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2020年7月-10月在我国南方3大稻区的6省(区)12个点开展了稻纵卷叶螟成虫种群动态的食诱监测试验, 并与性诱?灯诱和田间赶蛾等传统监测技术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食诱监测可准确反映田间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动态, 其峰次?峰期与性诱?灯诱和田间赶蛾基本一致?4种监测方法在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稻区?单季中稻区和华南双季晚稻区同期监测到3个?2个和1~2个峰次, 峰期依次为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和9月中旬?从日均诱蛾量和峰日蛾量看, 食诱监测总体优于性诱, 但差于灯诱和田间赶蛾; 食诱监测的专一性较高, 靶标数量占总诱虫量的比率一般高于85%, 但不及性诱(95%以上); 从雌?雄蛾的总量对比及逐日对比看, 食诱监测性比均大于1?综合分析表明, 食诱监测具有使用方便?反应灵敏?专一性较强?雌雄同诱的优点, 为精准监测稻纵卷叶螟成虫种群动态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2.
采用昆虫性诱电子测报系统在湖南省3县进行了稻纵卷叶螟性诱测报试验,比较了性诱监测、田间赶蛾、测报灯诱测的监测效果。结果表明,性诱监测的诱虫量、峰期均好于灯诱,且性诱虫量动态与田间赶蛾高度吻合。因此,在稻纵卷叶螟的测报中,性诱可一定程度上取代灯诱和田间赶蛾。但是,性诱电子测报系统的自动计数准确性不到50%,急需改进。  相似文献   

3.
2021年,在江苏省开展大范围稻纵卷叶螟智能性诱监测试验,以期为稻纵卷叶螟智能化、精准化、网络化测报及其在水稻生产中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智能监测的自动计数准确率较高,调查南京、泰州3个监测点诱蛾量及天数准确率均在70%以上。智能性诱监测与田间赶蛾获得的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较为一致,但智能性诱监测的峰期明显滞后于田间赶蛾。田间赶蛾数据与其后2~5 d的智能性诱监测数据之间具显著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01、0.923、0.928、0.905。本研究表明,稻纵卷叶螟智能性诱监测能够较为准确地反应田间发生动态,初步满足生产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4.
不同天气等条件下稻纵卷叶螟田间赶蛾时间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稻纵卷叶螟测报,通常是利用灯光诱测、田间赶蛾及幼虫残存量调查等作为发生程度和发生期预测的主要依据。但是,近年来随着城乡照明不断改善,利用灯光诱集稻纵卷叶螟效果不断下降。因此,田间赶蛾对准确预报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和发生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2019年,在江苏张家港市开展了稻纵卷叶螟性诱与灯诱、赶蛾对比监测试验。结果表明,性诱总蛾量与灯诱相当,但均低于赶蛾。性诱蛾量动态与田间赶蛾基本一致,且具有峰次多、出现早、蛾峰明显等特点,较为真实地反映了田间蛾量动态。性诱蛾峰与田间虫卵量峰同期出现,即性诱蛾量可作为预测下一代种群动态的重要指示。  相似文献   

6.
稻纵卷叶螟性诱剂在田间应用的诱捕效率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用不同稳定剂和诱捕器,对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诱芯进行田间诱捕效果的评估。结果表明,测试性信息素诱芯在田间对稻纵卷叶螟雄蛾有显著的诱蛾作用;利用黏胶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明显高于夜蛾类干式诱捕器。诱蛾量反映了田间的种群消长规律,有望应用于稻纵卷叶螟的测报。  相似文献   

7.
不同监测方法对田间稻纵卷叶螟成虫的监测效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索稻纵卷叶螟成虫监测的新方法,采用性诱法与田间赶蛾法对比的方法,分析各代次稻纵卷叶螟的峰期和数量.试验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监测方法对稻纵卷叶螟峰期的确定非常接近,但性诱法诱集数量总体偏少,有时会出现峰次不明的情况.总体看,性诱法具有推广应用前景,但尚需提高诱捕效率.  相似文献   

8.
2007-2009年连续3年应用探照灯诱虫器和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并结合雌蛾卵巢解剖对稻纵卷叶螟种群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探照灯诱虫器能有效监测稻纵卷叶螟种群动态,其数量变化规律与佳多测报灯灯下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监测峰次多于佳多灯.探照灯诱虫器对稻纵卷叶螟的诱蛾量显著高于佳多灯,且对起飞迁出、过境、迁入降落虫群均具有较强诱捕作用.据此提出了以探照灯诱虫器、佳多测报灯诱虫突增情况和雌蛾卵巢解剖情况为标准的探照灯诱虫器诱蛾虫源性质判断方法,并以此方法,对探照灯诱虫器诱捕迁入、过境和迁出稻纵卷叶螟进行了个例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田东、平果等县用诱蛾器调查田间稻纵卷叶螟蛾量,与通常采用的赶蛾法对比,蛾量的消长情况、蛾高峰日等结果相当,且具有峰日明显,减少人工,减轻劳动强度等优点,系稻纵卷叶螟成虫田间调查方法的一个改进,可普遍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验证稻纵卷叶螟食诱监测效果,于2020年在江苏张家港开展了水稻田稻纵卷叶螟不同监测方法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食诱剂诱捕器对五(3)代稻纵卷叶螟成虫具较好的监测效果,诱蛾高峰与灯诱和人工赶蛾结果基本一致,与田间幼虫发生情况相符,其诱蛾量高于性诱剂诱捕器处理。不同监测方法下,六(4)代稻纵卷叶螟成虫诱蛾量均较低,食诱处理未监测到明显的成虫高峰。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性诱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监测和防控效果,2013—2014年在贵州省都匀市进行了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性诱、灯诱及田间人工赶蛾的比对试验;性诱捕器不同放置密度诱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性诱法具有灵敏度高、专一性强和不伤害天敌昆虫等特点,且诱集虫体完整,易识别和精确计数,优于灯诱和田间人工赶蛾法;不同放置密度诱集结果表明,以667 m2放置4个诱捕器防控效果好,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控制率为51.40%,保叶效果为80.07%,且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12.
稻纵卷叶螟各世代成虫发生期间虫源不一致,在实际预测中要因时、因地、因气候因素制订切实可行的调查和预测方法,确保及时、准确预报,指导防治.本文介绍了田间赶蛾、灯诱、田间剥查、雌成虫卵巢剖解4种田间调查和预测方法,剖析各种方法预测的特点,便于在不同代次采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稻纵卷叶螟的田间种群动态和虫源性质,本文通过田间调查、雌蛾卵巢解剖及风场分析,对2010年江苏仪征市单季稻区第3、4代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和田间种群的虫源性质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第3代基本为迁入种群,分别在7月19-22日、26-27日、7月29-8月1日,出现3个明显的迁入峰;第4代为本地繁殖大部分迁出种群,分别在9月4日、7-9日、11日、16-17日、19-21日出现明显的蛾量突减现象.同时对迁飞高度(850 hPa)的高空风向分析表明,在这个区域内的第3代发生期间高空盛行偏南风,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成虫从南方迁入,而第4代发生期间高空盛行偏北风,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成虫向南回迁.第3代发生期间的降雨量、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对稻纵卷叶螟的大发生影响不显著,第3代(主害代)高峰日蛾量与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卵量发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最后讨论了近几年稻纵卷叶螟在仪征市发生为害加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利用虫情测报灯监测和田间赶蛾调查,对2016—2018年上海宝山区罗泾镇稻纵卷叶螟成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3年间2017年稻纵卷叶螟田间发生最重,2016年次之,2018年最轻。通过分析灯下和田间种群动态,明确稻纵卷叶螟发生受当地迁入虫量、气候因子和防治技术等因素影响较大,由此提出了预测预报和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5.
稻纵卷叶螟田间赶蛾过程中蛾类的区分李仲惺(浙江温州市病虫测报站,325006)目前,在对稻纵卷叶螟的短期预测预报中,田间赶蛾仍是各地常用的一种调查方法。因为它具有简单方便、直接明了、对发生期、发生量预报准确率高等优点;它还能矫正中、长期预报中所出现的...  相似文献   

16.
稻纵卷叶螟测报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纵卷叶螟之所以防治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防治适期难掌握。各地在防治中,都以2龄幼虫高峰期作为施药防治适期,而2龄幼虫高峰期一般是在螟蛾高峰日期加10 d来确定的。在田间调查过程中,作者发现应用这个方法存在大发生年防治适期明显滞后,小发生年由于蛾量少,高峰期不明显,难以确定防治适期的问题。卷叶螟是迁飞性害虫,不同年份、不同代次蛾量与卵量的比率变化很大,因而蛾量的多少不能准确反映田间卵、虫量的实际。为此,对稻纵卷叶螟药剂防治适期的监测预报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在稻纵卷叶螟蛾峰日不明显的情况下,试用选取有代表性的一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不同湿度条件(26±1℃,14D:10L)下饲养稻纵卷叶螟成虫,结果表明低湿度(RH40%)处理与高湿(RH90%)处理相比对卵巢发育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用自制的飞行装置测试不同卵巢级别稻纵卷叶螟成虫的飞行能力,结果发现卵巢级别为二三级的成虫飞行能力最强,最高单次主动飞行可达15min,而高级别卵巢的成虫单次持续飞行时间仅为2~3秒。田间调查发现,九月的蛾量(4代)要明显大于8月(3代)蛾量,且雌蛾卵巢绝大部分处于幼嫩时期,并且未交配,此现象从九月初持续到十月初(成虫终见期),可能为大量迁出或途经本地歇息的南迁蛾群。以上结果证明稻纵卷叶螟存在卵子发生与飞行共轭特征,致使其进入生殖滞育的条件可能是湿度或者光周期。  相似文献   

18.
性信息素诱捕稻纵卷叶螟的效果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诱芯对稻纵卷叶螟成虫有显著的诱集作用,不仅操作简单易行,对人畜、天敌及农产品安全,且持效时间长,是一项环境友好型的植保技术,值得在稻纵卷叶螟监测防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陈远光 《植物保护》1986,12(1):19-21
稻纵卷叶螟是我州重点测报对象之一,测报技术上过去用“灯诱”法和“田间赶蛾”法。前法因成虫落入毒瓶中数量很少,无明显峰次,与田间实发情况出入太大;后法因该虫的栖境复杂,而易造成误差,且工作量大,困难多。为此,作者根据成虫的趋性设计了“诱蛾器”以期代替前述二法。经  相似文献   

20.
在室内分别测定了甜菜夜蛾的卵、雌蛾和雄蛾分别携带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eNPV)对其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及单雌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卵块携带SeNPV后,卵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均显著下降。雌、雄蛾分别携带病毒再交尾后,对单雌产卵量、卵孵化率和幼虫的存活率也有显著影响,并且不同带毒量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带毒量越高,单雌产卵量越少、卵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越低。同等带毒处理条件下,卵、雌蛾和雄蛾带毒3种处理方式对甜菜夜蛾种群数量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说明SeNPV能通过甜菜夜蛾的卵、雌蛾和雄蛾3种虫态进行垂直传播,可以明显抑制甜菜夜蛾种群数量的增长,为昆虫性诱剂和病毒集成技术在田间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