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明确了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小麦玉米连作区1年发生4代。1、2代幼虫以取食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为主,3、4代幼虫转移到豆类、薯类等匍匐或有落叶的农作物造成的隐蔽潮湿处取食。该虫可在当地越冬、越夏。以成虫飞行或借风力进行扩散为害,未发现大规模迁飞为害习性。2代幼虫是为害夏玉米的主害代。通过采取适当的农业措施和高效成虫杀灭技术,幼虫期治早、治小,大龄幼虫应急防控,可以达到控制二点委夜蛾为害、减少产量损失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二点委夜蛾发生世代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是2005年河北省首次发现报道的夏玉米苗期的新害虫,危害日趋严重。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对二点委夜蛾成虫的监测数据,研究其发生世代。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在河北省每年发生4代。4-5月为越冬代成虫期,6-7月上旬为1代成虫期,7月中旬-8月上旬为2代成虫期,8月中旬-9月下旬为3代成虫期。其中1~2代成虫蛾量大,蛾峰明显,以第2代幼虫为害玉米苗最为严重,越冬代成虫和第3代成虫蛾量较少,蛾峰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3.
2012年二点委夜蛾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2012年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呈成虫发生量大、幼虫密度小、为害程度低的特点.分析了关键时期对二点委夜蛾不利的天气条件、人为因素恶化其生境、玉米苗期与其幼虫发生期吻合度差是2012年二点委夜蛾偏轻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是中国黄淮海夏玉米区一种新的重要苗期害虫,为摸清二点委夜蛾在山西省的发生规律及动态,在山西设置了4个试验点,通过田间定点调查与随机普查、性诱和灯诱等方法对二点委夜蛾的越冬、发生世代和分布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可在本地越冬;在山西南部冬小麦-夏玉米复播区1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羽化出土,第1代成虫高峰出现在6月中下旬,第2代成虫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第3代成虫高峰出现在9月中旬;根据调查和诱虫结果,绘制了二点委夜蛾在山西临汾的年生活史;二点委夜蛾的分布范围不仅在山西南部夏玉米区,在山西中北部忻州市的春玉米区也有发生,但种群数量很少,不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在河南省的发生规律,于2012—2013年在该省各地采用灯光诱集法对二点委夜蛾成虫进行诱测。结果表明:河南省二点委夜蛾每年发生4代,其中越冬代成虫在4—5月陆续羽化,未形成明显的高峰,第1代成虫高峰期为6月上中旬,第2代成虫高峰期为7月中下旬,8月下旬9月初为第3代成虫高峰期,其中第2代成虫密度明显大于第1代和第3代。2012年二点委夜蛾在河南省北部地区发生较重,浚县第2代成虫密度为4 916头,2013年河南省中东部发生较重,民权县和长葛市第2代成虫密度分别达到8 409头和5 390头。对成虫监测结果分析发现,2012—2013年河南省二点委夜蛾成虫发生期与降雨量和温度的关系不稳定,但每年第2代成虫密度与该年5、6月下旬日均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依据5、6月下旬的降雨量和温度建立的2012年和2013年第2代成虫密度自然对数回归方程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612和0.752,可较好地反映二点委夜蛾第2代成虫的发生密度。  相似文献   

6.
二点委夜蛾年生活史及天敌种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调查结合定点系统监测,研究了石家庄地区二点委夜蛾年生活史,明确了该虫各世代历期及主要寄主植物,同时调查了其天敌种类。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在石家庄1年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作茧越冬。3月上、中旬越冬幼虫陆续化蛹,4月上、中旬羽化。1代幼虫主要在小麦地栖息,但不造成明显危害。2代幼虫严重为害夏玉米苗,造成死苗、倒伏等严重损失。秋季作物布局变化不大,因此3、4代幼虫生存环境类似,除可以继续在麦茬玉米地生存外,还分散转移至甘薯、豆类、花生、棉花、蔬菜等适期作物田。11月中旬入冬后4代老熟幼虫将休眠越冬。全年活动期历时8个月以上。各世代虫态历期差异较大,且相邻世代间各虫态有重叠现象。第1代发生在春夏之间,气温偏低,其世代历期60 d左右;第2、3代发生在夏秋季节,气温较高,其世代历期相对较短,分别是45 d和47 d;第4代发生在秋冬季节,老熟幼虫经历了较长低温休眠阶段,世代历期长达232 d。目前观察到二点委夜蛾幼虫捕食性天敌2种、寄生性天敌1种。  相似文献   

7.
2013—2016年对北京市大兴区玉米螟、草地螟、黏虫、甜菜夜蛾、二点委夜蛾、小地老虎6种主要农业害虫进行灯诱监测,分析成虫种群发生动态。通过连续监测可知,大兴区6种农业害虫不同年份发生总量较平稳,诱虫高峰期为6—9月。其中,玉米螟、甜菜夜蛾成虫种群数量较高,甜菜夜蛾和黏虫在个别年份蛾量突增。从发生期看,二点委夜蛾、黏虫、甜菜夜蛾、小地老虎及玉米螟均在4月始现,仅草地螟在5月始现;草地螟及二点委夜蛾在9月终现,其余4种害虫在10月终现。6种农业害虫成虫的发生盛期均为6—9月。其中,玉米螟有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黏虫发生高峰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其下代幼虫易为害春夏播玉米;甜菜夜蛾发生高峰期在6—9月呈散状分布,对应露地蔬菜及大田作物种植期;草地螟、二点委夜蛾、小地老虎发生高峰期分别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上旬至8月上旬、6月中旬至8月上旬。  相似文献   

8.
二点委夜蛾是2011年在郑州市玉米田新发生的害虫。为明确二点委夜蛾在郑州市的发生规律,为其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灯光诱捕法于2012—2014年连续3年进行了成虫发生期调查。综合3年诱蛾情况和其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初步推断二点委夜蛾在郑州市每年发生4代,即越冬代成虫发生期4月上旬至5月下旬,1代成虫发生期在5月底至7月中旬,2代成虫发生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3代成虫发生期在8月中旬至9月下旬。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昆虫分布及越冬地域也在发生变化。稻蛀茎夜蛾Sesamia inferens(Walker)的越冬北限在20世纪80年代被认为不过北纬34°线,近年发现该虫在更北的黄淮海夏玉米-小麦轮作种植区新乡市(北纬35°)发生为害,为该种植模式下发生的新害虫。为了准确监测,科学、有效地制定该害虫的防治对策,本研究对河南北部地区稻蛀茎夜蛾的发生为害规律及生活史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稻蛀茎夜蛾可以在小麦-玉米轮作的条件下顺利完成生活史,其中在河南新乡该虫为害穗期玉米并顺利越冬的事实是首次报道。应用灯光监测并结合田间幼虫调查发现,当地稻蛀茎夜蛾一年发生3代。越冬代幼虫化蛹后在4月中下旬开始羽化,羽化的成虫在小麦或早春玉米上产卵,第1代幼虫主要为害春玉米和小麦,6月中旬第1代成虫开始羽化飞往夏玉米田内产卵,幼虫主要为害夏玉米幼苗。第2代幼虫化蛹后于8月初开始羽化形成第2代成虫,产卵孵化后的幼虫主要钻蛀夏玉米穗和茎秆,9月下旬幼虫陆续沿茎秆钻入玉米残桩基部越冬。综合调查结果,绘制了河南北部地区稻蛀茎夜蛾的年生活史表。  相似文献   

10.
摸清了二点委夜蛾在济宁市的年生活史及2代幼虫在玉米田的消长规律;通过2010—2015年的测报和气象资料,采取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组建了二点委夜蛾主要为害世代第2代幼虫的发生量、发生期的预测模型,经回验,发生量拟合准确率为93%,发生期的拟合准确率为100%。该预测模型经2015年实际应用,预测值与实际发生相符。  相似文献   

11.
二点委夜蛾幼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为害损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人工饲养获得不同虫龄幼虫,利用体视显微镜系统观察、检测各龄幼虫的细微结构特征及生活习性。研究发现:①二点委夜蛾幼虫期蜕皮5次共6龄,1~3龄幼虫形态特征有别。②幼虫食性杂,可以取食超过13个科30种植物。③幼虫惧光,对高温敏感,昼伏夜出,有转株为害习性。④夏季二点委夜蛾暴发期与夏玉米幼苗期相遇,可造成夏玉米严重受害。  相似文献   

12.
二点委夜蛾是2005年发生并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鉴定的玉米新害虫。由于该害虫易与黄地老虎在形态上混淆.因此目前的发生范围尚未澄清.且很易延误防治。为此,2011年冀州市各地加强了对二点委夜蛾的监测和研究.根据黑光灯诱测.6月10日各地蛾量骤增.进入第一代蛾高峰.6月下旬至7月二点委夜蛾为害玉米苗期.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为害程度重于2010年.为害范围扩大,对玉米造成减产,因此.要采取措施对二点委夜蛾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3.
二点委夜蛾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人工饲养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1年在夏玉米上突然暴发的二点委夜蛾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明确了二点委夜蛾成虫产卵、卵的孵化、幼虫活动和蛹的羽化等相关生物学特性,并验证了用新研制的二点委夜蛾麦麸人工饲料饲喂二点委夜蛾幼虫可满足其生长发育的正常需要。  相似文献   

14.
7月以来,黄淮海夏玉米区相继发生二点委夜蛾。截至7月10日,已有6省33个市(地)153个县发生,发生面积超过133万hm2。二点委夜蛾是近年来玉米田新发生的害虫,具有暴发性、幼虫聚集性、为害隐蔽性等特征,对夏玉米生产构成较大威胁。全国农技中心近日发出紧急通知(农技办[2011]41号文),要求有关省(市)植保机构迅速行动,全力开展玉米田二点委夜蛾应急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5.
2011年全国二点委夜蛾暴发概况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新发生的害虫——二点委夜蛾[ Proxenus lepigone (Moschler),异名Athetis lepigone ]2011年在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暴发,呈现出分布范围广、发生面积大、虫量密度高、田块间差异大,幼虫发育不整齐、为害时间长等特点.总结造成二点委夜蛾暴发的原因,即虫源基数的积累是大发生的先决条件,小麦-玉米连作和小麦秸秆还田等栽培耕作制度营造了害虫的适生环境,黄淮海大部小麦收获期推迟,使得玉米苗期与二点委夜蛾幼虫为害期吻合度高,6月下旬和7月上旬降水较多,田间湿度大有利于该害虫的发生为害;提出了将二点委夜蛾列入重点监测对象开展常规测报,提高植保技术人员对新发害虫规律的认识,投入科研力量加强基础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二点委夜蛾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点委夜蛾是近年来我国夏玉米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目前在我国玉米产区有加重为害和成灾的趋势。为便于田间准确识别该虫、调查其发生为害规律以及掌握其主要生物学特性,在室内对二点委夜蛾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观测。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6±1)℃、相对湿度70%左右、光周期L14 h∥D10 h、人工饲料饲养条件下,二点委夜蛾卵期平均为4.25 d;幼虫一般为5龄,幼虫期平均为18.28 d;蛹期平均为7.69 d,蛹重平均可达75.77 mg;成虫产卵前期平均为3.29 d,产卵可持续9.13d,平均每雌产卵量为305.3粒,最多产500粒,最少132粒。雌雄蛾平均寿命分别为14.75 d和18.88 d。整个世代发育历期约为33.35 d。  相似文献   

17.
二点委夜蛾为一种典型的生态型害虫,其主害代发生危害程度除了取决于1代蛾量外,还受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明确了影响二点委夜蛾发生的3类因子为温、湿度,生态调控措施应用面积及比率,秸秆腐熟程度。其中,日最高气温≥36℃和日平均相对湿度≤40%是影响发生的关键限制因素,明确了高温、干旱具体日数以及时间段,解决了一直干扰幼虫发生程度预报中的1代蛾量与2代幼虫发生为害不匹配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二点委夜蛾为我国夏玉米区新发生害虫,受气候和耕作制度变化的影响,2011年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呈现发生范围广、虫口密度高、为害程度重等特点,对玉米生产构成较大威胁。针对近期发生的玉米田二点委夜蛾为害,日前,全国农技中心提出了玉米田二点委夜蛾防控技术指导意见,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光周期对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温度24±1℃、相对湿度(80±5)%以及13个不同光周期的条件下测定二点委夜蛾幼虫发育历期、成虫生殖等情况。结果表明,光周期对二点委夜蛾生长发育影响显著。当光照时数≥16 h时,二点委夜蛾幼虫至产卵前期的总发育历期在33.7~40.7 d之间,无休眠个体产生,成虫获得率在67.0%~78.7%之间,单雌产卵量在335.3~382.4粒之间,种群趋势指数在116.4~144.0之间。当光照时数16 h时,二点委夜蛾幼虫至产卵前期的总发育历期在40.2~63.2 d之间;老熟幼虫或蛹中的部分个体出现休眠现象,并以老熟幼虫为主;各处理间总休眠率在18.4%~79.6%之间,成虫获得率在15.3%~66.0%之间,单雌产卵量在275.8~419.0粒之间,种群趋势指数在30.4~122.6之间。表明长光照有利于二点委夜蛾的生长发育及生殖。  相似文献   

20.
2019年秋季河南新乡草地贪夜蛾发生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9年秋季调查了河南省新乡市草地贪夜蛾在不同作物上的发生和为害情况。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严重为害白菜, 同时其还在夏玉米、甘蓝、秋高粱和秋玉米上为害。草地贪夜蛾幼虫种群数量于9月初在夏玉米、白菜和甘蓝上达到高峰, 9月中旬在秋高粱和秋玉米上达到高峰, 在夏玉米、白菜、甘蓝、秋高粱和秋玉米上高峰期时百株虫量分别为3、24、20、40头和88头。采用探照灯诱集草地贪夜蛾成虫, 发现秋季成虫高峰期在9月13日, 当日诱集蛾量达95头, 且成虫上灯一直持续至11月中旬。最后对2019年秋季草地贪夜蛾幼虫和成虫的发生为害规律进行了讨论, 以期为2020年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和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