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和田绿洲空气质量日报数据和同期的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该区的空气质量特征,探讨了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和田绿洲近3 a平均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为199,达到空气质量中度污染标准,污染天数占总日数的78.1%。其中,春季空气质量最差,以严重污染为主;其次是夏季,以轻度和严重污染为主;再次是秋季和冬季,以轻度污染为主。PM10、PM2.5浓度年平均分别为332 μg·m-3和100 μg·m-3,超标率为75.7%和49.5%,其余污染物超标率在3%以下,其中PM10浓度春季最大,夏、秋季其次,冬季最小;PM2.5浓度春季最大,夏、冬季其次,秋季最小;SO2、NO2、CO浓度冬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小;O3浓度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除降水量外,AQI与其余气象因子均呈极显著相关;除平均气温与PM2.5、相对湿度与CO、降水与SO2、PM10、O3、PM2.5无相关外,其余气象因子对污染物浓度 均有显著影响;能见度与AQI和各类污染物浓度均为极显著相关。随着能见度的上升,AQI下降,在同样能见度条件下,AQI在沙尘多发期的夏半年高于沙尘少发期的冬半年;不管在沙尘多发期还是少发期,随着能见度的转好,SO2、PM10、CO、PM2.5污染物浓度呈减少趋势,O3浓度呈增多趋势,NO2浓度无明显的规律,而且PM10、O3、PM2.5浓度夏半年高于冬半年,SO2、CO、NO2浓度冬半年高于夏半年。在沙尘天气期间,最低能见度小于1 km的浓浮尘和沙尘暴天气AQI相互接近,最低能见度在1~3.5 km的浮尘和扬沙天气AQI相互接近,当最低能见度大于3.5 km时,浮尘天气的AQI高于扬沙天气的AQI;PM10、PM2.5浓度随着最低能见度升高而变小,其他污染物浓度虽然随着最低能见度的变化有一定的差别,但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2018年11月30—12月3日中国西北新疆地区发生了罕见的冬季雨雪风沙强降尘天气事件,基于气象观测记录、环境监测和大气降尘连续观测数据,分析研究了此次异常天气过程的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点及其环境影响。结果显示:该天气过程造成新疆90%以上的绿洲城市遭受大气颗粒物污染,污染组分主要以粗颗粒污染物为主,环境PM10(空气动力学直径≤10μm的颗粒物)最大浓度高达4745μg·m-3;大风天气与PM10浓度以及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高度正相关;首府乌鲁木齐市大气颗粒物总沉降量约90×104~152×104t,大气降尘强度均值为85 g·m-2,超过城市年均值的60%。此次冬季异常雨雪风沙天气过程导致环境空气重污染和高降尘量,风蚀沙尘颗粒物在大气环流场急流作用下传输到绿洲区域,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恶化影响显著,塔克拉玛干沙漠是造成此次西北新疆地区大范围强降尘事件的主要源地。  相似文献   

3.
持续性冷池(Persistent Cold Air Pools,PCAPs)在山谷城市长时间聚集空气污染物,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与身体健康。本文使用2013年1月—2023年11月的探空数据和空气质量逐日数据,计算并统计分析了兰州山谷PCAPs发生特点,以及PCAPs强度对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影响,最后对比分析PCAPs事件期间存在沙尘气溶胶污染时各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2013—2023年期间一共发生59次PCAPs事件,共计持续197 d。PCAPs期间的山谷热亏缺与PM2.5浓度比非PCAPs期间分别高4.4 J·m-2和52.59μg·m-3。PCAPs期间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SO2浓度、NO2浓度、CO浓度、PM10浓度增长分别为70.37%、144.3%、84.3%、156%、73.15%,而O3浓度下降60.89%。在PCAPs期间并且无沙尘气溶胶时,PM2.5  相似文献   

4.
乌鲁木齐冬季大气中黑碳气溶胶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乌鲁木齐大气成分站观测的黑碳(BC)气溶胶质量浓度、主要污染物浓度以及相关气象资料,对该地区冬季BC类气溶胶的日变化、小时变化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乌鲁木齐冬季BC质量浓度平均为6.55 μg/m3,日较差较大,与API、PM10、PM2.5、PM1.0、NOx的日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BC质量浓度的小时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这与机动车排放污染、居民活动和冬季采暖燃煤等相关联; BC质量浓度出现频率主要在2~9 μg/m3,占所有观测的60%; 乌鲁木齐冬季BC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国外某些城市,与国内同类大城市的观测结果比较,其浓度相对较低;冬季从北、西北方向过来的气团易造成BC高污染;风速大于1.0 m/s时,BC质量浓度开始下降,下降幅度接近50%,当风速超过2 m/s时,风速与BC质量浓度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工作日BC质量浓度略高于周末,周末BC质量浓度曲线比工作日推迟1 h左右。  相似文献   

5.
利用和田市2016—2021年的空气质量历史数据,分析PM2.5、PM10、SO2、NO2、CO、O3-8H等空气污染物浓度和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探讨空气质量与潜在人体健康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2016—2021年和田市两个空气污染监测点O3-8H浓度呈倒“U”型变化趋势,其余各污染物浓度则呈“U”型曲线分布特征;PM2.5和PM10是全年的主要污染物,其浓度在春季相对较高,SO2、NO2浓度在秋冬季相对较高,CO浓度则在冬季达到最高,O3-8H浓度在夏季相对较高;2016—2021年PM2.5浓度有所下降,PM10浓度有所上升,SO2浓度有所下降,空气质量总体未明显改善;和田市空气质量指数AQI值高于国家二级水平,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6.
新疆库尔勒市近地面臭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浓度臭氧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还会影响植物生长;臭氧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利用库尔勒市2010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连续自动地表臭氧浓度观测数据,结合相应气象要素资料,对地表臭氧质量浓度的日、周、月、季节与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影响臭氧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 臭氧浓度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规律,夜间变化平缓,白天变化剧烈。② 臭氧浓度变化具有周末效应。最高值出现在星期日,最低值出现在星期三。③ 最高月平均浓度为82.1 μg•m-3,最低月平均浓度为19.2 μg•m-3,2011年1-12月变化规律明显,以6月为中心分布非常对称,两边逐渐降低。④ 春、夏季臭氧质量浓度较高,秋季和冬季明显低于春季和夏季,与沿海内地大中型城市变化特征基本一致。⑤ 4个季节中臭氧浓度日变化剧烈的是夏季和春季,秋季其次,变化最小的是冬季。不同天气情况下,日变化最剧烈的是晴天,其次为沙尘天气,阴天和雨天日变化平缓。⑥ 臭氧浓度日变化与PM10质量浓度日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反变化趋势,但在时间变化上有一定的滞后性,臭氧浓度变化明显早于PM10的变化。⑦ 晴天少云的天气情况下臭氧浓度明显要高于阴雨(雪)天,相对湿度、风速、风向、日照时数同时影响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变化,臭氧污染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边界层铁塔梯度观测、湍流观测和PM10浓度资料,分析一次典型冷锋天气过程兰州大气边界层结构和湍流输送特征及其与PM10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冷锋过境前边界层有逆温层出现。随着锋面过境,逆温层完全被破坏、消失,混合层迅速发展,边界层低层温度和湿度垂直梯度变得很小,风速垂直梯度则明显增大;PM10浓度先升后降。冷锋过境时垂直湍流输送强烈,经向和纬向动量均向下输送。动量下传使地表尘沙大量扬起,造成冷锋过境初期颗粒物浓度骤升。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几种除草剂对短季棉杂草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土壤封闭处理,以34%氧氟·甲戊灵300 mL/667m2和960 g/L精异丙甲草胺100 mL/667m2+240 g/L乙氧氟草醚40 mL/667m2对单双子叶杂草的防效最好,但34%氧氟·甲戊灵药害等级为2级,而960 g/L精异丙甲草胺+240 g/L乙氧氟草醚处理药害极轻微,其影响可忽略不计;通过茎叶喷雾处理,以10%精喹禾灵150 mL/667m2+10%乙羧氟草醚30 mL/667m2+30%草甘膦300 mL/667m2和240 g/L烯草酮80 mL/667m2+10%乙羧氟草醚30 mL/667m2+30%草甘膦异丙胺盐300 mL/667m2的除草效果较优且药害较小。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可先选择960 g/L精异丙甲草胺100 mL/667m2+240 g/L乙氧氟草醚40 m...  相似文献   

9.
天津春季典型天气条件下气溶胶浓度谱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天津大气边界层观测站2011年4月1日-5月10日PM10和PM2.5质量浓度、气溶胶数浓度资料、大气能见度和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晴日、霾日、降水日和沙尘日等典型天气条件下气溶胶质量浓度和数浓度的分布特征,并考察风和降水对气溶胶质量浓度和数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年春季天津城区PM10质量浓度平均值为194.42±164.19μg·m-3,PM2.5质量浓度平均值为57.89±37.02μg·m-3,PM2.5/PM10为0.35±0.20;不同天气条件下气溶胶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分布特征差异明显,PM2.5质量浓度在霾日和沙尘日较高,PM2.5-10质量浓度沙尘日最高,降水日最低;PN1霾日最高,晴日最低,PN1-2.5和PN2.5-10沙尘日最高,降水日最低;典型天气下后向轨迹有显著不同,来自偏南和偏西风向的气流易造成细粒子污染而形成灰霾天气,晴日以偏北气流为主,偏东气流易导致降雨;降水对清除气溶胶粗粒子和改善大气能见度作用明显,但降雨前后细粒子数浓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磷化氢(PH3)和溴甲烷(MB)复合熏蒸对番石榴实蝇的毒力以及对红心火龙果采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熏蒸方式下,各个浓度的磷化氢和溴甲烷均存在增效,当溴甲烷浓度为4 g/m3时,复合熏蒸发挥最佳增效效果的磷化氢浓度为1.42 g/m3。复合熏蒸番石榴实蝇仅需13.19 g/m3的溴甲烷即可在95%置信区间下达到致死率99.996 8%。与对照相比,复合熏蒸对火龙果的外观和内部品质无显著影响,而与溴甲烷单独熏蒸相比,复合处理会显著降低呼吸强度并减少药害。因此,溴甲烷和磷化氢复合处理对番石榴实蝇具有协同效应,表明磷化氢和溴甲烷复合熏蒸有可能成为水果采后处理的一种新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为科学认识内蒙古地区臭氧(O3)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2015—2017年国控环境监测站点和国家气象台站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较2015年O3浓度和污染形势整体上呈加重趋势,5—8月O3浓度最高,污染最为严重,且在7月达到O3浓度峰值。空间变化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O3污染浓度较高,东部地区O3污染浓度较低,与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一定的同步性。颗粒物、前体物和气象因素等都是影响O3浓度的重要因子,其中,PM2.5、CO、NO2均与O3浓度呈显著负相关,O3浓度随相对湿度的升高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2.
利用和田绿洲空气质量日报数据和同期的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该区的空气质量特征,探讨了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和田绿洲近3 a平均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为199,达到空气质量中度污染标准,污染天数占总日数的78.1%。其中,春季空气质量最差,以严重污染为主;其次是夏季,以轻度和严重污染为主;再次是秋季和冬季,以轻度污染为主。PM10、PM2.5浓度年平均分别为332μg·m^-3和100μg·m^-3,超标率为75.7%和49.5%,其余污染物超标率在3%以下,其中PM10浓度春季最大,夏、秋季其次,冬季最小;PM2.5浓度春季最大,夏、冬季其次,秋季最小;SO2、NO2、CO浓度冬季最大,秋、春季次之,夏季最小;O3浓度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除降水量外,AQI与其余气象因子均呈极显著相关;除平均气温与PM2.5、相对湿度与CO、降水量与SO2、PM10、O3、PM2.5无相关外,其余气象因子对污染物浓度均有显著影响;能见度与AQI和各类污染物浓度均为极显著相关。随着能见度的上升,AQI下降,在同样能见度条件下,AQI在沙尘多发期的夏半年高于沙尘少发期的冬半年;不管在沙尘多发期还是少发期,随着能见度的转好,SO2、PM10、CO、PM2.5浓度呈减少趋势,O3浓度呈增多趋势,NO2浓度无明显的规律,而且PM10、O3、PM2.5浓度夏半年高于冬半年,SO2、CO、NO2浓度冬半年高于夏半年。在沙尘天气期间,最低能见度小于1 km的浓浮尘和沙尘暴天气AQI相互接近,最低能见度在1~3. 5 km的浮尘和扬沙天气AQI相互接近,当最低能见度大于3.5 km时,浮尘天气的AQI高于扬沙天气的AQI;PM10、PM2.5浓度随着最低能见度升高而变小,其他污染物浓度虽然随着最低能见度的变化有一定的差别,但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以昌吉市为研究区,于2012年4—10月共采集10场次湿沉降样品,利用ICP-MS分析测定其中的金属元素。研究表明:每种金属元素在各场次降水中的浓度并不相同,其中Ca、Na、K、Mg平均浓度最高,分别达到8 956.30μg·L-1、4 113.29μg·L-1、899.03μg·L-1、571.93μg·L-1;Cd、Be、Tl、Hg、Th等的平均浓度最低,基本处于0.10~0.14μg·L-1的范围。沙尘暴天气会使Na、Mg、Al、K、Ca、Mn、Fe、Se等地壳元素的湿沉降浓度显著升高,使Cr、Co、Ni、Cu、Zn、As、Cd、Sb、Ba、Hg、Tl、V、Pb等污染元素浓度有一定程度升高;但扬沙天气对各类金属元素湿沉降浓度影响不明显;无风沙天气时,湿沉降中金属元素浓度相对较低。沙尘天气会对城市大气金属元素湿沉降量产生一定影响,沙尘暴天气通过湿沉降对地壳元素的输入性要强于污染元素。大气金属元素湿沉降浓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CO2浓度升高、增温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谷子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通过人工气候室控制环境CO2浓度和温度,设置对照(400μmol·mol-1 CO2浓度和22℃环境温度,CK)、CO2浓度升高(700μmol·mol-1 CO2浓度和22℃环境温度,EC)、 CO2浓度升高和增温4℃(700μmol·mol-1 CO2浓度,26℃环境温度,EC+T)3种气候条件,且每个气候条件均设置充分供水(70.0%田间持水量)和轻度干旱(50.0%田间持水量)两种水分处理,分析CO2浓度升高、增温4℃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谷子各生育期(开花期、开花后10 d、灌浆期、成熟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充分供水条件下,CO2浓度升高使...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滴灌减氮对玉米吐丝后叶片衰老特性、碳氮代谢及物质积累的影响,设置正常施氮(240 kg·hm-2,N240)和减氮25%(180 kg·hm-2,N180)2个氮肥量和4个滴灌水平(0 m3·hm-2,B0;375 m3·hm-2,B1;750 m3·hm-2,B2;1 125 m3·hm-2,B3),并以不施氮且不滴灌为对照组(CK),分析比较了不同氮肥水平下滴灌对玉米吐丝后穗位叶叶绿素含量、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碳氮代谢酶(蔗糖合成酶,SS;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及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吐丝后穗位叶叶绿素含量、保护酶和碳氮代谢酶活性以及吐丝后物质积累量均随施氮量和滴灌...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生态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有序聚类法,在对1957-2006年塔里木河干流径流序列受人类活动显著影响突变点判别的基础上,对干流新渠满、乌斯满和恰拉3个水文断面河道逐月最小生态需水量和适宜需水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① 近50 a来,人类活动对干流水资源影响程度不断增大,1976年前的径流量可以近似看作自然状态;② 新渠满、乌斯满和恰拉河道年最小需水量分别为17.68×108 m3、10.02×108 m3和3.29×108 m3,年适宜需水量分别为35.65×108 m3、18.23×108 m3和7.00×108 m3;③一般用水期(10月至翌年3月)保证新渠满、乌斯满和恰拉河道最小需水量5.33×108 m3、3.77×108 m3和1.32×108 m3,用水敏感期(4-9月)保证适宜需水量28.99×108 m3、13.70×108 m3和5.09×108 m3即可确保干流河道生态系统健康。  相似文献   

17.
为做好小麦重大病虫科学有效防治,促进小麦生产和质量安全,实现小麦稳产提质增效,选用480 g/L丙硫菌唑SC在松滋市开展小麦赤霉病试验示范。结果显示,经过防治2次后,防效最好的依次是单剂480 g/L丙硫菌唑SC 30 g/667m2,防效高达95.4%、组合用药480 g/L丙硫菌唑SC20 g/667m2+30%肟菌酯·戊唑醇SC 20 g/667m2,防效达94.8%、单剂480 g/L丙硫菌唑SC 20 g/667m2,防效为90.8%;效益方面,单位纯增收益依次是159.8元/667m2、128.6元/667m2、133.8元/667m2。  相似文献   

18.
采用积分式浑浊度仪,于2012年1月和5月在乌鲁木齐对气溶胶的散射和吸收系数进行了连续观测,分析冬、春季气溶胶散射和吸收系数的变化趋势,同时,结合同期的相关气象资料和污染物浓度,对变化特征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冬、春季气溶胶的散射、吸收系数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总体上呈现出“W”型;冬季散射、吸收系数分别是春季的10~20倍和5~10倍,说明大气气溶胶的消光作用主要以散射为主。相对湿度(RH)和风速与散射、吸收系数具有显著相关性,污染物浓度和散射吸收系数同样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PM10和NO2对散射系数的影响大于吸收系数,而SO2则对吸收系数的影响较大,反映出不同污染物对气溶胶的散射吸收系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利用敦煌双墩子戈壁试验站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的塔站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净辐射的概率分布、日变化、年变化和典型天气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净辐射在-100~0 W/m2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峰值分布区间,其年平均净辐射为43.88 W/m2;② 净辐射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最大值出现在正午,最小值出现在日落后,净辐射日变化的季节差异明显;③ 在晴天、阴天和沙尘天气条件下,净辐射变化特征差别较大,变化规律、极值大小和到达极值时间均不相同,不同天气下的净辐射有其各自特殊性。  相似文献   

20.
枯草芽胞杆菌B201产芽孢培养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设计对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 B201产孢培养基进行了碳源、氮源、无机盐筛选及优化,最终确定B201发酵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3 g/L,糖蜜10 g/L,豆粕粉10 g/L,鱼粉10 g/L,K2HPO4 2 g/L,Na2HPO4 2 g/L,MgSO4 0.5 g/L,MnSO4 0.5 g/L。优化后的培养基在500 L通气式机械搅拌发酵罐中进行了小试,结果表明B201生长快速,发酵16 h开始形成芽孢,26 h放罐后发酵液活菌量达到1.06×1010 CFU/mL,芽孢量8.8×109 CFU/mL,芽孢形成率为83.0%,活菌含量和芽孢形成率较高,为B201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