的水分再分配效应,地下水埋深是造成植物水分利用策略差异的主要原因,地下水位越深(7 m以内),胡杨受干旱胁迫越大,胡杨根系的水力提升能力亦越强。目前黑河下游的生态已处于平衡维持和发展阶段,而塔里木河下游广大地区的荒漠河岸林植物仍处于严重的干旱胁迫中。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珍贵濒危树种红豆杉对逆境环境的适应性,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高效栽培种植红豆杉提供理论依据。文中以南方红豆杉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法模拟干旱环境设置干旱锻炼和未经干旱锻炼两种处理,以正常水分管理的南方红豆杉为对照(CK),测定南方红豆杉的生长指标、光合色素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探讨干旱锻炼对南方红豆杉耐旱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明显降低了南方红豆杉新稍生长的长度、直径;经过干旱锻炼的南方红豆杉新稍生长长度与未经干旱锻炼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增加了49.88%,新稍直径增加了5.26%。干旱胁迫36d,经过干旱锻炼的南方红豆杉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总含量均比未经干旱锻炼处理高;经过干旱锻炼的南方红豆杉叶片中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其叶片中可溶性糖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与CK相比显著增加,与未经干旱锻炼处理相比显著降低。干旱锻炼通过调节南方红豆杉生物量、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来提高南方红豆杉的耐旱性。  相似文献   

19.
新疆沙冬青的叶片气孔行为以及对空气湿度的反应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蒋进 《干旱区研究》1991,8(2):31-35
干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由于干旱缺水,极大地限制了各种植物在该地区的生存和分布。因此有必要开展对植物抗旱机制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原分布于新疆喀什地区南部昆仑山与帕米尔高原交界处的豆科常绿灌木一新疆沙冬青(Ammopiptanthus  相似文献   

20.
浑善达克沙地不同植被下的土壤水分状况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浑善达克沙地的中东段阳坡近裸的流动风沙土 0 - 1 0cm土层整个生长季内平均含水量较低、波动也比较大 ,而在 1 0cm以下则基本稳定在 3%左右 ,尤其是深层。丘间低地草本群落下的土壤湿度随深度增加变化较大 ,2 0cm以上土层含量较高 ,40 - 5 0cm土层的含水量最低 ,波动也剧烈 ,90cm以下达裸沙含水量水平。阴坡灌丛下 ,最低土壤含水量出现在 70 -90cm土层 ,深层土壤含水量长期稳定在 1 .5 %左右。这说明植物的生长使根层土壤含水量下降 ,而且不同植物利用水的土层及利用土壤水的量不同。这可能是引起流动风沙土向固定风沙土转变过程中地表植被演替及决定地区顶级群落的主要原因。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植被影响着降水在土层中的分布及地表的蒸散条件 ,使土壤有效水向浅层分配。而降水在土壤不同深度的分配及入渗深度 ,决定着地表植被的生活型 ,从而影响地表植被的演替方向及顶级类型。需水量较大的灌丛在沙丘阴坡能形成稳定的群落 ,是由于沙丘为植物避免干旱胁迫 ,延长在干旱季节的生存时间创造了条件 ,因此 ,沙丘是沙地的重要环境资源 ,尤其是高大沙丘 ,在这类地区的防风固沙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