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7年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小麦条锈病在我国黄淮海麦区大范围流行, 表现出汉水流域及黄淮南部见病时间早、扩散速度快、黄淮海麦区流行范围广等特点。本文在系统总结2017年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认为极端暖冬气候、春季多雨适温气候条件和主产麦区缺乏抗性品种等因素是导致2017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对我国1950年以来小麦条锈病发病动态和流行因素分析,提出条锈病多年预测依据主要有:(1)小麦品种抗条锈状况及其遗传变异规律,品种布局及其发展趋势;(2)气候条件,特别是3~5月份降雨量多年趋势展望;(3)条锈病各流行区自然生态条件;(4)对条锈病所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及其实施状况。分析与以上各项有关的情报资料,试对我国主要冬麦区小麦条锈病提出了多年趋势展望。预计今后五至十年内,小麦条锈病在我国主要冬麦区不会发生全国性的大流行;流行区将主要在甘、陕、川、鄂、豫相毗连的常年越夏和越冬区,流行年发病面积约3000~4000万亩,流行程度一般为轻度至中度发生,局部地  相似文献   

3.
2017年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大尺度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7年小麦条锈病在我国大范围流行,为明确大流行年份小麦条锈病时空动态,本研究通过在全国小麦主产省区定期调查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并在总结2017年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小麦条锈病在县域水平随时间发展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动态。结果表明,2017年小麦条锈病在我国黄淮海麦区大范围流行,发生面积达555.66万hm2,主要发生麦区平均病叶率为2.70%~40.00%、病害严重度为7.6%~45.2%、病害扩散速率为0.007~0.140;病害发生范围波及全国18个省(区、市)866个县,向北扩散至北纬41°的内蒙古五原县,向东扩散至东经121°的山东省烟台市和威海市。  相似文献   

4.
小麦条锈病是陕西省小麦生产上的重大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异和主栽品种抗锈性的全面丧失,条锈病又成为陕西省小麦生产上的重大隐患。在过去的3a中,本省小麦产区干旱少雨,抑制了锈病的发生。2002年3~5月出现了阴雨潮湿天气,小麦条锈病大面积流行,陕南、关中地区中度偏重流行,部分地区大流行,是1991年以来发生最严重的一年。1发病特点2002年陕西省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呈现以下特点:①发病面积大,损失严重。全省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62.15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46%,比2001年扩…  相似文献   

5.
1996年陇南麦区小麦条锈病再度流行危害,其流行态势迅猛,发生范围广,流行程度重,为1990年大流行以来最重的一年。新的毒性小种条中30、31号上升,导致生产品种抗性丧失;气象条件适宜;菌源量大等是今年小麦条锈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文中针对该区目前生产上利用的品种及后备品种(系)抗病性变异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小麦条锈病中长期流行趋势预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程度取决于寄主的感病性、菌源数量、气候条件三大因素[1]。寄主的感病性是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最为重要的因素,但在生产实际中,寄主的感病性的变化幅度较小,比如甘肃小麦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多年来一直保持在85%左右,是一个极为有利的状态,理论上全省小麦条锈病年年都应该大流行,但事实并非如此。多年来,全省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却在轻发生至大流行之间急剧变化[2],由此可见,菌源数量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是关键。菌源数量大,气候条件有利小麦条锈病就严重发生流行,反之,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就轻。因此,本文选择菌源数量即小麦条锈病越夏发病面积和秋苗发生面积作为预测因子,并结合气候条件预测翌年全省和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南充市小麦条锈病1999年以来共16年的发生流行分析,明确了小麦条锈病在本市的发生流行趋势,即病害始见期越早,发生越重。其流行特点是在本地小麦条锈菌有两次传入侵染高峰期。第1次外来菌源大范围传入对病害流行起着关键作用,在田间存在1~3个流行高峰期;近16年,条锈病有13年在全市偏重至大发生,偏重至大发生频率达81.25%,比1995年以前,重发频率高50百分点以上,轻发生只有2013年1年,仅占6.3%。说明条锈病已完全处于重发流行之态势。经对其成因探讨认为,导致本市近年小麦条锈病重发及流行的内因是品种抗条锈能力的降低或丧失。造成小麦品种抗性丧失的直接原因是条锈菌新生理小种致病性强,且已上升为主要小种,并继续保持为优势小种。暖冬和春季天气波动幅度大,雾、露日偏多直接造成了条锈病的大流行。  相似文献   

8.
利用汉中市2001-2016年16年的小麦条锈病病情、品种和气象资料,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对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程度进行预测,建立了判别函数,回代检验正确判别率为87.5%。可利用该方法作为小麦条锈病预测预报的参考,以指导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9.
在种植感病品种和具有一定菌源的情况下,气象因素是决定条锈病流行与否的关键因子。收集宁夏灌区34年间(1952—1985)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和8个主要气象因素的观测值。应用逐步判别法建立了依4月份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温、降雨量、日照时数和5月份上旬相对湿度、中旬降水量等6个因子确定病害发生程度的判别函数式,并且在1986年试报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0.
南充市小麦条锈病流行成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9-2003年,在四川省南充市对小麦条锈病的田间流行特点及影响病害流行主要因子进行系统调查明确,小麦品种抗锈性丧失是该市近年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基础。外来菌源大范围传入是该病流行的前提。适时化学防治是避免该病大区域流行的最有效手段。通过试验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温室用95个西藏大麦条锈病菌菌株接种35个小麦品种的苗期,用20个小麦条锈病菌菌株接种72个大麦品种的苗期,并用条锈病菌两个类型有代表性毒性的菌株接种西藏重要大、小麦品种的成株期,结果大麦条锈病菌不能侵染绝大多数参试小麦品种。小麦条锈病菌不能侵染绝大多数参试大麦品种。表明二者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大田观察结果也表明条锈病菌两个类型在西藏的发生与流行是独立的。因此,作者赞同将二类型区分为不同专化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小麦条锈病在西藏的发生为害特点及综合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俐 《中国植保导刊》2012,32(11):28-30
小麦条锈病是西藏小麦上主要病害之一。从侵染循环、病菌群体结构、发生区划、为害情况等方面揭示了该病在西藏的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分析了该病在西藏流行的温、湿度条件、小麦品种、桥梁寄主等因素。认为小麦主栽品种抗源单一、抗性差、菌源面积大以及锈菌新的生理小种不断产生等是小麦条锈病在西藏流行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对小麦条锈病在西藏发生为害特点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3.
2002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回顾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6  
2002年小麦条锈病是继 1950年、1964年和 1990年后在全国范围内又一次大流行 ,其发生面积近 670万hm2,损失小麦约 10亿kg。发生区域涉及甘、陕、川、渝、云、贵、宁、鄂、豫、鲁、冀等 11个省 (市 )区。 2001年冬季和2002年春季气候适宜 ,以条中 32号小种为代表的毒性菌系的发展 ,使我国绝大部分主栽小麦品种不抗病 ,出现了条锈病发生早、发展快和发生重等特点 ,促成了 2002年我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尽管 2002年条锈病发生范围广 ,但损失少于 1990年。提出了以品种抗病性利用及小麦抗病性变异和病菌群体动态监测、药剂和农业防治相结合 ,病害发生流行预测预报和条锈菌菌源基地治理为主的持续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4.
陇南地区小麦种植由于垂直分布悬殊,条锈病菌在该区内既能越冬又能越夏。不仅是我国条锈重要的越夏区之一,而且还是常发易变区。解放三十多年来该区小麦品种抗锈性的丧失大体经历了五次重大的变化,导致条锈病曾十一次大流行和中度流行。从三十多年来小麦条锈菌病的发生史看出,小麦品种的单一化和抗锈亲本的单一化是导致条锈病流行的主要因素。自1978年以后,全区普遍采取“以抗锈为前提、多抗源、多品种……”的良种推广原则和“在不同区域种植不同抗源品种”的品种布局原则,八年中,也有气候条件对条锈病发生十分有利的年份,但条锈病一直未造成较大的流行,据种子部门预测,今后随着种子工作的加强,  相似文献   

15.
河南新野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监测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1年以来小麦条锈病在河南新野的发生规律及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从冬前到春季都可受到外来条锈病病菌侵染而发病,4月中旬进入流行盛期,5月上旬达到高峰。南部、东南部乡镇发生早、发病重。条锈病发生程度与始见期、冬季温度、春季降雨、小麦后期气候条件等关系密切。侵入早、冬季温暖、春季雨水多,后期温度低、降水多则发生流行重,反之则轻。针对条锈病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在防控中应采取加强健身栽培、严密监测预警、科学合理用药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襄阳市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是小麦条锈病的冬繁区和春季流行区,2013年小麦条锈病虽然见病晚,但1月~2月雾霾天气多,春季雨日偏多,气候适宜,3月~4月出现大面积同期突发暴发现象;2014年小麦条锈病菌源基数偏高,见病偏早;早春晴雨(雪)相间,2月下旬到3月上旬田间病情激增;但3月中旬到4月上旬,晴多雨少,气温偏高,抑制了条锈病的暴发流行趋势。2013年和2014年4月中下旬到5月上中旬小麦穗期降雨偏多、气温偏低,导致小麦条锈病均表现出持续发生为害时间长的特点,发生危害时间持续到5月中旬,较常年长15d~20d左右。  相似文献   

17.
坚持综合治理有效控制小麦条锈病流行为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水市是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的核心区域。长期的防锈实践证明,必须走综合治理的路子,才能有效控制其流行为害。坚持生态治理,调整越夏区种植结构,压缩小麦种植面积,提高作物多样性,是控制小麦条锈病的根本途径;加大抗锈品种选育力度,提高品种整体抗锈水平,实行多品种、多抗源合理布局,是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关键措施;加强预警体系建设,落实常规综防措施,是降低小麦条锈病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新疆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流行规律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6年以来新疆各地植保站对小麦条锈病的系统调查结果,结合调查统计资料,分析了1990年以来新疆小麦条锈病的年度发生变化趋势,明确了近年来的主要发生区域.初步阐述了该病在新疆越夏、秋苗感染、越冬和春季流行的独立周年循环规律,首次提出新疆小麦条锈病越夏区的5种类型及其分布区域.分析认为,主栽品种抗病性丧失和气候变化是导致该病近年来严重流行的主要因素.对进一步摸清该病在新疆的流行规律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2017年,采用人工接菌诱发的方法和自然发病调查,对四川省在2011—2013年审定的21份小麦品种进行了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抗性跟踪鉴定试验。结果表明,绵杂麦638、中科麦138、宜麦9号、川麦66、中科麦47、南麦991和内麦366对条锈病的抗性丧失,表现为中感或者高感条锈病,占全部供试品种的33.3%;有14份品种仍然高抗或者中抗条锈病。在抗条锈病的品种当中,同时抗白粉病和耐赤霉病的品种有绵麦112、西科麦10号、川育25、科成麦5号和川麦92,占全部供试品种的23.8%。  相似文献   

20.
汉中地区小麦条锈病发生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1~1996年作者对汉中地区小麦条锈病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在品种感病情况下,条锈病发生流行频繁,危害严重。秋苗发病重或较重,并经过冬季及早春不断侵染繁殖,积累了大量菌源,是导致春季小麦条锈病流行或大流行的重要因素。秋苗发病轻重与11月份降水量多少有密切关系,为高度正相关(R=0.8662**)。本文还讨论了综合防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