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锡林浩特草场分别以6.0×107孢子·m-2施用量的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油悬浮剂、绿僵菌饵剂进行喷洒,调查绿僵菌在田间蝗虫中的流行、对寄生蝇寄生蝗虫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绿僵菌后,蝗虫种群分别于20d和60d出现2次感病高峰;处理后20d绿僵菌油悬浮剂和绿僵菌饵剂对蝗虫的感染率分别为54.55%和34.79%,绿僵菌油悬浮剂对蝗虫的感染率显著高于绿僵菌饵剂;处理后60d其感染率分别为23.62%和32.60%,绿僵菌饵剂对蝗虫的感染率显著高于绿僵菌油悬浮剂.说明绿僵菌油悬浮剂作用速度快于绿僵菌饵剂;绿僵菌饵剂持效性高于绿僵菌油悬浮剂;绿僵菌可以自然流行于该地区的蝗虫种群.绿僵菌孢子通过蝗虫病原地的二次流行,可向其周围环境扩散传播.表现出随着与绿僵菌饵剂处理区的距离增加,感染率逐渐降低;随着病原流行时间的延长,感病率逐渐升高.绿僵菌的侵染与寄生蝇的寄生无关,二者对蝗虫种群的作用为各自独立,其效果是二者的累加.  相似文献   

2.
绿僵菌与高效氯氰菊酯复配对东亚飞蝗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测定了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与高效氯氰菊酯高纯度原药复配后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的增效作用。含0.5%~1.5%(w/v)高效氯氰菊酯的绿僵菌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都高于120,其中复配制剂(1%高氯.1×1010孢子/ml绿僵菌油悬浮剂)的共毒系数在接种后第4、5d分别为268.92和375.93。该复配制剂按1∶2、1∶3比例稀释后室内喷雾接种,第5d蝗虫累计死亡率分别达97.8%和97.3%,显著高于绿僵菌对照组的累计死亡率(52.6%);田间施药后蝗虫存活率在第6d分别下降到2.4%和4.4%,显著低于绿僵菌对照组药后第9d的存活率(37.7%)。结果表明:绿僵菌复配制剂增效作用明显,作用较快、防效高,克服了绿僵菌悬浮剂难以用于高密度蝗虫防治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两株杀虫真菌金龟子绿僵菌QL-107和球孢白僵菌GYS-13对东亚飞蝗的毒力进行了测定,并利用其对榆林草原蝗虫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通过室内生测发现球孢白僵菌GYS-13和金龟子绿僵菌QL-107对东亚飞蝗均具有较强的毒力,田间防治试验证明,两株杀虫真菌在山地草原对蝗虫综合防治效果达到75%以上,特别是球孢白僵菌...  相似文献   

4.
绿僵菌油剂防治新疆山地草原蝗虫的田间试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绿僵菌油剂在新疆山地草原对蝗虫进行了防治试验。喷药后采样,罩笼饲养从第3天开始感病死亡,第5天死亡明显增多,第6天绝大部分蝗虫死亡。该绿僵菌在自然条件下对试验区内的5种蝗虫具有相同的感染致病力。田间防效在第15天为60.9%,第18天为73.7%。  相似文献   

5.
应用绿僵菌油剂防治内蒙草原蝗虫的效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9年在内蒙古草原进行了用绿僵菌油剂超低量喷雾防治蝗虫的试验.结果表明,对5种蝗虫(亚洲小车蝗、红翅皱膝蝗、毛足棒角蝗、白边痂蝗、轮纹异痂蝗)的防效显著.喷药后8天,对主要蝗虫亚洲小车蝗(占混合虫口的92.2%)的防效达48.0%,12天后增至88.1%.蝗虫死亡后2~3天,失水形成僵虫;7~10天虫尸上出现绿色粉状的绿僵菌孢子.孢子的扩散有可能继续起着控制蝗虫虫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亚洲小车蝗痘病毒对绿僵菌治蝗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痘病毒与绿僵菌合用防治蝗虫的效果.结果表明,两者合用可以显著增加防治效果,用含毒的麦麸(痘病毒1.67×105OBs/头+绿僵菌1.67×105孢子/头)比单独用绿僵菌(1.67×105孢子/头)防治3龄黄胫小车蝗和东亚飞蝗效果好,感染10d的增效率分别为48.4%和40%.痘病毒增效作用与其用量有关,在混合剂中的含量越高,增效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7.
金龟子绿僵菌是一种对靶标昆虫具有高毒力和致病性的重要杀虫真菌,通过接触直接侵染使蝗虫致死,对草原蝗虫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类型草原喷施金龟子绿僵菌粉剂对蝗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对蝗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喷药后7 d优势种蝗虫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和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的虫口减退率达60%、防治效果超过62%,其中白边痂蝗、毛足棒角蝗、亚洲小车蝗和宽须蚁蝗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均高于宽翅曲背蝗Pararcyptera microptera meridionalis和轮纹异痂蝗Bryodemella tuberculatum dilutum;同时,金龟子绿僵菌在不同类型草原的防治效果存在差异,在典型草原和荒漠化及半荒漠化草原的防治效果高于草甸草原。研究绿僵菌在不同草原类型蝗虫的防治效果,为建立草原蝗虫绿色可持续防控体系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应用绿僵菜油剂防治内蒙草原蝗虫的效果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1999年在内蒙古草原进行了用绿僵菌油剂超低量喷雾防治蝗虫的试验。表明,对5种蝗虫(亚洲小车蝗、红翅皱膝蝗、毛足棒角蝗、白边痂蝗、轮纹异痂蝗)的防效显著。喷药后8天,对主要蝗虫亚洲小车蝗(占混合虫口的92.2%)的防盗和达48.0%,12天后增至88.1%。蝗虫死亡后2~3天,失水形成僵虫,7~10天虫尸上出现绿色粉 绿例题菌孢子。孢子的扩散有可能继续起着控制蝗虫虫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绿僵菌防治草原蝗虫效果显著,其在草原田间的存活能力影响其持续控害效果。除了侵染昆虫,绿僵菌还具有在植物根际宿存和根内生的生活方式,但相关宿存规律和内生性的研究报道很少。本文研究了绿僵菌在内蒙古草原两种优势种植物羊草和克氏针茅根际的种群数量变化并对其在这两种草的根内宿存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干旱的内蒙古草原,绿僵菌施用后种群数量在30 d内快速下降,但能够以低密度在羊草、克氏针茅根际土壤中至少延续宿存75 d,羊草根际环境比较利于绿僵菌生存。对菌株egfp基因标记的特异PCR检测证明了绿僵菌在羊草和克氏针茅根内宿存。试验数据为指导植保生物防治中充分利用绿僵菌的昆虫病原性和植物内生特性提供理论基础,也将成为绿僵菌物种生活方式多样性、与植物互作及共进化研究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绿僵菌生物农药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绿僵菌生物农药的生产目前普遍采用液固双相发酵工艺,其固体载体多为大米及稻壳等材料,国内外的研究多集中于培养参数的优化与选择,如培养基成分、温度、光照、pH值、含水量及接种量等。绿僵菌制剂的剂型主要有粉剂、可湿性粉剂、干菌丝和油剂,其助剂的成分及配比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在应用方面,全球已登记的绿僵菌商品有17个,应用效果较好,防治对象集中于直翅目的蝗虫类、蜚蠊目、同翅目的蚜虫、粉虱、叶蝉类以及鞘翅目的蛴螬等害虫。本文从工艺研究、剂型研发、商品化及应用等角度对绿僵菌生物农药现状进行综述,重点介绍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新兴技术。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牧鸡治蝗的技术规范和治蝗效果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关于牧鸡轮牧周期对牧鸡治蝗效果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调查牧鸡治蝗期间鸡群的采食量和补饲用量、地面可食蝗虫质量,采取控制牧鸡半径的手段,利用倒推法对理论轮牧周期和治蝗面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固定半径为150 m的轮牧面积内,随着虫口密度的降低,单位鸡群的轮牧周期呈现升高趋势,虫口密度在30头/m2时的轮牧周期高达7.8 d,以90 d为一个防治周期计算,其防治周期的轮牧次数为11次,单位鸡群(每1000只定义为1个单位鸡群)的理论控制面积为77.77 hm2,折合每只牧鸡一个防治周期的理论控制面积为0.08 hm2,并且随着虫口密度的降低,理论控制面积呈现升高趋势。本研究为内蒙古草原牧鸡治蝗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数千年蝗灾发生为害的历史,建国初期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在科研人员和广大群众的努力下,提出并实施了“改治并举”的策略,改造东亚飞蝗发生基地近2/3,同时大规模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初步形成了以改造蝗虫发生基地为特色的蝗灾治理技术体系,经过长期实践,蝗灾得到有效遏制,保障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利用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和绿僵菌Metarhizium spp.等微生物的治蝗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以生态控制(改造蝗虫发生基地)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辅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蝗灾治理技术体系,并走在国际前列。该技术体系的长期大规模应用,不但在有效防治蝗灾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产、避免大规模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也在支援国际蝗灾治理中做出了贡献。最后对未来蝗灾治理的关键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蝗虫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蝗灾是世界性生物灾害,给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020年初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再次暴发,严重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蝗虫防治的新技术和新策略不断发展.本文概述了我国蝗虫主要成灾种类、分布及其危害,总结了近年来蝗虫监测预警及防控技术相关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以生...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技术分析蝗虫生物防治文献,分析发现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近20年;进入21世纪,有关蝗虫生物防治的引文数呈上升趋势,年引文数已经突破3000篇;相关文献主要产自西方发达国家,占比超过50%,其中美英超过30%;相关文献发文量全球排名前20科研机构和作者有3/4集中在西方国家;在中国,近30年来蝗虫生物防治文献发文量排名前10的科研机构和作者主要来自于高校。蝗虫生物防治文献中排名前20的主题词中"蝗虫天敌"居首位,有关蝗虫天敌为主题的文献占总文献的1/3,被引总频次也占比近1/3,其中又以寄生性天敌的研究为主,占天敌总文献数量的2/3左右。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相关研究基本覆盖了蝗虫生物防治的各个领域,而我国在蝗虫行为、基因组测序等方面进展很快。被引频次较高的蝗虫生物防治文献主要来自于世界知名的综合性期刊,包含代表性的研究论文或综述。本文的计量分析结果可为蝗虫的绿色防控研发方向提供参考,对于促进我国乃至国际生物治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保护生态环境,确保蝗虫的可持续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蝗虫气象预测信息服务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北省蝗虫发生的特点和防治需求,建立了河北省蝗虫气象预测信息服务业务系统。它具有气象和蝗虫查询统计服务、预测服务和咨询服务三大功能。该系统的建立与应用,提高了蝗虫气象系列化综合服务水平,可为河北省蝗虫防治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与服务。  相似文献   

16.
蝗虫是世界性重大成灾害虫,时常在草原、沙漠区或农作区暴发为害.当前的非洲沙漠蝗灾害再次提醒人们,蝗灾依然是粮食生产和生态安全的严重威胁.在寻求绿色可持续防蝗的新策略新技术研究中,昆虫病原真菌显现出种类多、毒力强、易规模化生产及环境友好等明显优势而倍受重视.近30年,真菌防蝗研究和应用进步加快,国际、国内都有真菌防蝗产品...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accepted strategy for the control of locust plagues is to check an upsurge of population before swarms break out and start a widespread plague. The organisation, men and materials necessary for this work must be established before locust plagues are imminent. Primary targets for control are the hoppers. Red locust hoppers can be efficiently controlled only by vegetation baiting with dieldrin. The ULV drift-spraying method of application is particularly successful. Objections to the use of dieldrin on environmental grounds have been put forward but are without substance when the recommended method is used. A small aircraft can blanket spray 5,000 ha/h using the ultra low dosages necessary for desert locust hoppers. Three such aircraft could cope with the area of red locust hopper outbreaks although the dosage necessary for these is likely to be higher in the denser vegetation of their habitat. Field trials to establish the lowest dosage rate for red locust hoppers are urgently required.

If the facilities and resources needed to control locust plagues are not made available, it is hoped that FAO will provide expert teams to survey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effects of a locust plague, by investigation on the spot, so that responsibility can be assigned and an accurate history can be drawn up for the guidance of future governments. At the present time, governments have the choice of providing what is needed in the confident expectation of preventing plagues, or providing too little or nothing which will, sooner or later, inevitably lay a plague on their doorsteps.  相似文献   

18.
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因其具有强大的繁殖、取食和迁移能力被称之为世界上最具破坏力的害虫之一.本文综述了非洲沙漠蝗灾的发生历史及近年来的发生现状;叙述了沙漠蝗监测预警技术的发展过程及最新进展;同时分析了沙漠蝗的防治技术发展.总结认为蝗灾的物联网智能化监测和可持续绿色防控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为消除...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20世纪50年代对中国蝗虫治理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工作,包括蝗区发生情况的实地调查、蝗虫识别、防治飞蝗和土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示范等。李光博院士总结并探讨了毒饵治理飞蝗的经验和问题,研究提出了“利用青鲜毒饵防治土蝗”的新技术,并提出了新的治蝗方针,对于控制蝗虫灾害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蝗灾是全球性的重大自然灾害.20世纪末,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蝗灾呈持续加重趋势.2020年初,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大面积暴发,席卷了从西非到东非、从西亚至南亚的20多个国家,给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高效、长久的控制蝗灾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