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芋疫病是芋生产上的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其分布范围较广,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发生普遍,该病主要侵害芋的叶片、叶柄以及球茎,一般田间发病率在20%~30%,严重时发病率达100%,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本研究采集了湖南省涟源市和益阳市赫山区芋疫病致病病原菌,并对其进行显微观察和描述.同时,本研究还调查和记录了田间芋疫病不同部位发病症状,初步明确了该地区芋疫病田间发生流行规律:3月上中旬至4月中下旬始发,6-9月进入发病高峰期,10月气温下降发病渐趋缓和.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田间芋疫病的防治方法,旨在为今后该地区芋疫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芋疫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芋(Colocasia esculenta)的生产中,由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引起的芋疫病(taro leaf blight)具有严重的毁灭性。本文综述了芋疫病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芋疫霉的生物学特征及其致病机理,化学药剂、植物精油、转基因抗性等芋疫病防治方法,芋疫病抗、感品种的生理生化与基因表达差异,以及芋疫霉分泌的激发子诱导的系统获得抗性,以期对芋疫病未来的研究与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气象因子对焉耆盆地打瓜炭疽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新疆焉耆盆地打瓜炭疽病发生动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焉耆县种植的新籽瓜1号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点、定时系统调查的方法,对打瓜炭疽病病情指数与日平均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降雨量、累计降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打瓜炭疽病从6月上旬开始发生,7月上旬到7月中旬为病害快速增长期,7月下旬达到高峰;日平均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降雨量、累计降雨量等气象因素与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自2009年起柑橘黑点病逐渐成为上海地区影响柑橘果实商品价值的最主要病害,严重制约上海市柑橘产业的效益。为了解该病的田间流行动态以及病害发生与降雨量的关系,2010年—2018年连续9年进行了病害发生动态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地区6月上旬至8月下旬是果实感病期,其中,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雨水是黑点病发生的必要条件,果实生长期不同阶段的降雨参数,尤其是6月下旬的降雨量与病情指数密切相关。本文以病情发展的3个时间节点(7月15日、8月15日和9月10日)的病情指数为因变量,以这3个时间点之前各旬的降雨量、降雨日为自变量筛选变量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根据分析结果,采用6月下旬的降雨量等气象因子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7、8月中旬和9月10日即病害发展稳定期的田间病情。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近13年荆州地区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发现4月和5月上旬雨日与病情指数的相关性较大,相关系数为0.5749和0.6978;3月和4月的雨日和病叶率的相关性较大,相关系数为0.5424和0.4538;而3月雨日、雨量、4月和5月上旬雨日因子与茎病株率有一定相关性。由此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6.
缙云县芋头主要病害有芋疫病、炭疽病、污斑病、芋黑斑病、软腐病、细菌性斑点病,虫害有芋蚜、斜纹夜蛾、烟粉虱、蛴螬、蝼蛄等。芋头生长期间常多种病虫害混合发生,引起芋头叶片干枯,植株枯死,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在病虫害防控措施上,应采取选用抗病品种、轮作防病、合理密植、科学管水、平衡施肥、物理控制、选用对口低毒药剂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7.
缙云县芋头主要病害有芋疫病、炭疽病、污斑病、芋黑斑病、软腐病、细菌性斑点病,虫害有芋蚜、斜纹夜蛾、烟粉虱、蛴螬、蝼蛄等,芋头生长期间常多种病虫害混合发生,引起大量叶片干枯,以至植株枯死,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在防控措施上应采取选用抗病品种,轮作防病,合理密植,科学管水,平衡施肥,物理控制,选用对口低毒药剂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8.
以病叶率、病情指数和鲜重抑制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环境条件包括温度、相对湿度、露水期和光照对草茎点霉SYAU-06菌株侵染鸭跖草的影响。结果表明,SYAU-06菌株侵染鸭跖草达到理想的除草效果,要求最适的温度范围是28~32℃,环境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接种后露水持续时间至少需要48h。保湿期的光照时间与病害发生程度成反比,光照时间越短,病害发生越严重。  相似文献   

9.
芋疫病是古田县芋子主要病害之一,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多雨水时造成严重流行为害。一般株病率68%~100%,叶病率425%~100%。1症状与病原芋疫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叶柄。初病时,叶面初生黄褐色圆形斑点,以后各斑点渐渐扩大融合成不规则的黄褐色轮纹大斑,...  相似文献   

10.
江祖茂 《广西植保》2007,20(1):39-40
疫病是我区春种辣椒的主要病害,历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病株率为10%左右,严重田块达20%~30%。2005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兴宾区连续降中到大雨比较多,降雨量达226.7mm,平均气温与历年比偏高。由于受多雨、高温气候条件的影响,导致该区良江镇春种辣椒疫病大发生,部分田块造成  相似文献   

11.
烟草角斑病发病因素及上部叶经济损失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8年烟草角斑病与气象因素关系分析结果表明,6月份降雨量和雨日数与采收末期烟草角斑病病情指数关系较为密切,可作为病情预测的主要因子。品种龙江911较品种NC89更易感病;玉米茬种植烟草较烟草前茬烟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极显著偏高;接种条件下,中部叶与上部叶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但中部叶和上部叶病情指数均显著高于下部叶;上部叶经济损失与病情指数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直线回归关系,病情指数每增加1,单株上部叶经济损失增加0.004 9元;按目前的防治成本,达到经济损害时的病情指数为5.2。  相似文献   

12.
芋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王德旭(山东莱西市植保站,266600)近几年,我市种植出口芋头面积不断扩大,由于种植集中,重茬较多,疫病发生逐年加重,一般地块减产15%左右,重者减产30%以上。作者于1992~1994年对该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进行了观察和...  相似文献   

13.
大豆灰斑病流行因子和预测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0—1989年调查结果分析表明,不同年份灰斑病流行程度与大豆生长季节的气象条件有关。6月下旬连续3天以上满足日平均气温≥18℃,日最低温度≥12℃,且相对湿度>80%或降雨量0.1mm以上(气象日)的气象条件,病菌就能侵入大豆叶片,经8—15天后叶片就会有病斑出现,温度越高,病害显症越早。大豆成熟前叶部病害发生程度与7天前气象日累加值呈显著指数相关。籽粒发病程度与大豆开花后20天至35天之间的降雨量、雨日、平均相对湿度和日平均温度≥20℃且日平均相对湿度≥85%的天数呈显著正相关,分别运用 Log-istic 函数和 Fuzzy 函数建立了较为准确的预测叶部和籽粒发病程度经验模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仙居县18a(1978~1995年)稻瘟病发生的调查资料分析表明,早稻稻瘟病大流行年份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在寄主生长的前期,即育秧期和分蘖期,气候温暖多雨,病菌活动时间提早;而在寄主生长的中后期,即早稻拔节孕穗至抽穗灌浆期又出现低温、多雨和寡日照的天气。在温度、雨量、雨日和光照这4个影响稻瘟病发生的气象因素中,经计算机通径分析结果可知,以雨日对早稻稻瘟病流行程度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光照和雨量,温度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5.
气象因素与早稻稻瘟病发生的关系及灾变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仙居县23年(1978-2000年)稻瘟病发生的调查资料的分析表明,早稻稻瘟病大流行年份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寄主生长的前期,即育身期和分蘖期,气候温暖多雨,病菌活动时间提早,而寄主生长的中后期,即早稻拔节孕穗至抽穗灌浆期又出现低温,多雨和寡日照的天气。在温度、雨量、雨日和光照这4个影响稻瘟病发生的气象因素中,经计算机通径分析结果可知,以雨日对早稻稻瘟病流行程度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光照和雨量,温度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6.
怀柔区板栗黄化皱缩病发生相关因子调查及综合防控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怀柔板栗主产区连续10年的监测和调查,分析立地条件、栽植形式、栽培管理中各项因子与板栗黄化皱缩病病情指数的相关性,制定并示范推广综合防控措施。结果表明,坡度、坡向和品种与病情指数无显著相关性;树龄、树种结构和精细化管理程度与病情指数显著负相关,杀虫剂施用频率与病情极显著负相关;密植程度、移植、嫁接、除草剂施用频率和叶蝉类害虫虫口密度因子与病情指数极显著正相关。制定加强检疫及监测、栽培管理和药剂防治防控措施,在点状重度发生区、零星轻度发生区、潜在风险发生区、重点保护隔离区,分类示范综合防控策略,遏制板栗黄化皱缩病扩散和蔓延,保障区域板栗生产和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7.
芋头疫病识别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市出口芋头种植地疫病发生逐年加重,造成产量损失15%一30%。我们从1992年起经连续三年的观察、研究,现将芋头疫病的识别及防治措施简介如下: 一、症状 芋头疫病又称芋瘟,是由鞭毛菌西门疫霉属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球茎。叶片开始发病时,病斑呈圆形,黄褐色。病斑扩大后呈浓淡相间的同心轮纹,愈合后为不规则的大病斑。  相似文献   

18.
通过设置不同播期及遮光处理,研究了新疆地区播期及光照对棉花黄萎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晚播有利于延缓和减轻棉花黄萎病的发生。但播种越晚产量越低。人工接种黄萎病病菌的棉花,无论遮光与否,黄萎病的发生均随时间推移呈加重趋势。但在遮光处理下黄萎病发生较早,病情指数高于光照处理。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云南省滇牡丹叶部病害的发生动态, 本研究开展了3个海拔区域滇牡丹主要叶部病害周年调查及病原真菌初步鉴定, 并探讨海拔高度、温度和降雨量对滇牡丹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 3个海拔区域滇牡丹主要叶部病害为黑斑病、红斑病和炭疽病, 病原菌分别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枝孢属Cladosporium和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的真菌。其中黑斑病和炭疽病在稗子乡(2 000 m)发病较重, 其次是梁王山(2 400 m)和香格里拉(3 400 m), 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下降的趋势。此外, 稗子乡的病害发生动态与月平均温度、降雨量的变化规律基本趋于一致, 且3种病害的发病程度与月平均温度、降雨量显著相关。综上所述, 低海拔且温湿度较大的区域滇牡丹叶部病害发生较重, 本研究为滇牡丹病害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光照和温度对旱地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志刚  李广 《干旱区研究》2013,30(5):894-898
为研究旱地小麦叶片生长规律,了解气候变化对小麦叶面积指数的效应,设计回归正交组合试验,并运用APSIM模型模拟光照和温度变化对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APSIM模型对小麦叶面积指数的模拟有较高精度。小麦叶面积指数与光照和温度分别呈开口向下和向上二次抛物型变化。在本试验范围内,叶面积指数与光照呈二次抛物线下降型变化,但当光照未越过临界点时,光照成正效应,表明在最适宜条件下光照的合理增加可促进小麦生长;当日均气温高于7.73 ℃,温度成正效应,说明温度合理的升高,有助于小麦叶面积指数在一定生长阶段平稳在较大值;光照和温度同时升高时,光照下降效应显著于温度正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