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于钰明 《蚕桑通报》1992,23(3):57-58
原蚕区种场全年饲养原蚕,对于发展蚕种生产,具有极大的潜力,不仅可解决蚕种数量不足,满足蚕农需要,且更有利于做好防微、防病工作,有利于提高蚕种质量。原蚕区能不能全年饲养原蚕?其具体布局应该怎样?我场湖村桥村1991年走出了第一步。  相似文献   

2.
张坤元 《江苏蚕业》2001,23(1):41-42
目前我省原蚕生产仍占整个蚕种生产的50%左右,我们场的原蚕生产占90%左右,场内桑园主要用于三级原种生产及新品蚕种的研究,因此对原蚕区进行规范化建设,确保蚕种的高质量是我们场的主要着眼点,是质量、信誉的支撑点,下面就我场规范原蚕区生产建设所做的工作总结于后。  相似文献   

3.
原蚕饲育区微粒子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原蚕饲育区(包括国营原蚕区种场、村办场、场带队,下同),为我省发展蚕种生产、满足农村不断增长的蚕种需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统计,仅1990年春期我省原蚕饲育区就生产了蚕种273万盒,占全省生产量的73.6%。可见原蚕饲育区,为克服国家财政困难、缓解我省蚕种供需矛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建国前的蚕种业一直为专业场经营,建国后由于农村发展蚕茧生产的积极性高涨,蚕种需求量增加,靠专业场生产蚕种已不能满足蚕茧生产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省开始发展原蚕区生产蚕种,通过试点,1952年正式建立德清原蚕区种场,从此开创了原蚕区制种的新纪元,至1957年我省原蚕区种场的制种量已超过专业场,确保了蚕种供应,促进了蚕茧生产的发展,进入80年代,原蚕区制种发展更快,全国蚕种生产量中有70%  相似文献   

5.
原蚕微粒子病的发生是蚕种生产的大敌。多年来我市蚕种供应混乱,广西等外地带毒蚕种大量流入我市蚕区的村村户户。我市经常发生洪灾,微粒子病毒借助洪流传播。可以说,当前在我市蚕区已经  相似文献   

6.
<正> 随着我省蚕桑生产的不断发展,蚕种需求量的增加,我场于1980年开始发展农村原蚕区,使我场蚕种生产量从1979年的4.7万张,发展到1992年春一期生产18万张。目前,我场同时存在四种制种形式,即场内养蚕制种、原蚕区回场制种、原蚕区就地集体制种和原蚕区就地联户联产制种。原蚕区就地制种起步较晚,但效果较好,只要加强管理,有利于提高蚕种产质量。一、就地联户联产制种是一个好形式我场原蚕区大丰县新丰镇裕南村,从1985年起实行就地集体制种。目前一期能饲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我市蚕桑生产的不断发展,农村用种需求量不断增加,农村用种量已超过了现有蚕种场的生产承受能力,于是农村原蚕区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增加和扩大。1992年,盐城市各蚕种场生产蚕种78.7万张,其中有56.2万张是在农村原蚕区生产的,占生产总量的71.5%(外市蚕种场在我市农村原蚕区生产蚕种28.1万张);1993年,盐城市各蚕种场生产蚕种99.3万张,其中有77.2万张是在农村原蚕区生产的,占生产总量的77%(外市蚕种场在我市农村原蚕区生产35万张);1994年,盐城市各蚕种场生产蚕种104.5万张,其中有85.4万张是在原蚕区生产的,占生产总量的83%(外市蚕种场在我市农村原蚕区生产蚕种56.5万张)。由此可见,农村原蚕区的蚕种生产已成为我市蚕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近几年农村原蚕区生产发展太快,管理不甚完善,局面比较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家蚕微粒子病对我市蚕业生产危害较大,严重影响了蚕业生产的发展,影响了蚕农和蚕种场的经济效益.为了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确保蚕种质量,提高蚕农和种场的经济效益,我场在1997年春制定了一系列防微措施,展开了一场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歼灭战.由于我场的蚕种生产主要在农村原蚕队,农村饲养点多、面宽,饲养环境差,养蚕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蚕室蚕具消毒困难、  相似文献   

9.
<正> 近几年来,本省蚕茧生产发展迅速,蚕种需求量急剧增加,而且蚕品种全部更换为青松×皓月、陕蚕二号等多丝量新品种,这些品种对叶质要求高,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弱,繁育系数低,制种难度大,单靠专业蚕种场的设备能力,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开发原蚕区,迅速提高蚕种产质量,成为重要课题。1988年我场设计了“分户养蚕、联户制种”开发原委区的方案,经过两年的实践,效果较好。使我场原蚕区制种由1988年的12830张,增加到1989年的32870张,占全场蚕种生产的  相似文献   

10.
袁胜选  章孟贤 《蚕桑通报》2012,43(2):54-55,57
我场为1952年建立的专业种场,一直以来是浙江省内规模较大的原蚕饲育区种场。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规模逐年下降。2011年根据全场的销售形势和原蚕区生产基地的实际情况,对全年的蚕种生产布局进行了调整,在往年春、晚秋进行蚕种生产的基础上,增加了夏、早中秋的蚕种生产,全年四期饲养原蚕制种。场全年...  相似文献   

11.
加强环境整治,提高防微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宏云 《北方蚕业》2000,21(4):25-26
前些年,由于蚕桑发展较快,蚕种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场原蚕区制种量不断递增。在原蚕生产过程中,原蚕区由于养蚕基础设施差,蚕农防微观念淡薄,关键技术不到位,因而出现了只求蚕种数量,忽视蚕种质量的倾向。加之原蚕区大环境污染严重,致使生产的蚕种因微粒子病毒超标,而淘汰的批次比例增大,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我场总结多年在防微上的经验和教训,近两年狠抓了原蚕区的环境整治工作,使微粒子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正> 1988年我场第一次在镇安实行小蚕联户共育,大蚕分户饲养,联户就地制种的蚕种生产形式。1988~1992年,这种形式得到了肯定和发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我场蚕种生产的主要形式之一。五年来,我场原蚕区共生产蚕种257618.5张,占全场生产量的66%。实践证明,这种生产管理形式投资少,见效快,生产有保证,养蚕户、蚕种场双方满意。我场原蚕区的经营管理包括两部分,一是蚕种场对原蚕点技术员的管理,二是蚕种场技术员对原蚕点养蚕户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场原蚕区饲养蚁量占总蚁量的70%左右,原蚕区蚕种质量的好坏,对全场蚕种生产和经济效益是举足轻重的。但是,由于原蚕区房屋及设施条件较差,生产、生活区难以隔离。一年中原蚕、普通蚕混养,环境难以彻底消毒,病毒积累日趋严重。因此,原蚕区历来是我场微粒子病的重灾区。近几年来,虽采用多种微防措施,微粒子病有所控制,但其效果仍不甚明显。2001年,我们在学习兄弟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全面推广全程叶面消毒技术,试行一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就全程叶面消毒在我场原蚕区应用效果总结如下。1原蚕区全程叶面消毒防微效果显著2001年…  相似文献   

14.
1988年是钱塘江蚕种场建场30年,30年来广大职工和蚕农艰苦创业,为国家生产蚕种317万盒,创利118万元。饲养蚕品种逐步更新,蚕种质量不断提高。1986年获得省优质蚕种一等奖;1987年又获得省优质蚕种二等奖。1987年9月我们曾组织技术员下乡调查海宁市18个乡镇,25个村,27个承包组,不少乡蚕业干部和蚕农均反映钱塘江蚕种场的蚕种质量好蚕病少好养。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原蚕区种场,如何采取相应合理的措施,继续提高蚕种质量,是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场在近两年的生产实践中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我们的措施是:  相似文献   

15.
淮安市原蚕基地建设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原蚕基地建设经历了十多年的筛选、调整和巩固,正向着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健康发展之年。回顾我市原蚕基地建设,是在蚕种生产跟不上蚕桑生产发展的形势下,在省蚕种主管部门的统一管理下,通过引进外地蚕种生产技术、设备,采取蚕种场和原蚕点相结合的蚕种生产模式的现实情况下,完善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市原蚕区主要分布在洪泽县的1个村和淮阴区的5个村,已承担起全省十分之一的蚕种生产任务,其中洪泽县已成为江苏省最大的低毒、优质原蚕生产基地。1原蚕基地建设回顾1.1原蚕生产基本情况我市原蚕生…  相似文献   

16.
1苏州市原蚕生产的现状 苏州地处太湖流域,素有“丝绸之府”的美称,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实际操作管理水平较高。自从80年代初调整产业结构,农村大幅扩桑增种,为满足蚕种市场需求,蚕种生产打破场内单一供种渠道,农村原蚕区相应诞生了。长期以来,我市的原蚕区一直分散在吴江、吴县两市12乡23村,年产40万张蚕种,均以优质而著称于全省,有效地支持了蚕桑生产,巩固了“丝绸之府”的传统地位。但到90年代初,历经“蚕茧大战”、“丝价大战”的强烈冲击,我市蚕业元气大伤,正常生产秩序被打乱,技术和管理措施衰退,蚕区人心…  相似文献   

17.
张建林 《蚕桑通报》2000,31(3):53-54
1叶种不平衡的基本情况1999年春期 ,我场原蚕区总发放蚁量3216g,户均饲养量12.3g,两者均达到了我场同期历史上的最大值。全区4个原蚕点62%的农户缺叶 ,总共外购叶量47500kg。具体见表1:表11999年春期原蚕区缺叶户与购叶量2叶种不平衡的后果叶种不平衡、大量外购叶给我场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并给原蚕区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具体表现在 :2.1无毒蚕种大大减少 ,并首次出现超标蚕种。我场自创办原蚕区生产以来 ,无毒蚕种比例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近2年虽有所下降 ,但1997年和1998年无毒种比例也有8…  相似文献   

18.
<正> 随着蚕桑事业的迅速发展,为适应蚕农对蚕种的需求,我场从1980年开始开辟原蚕区生产蚕种,近十年共生产蚕种727630张,占全场生产蚕种总数的43.05%,特别是近三年原蚕区蚕种所占比例逐年提高,1988年占48.53%,1989年占64.71%,1990年占70.63%。原蚕区生产蚕种,注重蚕种质量是必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现就我们在工作中的体会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9.
<正>苏稽蚕种场作为四川省农业厅直属种场承担着原种生产与普种繁育的任务,普种种茧的生产由原蚕区承担。目前我场原蚕区的情况令人担忧,2008年以前我场有南城、瑞丰、高台、新津4个原蚕区,到2011年已萎缩为两个,2015年如果不开发新的原蚕区,我场原蚕区将减少到1个,原蚕区的稳定是我场蚕种生产与生存的关键。1原蚕区不断减少的原因1.1土地资源匮乏近几年的大规模工业开发用地以及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年来我省蚕桑生产迅速发展,蚕种需求量逐年上升,由八十年代末年发种量700万张增到现在900余万张。四川人多地少,蚕区大部分是方山丘陵,要拿出大量土地栽桑建蚕种场是困难的,原蚕区收茧制种是一条蚕种生产的重要途径。全省110余个蚕种场,仅有47个蚕种场有自有桑园1万余亩,其中一半左右集中在省属场,除满足原原种、原种生产用桑外,余桑生产的普种远远不能满足蚕桑生产的需要,全省85%的蚕种生产量靠原蚕区收茧制种。原蚕区是四川蚕种生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