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茶饼病是由担子菌真菌主要为害茶树嫩叶引起的病害,已是茶叶生产中重要真菌病害,严重制约茶产业发展。目前,茶饼病病原离体培养非常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病原菌与寄主互作机制研究。本文综述了茶饼病的侵染循环、病害流行、病原菌、病原菌与寄主互作以及病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对茶饼病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茶树炭疽菌属病害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随着茶产品经济价值的提高,茶叶生产安全备受关注。炭疽菌是引起茶树病害的病原菌之一,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茶产品品质,威胁我国茶产业的良性发展。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茶树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目前,茶树炭疽菌种名使用混乱,茶树与炭疽菌的互作研究也较为薄弱,而简单依靠药剂防治病害也对茶叶质量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梳理并明确了危害茶树的炭疽菌种类;总结了现有的茶树和炭疽菌互作的研究成果,提出识别免疫(effector triggered immunity,ETI)模式是茶树防御炭疽菌的主要机制;对茶树病理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解决办法,并展望了深入开展茶树抗病机理研究的思路,以期为制定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及选育茶树抗病良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玉米矮花叶病传播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引起的玉米矮花叶病近年在我国北方地区大范围流行成灾,给生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针对病害发生危害特点,在进行病原病毒的提纯、血清制备、检测、病害流行学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种传规律和蚜虫传毒机制作了较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由白条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引起的甘蔗白条病是一种寄生在植物维管组织的系统性细菌病害,在全球多数种植甘蔗的国家或地区普遍发生,对甘蔗产业的发展构成潜在威胁。本研究综述了甘蔗白条病的发生和分布、传播与流行规律以及病原菌生物学与基因组特性、鉴定与检测、遗传多样性和致病机理等方面内容;提出加强抗病种质挖掘与新品种选育推广、加快抗病分子育种进程、切断病害传播途径、加强隔离检验检疫等病害防控策略;此外,评估了该病害在我国蔗区流行暴发的风险,展望今后甘蔗抗病分子育种、病原菌致病机制及其与寄主互作机理等方面的分子基础研究重点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白菜三大病害(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秋白菜生产上的常见病害.近年来,特别是1997、1998年流行成灾,造成白菜平均减产30%以上,严重地块绝产.2000、2002年三大病害再度流行,虽然总体损失未超过1997、1998年,但发生面积仍占播种面积的60%以上,个别地块绝收.在连续几年病害严重秋白菜生产下滑的情势下,有的农民甚至得出"白菜不能再种了"的结论.为此,笔者对本市近年来白菜三大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 而真菌病害是造成茶叶品质下降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因缺乏安全、有效、经济的绿色防控措施, 限制了我国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破解我国茶树病害绿色防控的难题, 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概述了茶树叶部主要真菌病害的发生流行、病害病原的鉴定和致病机制的研究工作, 系统梳理了茶树健康栽培、病害免疫诱抗、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技术的现状, 重点探讨了我国茶树真菌病害治理所面临的挑战, 并展望了我国茶树真菌病害绿色防控的对策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1883年,晚稻稻瘟病在我市大面积流行,尤以穗瘟造成的损失严重。据统计,全市晚稻稻瘟病发生面积6.38万hm~2,占晚稻种植面积的69.6%,其中穗瘟发生4.41万hm~2。占晚稻稻瘟病发生面积的69.2%,成灾面积3740hm~2。为了摸清其流行为害和损失情况,我们会同孝南、云梦、应城、汉川等县、市、区植保站,在较大范围内进行了调查,并走访座谈了农户。通过田间调查与走访农户,给我们以下启示: 1 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是控制病害流行为害的有效措施。汉川县麻河镇高湾村农民吴汉强,鄂晚5号与9022种植在同一块田,同样的管理,在防治上  相似文献   

8.
我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动态及预测预报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9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中国南方稻区局部首次暴发为害以来,在农业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全国植保体系系统开展病害的流行规律、调查监测和预测预报技术研究,初步掌握了病害的发生流行动态和特点,明确了影响我国南方稻区病害发生的毒源地主要为中南半岛的越南中北部及红河平原,其次为我国的海南和云南南部山区。2010年以来,制定了病害测报技术规范,建立了监测预警网络体系,积极开展预测预报工作。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监测预报经历了由"恐慌"到"淡定"、由"心中无数"到"心中有数"、由"无所适从"到"有条不紊"的过程,病害预测的准确性明显提高,在有效指导防治、控制病害流行、减轻危害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农业生物多样性有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控制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流行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包括形态的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及互作的多样性,互作物质的多样性和互作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互作结果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品种之间,作物之间、作物与非作物之间的正向作用和负向作用来促进植物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是有效控制农林有害生物的重要措施。本文介绍该领域近年来的物种多样性研究的主要进展,同时提出以后研究的建议和方向,即应用宏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后基因组学及植物生理生化等综合技术,系统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直接和间接互作机制的基础,根据不同的防控对象及环境条件确定多样性的结构和模式,通过大数据进行管控,才能实现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92年夏秋大斑病在京郊玉米上突然暴发成灾,造成很大损失。为找到发病原因并为今后控制病害的发生提供依据,我们对大斑病的发生、危害进行了调查,现介绍如下。1 发生情况与危害京郊玉米栽培制度以麦后平播方式为主,1992年达230万亩,其中紧凑型品种占160万亩,平均亩产400公斤以上,紧凑型品种甚至超500公斤。大斑病已多年没有流行,这次突然暴发成灾,给生产造成较大损失,据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主要茶树病害种类近100种,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带来较大的影响[1~3]。2016年3月至5月,受低温阴雨等天气因素影响,贵州部分高海拔地区的茶树病害发生率较高。课题组在贵州省石阡县茶园发现一种茶叶斑点病,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该病害初期表现在嫩叶或新梢,成叶也可被  相似文献   

12.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危害损失动态与模型预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历史上几度流行成灾,研究探讨该病发生为害与预测预报,对有效防控该病流行,确保水稻丰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浙江桐庐1971—2014年和近年温岭、温州多地该病发生流行情况、为害与损失、影响发病流行因素的调查分析,基本探明了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历史动态,即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为该病重发流行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10多年为偏轻发生为害阶段,近2年病害又趋上升态势;揭示了该病各病情指标与为害损失关系,建立了水稻初发病期、激增期和稳定期为害损失模型,初步提出了该病的防控指标为水稻株发病率5%、叶发病率3%;分析研究了该病发生程度与气候因子关系,组建了中长期预测模型,平均预测准确率达93.18%,为指导病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作物品种单一化种植常造成病害大面积暴发成灾,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解决这一重大难题是国内外植物保护领域长期研究的热点。该文综述了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效应和机制,并介绍遗传、物种和生境多样性控制病害的部分案例,旨在为发展绿色植保提供更多思考。  相似文献   

14.
棉花曲叶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曲叶病(Cotton leaf curl disease,CLCuD)是棉花上的重要病害,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已造成严重危害。已发现7种双生病毒与亚洲和非洲发生的CLCuD相关,在田间这些双生病毒常复合侵染且病毒基因组重组现象较为普遍。CLCuD伴随不同类型的小分子DNA,其中新型卫星DNA分子——DNAβ与CLCuD致病性紧密相关,是诱导田间典型症状所必需的。重组导致CLCuD的病毒多样化,而DNAβ分子能与不同双生病毒互作,这可能是引起CLCuD流行的重要原因。本文介绍了CLCuD的分布与危害、病害病原致病因子的发现及CLCuD病害复合体各组份之间的互作、病毒及小分子DNA的变异与进化关系、病害流行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冯明义 《植物医生》2003,16(2):22-23
赫章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 ,年均温 10~ 13.6℃ ,年降雨量 785 .5~ 10 68.0mm ,海拔 12 30~ 2 90 0 .6m ,气候凉爽 ,雨量充沛 ,为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近年来 ,由于诸多原因 ,马铃薯上发生了多种病害 ,加之广大农户对防治工作不够重视 ,造成单产降低 ,品质下降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赫章马铃薯生产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了及时有效的开展防治工作 ,赫章县植保植检站于 2 0 0 2年对不同海拔高度的马铃薯病害进行了调查 ,初步摸清了发生种类及为害情况 ,为制订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1 马铃薯病害发生种…  相似文献   

16.
茶叶是我省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茶树在生长过程中,经常遭受各种病害为害,发病严重时,每张叶片上有多个病斑,许多病斑相连成大块枯死斑,致使叶片枯死脱落,严重影响了茶叶产量和品质,为了摸清南昌等地茶叶病害的种类和主要病害发病情况,寻找有效防治药剂,笔者于1989~1990年进行调查与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病害种类调查:从2月下旬开始,每5~7天调查一次病害种类,记载各种病害发病始期,盛期、症状特症,以及发病情况。 2.茶褐色叶斑病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7.
2016年平舆县小麦赤霉病暴发流行,通过对病害发生为害情况调查和病程观察,及对防治和生产问题调查研究,明确了小麦赤霉病发生早、发展快、发生面积大、为害严重等发生特点,气候条件适宜及菌源充足等暴发原因,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防治不当,也为小麦赤霉病的暴发流行埋下了隐患.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本地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及减药控害技术.  相似文献   

18.
任义方  高苹  朱凤  刘梅 《植物保护》2017,43(1):61-67
为了弄清适宜稻曲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以及对应的气象适宜度等级,提高水稻气象型病害防控能力,本文利用江苏省稻曲病大田调查资料,结合历史气象资料,通过评估发病敏感时段和致病风险,以及分析江苏省稻曲病最大成灾风险度出现日期以及空间分布情况,指出8月下旬为稻曲病高发期,对于发病风险高且程度重的沿淮、沿江以及江淮之间地区需要加强病害防御。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不同连续致病天数对稻曲病流行的影响,利用最优化技术,构建了综合稻曲病指数,并划分气象条件适宜度等级。通过单站和多站检验发现该指数对"中等、大流行"发病实况的判定准确率极高,但容易高估"轻度流行"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柑桔溃疡病根治新技术要点沈仲宁(贵州省植保植检站贵阳550001)罗禄怡,袁承东(贵州省黔南州植保植检站都匀55800)柑桔溃疡病是一种局部性从幼嫩组织侵入的外侵染病害,不能随气流作远距离主动传播,这种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取决于感病寄主、环境条件和病原...  相似文献   

20.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威胁极大的流行性病害,其发展速度快、危害重、损失大。近年来该病在昭平县一些品种组合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叶瘟、穗颈瘟的大流行,发生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34.00%~48.41%,造成了水稻产量局部严重损失,由于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全县的产量损失总体上控制在经济允许阈值以下,稻瘟病的综合防控在实践上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因此,研究总结稻瘟病暴发成灾的原因,掌握稻瘟病发生流行的规律,建立相关应对机制,采用积极有效的预防和防治措施,对水稻安全生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