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加那利海枣叶斑病的症状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加那利海枣叶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和叶柄。初期症状是在叶片和叶柄出现水渍状褪绿色的褐色小点,病斑扩大成浅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病斑,病斑周围有黄色的晕圈,后期变褐色至灰褐色,中央产生小黑点。按照柯赫氏法则对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 ITS序列分析鉴定,将病原菌鉴定为异色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versicolor (Speg.) Steyaert]。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辽宁省北镇市出现一种葡萄叶斑病,症状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小黑斑,病斑周围褪绿变黄,为明确引起该病的病原菌,利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多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ITS、GAPDH、CHS-1、ACT、TUB2基因)和形态学特征观察对纯化后的菌株进行鉴定,并结合柯赫氏法则对其进行验证。结果确定病原菌为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  相似文献   

3.
在蓝莓园进行病样采集时,发现一种蓝莓茎部病害,病斑呈红褐色,溃疡状,长椭圆形。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对病枝进行组织分离,经单孢纯化后得到菌落形态一致的7株致病菌,对供试菌株的ITS与EF1-α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供试菌株与Diaporthe phaseolorum处于同一分支,结合形态学特征,鉴定该病原菌为Diaporthe phaseolorum。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生长温度为25℃,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本文首次报道Diaporthe phaseolorum引起蓝莓茎溃疡病。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近年来在香榧Torreya grandis果实上出现的一种新病害——褐斑病的病原菌,通过分离物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并对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甲基硫菌灵、咪鲜胺、肟菌酯及吡唑醚菌酯6种防治药剂进行了初步筛选。结果表明,从病样中分离到的菌株XF01在回接试验出现的症状与田间自然感病症状一致,证明菌株XF01为香榧果实褐斑病的致病菌。该病原菌菌丝初为灰白色,后为深灰色或青褐色;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无分枝,淡褐色;分生孢子多倒梨形或卵形,大小平均为19.258μm×9.048μm,横、纵隔膜分别为1~7个和0~3个,无喙或具柱状短喙,形态特征与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一致。该菌ITS序列(Gen Bank登录号为KU525533)与链格孢菌株ITS序列(Gen Bank登录号为KR864893.1)同源性为100%,并聚为一簇,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确定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为链格孢菌。该病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佳温度均为28℃,最适生长pH均为7。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咪鲜胺对该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065μg/mL;吡唑醚菌酯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002μg/mL,表明这2种药剂可用于香榧果实褐斑病的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5.
2008年从漳州采集到疑似由柑橘球座菌(Guignardia citricarpaKiely)引起的黑斑病症状的溪琯蜜柚(Citrus grandis(Linn.)Osbeck cv.guanxi-miyou)果实。使用柑橘球座菌(G.citricarpa)特异引物对该果实上的病斑进行PCR检测及序列分析。PCR检测结果表明从溪琯蜜柚果实病斑上扩增到约490bp的条带。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已知的亚洲柑橘叶点霉(Phyllosticta citriasiana)、G.citricarpa和G.mangif-erae的相应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8%、98.2%和94.0%。该序列含有部分的内转录间隔区1(ITS1)、5.8S核糖体RNA基因(5.8S rRNA)和部分的内转录间隔区2(ITS2)序列。结果表明,引起溪琯蜜柚果实病害的病原菌并不是G.citricarpa,而是一种新描述的病原菌——亚洲柑橘叶点霉(Phyllosticta citriasianaWulan-dari,Crous&Gruyter),该病原菌引起的病害称为柑橘褐斑病。  相似文献   

6.
芦笋茎枯病菌的鉴定及区域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芦笋茎枯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毁灭性病害,为准确鉴定其致病菌和探明不同区域菌株的分化程度,通过形态学观察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区(rDNA ITS)序列比对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比较五省份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ITS序列上的差异,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芦笋茎枯病的致病菌为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海南省菌株的菌丝生长较快,培养5天后的平均直径为8.5 cm;培养14天后,江西省菌株由白色变为淡绿色,其它各省菌株由白色变为灰白色,海南省菌株的菌落呈现同心轮纹状;福建省菌株产生的分生孢子器较多,平均60个/皿;五省菌株在1~238 bp和298~591 bp的ITS区段存在差异性碱基,其中河北省菌株的差异性碱基数最多;五省菌株大致聚为2个组群,河北省菌株单独聚为1个组群,其它省份菌株聚为1个组群,天门冬拟茎点霉P.asparagi与叶下珠生拟茎点霉P.phyllanthicola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7.
1996年在雷州唐家林场发现了一种比较严重的按树枯枝现象,随后对按树枯枝进行了症状、病原菌形态观察以及致病性测定,现将结果简报如下:1症状特点据林间调查,此病主要为害枝条。病害首先从嫩枝上开始,在绿色皮层上出现的暗绿色、水渍状的小斑块,小斑块随后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褐色病斑,病斑皱缩。病斑继续发展,中央变为灰白色,边缘为褐色,上面散生小黑粒,湿度大时小黑粒涌出黑色粉状物。病、健交界明显。削开发病皮层观察,病斑灰白色部位的内层细胞为褐色,病斑褐色部位的内层细胞仍为绿色。木质部无变化。嫩枝上多个病斑扩…  相似文献   

8.
Monilinia fructicola是我国禁止进境的检疫性真菌有害生物。广州白云机场口岸从美国输华樱桃中截获可疑病果,病果表面有微小的圆形褐色病斑。保湿培养4d后,病斑迅速扩展至全果,并簇生绒状灰白至灰黄色菌落,导致果实腐烂。经对分离物进行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将病菌鉴定为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Winter)Honey),从进境美国樱桃大宗货物中截获该病菌在我国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9.
法国向日葵种子中向日葵黑茎病菌的首次截获与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法国进境向日葵种子中分离到3株疑似向日葵黑茎病的菌株,对所有菌株进行形态学、致病性测定和分子序列比对分析。分离菌菌落乳白色或象牙色至灰白色,有大量黑褐色分生孢子器产生,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内含无色单胞、卵圆形分生孢子,有明显或不明显油球;针刺接种4片真叶向日葵幼苗的下胚轴,7~9d后茎部产生典型黑茎病黑色椭圆形病斑,病斑上着生黑色分生孢子器;菌丝DNA用ActF1/R1和ITS1/ITS4扩增,序列与NCBI基因库中P.macdonaldii序列相似性为98%~100%。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致病性检测结果显示,截获的3株菌均为向日葵黑茎病菌。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新大豆豆荚炭疽病症状类型及其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病原菌分离、形态学观察、核糖体DNA 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试验,研究引起鲜食大豆"台75"豆荚普遍出现条状不规则形病斑的原因.结果显示,条状不规则形病斑是由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引起的一种新的大豆豆荚炭疽病症状,该病原菌引起豆荚炭疽病症状主要有2种,一种是圆形斑,另一种是条状不规则斑即锈斑.在供试的7种大豆品种中,条状不规则斑主要出现在"台75"上,其余6个品种主要是圆形斑;"台75"条状不规则斑的病荚率为65.37%,其余品种上的病荚率分别为1.02%、1.87%、2.95%、3.56%、9.32%和12.25%.研究表明由平头炭疽菌引起的大豆豆荚炭疽病的症状类型与寄主品种相关.  相似文献   

11.
橡胶树速衰病是云南植胶区近年发生的重要病害,引起橡胶树快速衰退后死亡。对云南主要植胶区进行速衰病调查采样及病原菌分离鉴定,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学、培养特征,以及ITS1/ITS4引物扩增获得ITS序列,鉴定其病原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和茄镰孢Fusarium solani。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落羽杉属树木赤枯病的致病菌种类,对采自南京中山植物园及周边地区的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结合形态学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分析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共获得9种菌种,分别标号为1~9,其中2号菌株检出率最高,占总数的36.40%,用该菌株侵染健康叶片后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并可再次分离到2号菌株,符合柯赫氏法则;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病原菌分生孢子为梭形、直或弯曲,5个细胞,顶胞和尾胞均为圆锥形,无色透明;r 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斑污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culans同源性最高,为99.00%。结合形态特征与分子鉴定最终确定落羽杉赤枯病病原菌为斑污拟盘多毛孢。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25℃、p H 6~7的PDA培养基上长势最好;在以淀粉为碳源、谷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13.
茶树链格孢叶斑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茶园叶病的流行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17年10月到2018年1月从安徽、福建和湖北省茶区的9个茶树品种上采集代表性茶叶斑病叶,该病害的发病症状与由Colletotrichum spp.引起的茶炭疽病相似。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病叶片组织分离获得26株菌落形态一致的真菌分离物,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各菌株分生孢子的产生方式和形态特征相似。为进一步明确菌株的分类地位,选取2株来自安徽庐江和宣城地区的代表性菌株(EC-6和XBC1-3)进行多基因片段的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代表性菌株EC-6和XBC1-3的ITS、gpd、tef-1a基因序列分别与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参考菌株CBS 107.27的序列(KP124300, KP124157, KP125075)相似性为100%、99%和100%,结合菌株形态学观察以及柯赫氏法则验证,证实交链格孢是引起该茶树叶斑病的致病菌。这是在安徽茶区首次发现由致病性链格孢引起茶树叶斑病。  相似文献   

14.
2014年在石河子大学试验站和实验农场种植的红花出现了一种植株矮化,叶片发黄,枯死的病害,切开茎秆,维管束变成褐色。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组织茎秆进行分离、纯化获得单孢纯培养菌株;通过常规纸钵撕底沾根法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用形态学和 rDNA-ITS 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态都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一致;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的 rDNA-ITS 序列与中国棉花黄萎病菌V.dahliae 的 ITS 序列(登录号 KT803074)同源性为99%以上。故将引起新疆红花黄萎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大丽轮枝菌V.dahliae。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黑龙江省高粱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自黑龙江省8个地区的75份高粱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利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选取的代表菌株进行鉴定,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42株病原菌菌株,按采集地选择的8株代表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不同,但形态学特征较一致,分生孢子为棕黄色,呈圆柱形,中部较宽,稍弯曲,大小为29~96 μm×9~15 μm,具3~9个隔膜,脐点明显,基部平脐;8 株代表菌株的ITS序列与高梁生双极蠕孢菌Bipolaris sorghicola(GenBank登录号为AF071332.1)的同源性为99%~100%;结合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确定黑龙江省高粱靶斑病病原菌为高梁生双极蠕孢菌B. sorghicola。8株代表菌株在燕麦片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好,但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存在差异;在10~35℃范围内均能生长,但不同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光照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最适生长的pH为8;不同菌株对碳、氮源的利用差异较大,表明高粱生双极蠕孢菌菌株间存在生物学特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了得到能够有效抑制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生长的生防微生物,在农田采集马唐种子,进行萌发试验,观察种子的萌发状况,从发病的种子和马唐幼苗基部分离致病菌,通过形态学观察以及ITS序列分析对致病菌进行鉴定。结果从罹病的马唐幼苗基部分离得到一株致病菌HD-06,该菌株的发酵液用水稀释至60%浓度时,对马唐种子的萌发抑制率和幼苗发病率均达到100%,这说明菌株HD-06对马唐有较好的生物防治作用。根据其形态学特点及ITS序列分析结果,鉴定菌株HD-06为暗球腔菌属Phaeosphaeria的真菌。这些结果为深入研究其对马唐的防治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柑橘叶斑病是黄果树旅游区柑橘重要产区和母本园区的重要病害,自2017年起对其进行了柑橘病害调查及病原菌鉴定,并从病害样品中分离、纯化了多个菌株,进行了菌落形态、子实体、产孢细胞、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等形态的观察及分子生物学的鉴定。依据柯赫氏法则,在室内或自然条件下,研究了代表性菌株ZHGS-2017-010对柑橘叶片和果实的致病性。依据18S核糖体RNA基因(SSU)、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r DNA-ITS1-5.8S-ITS2)、28S核糖体rRNA基因(LSU)、延伸因子-1α(EF-1α)和β-微管蛋白(β-tub),采用PAUP软件及最大简约法,进行了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子实体为黑色,不规则球形。产孢细胞为圆柱形,淡蓝色或透明,大小为(42.5±5.3)μm×(4.4±1.0)μm。分生孢子,无色或淡蓝色、光滑、无隔膜,呈梭形或纺锤形,大小为(26.5±2.4)μm×(6.5±0.8)μm。基于SSU、ITS、LSU、EF1-α、TUB的系统发育树研究表明,代表性菌株ZHGS-2017-010与参考菌株Botryosphaeria dothidea CBS110302和CMW 800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支,其自举支持率为91%,表明引起该地区柑橘病害的病原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致病性试验表明,代表性菌株ZHGS-2017-010可导致柑橘产生叶斑和果实腐烂。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马铃薯炭疽病的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甘肃省马铃薯主要种植区的田间和贮藏库中分别采集不同时期发病植株和块茎,进行症状描述,并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以及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该病害在茎秆上形成褐色长条斑;叶片上症状多不明显;薯块上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略下陷,逐渐褐色腐烂;在发病部位形成分生孢子盘;马铃薯炭疽病菌菌丝无色至浅褐色,有隔膜;分生孢子盘黑褐色,其上着生有分隔和顶部渐尖的刚毛;分生孢子棒状,无色;分生孢子梗无色,具分隔,紧密排列在分生孢子盘上;通过ITS序列同源性分析,与已报道的Colletotrichum coccodes相似性达100%。基于病原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分析结果,鉴定该病原菌为球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其引起的病害为马铃薯炭疽病。经室内毒力测定,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丙环唑.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嘧菌酯、肟菌.戊唑醇、咪鲜胺锰盐和噻霉酮对马铃薯炭疽病菌的EC50小于10,理论上对该病害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疆榆树黄萎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以来,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榆树苗上,出现了一种病害,可导致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枯死,剖茎检查可见维管束变成褐色。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茎组织进行分离、纯化获得单孢纯培养菌株;通过常规纸钵撕底蘸根法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用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态都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一致;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的rDNA-ITS序列与中国棉花黄萎病菌(V.dahliae)的ITS序列(登录号EU 835817.1)相似性达99.0%,故将引起新疆榆树黄萎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大丽轮枝菌(V.dahliae)。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引起我国甜樱桃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于2019年在北京市、四川省、山东省和辽宁省对与已报道的其他叶斑病症状明显不同的一种甜樱桃叶斑病进行调查并采集病叶,通过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ITS、EF1-α、TUB2和CAL)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的种类进行鉴定,并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新发现的这种甜樱桃叶斑病通常从叶边缘产生圆形或不规则灰褐色病斑,病斑周围具黄色晕圈,有时形成穿孔。从病样中共分离纯化得到10株单孢系菌株,结合其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形态和大小等,以及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最终将10株菌株鉴定为甜樱间座壳Diaporthe eres(5株)和大豆间座壳D. sojae(5株),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甜樱间座壳和大豆间座壳对甜樱桃叶片均具有致病性,完成柯赫氏法则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