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采用平板对峙法从15种生防菌中筛选出对黄瓜枯萎病菌抑制效果较明显的4种生防菌NSY4、NSY19、NSY50、DSN012。以津研4号黄瓜品种为试材,研究4种生防菌基质对黄瓜幼苗生长及枯萎病防治的作用。结果表明,生防菌NSY4基质可显著提高黄瓜幼苗的株高、地上部鲜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总根长及根体积,分别比不添加生防菌的对照增加42.86%、26.09%、47.06%、58.82%、57.58%和51.44%;黄瓜根际基质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6.20%、37.60%、71.88%、5.22%。添加生防菌的基质处理显著增加了根际基质中细菌、放线菌数量,减少了真菌、尖孢镰孢菌数量;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达到25.00%~62.50%。因此,基质中接种生防菌可促进黄瓜植株生长,降低黄瓜枯萎病的发病率,其中添加生防菌NSY4的基质处理可显著促进黄瓜植株生长,有效缓解尖孢镰孢菌的侵害,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以黄瓜品种中农26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根施聚天门冬氨酸(PASP)对日光温室秋冬茬黄瓜生长、产量以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根施聚天门冬氨酸促进了黄瓜生长及干物质的积累,黄瓜叶片数、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根系活力、果实V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明显提高;促进了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增加了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提高了黄瓜产量。其中根施60 mg·株-1聚天门冬氨酸处理效果最好,全株干、鲜质量分别比对照显著增加16.24%、11.16%,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显著增加20.91%、31.65%和35.87%,黄瓜单株产量、单株果数和总产量分别比对照显著增加17.85%、20.92%和17.85%。表明在日光温室秋冬茬黄瓜生长过程中,可通过根施60mg·株-1的聚天门冬氨酸促进黄瓜植株生长、提高黄瓜产量,增加植株氮磷钾吸收量,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不同土壤调理剂对黄瓜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光温室条件下,以黄瓜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沸石、高岭土、硅藻土、草炭和膨润土等5种土壤调理剂对黄瓜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调理剂增加黄瓜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增强植株的抗逆性,改善黄瓜品质和提高单株产量。其中草炭处理黄瓜的株高、茎粗、叶片数,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净光合速率和单株产量均最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1.00%、15.25%、35.28%、57.17%、43.56%、48.73%、52.77%和37.25%;膨润土处理黄瓜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丙二醛含量最低,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0.78%、降低了60.20%;硅藻土处理黄瓜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果实维生素C含量最高,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53.75%和1.85%。综合评价,5种调理剂中以草炭效果最好,其次为硅藻土和膨润土,三者效果较对照均达到差异显著水平,沸石、高岭土效果较对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黑美人"西瓜和本地芥菜笋为试验材料,共设5个浓度芥菜浸提液处理,浓度分别为6.25、12.50、25.00、50.00mg·mL~(-1),以0mg·mL~(-1)为对照(CK),采用盆栽试验研究芥菜浸提液对西瓜枯萎病的抑制效果及对植株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芥菜浸提液对西瓜枯萎病病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12.50mg·mL~(-1)处理效果较好,发病率较CK降低了13.33%,病情指数较CK降低12.50%;同时芥菜浸提液处理促进了西瓜植株的生长量,植株株高、茎粗、干质量、鲜质量相比于CK均有显著提高,其中12.50mg·mL~(-1)处理促进效果最好,当浓度超过25.00mg·mL~(-1),植株生长量会逐渐降低,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变化规律;芥菜浸提液均可提高西瓜叶片SOD、POD、CAT、APX活性,其中12.50mg·mL~(-1)处理效果较好,SOD、POD、CAT活性分别比CK显著增加了12.61%、28.88%、9.91%,但随着处理浓度升高,保护酶活性呈现下降趋势,也表现出低促高抑的规律;此外,浸提液处理还显著降低了西瓜叶片MDA含量,提高了植株叶片中H_2O_2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综上所述,一定浓度的芥菜浸提液可降低西瓜枯萎病的发病率,提升植株抵御逆境的能力,促进西瓜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黄瓜防病促长型微生物制剂的筛选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瓜品种津研4 号为试材,采用基质栽培,研究了7 种微生物制剂对黄瓜幼苗生长、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筛选出具有明显促长效果的生物制剂,并测试了其对黄瓜枯萎病的防病效果。研究表明,每4 L 基质中添加创博微生物菌剂10 mL(稀释600 倍液)或“爸爱我”(Bio)生物有机肥30 g 对黄瓜促长防病效果较好,定植后植株的抗病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相对防效分别为14.5% 和27.4%。为促进有机基质栽培黄瓜植株生长、防止枯萎病的发生,可在4 L 有机育苗基质中添加30 g“ 爸爱我”(Bio)生物有机肥。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适于黄瓜耐低温的最佳丛枝菌根(AM)真菌和PGPR 组合菌剂,研究了不同AM 真菌、PGPR 组合菌剂对
低温胁迫下黄瓜生长及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单接种AM 真菌或是单接种PGPR 的处理,其黄瓜生长量
及SOD、POD 和CAT 活性均高于不接种对照,而MDA 含量则显著低于不接种对照。AM 真菌接种处理中以接种地表球囊霉
(Glomus versiforme)处理的黄瓜生长量较大、防御酶活性较高、细胞膜受伤害较小;PGPR 接种处理中以接种多粘类芽孢
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的处理黄瓜生长量较大、防御酶活性较高、细胞膜伤害较小。AM 真菌和PGPR 双接种处理中,
以地表球囊霉+ 多粘类芽孢杆菌处理生长量最大、防御酶活性最高、细胞膜伤害最轻。可以考虑在今后温室黄瓜种植中添加
该组合菌剂促进黄瓜生长,提高植株耐冷性。  相似文献   

7.
钾、钙、硼、硅对茄子抗黄萎病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茄子黄萎病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施用钾(K)、钙(Ca)、硼(B)、硅(Si)的方法,探讨4种元素对接种黄萎病菌后茄子幼苗的发病率、植株生长状况及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4种元素的各处理均降低了茄子黄萎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低浓度的K、Ca、B、Si促进了茄子幼苗株高、茎粗、根长、全株鲜质量、根系活力及POD、PPO、PAL活性,而后随着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其中以B 50 mg·L-1处理抗病性最好,其发病率比对照低46.66个百分点,各生长指标显著高于对照,根系活力比对照提高286 %;POD、PPO、PAL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20 %、78 %、87 %。说明B对诱导茄子黄萎病抗性有显著效果,可应用到生产。  相似文献   

8.
以水培黄瓜(9930)幼苗为试材,进行短时间不同浓度的低硝态氮处理,研究了处理期和恢复期黄瓜植株的生长发育状况、光合特性,以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苗期短时间低硝态氮处理虽然会对水培黄瓜的光合特性和营养生长产生影响,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黄瓜的商品产量基本不受影响,而且果实品质有所提高。处理期T2(营养液NO3-浓度为5 mmol?L-1)的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净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高15.25%、4.90%和3.28%,商品产量仅比对照低1.60%,而果实VC含量提高了14.92%,硝酸盐含量降低了20.52%。  相似文献   

9.
以黄瓜种子为试材,采用盆栽法研究了L1-9菌株发酵液浸泡黄瓜种子后,对黄瓜幼苗的根长、须根数、黄瓜枯萎病发生的影响,并测定了黄瓜根组织的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多酚氧化酶(PPO)4种防御酶的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L1-9菌株发酵液浸泡黄瓜种子,可促进黄瓜须根的增加和根伸长,对黄瓜枯萎病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浸种处理后黄瓜幼苗根部PAL、POD、PPO、SOD 4种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4种酶活性高峰时期不同,表明L1-9菌株发酵液浸泡种子能够明显诱导黄瓜对枯萎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0.
钙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以黄瓜(Cucumis sativus L.)品种‘津春2号’为材料,采用Hogland营养液栽培研究了Ca2+对盐(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体内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处理下,黄瓜幼苗体内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产生速率以及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均高于对照;营养液中加入Ca2+(8 mmol • L-1)后,幼苗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POD、CAT抗氧化酶活性进一步提高,而MDA含量和的产生速率降低;而营养液缺钙处理下幼苗体内MDA和产生速率进一步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较盐胁迫降低。可见外源Ca2+可通过促进盐胁迫下黄瓜幼苗植株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降低膜脂过氧化水平,减缓盐胁迫对植株的伤害,从而增强对盐胁迫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6对甜瓜枯萎病的生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抑菌试验和温室盆栽试验,对枯草芽孢杆菌B6及其代谢产物对甜瓜枯萎病菌的抑菌活性和生防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6代谢产物对甜瓜枯萎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代谢产物处理甜瓜后病情指数由37.65降低至11.29,甜瓜幼苗体内与抗性反应相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β-1,3-葡聚糖酶活性有明显增加,表明B6代谢产物处理甜瓜根系过程中可能激发木质素、植保素等抗性物质的参与。经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B6菌株产生的代谢物质具较强的热稳定性、对紫外线有较强的耐性、pH值在2~8时生物活性强。  相似文献   

12.
 通过高效筛选法从不同环境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出44株对黄瓜枯萎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初筛和复筛得到一株具有较高拮抗活性的放线菌XF-7。研究了菌株XF-7发酵液对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黄瓜种子发芽的影响,以及对苗期枯萎病的生防效果。结果表明:菌株XF-7发酵液对黄瓜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促进黄瓜种子发芽,且对黄瓜苗期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显著,防效达79.57%。经16S rDNA序列分析,发现菌株XF-7与毒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toxytricini)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达100%。结合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将菌株XF-7鉴定并命名为Streptomyces toxytricini XF-7,在GenBank中该菌株的序列登录号为JN315670。  相似文献   

13.
黄瓜枯萎病生物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瓜枯萎病是黄瓜栽培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一种土传性病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近年来,利用生物方法防治黄瓜枯萎病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已成为防治该病害的重要且有效手段。本文从利用拮抗微生物和植物化感作用两方面对国内外黄瓜枯萎病生物防治的主要手段进行了总结,概述了各种生防因子的作用机制及主要研究成果,并提出应综合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利用植物化感作用及生防作用物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黄瓜枯萎病生物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4.
用6个不同南瓜砧木品种嫁接薄皮甜瓜,研究南瓜砧木对薄皮甜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嫁接组合抗枯萎病能力、产量方面都显著提高,但抗白粉病能力及品质方面都有所降低。综合各方面看,选用砧木达美嫁接,嫁接苗成活率高,嫁接后甜瓜产量显著提高,比对照增产49.4%,抗枯萎病能力显著增强,中心含糖量和口感风味与对照相当,可作为今后嫁接栽培的理想砧木品种。  相似文献   

15.
中生菌素和氨基寡糖素对西瓜枯萎病防治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 ,评价了中生菌素和氨基寡糖素与多菌灵混用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 ,中生菌素室内抑菌效果明显 ,与多菌灵混用的田间防效和西瓜增产率分别为 84.12 %和 10 4.6 1%,均极显著优于其他药剂处理。氨基寡糖素诱导西瓜抗枯萎病效果明显 ,盆栽试验发病轻 ,植株健壮 ,根系发达 ,田间试验防病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李国泰 《北方园艺》2010,(16):47-48
在低温胁迫条件下,采用不同浓度的稀土铈对黄瓜幼苗进行诱导处理,通过测定黄瓜幼苗在一定时期内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及其对黄瓜幼苗抗冷性的生理影响。结果表明:在冷害胁迫条件下,施用铈可以提高黄瓜幼苗的叶绿素及脯氨酸含量水平,进而影响其生理生化发育。  相似文献   

17.
不同间作模式对设施黄瓜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小麦、大豆、燕麦为伴生作物与黄瓜间作,研究其对黄瓜生长发育及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间作处理均使土壤容重显著降低,土壤总孔隙度显著提高;整个生育期内各间作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土壤盐分积累,生育后期黄瓜—小麦处理的土壤EC值下降幅度最大,比对照下降38.96 %;黄瓜—小麦和黄瓜—燕麦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各间作处理明显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的区系组成,使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土传病菌数量降低,以黄瓜—小麦处理最明显,尖孢镰刀菌3个时期的平均数量比对照下降了69.44 %;各间作处理明显促进了黄瓜生长和产量的提高。黄瓜—小麦间作的综合效果最好,达到了缓解设施土壤连作障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成璐  欧阳寿强 《蔬菜》2021,(7):37-42
为了促进番茄抗枯萎病分子育种及提供绿色防控依据,围绕番茄枯萎病发病症状、病原菌致病机制、番茄抗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尖孢镰刀菌的定植机制和信号传导机制,并从寄主分泌抗真菌化合物、激发寄主信号传导途径及保卫反应、寄主抗性基因诱导表达等方面论述了番茄抗枯萎病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最后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