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因育种     
<正>4000万寻找水稻"高产低耗"基因有没有办法,让农作物产量大增,而对水和氮等要求大减?高产、抗旱和高氮利用方面的基因研究,可以达到这个"既让马儿跑,又可让马儿少吃草"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弱筋小麦宁麦9号优质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形态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优质弱筋小麦品种宁麦9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密肥试验,分析优质高产、优质、高产3种群体的差异,探讨弱筋小麦单产6 000 kg·hm-2左右的优质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形态特征和栽培技术.结果表明与中强筋小麦相比,弱筋小麦栽培采取"适度增密,适量减氮,施氮前移"措施,能较好地协调优质与高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弱筋小麦“3414”肥料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弱筋小麦"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表明,肥料对小麦产量影响为氮>磷>钾,对弱筋小麦品质影响最大的是氮素;弱筋小麦要高产必须氮、磷、钾齐全,在高氮的水平下,重视磷肥使用;搬经镇地区弱筋小麦生产氮、磷、钾最佳配比为1.00∶0.25∶0.86。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高产玉米品种营养性状与基因型表达的关系,为诊断玉米营养遗传性状基因型及培育高产玉米品种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设计品种与氮、磷不同组合施肥的小区试验,进行了不同玉米品种耐肥性试验,并采用典型品种进行了氮、磷单施与配施的营养遗传性状试验;同时选择4个玉米品种的父母本在氮、磷单施和配施为试验地土壤最大施肥量下培育的12个杂交组合,分别在氮、磷单施各195 kg/hm2和氮磷配施为试验地土壤最大施肥量的组合处理上进行了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不同玉米品种最大施氮量介于35.0~601.5 kg/hm2,作物品种和土壤各自存在一个由自身特性决定的最大施肥量,作物品种最大施肥量是品种耐肥性的量度;登海605玉米产量氮磷配施较氮、磷单施分别增产17%和20%;京科665和金满囤玉米产量单施磷较单施氮和氮磷配施增产均在26.8%~39.2%,作物品种施肥比例是由内在性状养分利用效率决定的外在土壤施肥特性。父母本氮磷配施杂交制种的玉米品种,氮磷配施种植比氮、磷单施种植增产,如鑫源596氮磷配施种植分别较氮、磷单施种植增产9.4%和11.2%,较单施氮杂交制种氮磷配施种植增产39.5%;强盛2号父母本单施磷杂交制种的品种单施氮种植的产量反而比氮磷配施下增产17%,但氮磷配施制种品种的产量也以氮磷配施下种植最高。玉米品种高产性状可能是父母本在特定施肥结构下某些基因杂交响应的表达结果。玉米品种耐肥性和养分利用效率可能受品种最大施肥量和施肥结构影响下的营养遗传性状表现基因所制约,施肥则是隐性基因和显性基因转化的基因激活条件。  相似文献   

5.
<正>杂交水稻种植过程中,单位面积用氮量高和利用率低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两大难题。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成功掌握杂交水稻节氮超高产栽培技术,开始摆脱"高氮栽培"模式,进入"节氮超高产栽培"时代。据了解,杂交水稻种植过程中高产栽培氮肥用量居高不下,不仅增加生产成本,造成环境污染,而且不利于稻米品质的提  相似文献   

6.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申优17"为材料,开展了试种、示范,并对该品种的肥料用量及其运筹、机插密度和用氮量等栽培技术进行了定量调控研究。结果表明,"申优17"具有高产、熟期早等优势,大面积示范推广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且能缓解秋收秋种矛盾,提升崇明县粮食综合生产水平。"申优17"在每667m~2施氮总量为24kg、前后期施氮比例为8∶2时,最易获得高产,也最有利于氮肥的综合利用;在机插株距为16cm、行距为30cm、每667m~2施氮量为24-26kg、前后期施氮比例为8∶2时,穗型、千粒重、有效穗数三因子能协调均衡发展,较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
《福建农业》2013,(4):32-33
"广"即广施有机肥。春玉米是高产作物,其产量的高低与土壤肥力水平密切相关,在春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措施中,首先是要广泛施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一般每亩有机肥投入量应不低于4000公斤。"稳"即稳施氮肥。春玉米要施好底肥,调控追肥用量。在单产达5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每亩施氮应稳定在9—12公斤;单产300—500公斤的中产田,每亩施氮应稳定在7—10公斤;单产小于300公斤的低产田,每亩施氮应稳定在6—8公斤。同时,合理调整施用时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既能促进作物生长,又能有效减少氮需求的蛋白分子。《自然》杂志近日刊登的研究报告称,科学家发现一种可以提高植物氮吸收能力的基因,该基因可用于培育高产品种的水稻、小麦和其他需肥量少的主要作物。据了解,这基因一旦投入使用,将会削减全世界农民的生产成本,遏制富氮水和土壤从农田冲入河流和海洋,从而减少环境破坏。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小麦新品种"华麦5号"在崇明区的推广种植,以小麦新品种"华麦5号"为试验材料,设不同施氮总量和前后期不同施氮比例2个因子,研究了氮肥运筹对"华麦5号"大田生长及产量形成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的氮肥运筹对"华麦5号"农艺性状和生育进程均有一定影响;氮肥不足直接制约"华麦5号"产量水平的提升;在播期相对偏早时,每667m~2施氮总量为16kg、前后期氮肥配比6∶4处理,既能获得高产又可保证小麦生长安全,而在播期相对延迟时,每667m~2施氮总量为20kg、前后期氮肥配比7∶3处理最有利于小麦生长且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西北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15个耐肥性不同的主要小麦品种的氮营养效率差异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供试的15个小麦品种中,丰产3号、周麦9号和长武134在低氮和高氮下均可获得高产,是适应性较广的品种类型;西农1376、西农6028和陕229对氮素累积量大,但体内氮的利用效率低,对土壤氮利用能力也差,需肥量大,氮肥利用率高,比较耐肥,适用于高肥土壤种植;低氮条件下,周麦9号、小偃6号属高产-氮高效型品种,而在高氮条件下,丰产3号、周麦9号和偃师9号属高产-氮高效型品种;低氮条件下耐瘠品种主要靠发达的根系和对NO-3的有效利用获得高产,高氮条件下耐肥品种主要靠对肥料氮的吸收及在体内的有效利用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1.
为水稻品种改良和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选用高产氮高效水稻品种(江优9527和Q优6号)为研究对象,以高产氮低效水稻品种(丰研425和冈优527)为对照,比较研究两类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氮素吸收与利用、根系生长等指标的差异,探讨水稻高产与氮高效的协同性。结果表明:较高产氮低效型品种,高产氮高效型品种的有效穗数降低,但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高产氮高效品种拔节前的氮素积累量降低,抽穗至成熟阶段的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抽穗后的茎叶氮素转移量和转移率增加。高产氮高效型品种的单茎根干重、单茎根系伤流强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正>以"超级稻"为代表的中国水稻"高产路线",有力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目前,国内水稻专家另辟蹊径,从节水抗旱的角度入手,探索一条与"高产"路线并行不悖的"绿色生态"路线。作为项目主持方的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负责人近日宣布,育成的节水抗旱稻已在全国推广,并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高产优质高效的水稻施肥技术,在大田条件下,以迟熟中粳糯稻"皖稻6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不同追氮时期和不同氮磷钾比例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量、追氮时期和不同氮磷钾比例对产量有显著影响;[2]施氮量300.Okg/hm2处理产量最高,施氮量337.5kg/hm2处理产量次之,产量如果要获得10000kg/hm2以上生产水平,需施纯氮300.0~337.5kg/hm2;(3)在施氮量为300.0kg/hm2、氮肥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为7:3、追氮时期在倒4叶至倒3叶期时,产量最高;(4)施氮量为300.0kg/hm2、基蘖肥和促花肥比例为7:3、氮磷钾比例在1:0.3:0.3~0.6时.有利于"皖稻68"高产.  相似文献   

14.
稻茬小麦抗逆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稻茬小麦抗逆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即围绕稻茬小麦"低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逆境能稳产"的产量目标,根据"以适宜(尽可能少)的基本苗实现最佳穗数,以减少小花退化数为重点增加每穗粒数,以抗逆防早衰为中心提高粒重"的高产技术路线,以"精种、调肥、抗逆"为核心,以"播期播量与播种方式协调、控氮补磷增钾、综合化调化保"为关键技术,把抗逆应变的措施提前到播种环节,主动抗逆,通过综合栽培技术,实现小麦  相似文献   

15.
小麦前氮后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麦前氮后移技术是近年来通过大量的田间试验总结出来的小麦优质高产新技术,其技术的应用一改过去"盲目施肥"、"三追不如一底"及"一炮轰"等不科学的施肥现象,是夺取小麦高产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父本R364、母本鄱1A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杂交早稻"鄱优364"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鄱优364"的制种产量有显著影响,制种产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和地上部氮积累量均随着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增施氮肥有利于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增多;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增加,而每穗粒数显著减少;施氮量为210 kg/hm2、栽插密度为34.5万穴/hm2、每穴栽插5根苗的组合条件有利于"鄱优364"高产制种。  相似文献   

17.
水稻在沙壤土上精确施用氮肥可有效增加水稻产量,提高肥料的当季利用率,降低施肥成本。试验结果表明:射阳县一类田高产10050kg/hm2,需施纯氮量257.55kg/hm2;二类田高产9600kg/hm2,需施纯氮262.2kg/hm2;三类田高产9690kg/hm2,需施纯氮384.3kg/hm2。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氮浓度处理对马铃薯的生理生化响应以及对氮代谢相关基因的挖掘,明确马铃薯受氮素影响的关键时期以及此时期氮代谢基因的表达差异.[方法]以"延薯4号"马铃薯为试材,设置施氮与未施氮处理,采用盆栽种植的方式研究马铃薯氮效率、生理生化差异以及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并且对马铃薯现蕾期的叶和根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获得氮代...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2018,(3)
正最近,中科院院士李家洋领衔的研究团队运用分子设计育种的理念和技术,经过精心的杂交"设计",育成了具有理想株型及超高产、早熟和抗稻瘟病等优秀基因的水稻新品种。该技术除了能让水稻既高产又优质外,还能让育种时间大大缩短。从常规育种需要的7~8年缩短到4~6年,甚至更短。实现了快速、定向、高效培育系统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青海省马铃薯不同施肥模式下,产量、产量构成要素、水分利用效率、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差异,探讨其对马铃薯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高效模式3的马铃薯产量、株高、结薯数、单株薯重、大中薯率、总生物量明显提高;高产高效模式2的总耗水量最低,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3种高产高施肥模式及农户模式处理下,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均比常规农户处理高,提高5~30个百分点,其中高产高效模式3施肥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显著。土壤硝态氮残留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大,高产高效模式2的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最高;土壤硝态氮的残留量在60~80 cm达到最大值,在80~100 cm处于最小值。结果可为雨养区马铃薯高产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