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醋酮血症,是泌乳奶牛常见的、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营养代谢病,又称奶牛酮病。该病的特征是酮血、酮尿、酮乳,出现低血糖、消化机能紊乱,产乳量下降,间有神经症状。产犊后10~60d多发。饲养管理良好的高产奶牛,且以3~6胎次的高产母牛发病率较高。大多出现于泌乳开始增加的第三周内,2个月后发病极少。冬夏两季多于春秋。  相似文献   

2.
牛醋酮血症,是泌乳奶牛常见的、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营养代谢病,又称奶牛酮病。该病的特征是酮血、酮尿、酮乳,出现低血糖、消化机能紊乱,产乳量下降,间有神经症状。产犊后10~60d多发。饲养管理良好的高产奶牛,且以3~6胎次的高产母牛发病率较高。大多出现于泌乳开始增加的第三周内,2个月后发病极少。冬夏两季多于春秋。  相似文献   

3.
奶牛酮病是泌乳奶牛在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 ,由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临床特征是酮血、酮尿 ,低血糖 ,消化机能紊乱 ,昏睡或兴奋 ,渐进性消瘦 ,产乳量下降及偶尔发生运动失调。本病多发生于舍饲的高产母牛 ,其中以 2~ 5胎次的高产奶牛最多发。在高产牛群中 ,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更高 ,占产后母牛的 10 %~ 30 % ,是对养牛业危害严重的营养代谢病之一。近年来 ,双城地区的奶牛场、个体奶牛户饲养的奶牛中酮病时有发生 ,发病奶牛不但产乳量明显下降 (约降低 10 %~ 15 % ) ,而且发情延迟、配种不妊…  相似文献   

4.
正奶牛酮血病是泌乳奶牛常见的、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营养代谢病。该病的特征是酮血、酮尿和酮乳,出现低血糖、消化机能紊乱、产乳量下降等症状,间有神经症状。奶牛产犊后10~60天多发,饲养管理良好的高产奶牛,而且以3~6胎次的高产母牛发病率较高。大多出现于泌乳开始增加的第3周内,2个月后发病极少。  相似文献   

5.
酮病是指奶牛泌乳期间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血液中酮体浓度增高,出现以精神异常、消化功能障碍、血酮、尿酮及乳酮增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功能失调性代谢性疾病.也叫醋酮血病、酮血病.常见于分娩后1~8周内营养良好的高产乳牛.多见于冬春季节.  相似文献   

6.
酮病为高产奶牛常发的一种营养代谢病,其特征是血液中酮体(乙酰乙酸、β一羟丁酸、丙酮)浓度显著增高。临床型酮病母牛表现产奶量下降、拒食精料和饲草、体重下降,极易被发现。亚临床酮病母牛,在高产牛群更为严重。经对北京某牛场调查,监测465头泌乳牛乳酮,“十~卅”占17%。由于无明显症状表现,也未进行血酮、乳酮浓度测定,故常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而造成的产奶量下降、乳质量降低、体重减轻、生殖系统疾病的增加等不良影响难以估计。因此,对亚临床酮病的监测,已是高产牛场必不可少的保健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奶牛皱胃左方变位并发酮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皱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改变,称为皱胃变位。皱胃通过瘤胃下方移到左侧腹腔,置于瘤胃和左侧腹壁之间,称为皱胃左方变位;奶牛酮病又叫奶牛酮血症,是泌乳母牛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功能失调性代谢疾病,其实质是葡萄糖前体物供给不足。该病是一种以产奶量下降、酮血、酮尿、酮乳、低血糖、消化机能紊乱、间有神经症状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发生于泌乳的最初30天内营养良好的高产奶牛,一般多发生于第2~5胎的高产奶牛,  相似文献   

8.
产生乳汁是剧烈的代谢消耗,对泌乳早期高产奶牛常造成能量负平衡。大量的脂肪分解常导致肝酮生成作用增加。据报导,高产牛群中约半数母牛陷入酮病界限。由于血液中的低糖常伴随高酮,故酮病治疗着重于直接补给葡萄糖,口服葡萄糖前体如丙二醇,或用糖皮质激  相似文献   

9.
奶牛酮病     
奶牛酮病多发生于妊娠后期和泌乳盛期的高产牛。据等(1975)的资料,高产奶牛泌乳盛期的发病率为12~80%;病牛的产奶量降低10~15%,母牛的不孕症及所产之犊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增高。是严重危害奶牛业发展的一种代谢病。酮病最先报道于十九世纪中期,本世纪二十年代对其物质代谢障碍有报道。多年来报道较多者为酮血、酮奶、酮尿、低血糖等,但对其它代谢障碍报道的则较少。本文着重从酮病牛瘤胃消化代谢障碍,糖、脂肪、蛋白质代谢障碍,与此同时也涉及到肝功能障碍等资料加以综述,作为奶牛工作者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四、对奶牛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影响为研究日粮添加油脂对动物健康的影响,Kronfeld 等(1980)用保护动物脂肪喂饲泌乳母牛,从产后第7天开始一直到第26周结束,测定了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对肝功能和肾功能均无影响,血中葡萄糖浓度上升、β-羟基丁酸及乙酰乙酸浓度下降(见表)。血糖浓度的增加和酮体的减少对于防止高产奶牛泌乳早期酮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酮病是高产奶牛常见的营养代谢病之一。多发生在产后的泌乳初期,此时母牛消耗大量能量,而生糖物质不足,导致葡萄糖代谢负平衡,引起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疾病。其特征是血液、尿、乳中酮  相似文献   

12.
<正>酮病是高产奶牛常见的营养代谢病之一。多发生在产后的泌乳初期,此时母牛消耗大量能量,而生糖物质不足,导致葡萄糖代谢负平衡,引起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疾病。其特征是血液、尿、乳中酮  相似文献   

13.
酮病是泌乳奶牛常见的一种严重的营养代谢病,多发于产犊后10~60天。本病多发于饲养管理良好的高产奶牛,且以3~6胎次的高产母牛发病率较高。酮病虽然能够治愈,也很少引起奶牛死亡,但酮病会使乳牛的泌乳量下降、乳质量降低、  相似文献   

14.
正奶牛饲养的经济效益比较可观,吸引很多人加入到奶牛的养殖当中。但由于饲养者饲养水平和技术的差异,导致奶牛饲养的经济效益存在不小的差距。生产中营养代谢病的发生频率比较高,其中奶牛酮病属于比较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也称醋酮血病,临床常见母牛在产犊后6周以内发生,尤其是营养状况佳但缺乏运动的舍饲高产奶牛最容易出现酮病,如果防治措施不当,会给饲养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1病因分析在奶牛产犊后的早期泌乳阶段会给高产奶牛饲喂过多  相似文献   

15.
奶牛酮病是泌乳牛常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在我国,酮病的发生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酮病发生后会使治疗费用增加,高产奶牛产奶量大幅度降低,乳成分改变,繁殖率降低以及淘汰率升高,同时,也能继发母牛的营养不良和不孕症。因此,必须重视对该病的诊治。1病因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酮病是泌乳母牛在产后几天至几周内发生的一种代谢疾病,也被称为乳牛酮血症,能引起母牛糖和脂肪代谢紊乱.特征是酮血症、酮乳症和低血糖症.高产牛群中,临床性酮病发病率约为4%,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可达10~30%,甚至更高.该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流行,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有报道称,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酮病已成为影响美国奶牛场最重要的营养代谢病之一,其关注度要高于瘤胃酸中毒和产后瘫痪.在我国随着奶牛业的发展,尤其奶牛产奶量的提高,奶牛酮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应引起国内兽医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7.
酮病是牛较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病,又称牛酮血病或醋酮血病。多发于高产牛,特别是泌乳旺盛期的奶牛;本病主要由于饲料中糖和生糖物质不足,以致脂肪代谢障碍,体内产生大量酮体(主要是P-羟丁酸),引起营养代谢障碍。常在产后几天或几周出现。1发病机理(1)酮病是由于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  相似文献   

18.
奶牛酮病的检测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奶牛酮病(Ketosis)是泌乳牛常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在我国.酮病的发生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酮病发生后会使治疗费用增加、高产奶牛产奶量大幅度降低、乳成分改变、繁殖率降低以及淘汰率升高.同时也能继发母牛的营养不良和不孕症。本文就酮病的临床生化表现、检测以及防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在冬季舍饲、饲料品质差的奶牛易发生临床性酮病,牛场的年发病率大约为0.5%。与冬季相比,每年5、7、8月是酮病的高发期。各年龄段的牛均可发病,以3~6胎母牛发病率最高。酮病通常发生于产后3~6星期,此时奶牛产奶量达到高峰,而食欲和干物质采食量没有达到高峰。奶牛产前和分娩后8星期内也可能发病,但比较少见。在泌乳早期,奶牛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此时肝脏会动员体脂,弥补能量缺乏,同时体重下降,奶牛会出现轻微的血酮、尿酮和奶酮升高的现象。这是高产奶牛的正常代谢调节,如果此时有任何应激因素影响采食,破坏了代谢平衡,奶牛就可能出现临床性酮病。  相似文献   

20.
酮病是泌乳奶牛常见的一种严重的营养代谢病,多发于产犊后10-60天。本病多发于饲养管理良好的高产奶牛,且以3-6胎次的高产母牛发病率较高。调查显示,美国每年有4%-5%的奶牛患临床型酮病(Mary,2000),而加拿大的研究报道,在泌乳期的前9周,奶牛亚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高达59%。在我国高产牛群中,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2%-20%,而亚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10%-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