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受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侵袭后,鸡往往会导致气管、支气管等呼吸道堵塞现象,引发呼吸道堵塞性疾病。一、鸡呼吸道堵塞性疾病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环境温度、湿度、通风以及鸡群的饲养密度等。环境温度低,特别是雏鸡阶段,温度忽高忽低,机体为了维持恒定的体温,必定要加速代谢,因而会产生过多的酸性物质;湿度过小,环境干燥,导致大量水分散失;鸡舍通风差、饲养密度大,必然会导致舍内氨气、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  相似文献   

2.
种用鸡饲养管理的目的是培育健壮的种雉,使之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种蛋。育雏期是发病和死亡率最高的时期。因此,对雏鸡的饲养管理,要特别注意抓好营养、温度、湿庭、通风、光照、密度和卫生诸环节。  相似文献   

3.
鸡病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是防疫环节落实的不彻底、不完善。要想使鸡病防治取得良好效果,必须采取综合防疫措施。1加强管理①温度。一般进雏第1周舍温33~35℃,以后每周降低2℃。最低温度肉仔鸡一般不低于20℃,蛋鸡不低于15℃。湿度:雏鸡舍内湿度可适当大一些,中鸡以上则湿度宁低勿高。②密度。根据鸡的品种、日龄大小、饲养方式及生产用途等的不同合理设置密度,使每只鸡都有充足的饮水、采食及休息的空间。③通风。及时通风换气,保持鸡舍内空气清新。④其他。鸡场内进行封闭饲养,饲养人员固定,禁止相互串舍;饲料、饮水符合卫生要求;饮食起居…  相似文献   

4.
正受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侵袭后,鸡往往会导致气管、支气管等呼吸道堵塞现象,引发呼吸道堵塞性疾病。1鸡呼吸道堵塞性疾病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环境温度、湿度、通风以及鸡群的饲养密度等。环境温度低,特别是雏鸡阶段,温度忽高忽低,机体为了维持恒定的体温,必定要加速代谢,因而会产生过多的酸性物质;湿度过小,环境干燥,导致大量水分散失;鸡舍通风差、饲养密度大,必然会导致舍内氨气、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高,尘埃量大。这些不良的  相似文献   

5.
农村养鸡,往往育雏很多,可是到成鸡时所剩无几。因此,雏鸡死亡率高是困扰广大农村养鸡户的一大难题。1农家养鸡成活率低的原因1.1育雏期温度不合理农村养鸡户育雏很难把握合适的育雏温度。温度过高,雏鸡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衡,相互挤堆,导致部分雏鸡呼吸困难甚至死亡。1.2饲养密度不合适由于密度过大,饲槽和饮水器数量少,再加之放置的位置不当,或者环境突变、有异物刺激等,常导致鸡群互相挤压。一般农家饲养鸡只较为合适的密度是每平方米鸡舍面积的养鸡…  相似文献   

6.
武定鸡雏鸡在脱温期的饲养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武定雏鸡的生理特点、营养需要 ,介绍了在雏鸡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密度等 )及投药与免疫中应注意的问题 ,并根据自身实际生产总结了一些相应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育雏工作的成效不仅影响雏鸡的发育,而且最终影响鸡生产性能的发挥,育雏工作受育雏温度、湿度、通风、密度、饲料、饲养管理、疾病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1发病情况辽宁北镇廖屯东满井子一饲养户,饲养鉴别鸡群2400只,进雏季节恰逢东北春季,风沙大,育雏通风孔通风不够,饲养密度大,饲养3周时鸡群出现呼吸道病症,打喷嚏,甩鼻,个别严重张口呼吸,发不出声音。2诊断饲养户来到我处问诊,鸡舍饲养密度偏大,通风不够氧气量不足,天气原因还不能充分通风才造成鸡群表现呼吸道病状,严重的鸡只表现伸劲张嘴呼吸,发不出声音,有的鸡只闭眼呆立,精神萎靡,大群采食有所下降。解剖鸡的胸气囊、  相似文献   

9.
鸡法氏囊病是由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主要危害3~5周龄的雏鸡,近年来产蛋鸡也时有发生,是危害养鸡业的重点疫病之一。现根据我市近年防制情况,谈点粗浅见解。一、加强饲养管理1.从鸡舍的温度、湿度、光照、饲养密度、舍内卫生、通风等方面严格按鸡只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生理需要进行调节,为鸡只创造舒适的环境。2.为鸡只提供营养齐全无污染的饲料和洁净的饮水,可在饮水中添加速补类、电解多维、多维糖等。3.减少应激,减轻应激反应。二、严格卫生消毒鸡场消毒要抓好三个环节。1.雏鸡入舍前的消毒。入舍…  相似文献   

10.
雏鸡在1~42日龄因自身生长特性、饲养密度和通风情况、光照、疾病和饲料等因素常发生啄癖现象。被啄鸡只轻者可进行治疗,严重者甚至造成死亡,因此了解雏鸡啄癖发生的原因,并掌握控制雏鸡啄癖的关键点对蛋鸡养殖生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一)原因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原因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所致,如饲养密度过大导致水槽、料槽不足,鸡群争抢水料,使有些鸡只体内营养缺乏,发生啄癖;日粮中动物蛋白含量不足或氨基酸不平衡,致使鸡群不能有效地利用日粮中的蛋白质,进而引起啄癖。光照时间过长、强度过大、光线不均匀、外界光线直接照射鸡群,通风不良造成鸡舍内的空气污浊或有害气体超标,外寄生虫侵袭、外伤、脱肛等均可导致啄癖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大别山信阳地区土鸡养殖现状,对信阳市部分县区76家土鸡养殖场(户)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饲养的土鸡品种主要为固始鸡、正阳三黄鸡;养殖规模主要集中在3000~10000只;养殖密度主要集中在50~150只/亩;雏鸡、青年鸡和成年蛋鸡存在不同的发病特点。存在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养殖户养殖观念、防疫意识有待提高,鸡苗购销渠道混乱,垂直传播疫病多发。  相似文献   

13.
在蛋鸡生产中,许多农产往往只注重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和防疫灭病等问题,对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忽视,从而影响了养鸡的经济效益,现分述如下: 一、断喙:主要目的是防止鸡群发生啄羽、啄肛、食血等恶癖。啄癖是由于饲养密度过大,室内光线过强,饲料中缺乏某种氨基酸或氨基酸比例不平衡,食槽、水槽不足,粗纤维含量过低,通风换气不良等因素引起的。在饲养实践中虽能有效地控制以上某些因素的发生,但由于鸡的本身习性及相互“模仿”,一旦发生啄癖  相似文献   

14.
断喙是产蛋鸡饲养管理中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倍受养殖者的重视.没有断喙的鸡只在饲养的过程中,受到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寄生虫侵袭、外伤以及营养失调等应激因素的影响,往往会有啄羽和啄食现象的发生,从而造成被啄鸡只生长不良,生产性能下降,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5.
雏鸡运输过程中,需保证适宜的温、湿度,并进行合理通风。在运雏车通风方面,峪口禽业公司研发出一种能使车厢内空气流通增强的运雏车内循环通风系统。本文旨在研究使用运雏车内循环通风系统后,车厢内温度均匀性、鸡盒间空气流通是否增强,雏鸡单车运载量、雏鸡成活率是否提高。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内循环通风系统后,运雏车夏季降温效果、冬季保温效果均显著提升(P0.05),且温度更均匀;鸡盒间风速显著大于不使用内循环通风系统(P0.05);雏鸡单车运载量增加;雏鸡成活率也显著提升(P0.05)。  相似文献   

16.
雏鸡的饲养管理是一项细致而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影响雏鸡的生长发育,而且还影响鸡成年后的产蛋性能和种用价值,与养殖者经营效益有着密切的关系。雏鸡的饲养管理必须根据雏鸡的生理特点,进行科学的饲养和精心的管理,给雏鸡创造适宜的环境,把好温度、湿度、密度、通风、光照等技术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雏鸡成活率、保证雏鸡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肉鸡在出售屠宰时,常由于种种原因被降级。生产实践中,针对这些原因,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措施,能提高群体均匀度,减少被降级只数,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1肉鸡降级的原因胸部脓肿:饲养密度过高,平养肉鸡垫料不足、过硬、发霉、板结等。鸡休瘀血;捉鸡、运输损伤,饲养设备位置不当,鸡患病虚弱等。羽毛差:育雏温度太高,饲养密度太大,通风不良等。2预防措施2.1饲养密度网上架养密度可适当高些,垫料平养以低密度为好;日龄越大,密度越低;另外,饲养密度与季节、气温、通风条件等密切相关。2.2饲养温度1~2日龄育雏温度33℃,以后每周降低3℃,第5周后…  相似文献   

18.
中华宫廷黄鸡是含有北京油鸡血缘的优质黄羽肉鸡,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的科技人员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应用品系培育和品系杂交配套技术,通过杂交组合试验筛选,成功选育出的高档优质黄羽肉鸡。   中华宫廷黄鸡体形外貌独特,大多具有凤头、毛腿等特征。全身羽毛黄色,以肉质细嫩鲜滑、肉味鲜美而著称,因其祖先曾作为清朝宫廷的御膳用鸡而得名。近年来中华宫廷黄鸡进入国内、外市场,被生产和消费者接受,出口日本引起轰动效应,被誉为“天下第一鸡”。   一、营养水平与饲料   中华宫廷黄鸡商品代90日龄公母鸡平均体重1.5kg以上,料肉比3∶1。与快大型白羽肉鸡相比,宫廷黄鸡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因此宫廷黄鸡的营养水平也可相对较低,但育雏期和肥育期都应使用全价配合日粮,应根据中华宫廷黄鸡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配给各阶段所需的营养物质。雏鸡饲料要求新鲜、营养丰富、易于消化,颗粒大小适中,易于啄食。日粮中还应保证钙、磷、锌、铁、铜、碘、硒等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的平衡供应。其营养水平标准参见表1。   二、饲养管理技术   1.温度 温度是育雏成功的首要条件。育雏的第1周要求温度为33~35℃,以后每周降低2~3℃,直至第5周达到20~23℃。育雏鸡舍至少需要提前24h预温(炎热季节除外),以使鸡舍提前达到所需的温度,保证雏鸡到达时有一个温暖的环境。在炎热季节,育雏温度不能超过37℃,温度过高时对雏鸡不利;防止阳光曝晒雏鸡,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2.饮水和饲喂 雏鸡要求先饮水后开食。经长途运输的雏鸡可先饮用5%的葡萄糖水,但亦需防止暴饮。在育雏前1~2周的饮水中加入抗生素(如恩诺沙星、氟哌酸、红霉素等)和维生素电解质,连饮5天,可预防雏鸡白痢,提高育雏成活率。   通常要求出雏后24~36h进行开食,最迟不超过48h。可把开食料撒在纸上或浅盘上,雏鸡自由采食,3~4天以后再改成喂料器。全期自由饮水、自由采食。   3.饲养密度、通风 饲养雏鸡的数量,取决于饲养设备情况,比如喂料设备、饮水设备、通风设备等。一般0~30日龄饲养25~30只/m2,30~60日龄饲养15只/m2,60~90日龄8~10只/m2。在冬天,密闭鸡舍要注意处理好保温和通风换气的关系。通风换气以人走进鸡舍,眼睛、鼻子不会受到刺激为度。  相似文献   

19.
<正>啄癖是一种不良的嗜好,又叫异食癖。其临床特征为鸡相互啄食,造成伤亡或死亡。啄癖在雏鸡群、中雏群和成鸡群中都有发生,而以雏鸡群和中雏群发生较多,特别是密集饲养或笼养条件下更易发生。一旦发生,很快蔓延全群,啄癖鸡易使鸡群受惊吓,情绪紧张不安,严重影响幼鸡生长发育,成鸡产蛋量下降,降低经济效益。因此,加强管理是预防鸡群啄癖的关键。1鸡啄癖的原因1.1管理不善鸡只不经过断喙;鸡群饲养密度过大,空气浑浊;温度较高或鸡舍内  相似文献   

20.
雏鸡死亡的主要受温湿度、饲养密度、光照等外部条件影响,通过研究分析,提出提高雏鸡成活率的相应措施,对温度、湿度、饲养密度、光照、卫生防疫通风换气等方面进行试验研究,提出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案,不断提高雏鸡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