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利用近53年来宾市国家气象观测站点逐日气温数据和水稻农情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5年滑动平均、M-K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来宾市水稻抽穗开花、灌浆期高温热害的发生规律及各旬风险频率。结果表明:来宾市每年均可发生水稻高温热害,主要为轻度、中度高温热害过程,总体呈增多趋势,出现高温热害过程次数的倾向率为1.134次/10 a;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21世纪00年代后期至10年代有3个偏多期,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00年代前期有2个偏少期;近53年来宾市水稻高温热害过程存在准2、5~6、8~10年等多个振荡周期,以5~6年振荡周期持续的时间最长且最明显;水稻高温热害发生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象州、兴宾区、忻城、武宣,金秀无水稻高温热害发生;一年中有3旬水稻高温热害风险频率大于50%,为7月中旬至8月上旬,有6旬水稻高温热害风险频率在20%~50%之间。  相似文献   

2.
利用1970~2018年广西9个站点(水稻优势产区所在地)的早稻观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db小波和Morlet小波分析。抽穗影响期出现的高温天气发生频次在2~10次/a,并在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先呈增加趋势,而后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呈下降趋势,20世纪初至2018年再现反弹的趋势。80年代初出现了最明显的全区性高温天气过程,各站点普遍都受到影响。对广西9个站点而言,受高温热害频率总体呈东高、南北低的分布特征,高值区位于桂东部地区,发生频率在60%以上;低值区位于南部和北部地区,发生频率<50%,且最低值为南部地区。极端高温天气出现了22 d和42 d的周期震荡,经历2个明显的阶段变化。  相似文献   

3.
利用1970~2018年广西9个站点(水稻优势产区所在地)的早稻观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db小波和Morlet小波分析。抽穗影响期出现的高温天气发生频次在2~10次/a,并在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先呈增加趋势,而后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呈下降趋势,20世纪初至2018年再现反弹的趋势。80年代初出现了最明显的全区性高温天气过程,各站点普遍都受到影响。对广西9个站点而言,受高温热害频率总体呈东高、南北低的分布特征,高值区位于桂东部地区,发生频率在60%以上;低值区位于南部和北部地区,发生频率50%,且最低值为南部地区。极端高温天气出现了22 d和42 d的周期震荡,经历2个明显的阶段变化。  相似文献   

4.
利用四川省4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90—2012年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和7月中旬至8月中旬逐日气象资料,选取早稻高温热害的主要影响因子,建立四川省稻抽穗扬花期和灌浆结实期高温热害影响评估模型,并利用1994—2012年农业气象观测站代表点的水稻千粒质量、四川灾害大典对灾害记录资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和高温持续日数是四川省水稻高温热害的主要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高温热害评估计算模型,其准确率较高,可以用来定量评价四川省水稻高温热害发生程度。据此确定的高温热害评价指标:高温热害指数Y0.35时,发生重度高温热害,水稻减产率10%;在0.25Y≤0.35时,发生中度高温热害,水稻减产5%~10%;0.1≤Y≤0.25时,发生轻度高温热害,水稻减产5%。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背景下重庆水稻高温热害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水稻抽穗扬花与灌浆结实两个高温敏感期为切入点,确定了水稻高温热害气象指标,并划分轻、中、重度3个等级,利用重庆34个气象站48年(1961~2008年)日平均气温与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水稻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水稻高温热害尤其是重度高温热害的发生呈上升趋势.水稻抽穗扬花期,重庆东北部、中部、西南部高温热害较重;灌浆结实期,长江河谷地区高温热害重.  相似文献   

6.
长江流域近55年水稻花期高温热害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稻花期高温热害是长江流域农作物生产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该研究采用江苏省南京市农业气象观测站近55年(1951~2005年)的气温观测数据,利用气温距平法与时距扩大法分析水稻花期高温热害期间(7~8月)的月平均气温距平、月最高气温距平、一般高温危害天气发生频次、严重高温危害天气发生频次以及连续3 d和5 d高温天气发生的时段.结果表明:近55年来,长江流域的7月和8月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距平具有一定规律性,20世纪70年代之前与90年代之后高温年居多; 70年代至90年代之间低温年居多,且55年来导致水稻花期高温危害的天气经常发生,一般高温危害天气发生的频次明显高于严重高温危害天气,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两种危害天气有整体增加趋势;高温危害天气主要集中发生在每年的7月中下旬和8月上旬,其中7月下旬发生频次超过70%.该研究结果为农业生产上通过调整水稻播期以避开花期高温提供了理论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下游水稻高温热害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长江中下游水稻生育期内日最高温度历史资料,研究该地区水稻遭受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规律。[方法]采用Marr小波分析各等级高温热害的时间分布特点,采用ArcGIS9.2绘制各等级高温热害地域分布特点。[结果]小波分析高温热害的时间分布后,发现在大于16年时间尺度上,各等级高温热害均处于偏多期,在8年时间尺度上,45年内呈现偏多-偏少-偏多的周期变化,在4年时间尺度上1971年之前及2000年之后处于高发时段,在1971~2000年代处于偏多偏少的动荡期。根据周期分析认为,2005年后的6-8年各等级高温热害仍将偏多发生;地域分析认为,长江中下游各地均有程度不同的高温热害发生,但各地之间发生等级及各等级发生频率存在较大差异。受高温热害影响较小的为江苏全省及安徽省的局部地区,这些区域高温热害发生程度低,频率也低;受高温热害影响最大的是江西及浙江南部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高温热害具有程度高,频率也高的双高特点。[结论]该研究结果对宏观把握长江中下游水稻生长遭受高温热害概况及对水稻育种、生产管理、种植结构调整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近50年来四川盆地东部水稻高温热害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四川和重庆共69个气象站1960-2008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东部近50年水稻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水稻高温热害以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最重,20世纪80年代最轻,21世纪有加重的趋势;轻度高温热害呈波动下降的趋势,而重度高温热害呈增加的趋势.②水稻高温热害高值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中部呈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重度高温热害的高发区域主要集中在重庆的东北部.③根据气候趋势,采取调整播期和栽期,选择抗高温的品种,用日灌夜排、喷灌水雾和喷洒化学药剂等改善田间小气候条件的方式,可减轻高温热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定远县国家基本气象站1957—2018年气象资料,对历年高温进行了气象变化分析,统计历年7月和8月日最高气温≥35℃和≥37℃的日数变化及7月和8月各旬≥35℃的极端最高气温出现的次数及各旬分布。按照水稻高温热害的等级,统计出每年轻、中、重度热害的发生次数、日数变化及出现的时间分布,分析其年代际变化及线性趋势变化情况。并从建立县级水稻高温热害监测预警系统、避免生育期出现持续高温天气、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改善稻田小气候及加强病虫害防治等5个方面提出了高温热害防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广西南部地区高温热害综合指数与减产率的时空分布关系,探寻双季稻的高温热害 灾损的时空分布规律,为该区域水稻种植提供合理化建议,确保粮食安全。【方法】基于 Logistic 模型的高温 热害综合指数,评估广西南部地区 6 县(市)双季稻的高温热害灾损状况及时空变化规律。【结果】广西南部 地区 6 县(市)早稻的平均减产率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 7% 上升到 21 世纪初的 22.4%,晚稻的平均减产率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 17.6% 上升到 21 世纪初的 22.1%,高温热害是引起减产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水稻受高温 热害损失较严重。广西南部地区的双季稻受高温热害影响的强度各有不同,早稻受高温热害的强度波动上升, 最低的时间段在 20 世纪 90 年代,强度最高的在 21 世纪初。晚稻受高温热害的程度整体都不强,除 1990 年数 值特别高以外,趋势上没有产生剧烈波动。【结论】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早稻的生育关键期有部分时间不在 高温集中时间段内,可以在前期通过施加肥料或者喷施植物调节剂进行规避。晚稻则可以借鉴广东省试验结果, 在适当地区推迟播种期,在 7 月底左右播种,避开高温集中时段,确保粮食产量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