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围产期奶牛脂肪肝与繁殖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应用血液化学分析和组织学的方法检查19头围产期娟珊牛和28头荷兰黑白花奶牛,以确定脂肪肝的发病率。同时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受试牛外周血浆中孕酮的含量,用B-型超声波监测子宫复旧及卵巢活动的规律,从而探讨两个品种牛脂肪肝的发生与繁殖力的关系。结果表明:12头娟珊牛和13头荷兰黑白花牛从产前一周至产后第八周均表现出轻度、中度和重度程度不同的脂肪肝,发病率分别为63.2%和46.2%。其中,重度脂肪肝的发病率娟珊牛高于荷兰黑白花牛,发病率分别为83%和23.1%。此外,患牛血浆中葡萄糖(P<0.01)和镁(P<0.05)含量分别极显著和显著降低;而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P<0.05)和游离脂肪酸(FFA)(P<0.01)却显著升高。总蛋白虽在分娩前降低但差异不显著。r-谷草氨酰转移酶(G-GT)在两组牛中都有升高,差异也不显著。荷兰黑白花患牛产后第一次排卵的平均时间为19.3±3.4天,比同品种正常牛(13.3±1.2天)延长6.0天(P<0.01)。而娟珊患牛(22.4±5.8天)比其同品种正常牛(15.0±3.0天)极显著延长7.4天(P<0.01)。同时,两个品种的患牛子宫复旧的时间分别比同品种正常牛显著拖长(P<0.05)。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湖南省规模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结核病、牛副结核病4种疫病的流行状况,采用ELISA方法,对全省未免疫以上4种疫病的规模牛场开展了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省规模牛场的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结核病、牛副结核病的场阳性率分别为51.35%、74.32%、13.64%、22.73%,个体阳性率分别为23.54%、45.45%、3.11%、4.67%。全省14个市州规模牛场均检出牛病毒性腹泻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原抗体阳性,4个市州检出牛分枝杆菌抗体阳性,7个市州检出副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阳性;不同规模牛场4种疫病的抗体阳性率存在一定差异,大规模场偏高;多重感染占比为45.45%。结果表明:牛病毒性腹泻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在湖南省规模牛场流行较为普遍、严重,部分地区还存在牛结核病、牛副结核病流行,而在大规模牛场4种疫病流行更为严重,各规模牛场4种疫病病原的多重感染情况也较为普遍。因此,湖南省规模牛场4种疫病防控形势严峻,需加强防控。本调查为湖南省此类疫病防控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3.
2006年福建省牛病毒性腹泻病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福建省9个地区的6个非免疫牛场和15个散养户采集的共计216份血清样品进行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体的检测.结果规模场检出阳性血清147份,平均阳性率为92.5%,其中有3个规模场的血清阳性率高达100%;从散养户中检出阳性血清7份,平均阳性率为12.3%.另外,奶牛血清阳性率为88.8%,肉牛/黄牛血清阳性率为29.8%.调查表明,福建省规模牛场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采用组织学方法检查了12头产后黑白花奶牛,以确定其脂肪肝的发生率。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受试牛分娩后外周血浆中孕酮和前列腺素F_2α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从而探讨奶牛发生脂肪肝对繁殖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产后7~12天内脂肪肝发病率为66.67%;脂肪肝患牛在产后第一次出出孕酮值明显升高的平均时间为22.6±3.7天,对照组正常奶牛(15±3天)显著延迟(P<0.05);产后1~29天两组牛的前列腺素F_2α水平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移植地点、受体牛来源、受体牛黄体位置、移植季节以及对受体牛实施尾椎硬膜外麻醉等对胚胎移植受胎率的影响。2013年9月~2015年3月,在内蒙古和北京地区移植奶牛胚胎745枚,平均受胎率为57.2%。内蒙古地区的A牛场胚胎移植受胎率(50.3%)低于北京地区的B牛场(65.5%)和C牛场(61.7%),且差异显著(P0.05),而同一地区的B牛场和C牛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来源受体牛受胎率比较,新西兰荷斯坦牛受胎率(57.4%)略低于澳大利亚荷斯坦牛(65.4%)和中国荷斯坦牛(65.5%),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澳大利亚荷斯坦牛与中国荷斯坦牛受胎率差异也不显著(P0.05);受体牛不同黄体位置受胎率比较,左侧黄体受体牛受胎率(60.4%)略高于右侧(54.7%),但差异不显著(P0.05);移植季节对胚胎移植受胎率影响,以春季受胎率最高(71%),其次是冬季(63.2%),最低是秋季(60.6%),但不同移植季节的胚胎移植受胎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受体牛实施尾椎硬膜外麻醉的受胎率(66.7%)略高于未实施麻醉的受体牛(62.4%),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2016年5月到2016年12月,从山东省菏泽、泰安、青岛、潍坊4个地区的11个规模化牛场采集了190份血清样品,应用ELISA方法分别对这些血清进行了牛病毒性腹泻抗体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gB抗体的检测,这11个牛场均未免疫这两种疾病的疫苗。检测结果显示,牛病毒性腹泻平均个体阳性率为66.3%,其中犊牛阳性率为77.8%、青年牛阳性率58.8%、成母牛阳性率为65.8%,场阳性率90.9%;传染性鼻气管炎平均个体阳性率为46.3%,其中犊牛阳性率为83.3%、青年牛阳性率为76.5%、成母牛阳性率为37.4%,场阳性率为81.8%。通过本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省牛群中这两种疾病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其中以犊牛感染率最高,说明犊牛易感性较高;与前几年调查的结果相比,这两种疾病的感染率有所增加,应引起牛场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为了考察北京市奶牛场环境调控能力与奶牛福利状态,本次专项调研收集了来自密云、大兴、昌平、延庆、顺义、房山6个区的62家存栏量在100头以上的规模化奶牛场数据。本文分析了卧床地面类型、卧床垫料类型、运动场地面类型、运动空间大小配置及其与牛场年平均产奶量的关系和随牛场规模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1)64.5%的调研牛场配有卧床,在100~499头规模牛场中,有卧床的牛场平均产乳量显著大于无卧床的牛场(P0.05);(2)育成牛、青年牛、泌乳牛拥有运动场的牛场均在90%以上;(3)运动空间的实际需要以每头泌乳牛10~20m~2空间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中国东北地区奶牛场饲养管理情况,本次专项调研收集了黑龙江、辽宁、吉林存栏量100头以上的61家规模化养殖场的数据。通过对牛场牛群精细化管理以及健康情况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评估后备牛生长发育状况、配种选用公牛精液时考虑母牛难产、围产期时将后备牛与干奶牛分开饲养、新产牛与其他泌乳牛分开饲养的牛场占比均超过50%,49.2%的牛场将头胎牛与经产牛分开饲养,其年均产奶量分别较未采取相应措施的牛场高11.0%、11.1%、7.9%、27.3%、21.0%;(2)90.2%的牛场会定期评估牛群体况,其年均产奶量较没有定期评估牛群体况的牛场高15.0%;11.5%的牛场奶牛体况偏瘦或偏胖,其年均产奶量低于奶牛体况正常的牛场;(3)尽管产后瘫痪发生率在0.5%以下、酮病发生率在1%以下的牛场占比均超过50%,但产后瘫痪、酮病在产奶量高的牛场发生率偏高;夏季高产牛乳房炎发生率高,更应关注。综上所述,牛场应注重分群及其他精细化管理,并关注牛群的健康状况,以期获得更高的产奶量。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新疆地区不同规模牛场荷斯坦牛2012~2013年的体尺体重记录为研究材料,以4个生长性状(体高、体斜长、胸围、体重)为研究对象,采用SAS8.1软件GLM过程分析不同规模牛场和年龄对各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牛场对荷斯坦牛体高、体斜长、胸围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体重没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年龄对荷斯坦牛体高、胸围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体重有显著影响(P0.05),对体斜长没有显著影响(P0.05);荷斯坦牛的体高、胸围和体重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3~5岁增长较快。通过分析不同规模牛场和年龄对荷斯坦牛体尺体重的影响,旨在促使牛场合理加强不同年龄阶段荷斯坦牛的饲养管理水平,从而维持适当的体尺体重,提高奶牛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了解山东省滨州地区及周边规模化牛场支原体流行的基本情况,[方法]对该区域14个规模化奶牛场和肉牛场进行了血清采集,采用牛支原体IgG抗体ELISA检测方法进行牛支原体血清抗体检测,并使用SPSS 20进行卡方统计学检验。[结果]山东省规模化牛场的牛支原体IgG抗体总阳性率为77.86%,奶牛场的阳性率为74.29%,肉牛场的阳性率为81.43%,奶牛场牛支原体IgG阳性率与肉牛场的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奶牛场不同场区,肉牛场不同场区之间,牛支原体的IgG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山东省滨州地区及周边规模化牛场存在不同程度的牛支原体感染,牛支原体感染可能成为危害国内规模化奶牛场奶牛健康的主要疫病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弄清山东地区规模化牛场三种常见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2015年1月到2015年6月从山东省部分地区20个规模化牛场随机采集420份血清样品,包括种牛血清41份、奶牛血清278份、肉牛血清101份,利用ELISA方法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及牛副结核病三种常见疫病抗体水平,20个牛场均未免疫上述三种传染病疫苗。检测[结果]表明,在山东地区牛场中,这三种传染病普遍存在感染,其中病毒性腹泻病毒抗体场阳性率为65%,个体平均阳性率为52.62%;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gE抗体场阳性率为55%,个体平均阳性率为23.33%;牛副结核分支杆菌抗体场阳性率为10%,个体平均阳性率为2.14%。[结论]通过本次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了解三种常见传染病在山东地区不同类型牛场的流行情况,对山东地区牛场疫情预测及疫病防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上海市两个规模牛场共720份牛血清进行了Q热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共检出抗体阳性血清256份,总抗体阳性率为35.6%;其中成年牛阳性血清182份,抗体阳性率为35.0%;育成牛阳性血清74份,抗体阳性率为37.0%。试验表明松江区这两个规模牛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Q热贝氏柯克斯体感染。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辽宁省牛场副结核病的感染状况,采用ELISA方法对2017年间辽宁省14个地市奶牛场户的860份牛血清样品进行了副结核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副结核阳性场占比44.2%,抗体阳性率为5.6%;奶牛场阳性率为5.5%,肉牛场阳性率为5.9%;不同饲养规模牛场的阳性率分别为:大型牛场1.8%、中型牛场7.7%、小型牛场8.6%。小型牛场的阳性率高于大、中型牛场。此次血清学调查采集样品的地理范围较广、样品的采集量较大,基本能够反映辽宁省牛场牛副结核病的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可为副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评估奶牛乳头长度和乳头末端健康状况在奶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本研究对山西省奶牛场的514头泌乳牛乳头长度和乳头末端状况进行评分,并收集了该场2013年6月24日的DHI数据。采用固定模型分析牛只泌乳阶段、胎次、乳头长度和乳头末端状况四个因子对产奶量和体细胞数(SCC)的影响。经抽样分析发现,该牛场泌乳牛群乳头长度集中在4~6cm。乳头长度短于4cm的个体有22头(6.6%),最长乳头超过6cm的个体有53头(15.8%)。与乳头长度为4~6cm的牛只相比,乳头长度超过6cm或短于4cm的奶牛,其乳头末端健康状况显著下降(P<0.05)。该牛群乳头末端评分的均值为2.25分,参照文献评价乳头健康的标准,该场泌乳牛乳头健康状况良好。经对前后乳区的乳头末端损伤程度进行分析,表明奶牛后乳区乳头末端状况极显著好于前乳区(P<0.01)。乳头长度和乳头末端状况对产奶量和SCC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乳头过长时奶牛平均SCC比正常个体高出5.8万个/mL。乳头有损伤的个体较乳头健康奶牛SCC的均值高出2.2万个/mL。评价牛群的乳头长度和乳头末端状况有助于了解牛群的乳房健康状况,可为牛群管理提供有用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试验研究北方大城市郊区规模牛场奶牛磷的利用现状及其排泄规律。选取2个规模化牛场实施饲养试验,每牛场按泌乳前期、中期和后期选取荷斯坦奶牛各3头,共6组18头奶牛参与试验。试验牛只饲喂牛场自配TMR日粮,预试10 d后开始3 d的正试期。正试期采集饲料样、奶样、血样,并全收粪尿。结果表明:试验牛磷的摄入和利用状况受牛场条件和泌乳期的影响,磷的平均饲喂水平(0.34%)和排泄水平(51.5 g/d)没有偏高,粪中磷排泄明显高于尿磷的排泄。相对于磷的饲喂水平,本研究得出的磷表观消化率(30.6%)相对偏低。所有试验奶牛血浆磷含量都在正常范围之内(4~6 mg/dL)。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规模场口蹄疫免疫效果,2020—2022年春防、秋防期间,在辖区内13个乡镇的规模场,采集337个场次的4 301份血清样品,采用阻断ELISA法检测口蹄疫免疫抗体,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时间、群间和空间分布分析。结果显示:2020—2022年全区O型口蹄疫平均场免疫合格率为84.27%,平均个体免疫合格率为87.17%,且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牛场场户免疫合格率和个体免疫合格率均最高,分别为88.89%和90.04%,其次是猪场,分别为85.64%和89.10%,羊场最低,仅为77.78%和79.75%,其中羊场与牛场的场户免疫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羊场与猪场(P <0.05)、牛场(P <0.01)的个体免疫合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黄田铺和接履桥2个乡镇的免疫效果最好,免疫合格率均达到90%以上,而凼底和水口山则欠佳,免疫合格率仅略高于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果表明:零陵区规模养殖场O型口蹄疫整体免疫效果较好,但存在一定的地区和畜群差异。结果提示,应持续加强对养殖场的免疫技术指导和宣传培训工作,强...  相似文献   

17.
为掌握石河子地区规模奶牛场奶牛腐蹄病发病情况及其致病因素,从2013年2月-2015年4月,对石河子地区12家规模奶牛场饲喂的5 659头成年奶牛进行了腐蹄病的调查。结果发现腐蹄病平均发病率10.00%;每年的3-5月发病率最高,占全年腐蹄病发病牛数的50.71%;腐蹄病患牛平均延迟受孕期约为77 d,多使用冷冻细管平均为4.41个;腐蹄病奶牛的乳汁乳脂率、总固形物、非乳脂固体变化差异极显著(P0.01);病牛血清Fe、Cu含量较健康牛显著降低,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8.
我省目前 5 0头以上肉牛饲养场已达 5 0多家 ,笔者从十多个牛场的经营和饲养状况看 ,规模养牛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 牛场投资  许多牛场投资者不清楚一定量的资金能养多少牛和养一定数量的牛需要多少资金 ,而造成资金短缺或设施闲置。据调查 ,由于地区和基础设施的不同 ,牛场建设投资有一定差异。固定资产投资包括牛舍、库房、办公用房、道路、水电、机械、窑池等 ,每头牛平均约 10 0 0~ 15 0 0元 ;购牛、饲料、工资等周转金 ,每头牛约需 2 5 0 0~ 3 0 0 0元。如存栏 5 0 0头的牛场 ,固定资产投资约 5 0万~ 75万元 ,流动资金约需 12 5…  相似文献   

19.
为掌握上海市松江区规模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病(Bovine Viral Diarrhea,BVD)的感染状况,2016、2017年共采集松江区牛场(未免疫BVD疫苗)牛血液样品900份,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BVD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抗体阳性129份,总阳性率为14.3%。2016、2017年阳性率分别为12.7%、16.0%,表明上海市松江区规模牛场有一定程度的BVDV感染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真实地反映了本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病流行现状。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采食对荷斯坦牛异常口部行为的影响,以及异常口部行为发生的日变规律,并初步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以期为减少奶牛异常口部行为的发生提供有效实践的思路。选择在长江以北地区五家不同规模的奶牛场实地采集试验数据。在每家牛场,分别选出一个断奶犊牛群、育成牛群、泌乳牛群进行观察,每天于8∶00~17∶00观测8~10次,连续观测3d,对有异常行为的奶牛进行记录统计。结果表明:荷斯坦牛异常口部行为发生率泌乳牛群显著低于育成牛群(P0.05),育成牛群又显著低于断奶犊牛群(P0.05),且断奶犊牛群异常口部行为发生率日变化波动幅度最大(极差7.35±0.86%),育成牛群次之(极差4.33±0.56%),泌乳牛群最小(极差2.17±0.44%),三者差异显著(P0.05);采食期间荷斯坦牛卷舌行为发生率相较采食前后显著降低(P0.05),过度梳理行为发生率相较采食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但有升高趋势。由此得出,荷斯坦牛日间异常口部行为发生率及其变化幅度由断奶犊牛、育成牛到泌乳牛显著降低,并受到采食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