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指出了旅游业生态补偿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难题,能促进旅游业的绿色发展与经济生态伦理的形成。分析了旅游业生态补偿的基本缘由,解读旅游业生态补偿的主要方式,特别强调旅游资源资本化折股补偿、收益机会差异补偿、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补偿、成本内化补偿、有偿使用补偿等。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提高旅游业生态补偿精准性,构建相关利益者的经济生态伦理;通过构建长效的、规范的生态补偿制度,刺激旅游经济活动生态化创新发展;推行生态补偿大数据信息管理,提升旅游企业的生态化管理水平;强化后续的跟踪问效措施,督促并积极培育旅游生态文化等。  相似文献   

2.
文红  李建华 《湖南林业科技》2007,34(6):73-75,82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生态功能。森林资源是进行森林旅游开发的主体。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必然带来对森林资源的威胁。在森林旅游区,加强以生态环境为主体的生态林建设,实施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养山富民工程,必须实施森林资源利用补偿机制。我们对森林旅游生态补偿的原则、模式、措施的建立进行理论思考,并提出了完善森林旅游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森林旅游在发展森林景观和改善森林环境的同时,也留下了隐患,造成了森林生态不平衡。基于此现状,需要对森林生态进行补偿。要求在发展森林旅游的同时兼顾森林生态保护。分析了森林旅游生态补偿的组成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对策的可行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安全的旅游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旅游生态安全是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之一。由于对旅游与环境关系缺乏科学认识,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引发了旅游资源损害、生态环境系统失调、环境严重污染等系列的生态安全问题。基于旅游生态安全的视角,提出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切实搞好旅游环境保护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条件评价法(CVM),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游人及当地居民的生态补偿支付意愿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游人愿意以资金形式支付生态补偿的人数比例要高于居民,支付的资金总额也比当地居民的高6.32倍,反映出游人是旅游活动中更大的受益者,尤其是年龄大、收入高、出游次数多的游人,愿意支付更多的金额。当地居民虽然也是旅游受益者,但他们更愿意以劳动的方式来支付生态补偿,尤其是居住时间长和年轻的居民,更喜欢用劳动的方式来支付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理念的旅游用地规划创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土地资源—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在旅游用地规划中引入生态新理念,探讨了基于生态理念的旅游用地规划的基本理论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等。  相似文献   

7.
北京密云水库作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周边农业发展受到诸多制约,社区居民需要获得一定补偿以持续生计。为了解游客参与生态补偿的意愿,以密云石城镇的桃源仙谷和黑龙潭景区为例,对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游览情况、相关李克特量表、游客对旅游生态补偿认知及参与等进行游客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71%游客愿意支付一定金额用于生态保护,游客的资金支付意愿主要受学历和收入影响,人均愿意支付38元用于生态补偿。专项税收、景区门票、生态标签产品、游客参加志愿活动等多种渠道可作为旅游生态补偿的主要筹集方式;建议石城镇结合旅游生态补偿的主体、渠道、实施等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8.
生态补偿就是对生态环境功能或生态环境价值的补偿,包括对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其功能而付出代价、做出牺牲的区域、单位和个人进行经济补偿,对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损害环境能力,或导致生态环境价值丧失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经济补偿等。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无偿使用生态资源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林业生态经济补偿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森林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工作由2001年开始试点,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也暴露了现存的林业生态经济补偿机制的不足。该文分析了现行的林业生态经济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多视角探讨完善林业生态经济补偿机制,对林业生态经济补偿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态补偿就是对生态环境功能或生态环境价值的补偿,包括对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其功能而付出代价、做出牺牲的区域、单位和个人进行经济补偿,对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损害环境能力,或导致生态环境价值丧失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经济补偿等。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无偿使用生态资源的习惯,  相似文献   

11.
张於倩  潘耀华 《福建林业科技》2013,40(2):176-178,186
在分析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生态地位和生态补偿现状的基础上,从生态补偿的目标、方式、标准、时限、资金的募集等方面设计了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框架,可为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森林旅游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类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和发展势头良好,森林旅游已逐步成为林业产业中最具活力和希望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森林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也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13.
在综述了生态补偿概念及其补偿类型划分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概念,并对国内外水源涵养功能区、防风固沙与土壤保持功能区、调蓄防洪功能区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模式进行了综述与分析,指出了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发展趋势,为我国开展相关研究及制定相关生态补偿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系统工程中,生态补偿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性内容。生态补偿制度不同于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相较于后者,生态补偿制度指的是人类生产或生活活动所产生的之于生态环境的正的外部性的补偿,也就是生态服务或产品的受益者对提供者所给予的经济上的补偿。这样,一方面,由于我国是自然资源公有或国有制度,那么,国家对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主体进行收费,以体现所有者的权益;并对费用进行合理安排,用于生态恢复或生态修复,从而实现对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森林旅游业管理机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并已成为制约我国森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现代森林旅游业管理机制必须是森林生态环境管理与森林旅游经济管理的有机统一,即生态经济管理机制。建立现代森林旅游业生态经济管理机制的主要对策是要强化政府主导功能,构建科学的森林旅游业生态经济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基于旅游生态位理论,建立包括旅游资源维、市场维、社会经济维及环境维的漳州区域旅游生态位指标体系。选取2011-2015年漳州统计年鉴及相关部门数据,测评漳州区域旅游生态位,结合聚类分析,构建漳州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漳州区域分为3层等级的旅游空间结构;市区旅游生态位居首位0.198 92,为第Ⅰ类核心区域;东山县、龙海市、南靖县和漳浦县为第Ⅱ类节点区域;平和县、长泰县、诏安县、云霄县、华安县为第Ⅲ类网络区域,本研究结果可为漳州各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与协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呼和浩特市2015年森林资源现状为研究对象,从森林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两方面,对呼和浩特市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进行了研究,提出森林生态补偿标准应包括经济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两部分,经测算呼和浩特市森林生态补偿参考值为3 390元/hm2。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当前广东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对当前广东省生态流域生态补偿实践探索的分析,结合现有的生态补偿案例等,提出了建立健全广东省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建立与完善流域生态补偿的法规;构建生态补偿配套支持体系;建立激励奖惩与饮用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跨行政区的流域生态管理协调机构。  相似文献   

19.
构建科学的生态补偿标准体系,能够实现以生态补偿带动精准扶贫,将生态环境退化与经济贫困恶化的困局兼而治之。目前,对森林补偿标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局地层面,国家尺度补偿标准体系研究尚不多见。将经济水平、营林成本、生态区位和林分质量等因素引入补偿标准模型,应用森林长期定位观测数据和31省森林经营成本等基础数据,构建效益法和成本法的补偿标准区间体系,结合皮尔(R.Pearl)生长曲线模型和经济发展阶段设计我国适度补偿标准体系。结果表明:效益法补偿标准均值是1 605.90元/(hm~2·a),成本法补偿标准均值是615.15元/(hm~2·a),各地适度补偿标准的均值为783.60元/(hm~2·a);效益法和成本法分别能够解释实际补偿标准变异的38.5%和41.4%;补偿标准区间和适度补偿标准体系的构建能够响应多种异质性要素,有利于实现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激励相容。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自2001年启动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生态公益林补偿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经过多年实践探索,辽宁省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还不尽完善,如何建设生态公益林,如何管理生态公益林,如何科学确定公益林补偿标准等问题,是生态公益林事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辽宁省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必要性,探索和完善了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从而加强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护和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