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稻飞虱发生程度的神经网络模型拟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贵州省三都县和锦屏县1981~1998年稻飞虱发生的历史资料和气象资料,应用神经网络模型方法对稻飞虱的发生程度作了预测拟合。结果表明,三都县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的历史符合率达到100%,对1996、1997、19983年拟合,1996和1997两年与实际发生相符,1998年与实际发生情况基本相符;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历史符合率93.33%,对1996、1997、1998年拟合,结果全部符合实际发生。锦屏县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历史符合率均达到100%,对1992~19965年拟合,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准确率分别达到100%和80%。该研究结果表明神经网络在稻飞虱发生程度的预测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褐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主要危害水稻。江苏省洪泽农场发生有3种:褐飞虱、伪褐飞虱、拟褐飞虱;拟褐飞虱、伪褐飞虱在灯下和游草上可见,但不危害水稻。2005年夏季不热,秋季不冷,多阴雨天气,导致褐飞虱暴发。1发生世代江苏1a发生5代,我场9月下旬至10月初发现4代若虫,10月6日发现5代若虫回迁代。2虫源初次虫源由远距离迁飞。3危害特点褐飞虱有趋光性,喜阴性,闷热夜晚趋光更强,每晚8∶00~11∶00扑灯量为全晚的90%(双色灯,200W黑、白日光灯)。成、若虫怕阳光直射,喜阴性。一般栖息于稻丛下部的叶鞘上取食产卵,很少到叶片上活动。当虫口密度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2010~2016年崇明区稻飞虱发生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历年中白背飞虱发生量最多,灰飞虱次之,褐飞虱最少。白背飞虱发生量年度差异大,以三(1)代发生最多。灰飞虱以三(1)、四(2)、五(3)代为主要危害代,自2011年开始,灰飞虱发生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近年褐飞虱发生量明显低于灰飞虱和白背飞虱,各年度间发生量差异不大,以六(4)代发生最多,三(1)代最少。  相似文献   

4.
2005~2007年,七(4)代褐飞虱在响水县连续大发生,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已成为水稻后期不可忽视的主要害虫。分析了七(4)代褐飞虱在响水县连续大发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80%锐劲特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褐飞虱药效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我镇水稻后期褐飞虱特大发生,2007年局部田块严重发生,两年水稻后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冒穿"倒伏.为减轻褐飞虱危害,减少水稻产量损失,本中心对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提供的80%锐劲特水分散粒剂进行田间药效对比试验,以期筛选出防治褐飞虱的高效药剂及其新优剂型.  相似文献   

6.
褐飞虱在桐城市演变可划分为 3个阶段 :1971年以前 ,1972~ 1982年 ,1983年至今 ;灯下迁入期、迁入量、大发生频率、主害代别等在 1977~ 1983年、1984~ 1991年、1999~ 2 0 0 3年均有所不同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六 ( 4 )代为主害代 ,80年代后发生为害盛期提前 ,五 ( 3 )代为主害代 ;褐飞虱短翅型成虫单季稻田初见期在 7月下旬至 8月上旬 ,双晚稻田初见期在 8月中下旬至 9月上旬 ;影响褐飞虱发生的主要因素有气象、耕作制度、药剂、迁入量等 ,品种、天敌对发生量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水稻褐飞虱是我县晚稻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晚稻褐飞虱发生日趋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县水稻高产稳产的制约因素。为了了解几种不同药剂对晚稻褐飞虱的防治效果,我们在泰和县澄江镇上田村的晚稻田中进行了本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及方法1.1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试验对象: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试验作物:晚稻品种为五优华占。1.2环境或设施栽培条件试验田常年种植水稻、肥力中等,周边种植作物都为水稻,  相似文献   

8.
许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756-10757
[目的]探寻褐飞虱暴发危害的适宜条件及防治对策。[方法]通过调查研究、气象资料分析及田间试验,研究了2006年六安市褐飞虱大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结果]2006年六安市褐飞虱迁入早,种群所占比例上升快。6~7月初的日平均温度较常年高。7~8月份的温度和降水适宜褐飞虱的生存繁殖。8月15~20日,百丛虫量3 827~7 000头。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了一定的抗性,加之农民对水稻栽培管理和防治褐飞虱方法不科学,导致防治效果下降。总结出从加强虫情监测、科学选择防治策略(治上压下)、农药和施药技术防治褐飞虱的经验。2006年以锐劲特、啶虫脒+乐斯本(毒死蜱)、扑虱灵+乐斯本对褐飞虱防效较好。[结论]适宜的温度为褐飞虱的增殖提供了理想的条件。短翅型成虫是褐飞虱虫量骤增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该文阐述了2007年繁昌县褐飞虱大发生年份中危害轻的和危害重的两个案发生和防治情况;提出了褐飞虱大发生时的防治技术措施为两个搞好、两个用好、两个打消、两个必要,即搞好四(2)代褐飞虱的防治,减轻五(3)代的防治压力,搞好五(3)代的防治,控制整季虫量;用好机动喷器,用好对路药剂;打消对褐飞虱轻视、麻痹思想,打消观望心理;防治时田间灌水是必要的,分行喷施是必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2010—2016年崇明区稻飞虱发生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历年中白背飞虱发生量最多,灰飞虱次之,褐飞虱最少;白背飞虱发生量年度差异大,以三(1)代发生最多;灰飞虱以三(1)、四(2)、五(3)代为主要危害代,自2011年开始,灰飞虱发生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近年褐飞虱发生量明显低于灰飞虱和白背飞虱,各年度间发生量差异不大,以六(4)代发生最多、三(1)代最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1976年以来稻飞虱的发生情况,明确芜湖稻区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用系统测报资料和有关气象材料做逐步回归统计分析,得到白背飞虱发生程度预测模型y1=185.43+13.27X15-1.55X16+0.55X30,历史符合率为93.8%;主害代褐飞虱的发生程度预测模型y2=246.97+79.59X4-2.94X6-1.31X7,历史符合率为88.2%。经1993~1995年预测检验,表明预测结果与发生实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褐飞虱是贺州市稻作区主要害虫,有繁殖快、抗性强等特点,防治难度大。影响褐飞虱种群的发生主要是气象因素。本文根据田间调查结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贺州市的气象观察资料,从温度、湿度的角度对贺州市早稻田褐飞虱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分析,旨在给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2007年5月份气候条件利于褐飞虱种群在田间快速生长发育和严重为害。  相似文献   

13.
小麦赤霉病流行定量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陵县植保站 1975~ 1986年小麦赤霉病田间调查值与气象观察值等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作出了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的短期预报模式 :Y =8.42x6 5 +1.3 5x88-4 7.15 8±SQ,将相关因子数值代入方程得到的预测值与 1975~ 1986年历年发生程度值和1987~ 1997年的实际调查值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4.
有机稻田褐飞虱种群发生动态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有机稻田褐飞虱种群与蜘蛛的发生动态。移栽后9 d褐飞虱发生量只有17头/百株,移栽后29 d增长到301头/百株,其中281头为1~2龄若虫。有机稻田中褐飞虱的发生量显著低于常规稻田,而有机稻田中蜘蛛类的数量显著高于常规稻田。  相似文献   

15.
收集整理福建省云霄县2005-2015年稻飞虱灯诱数据、田间调查数据及相关气象资料,分析2005-2015年云霄县稻飞虱发生动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云霄县早稻以白背飞虱为绝对优势种群,占91.3%,其次为褐飞虱占8.7%;晚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占75.7%~77.7%,中后期褐飞虱虫量逐渐超过白背飞虱,占51.6%~63.1%。各年度各月份稻飞虱种群消长动态基本一致,即呈现"双峰型"发展态势。云霄县稻飞虱常年发生7~8代,早稻主害代第四(3)代重于晚稻第七(6)代。白背飞虱始见期早于褐飞虱。11年来平均发生程度3.3级,为中等偏严重发生,主害代呈现提早发生及间歇性爆发为害的特点。气候条件是关键影响因素。台风、西南气流活动、阵性降雨等气候条件对稻飞虱迁入影响明显,而迁入峰次多且迁入峰量大是导致云霄县稻飞虱爆发成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获得组成型表达启动子,以褐飞虱的看家基因肌动蛋白(Acting1)与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APDH)为研究对象,以Genbank上褐飞虱Actin1mRNA序列设计嵌套引物,通过灰飞虱GAPDH mRNA序列搜寻褐飞虱EST数据库中的同源序列设计嵌套引物,并以设计的嵌套引物通过Tail-PCR技术对褐飞虱Actin 1与GAPDH基因ATG前侧翼序列进行扩增。结果表明:通过染色体步移的Tail-PCR技术获得Actin1与GAPDH基因ATG前侧翼序列,长度分别为2 878bp和1 196bp。BDGP数据库与PLACE软件在线分析获得核心启动子序列及TATA框、CAAT框和GATA框元件。  相似文献   

17.
初步鉴定衡阳地区稻田飞虱有7属10种,3种主要飞虱中,早稻乳熟期前以白背飞虱为主,乳熟期后以褐飞虱为主;晚稻孕穗、抽穗期前以白背飞虱为主,后以褐飞虱为主;灰飞虱无论早、稻上均居第三位,全年飞虱混俣种群量以早、晚稻穗期发生量最大,一般褐飞虱廷入较晚,只有明显的5代,白背飞虱廷入稍早,可发生6代。  相似文献   

18.
It is predicted that the current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will be doubled and global mean temperature will increase by 1.5-6°C by the end of this century. Although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addressed the separate effects of CO2 and temperature on plant-insect interactions, few have concerned with their combined impacts. In the current study, a factorial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a doubling CO2 concentration and a 3℃ temperature increase on a complete generation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on rice (Oryza sativa). Both elevated CO2 and temperature increased rice stem height and biomass of stem parts. Leaf chlorophyll content increased under elevated CO2, but only in ambient temperature treatment. Water content of stem parts was reduced under elevated temperature, but only when coupled with elevated CO2. Elevated CO2 alone increased biomass of root and elevated temperature alone enhanced leaf area and reduced ratio of root to stem parts. Brown planthopper (BPH) nymphal development was accelerated, and weight of and honeydew excretion by the F1 adults was reduced under elevated temperature only. Longevity of brachypterous females was affected by a signiifcant interaction between CO2 and temperature. At elevated temperature, CO2 had no effect on female longevity, but at ambient temperature, the females lived shorter under elevated CO2. Female fecundity was higher at elevated than at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higher at elevated CO2 than at ambient CO2.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elevated temperature and CO2 may enhance the brown planthopper population size.  相似文献   

19.
江苏金坛地区褐飞虱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调查结果表明,2003~2008年金坛市褐飞虱连续5年大发生。2006~2008年,通过加强测报,准确掌握发生动态,采取"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调整药种,制定科学防治方法,控制了该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