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地扶贫搬迁通过对居民主体跨生态空间的整体综合式移置,借以实现迁出地环境、迁入地社区及移置居民主体“三赢”的社区型生态经济转型对策。文中通过筛选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得到2002-2022年易地扶贫搬迁移民领域的623篇文献,借助可视化图谱进行关键词分析,总结当前研究热点及知识进展。结果表明:1)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研究大致可以分为探索、飞跃和平稳三个时间阶段,发文作者及机构相对分散,尚未形成显著的科研合作关系。2)形成了以“搬迁效果评价”和“防返贫路径”为主题的两个研究热点。3)“社会融入”和“移民可持续生计”是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4)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研究摸索期,“安置规划”和“移民适应水平”的广泛研究为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发展到成熟期,“扶贫路经”“可持续生计策略”和“移民后续扶持”研究热度提高,推动研究向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后续研究应加强学科交流合作,致力于探讨路径创新和补偿制度体系的完善,为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的中国生态搬迁提供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2.
文中通过构造微观视角下表征居民"福祉水平与生态依赖"的耦合模式,对比分析不同模式下农户生计策略、收入构成和生态系统服务依赖度的差异,并进一步探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下不同耦合模式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高福祉-低依赖"为最优耦合模式,该类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务工汇款,其生计多样化水平较高,生态依赖度显著低于其他三类家庭;"低福祉-高依赖"为最差耦合模式,该类家庭收入来源以低效农林种植为主,其非农化程度和生计多样化水平均显著低于其他三类家庭,生态依赖度显著高于其他三类家庭。此外,不同耦合模式的家庭在不同的搬迁特征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相较于非搬迁户、分散安置户、工程类移民和早期移民,搬迁户、集中安置户、自愿型移民和新阶段移民更容易实现最优耦合模式。因此,从微观角度来看,易地扶贫搬迁能有效促进搬迁家庭生计向非农转变,在提高家庭收入的同时降低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依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发展困境起到了积极作用。文中的研究对后续移民搬迁工作的推进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3.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新时期重大专项扶贫工程,是我国解决深度贫困的重要政策实践。文中基于韧性治理视角,从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区脆弱性风险解构、易地扶贫搬迁韧性治理复杂性与综合性、易地扶贫搬迁韧性治理多维多元演化三个层面构建理论框架。基于此,以易地扶贫搬迁涉及的22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究易地扶贫搬迁多维韧性治理对脱贫质量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刻画和提炼易地扶贫搬迁所涉省(区、市)的治理路径与模式。研究表明,易地扶贫搬迁治理效果的提升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从组态视角发现易地扶贫所涉省(区、市)韧性治理路径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即“经济-环境二元主导”模式、“再嵌入三维保障”模式和“多元协同网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实现资源开发与非自愿移民搬迁安置的平衡,是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以新疆典型县市为样本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取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方法,从非自愿搬迁移民的个人基本特征、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制度因素4方面10项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分析西部“矿农复合区”非自愿移民搬迁的障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征地补偿标准、土地征收政策因素影响最为显著且与非自愿移民搬迁意愿呈正相关关系,被征地面积、安置方式、社会保障情况、年龄等因素影响较为显著,而收入来源、受教育程度、家庭人数、家庭年收入水平4项指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易地搬迁是扶贫脱贫的重要手段,能够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的问题。在生计资本变化影响下,农户基于自身考虑会做出不同行动选择。在此背景下,文中以期望理论为依据,采用解释社会学的研究途径,主要运用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的田野研究方法,聚焦燕山-太行山片区易地搬迁农户,分析其对易地扶贫搬迁的认知、行为和态度,从生计前景角度研究农户生计变动及其行动逻辑。通过案例分析燕山-太行山片区易地搬迁农户在不同生计背景下,依据自身资本和家庭再生产情况,综合考虑收入、福利、风险等损益得失所呈现出的生计策略。研究表明:搬迁农户对生计产出的决策行为不仅受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影响,更是农民面临不确定性环境下心理因素的影响,农户的生计选择与行动逻辑是特定行为环境下所做出的主观决策。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南疆三地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产业发展基础及就业途径,将深度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产业发展分为5种组织模式.论文采取定量和定性结合分析的方法,从扶贫资金使用绩效、利益联结机制、项目瞄准性三个方面建立分析框架对比不同产业组织模式的扶贫绩效.研究发现,"设施农业+基地+养殖业"模式与"土地开发+农户+特色农业"产...  相似文献   

7.
以内蒙古、甘肃、山西三省(自治区)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农户为研究对象,基于储蓄、体检、养老保险参与和医疗保险参与等四种预防性动机与家庭相对贫困脆弱性理论阐释,构建预防性动机抑制返贫的传导机制,运用Logit模型探究预防性动机的返贫阻断效应。研究表明:1)易地扶贫搬迁农户仍面临一定的返贫风险,建档立卡、家庭规模、家庭老龄化、家庭劳动力结构显著影响家庭返贫概率。2)预防性动机在规模性返贫方面起到抑制家庭返贫的功能,但是,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储蓄、体检与养老保险参与覆盖率均较低。3)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原深度贫困地区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转型脆弱性。在研究制定返贫监测与可持续生计能力培育方面,需要高度聚焦充当农户内在稳定器的预防性行为,同时辅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升等扶持。  相似文献   

8.
生态移民是解决迁出地生态环境与贫困人口问题的重要举措。研究移民意愿对于生态移民后续发展与迁出农户甄别具有重要意义。以原州区三营镇金轮村为例,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对金轮村296户农户的移民意愿、留居意愿和生态移民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户主年龄、搬迁后产业发展情况、家庭人均纯收入、家庭主要收入方式是影响农户搬迁意愿的主要因素,户主年龄较小,或搬迁后农户拥有的生计产业越多,农户生态移民意愿越强; 2)移民工程对农户原居住地生态环境改善作用显著,但农户生计没有得到解决,影响了移民稳定性; 3)有51. 01%的农户表示想迁回原居住地,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居住条件、灌溉条件是影响农户留居意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11.
宁夏生态移民居住安置方式的减贫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宁夏回族自治区10个移民新村的调查数据,采用FGT贫困测度指标、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生态移民户的贫困水平、趋势和相关性,探讨了集中连片和集中但不连片两种安置方式减贫效果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移民户集中但不连片居住的安置方式,既有利于使移民户保持原有的社会联系,同时有助于移民户利用附近的农业产业园区,形成就近务工,增加市场行为;还有利于增加与已有居民的社会联系,促使移民户在转换生计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变化,这些因素都有利于移民户实现减贫脱贫。  相似文献   

12.
以全国最大的移民安置中心——红寺堡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95、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五期遥感数据,采用RS和GIS技术,选取土地利用程度、耕地垦殖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破碎度等指数构建生态风险指数模型,并运用生态风险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对红寺堡区1995—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内草地面积下降明显,共减少29 494 hm2,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呈上升趋势,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幅最大,而未利用地面积虽波动明显,但研究时段始末变化不大;1995—2015年研究区生态风险不断下降,生态风险指数由1995年0.3972下降至2015年的0.3235;红寺堡生态移民安置区各乡镇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变化较大,不同类型区间均有转换,且不具有规律性,1995—2005年间以最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为主,2005—2015年间以中等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为主。通过地理探测器对影响红寺堡生态移民安置区生态风险因子进行探测发现,林地、草地和植被覆盖度等指标因子对安置区生态风险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在通过扬黄灌溉工程和基本农田建设,增强农田生产能力,保障生态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同时,应注重安置区生态用地面积的增加与建设,以此来增加安置区植被覆盖度和降低其生态风险程度;生态保护、摆脱贫困和经济发展是生态移民的主要方向,因此红寺堡安置区在发展过程中在追求经济实力提升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安全的保障,将生态安全放在全区发展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3.
14.
生态移民是自然环境恶劣地区贫困人口解决贫困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些移民在安置区是否培育了足够的生态意识,这些生态意识能否引导他们实施生态行为是值得深入的问题。文中在国内外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宁夏生态移民迁入区486个移民作为研究对象,以"态度-意向-行为"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选取移民生态意识、生态意向、私人和公共领域生态行为、个人特征变量四类变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生态意识与生态行为之间的定量关系。以上研究发现为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移民生态意识,转化为生态行为提供了理论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移民迁出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治理,不仅会使迁出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加快,其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环境基础。本文以《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建设项目》的移民迁出区11个县95个乡为例,探讨了其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的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宁夏生态移民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移民工程是实现生态环境脆弱区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文中从生态移民工程的3大目标出发,建立起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选用两种方法定量化评价了宁夏生态移民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果表明:宁夏先期生态移民综合效益良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生态效益最为显著,有效遏制了生态退化势头,显著改善了迁出区的生态环境;移民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社会环境显著改观;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结构不合理、发展潜力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因子分析的格尔木市郊工程移民满意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青海省工程移民数量庞大,满意度评价成为研究焦点。文中选择格尔木市郊的生态、水库、贫困调庄、自发等移民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对其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影响移民满意度的第一主因子为经济条件相关因子,方差贡献率57.7%,权重占63.5%;生态移民村的综合满意度属一般,长江源和曲玛来分别为0.529和0.506,水库和贫困调庄移民的满意度属较满意,宝库、民康、八一农场分别为0.778、0.756、0.735,城北村自发插花和久居移民的满意度偏于较满意,分别为0.676和0.674;并针对移民满意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打工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生态移民打工状况满意度低主要是观念和技能问题,应加强思想教育,鼓励移民出去谋生,加强技术、语言等方面的培训,让移民尽快适应环境。  相似文献   

18.
19.
基于年龄层次的宁夏生态移民社会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移民工程是实现生态环境脆弱区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文中以宁夏生态移民为例,从移民视角出发构建社会适应性研究框架,分别从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分析不同年龄层次移民的社会适应性规律。探讨分析影响不同年龄层次移民适应因素,并通构建优化策略模型提出相应的适应策略。研究表明:在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适应性普遍较强、年龄层次差异小;在经济生产方面适应性普遍较差、年龄层次差异性较大。其中31-40岁移民适应性较强且适应优化模型各方面都比较高;18-30岁移民适应性及优化模型各方面适中;41-55岁年龄层次的移民适应性相比较最弱,适应优化模型各方面也较差。  相似文献   

20.
移民迁出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治理,不仅会使迁出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加快,也为其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环境基础。本文以《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建设项目》的移民迁出区11个县95个乡为例,探讨了其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的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