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试验研究了万寿菊粉的不同添加水平对黄颡鱼生长、肉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黄颡鱼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1.00%、2.00%、3.00%、4.00%、5.00%、6.00%的万寿菊粉,记为Diet 1~Diet 7,其中Diet 1为对照组,Diet 2~Diet 7为试验组。经过56d的饲喂试验,结果表明:在生长方面,饲料中添加4.00%~6.00%水平的万寿菊粉时,黄颡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显著提高(P0.05),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在Diet 7组,黄颡鱼生长性能最佳,饵料系数最低;肉质方面,黄颡鱼肌肉的滴水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受万寿菊粉影响显著(P0.05),随饲料中万寿菊粉水平的增加而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Diet 6组最低;抗氧化能力方面,万寿菊粉添加水平对机体SOD、CAT活性和MDA含量影响显著(P0.05)。当万寿菊粉添加水平为6.00%时,即Diet 7组,黄颡鱼肝脏、血清中SOD活性及CAT活性最高,MDA含量最低,表明机体抗氧化功能最好。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4.00%~6.00%的万寿菊粉不仅能有效促进黄颡鱼生长性能、改善黄颡鱼肌肉的系水能力,还能提高黄颡鱼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以初始体重为(31.82±0.16)g的黄颡鱼为研究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0.09%、0.12%、0.24%、0.64%、0.72%水平的党参,在室内养殖循环系统中进行为期28d的摄食生长试验,养殖试验结束后测定其生长性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等相关指标,探讨饲料中党参水平对黄颡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生长性能方面,随着饲料中党参水平的升高,黄颡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均显著升高(P0.05),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在Diet 6处理组,黄颡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达到最大值,饵料系数最低。在抗氧化能力方面,黄颡鱼体内SOD、CAT活性受党参水平变化的影响显著(P0.05),Diet 6处理组黄颡鱼SOD活性和CAT活性最高,MDA含量最低。随着党参添加水平的升高,黄颡鱼机体内GOT、GPT活性呈逐渐升高趋势,但受党参影响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72%水平的党参,可以提高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增强其抗氧化能力,最佳给药时间为28d。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以复方中草药(黄芪:党参:野菊花为5:3:2)为添加剂,按质量分数的0.0%、0.1%、0.2%、0.4%、0.8%、1.2%为六个梯度制作试验饲料,将480尾健康黄颡鱼随机分六个试验组,每组四个平行,养殖周期28 d。分别于养殖的7、14、21、28 d取样,测定其生长指标、肉质指标及组织中补体C3、补体C4含量,通过数据分析,筛选出最适黄颡鱼生长的复方中草药添加量及给药时间。结果表明:用含中草药的饲料饲喂黄颡鱼后,各试验组生长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当饲料中草药添加量为0.4%,给药时间为21 d时,试验组黄颡鱼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显著升高(P0.05),分别较对照组升高了143.51%、142.11%,而在该处理组,饵料系数(FCR)也较低,比对照组降低了35.52%。中草药添加量为0.4%,给药时间为21 d时,试验组黄颡鱼蒸煮损失率(CL)和滴水损失率(DL)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降低比率分别为46.03%、38.62%。饲喂21 d中草药添加量为0.2%与0.4%时,试验组黄颡鱼免疫力显著强于对照组(P0.05)。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黄颡鱼饲料中中草药最适添加量为0.4%,最佳给药时间为21 d。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AGD)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应答能力及抗逆能力的影响。以平均体重为(1.98±0.01)g的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0.25%、0.50%、0.75%和1.00%AGD的5种试验饲料,5种试验饲料中AGD含量的实测值依次为0.08%、0.23%、0.56%、0.69%和1.09%。摄食生长试验持续56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AGD添加量的增加,试验鱼的增重、特定生长率以及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补体3和补体4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先增加后降低,0.50%和0.75%AGD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AGD均显著提高了试验鱼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5),显著降低了丙二醛含量(P<0.05)。氨氮胁迫96h后,对照组试验鱼大脑中氨和谷氨酰胺含量显著高于各AGD添加组(P<0.05),同时累积死亡率也显著高于各AGD添加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的AGD能够提高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应答能力及抗逆能力;基于特定生长率的二次回归模型拟合,获得黄颡鱼幼鱼饲料中AGD的最适添加量为0.56%;综合考虑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应答能力及抗逆能力,推荐黄颡鱼幼鱼饲料中AGD的添加量为0.50%~0.75%。  相似文献   

5.
以平均初始体重(31.84±0.05)g的黄颡鱼为试验对象,在室内循环水箱内做为期56 d的摄食生长试验,探讨饲料中不同叶酸、VB_(12)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黄颡鱼生长性能、肉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采用3×3因子设计,制作9种叶酸和VB_(12)不同配比的饲料,其中叶酸水平为0.15%、0.30%、0.45%,VB_(12)水平为0.05%、0.10%、0.15%,以不添加叶酸和VB_(12)的饲料作为对照组,每组三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叶酸、VB_(12)水平对黄颡鱼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P0.05);当叶酸/VB_(12)水平为为0.45%/0.15%时,黄颡鱼生长性能最佳,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最高,且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各试验组黄颡鱼肌肉滴水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叶酸、VB_(12)水平分别为0.45%、0.15%时,黄颡鱼肌肉滴水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最低;当叶酸/VB_(12)水平为0.45%/0.15%时,黄颡鱼组织及血清中T-SOD、CAT活性显著提高,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在饲料中添加叶酸和VB_(12)不仅对黄颡鱼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还对各组织和血清中T-SOD和CAT的生成和活性有较强的诱导能力,降低MDA含量,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黄颡鱼饲料最适叶酸/VB_(12)水平为0.45%/0.15%。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配制不同脂肪水平的颗粒饲料饲喂幼鱼,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3.5%、5%、6.5%的豆油,配制成5组颗粒饲料分别饲喂5组黄颡鱼幼鱼60 d。结果表明:①3、4、5组黄颡鱼幼鱼增重率显著高于1、2组(P0.05);②各试验组鱼肌肉脂肪酸组成和饲料有较大的相关性及差异性,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各组鱼体肌肉与各组饲料中的SFA和MUFA相对含量迅速降低,C182n6、C205n3、PUFA和HUFA则均迅速提升;各组鱼体肌肉组织中的SFA、MUFA相对含量高于相应饲料中同类脂肪酸,而PUFA及n-6 PUFA则低于相应饲料;③C182n6相对含量以5组最高(14.36%);1组鱼体肌肉C205n3(0.77%)相对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合各项生长指标,4、5组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较好;鱼体中还可能存在C181n9向C161n7和C181n7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红藻糖苷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及血液学指标的影响。将大小均一、初始体重为(2.49±0.04)g的黄颡鱼幼鱼24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组)、0.1%、0.2%和0.4%红藻糖苷的试验饲料。试验期为10周。结果表明:0.1%组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除0.2%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红藻糖苷对黄颡鱼幼鱼存活率、饲料效率、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红藻糖苷添加量为0.1%时,血清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葡萄糖含量均较高,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最低,且球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红藻糖苷对黄颡鱼幼鱼的全血血红蛋白含量及白细胞和红细胞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得出,在饲料中添加0.1%的红藻糖苷可以促进黄颡鱼幼鱼的生长,并改善其部分血清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谷氨酰胺对黄颡鱼幼鱼抗氧化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2.49±0.04)g的黄颡鱼幼鱼24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4组试验鱼分别饲喂谷氨酰胺添加量为0(对照)、0.1%、0.2%、0.4%的等氮等能试验饲料。试验期为10周。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2%的谷氨酰胺可以显著提高黄颡鱼幼鱼的血清总蛋白、球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P0.05);各组黄颡鱼幼鱼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0.1%的谷氨酰胺可以显著提高黄颡鱼幼鱼肝脏中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P0.05);随着饲料中谷氨酰胺添加量的增加,头肾巨噬细胞的吞噬指数呈升高趋势,且0.2%和0.4%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但0.2%和0.4%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0.1%~0.2%的谷氨酰胺能够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鸡肉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消化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配制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粗蛋白质含量为45%、粗脂肪含量为10%),6种试验饲料中鸡肉粉的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5.25%、10.51%、15.77%、21.03%和31.54%,替代鱼粉的比例分别为0、10%、20%、30%、40%和60%。选用初始体质量为(2.17±0.02)g的黄颡鱼幼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鸡肉粉替代鱼粉比例对黄颡鱼幼鱼成活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当鸡肉粉替代鱼粉比例由0增加到20%时,黄颡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蛋白质效率均显著升高(P0.05);而当鸡肉粉替代鱼粉比例由30%增加到60%时,黄颡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蛋白质效率则显著降低(P0.05)。鸡肉粉替代鱼粉比例对黄颡鱼幼鱼的肥满度、脏体比和肠脂比无显著影响(P0.05)。黄颡鱼幼鱼全鱼和肌肉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在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黄颡鱼幼鱼的胃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鸡肉粉替代鱼粉比例大于10%时,黄颡鱼幼鱼的胃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鱼粉替代组黄颡鱼幼鱼的前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鱼粉替代组黄颡鱼幼鱼的肝脏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鱼粉替代组黄颡鱼幼鱼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及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在鸡肉粉替代30%鱼粉组达到最高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黄颡鱼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20%鱼粉替代组达到最高值,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和60%鱼粉替代组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鸡肉粉替代鱼粉对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分析得出,黄颡鱼幼鱼配合饲料中鸡肉粉替代鱼粉的最适比例为20.84%。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虾青素不同添加水平对黄颡鱼生长、体色及抗氧化的影响。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0、100、150、200 mg/kg的虾青素,制成5种饲料,分别饲喂黄颡鱼幼鱼8周后,探讨虾青素对黄颡鱼生长、背部和腹部皮肤色度值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00 mg/kg组、150 mg/kg组及200 mg/kg组的黄颡鱼末重、平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0 mg/kg组及200 mg/kg组黄颡鱼背部及腹部皮肤的亮度、红度、黄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0 mg/kg组及200 mg/kg组黄颡鱼背部及腹部皮肤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0 mg/kg组黄颡鱼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谷胱甘肽(GS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本试验条件下,综合生长、体色及抗氧化相关指标,当饲料中虾青素添加水平为150~200 mg/kg时可有效提高黄颡鱼...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及补充鱿鱼膏和甜菜碱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摄食和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一:以含30%鱼粉饲料作为基础饲料,然后采用玉米蛋白粉替代基础饲料中10%、15%、20%、30%和40%的鱼粉,配制成6种等蛋等脂的试验饲料,投喂平均体重(105±0.23)g的黄颡鱼8周。结果表明:当鱼粉的替代量达到30%时,黄颡鱼的增重率、摄食率、蛋白质沉积率和脂肪沉积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23.9%、11.2%、21.1%和22.9%,饲料系数显著升高9.5%(P < 0.5)。试验二:以含30%鱼粉饲料作为基础饲料,玉米蛋白粉替代30%鱼粉为负对照组,在负对照组饲料中分别添加1%鱿鱼膏、2%鱿鱼膏、0.5%甜菜碱和1%甜菜碱,配制成6组等蛋等脂的试验饲料。以6种试验料投喂平均体重(100±0.15)g的黄颡鱼8周。结果表明:鱿鱼膏对摄食低鱼粉饲料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没有显著提升效果(P > 0.05),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0.5%甜菜碱后,黄颡鱼的增重率和摄食率较负对照组显著提升33.9%和8.3%,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不同甜菜碱添加量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 > 0.05)。综上可知,玉米蛋白粉可替代饲料中20%的鱼粉而不会对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产生负面影响,当替代达到30%及以上时会产生负面影响|在饲料中添加0.5%甜菜碱可以改善摄食和饲料利用。 [关键词] 黄颡鱼|玉米蛋白粉|鱼粉替代|鱿鱼膏|甜菜碱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蝇蛆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始均重为2.02 g的黄颡鱼9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6组试验鱼分别投喂以蝇蛆粉替代基础饲料中0、20%、40%、60%、80%、100%鱼粉的6种等氮(39.5%)等能(16.8 MJ/kg)试验饲料,并分别记为G0、G20、G40、G60、G80、G100组。试验期为60 d。结果表明:蝇蛆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幼鱼存活率影响不显著(P>0.05)。除G20组外,各替代组黄颡鱼幼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与对照组(G0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G80组摄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蝇蛆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幼鱼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全鱼水分、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钙、总磷含量和血浆尿素氮含量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G60~G80组血浆葡萄糖、G40~G100组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G80~G100组血浆总蛋白、G20~G100组血浆胆固醇、G20~G80组血浆甘油三酯和G60组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得出,蝇蛆粉替代鱼粉比例超过20%时会显著影响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和部分血浆生化指标;以生长性能为评价指标,黄颡鱼幼鱼饲料中蝇蛆粉替代鱼粉的比例不宜超过20%。  相似文献   

13.
试验研究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A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及体色的影响。选取360尾初始体质量为(21.00±0.28)g黄颡鱼,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处理组3个重复,每重复20尾鱼。黄颡鱼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3 690、13 670、23 720、33 705、43 683和53 650 IU/kg(实测值)的试验饲料,并依次记为A0~A5组。试验期为50 d。结果表明:A2~A5组黄颡鱼增重率显著高于A0和A1组(P0.05),A3~A5组黄颡鱼饲料系数显著低于A0~A2组(P0.05)。饲养试验结束时,A0和A1组黄颡鱼体色为淡黄色无黑色斑纹,A2组黄颡鱼体色为黄色无黑色斑纹,A3~A5组体色均正常。对黄颡鱼增重率与饲料中维生素A水平进行二次回归分析,并结合维生素A对黄颡鱼饲料系数和体色的影响,建议在试验条件下,黄颡鱼饲料中维生素A的适宜添加水平为33 705~40 316 IU/kg。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组胺水平对黄颡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胃肠道黏膜结构的影响。以初均重为(30.08±0.35)g的黄颡鱼为试验对象,分别投喂金枪鱼鱼粉饲料(TFM组)、白鱼粉饲料(H0组,作为对照组)以及白鱼粉饲料中分别添加5个水平组胺的试验饲料(H1、H2、H3、H4和H5组),各组饲料组胺水平分别为53.20、4.30、18.00、56.20、84.60、103.50、158.90 mg/kg。试验期60 d。结果显示:1)H1组黄颡鱼的末均重、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H0、H2、H3和H4组(P<0.05)。黄颡鱼生长速度与饲料组胺水平显示出二次函数关系的变化趋势。TFM、H3、H4和H5组黄颡鱼的存活率显著低于H0、H1和H2组(P<0.05)。2)H0组黄颡鱼的总胆汁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黄颡鱼体侧皮肤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3)通过对黄颡鱼胃黏膜的扫描电镜观察以及肠道黏膜细胞间连接结构的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饲料低水平组胺对黄颡鱼的胃黏膜、肠道紧密连接未造成显著损伤,饲料组胺水平达103.50 mg/kg及以上对黄颡鱼的胃黏膜、肠道黏膜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结构造成了严重的损伤。由此可见,饲料组胺水平为18.0 mg/kg时对黄颡鱼生长和鱼体健康是有利的,而饲料组胺水平大于103.50 mg/kg时对黄颡鱼的生理健康、胃黏膜细胞表面结构和肠道黏膜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结构有较为明显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氨氮应激能力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32±0.01)g的黄颡鱼8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中添加100、300、500、700 mg/kg谷胱甘肽的试验饲料。饲养56 d后,利用氯化铵进行氨氮应激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中谷胱甘肽添加量的增加,黄颡鱼的增重、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均在添加量为300 mg/kg时达到最大值,且100~500 mg/kg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的饲料系数、肥满度和肝体比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300~700 mg/kg组全鱼粗蛋白质和100~700 mg/kg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3)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对黄颡鱼血清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葡萄糖、尿素氮含量和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4)氨氮应激后,试验组黄颡鱼死亡时间较对照组延迟,96 h时,各试验组黄颡鱼累积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其中100和300 mg/kg组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可以提高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全鱼体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及抗氨氮应激能力。利用二次回归方程拟合特定生长率和谷胱甘肽添加量,得出谷胱甘肽在黄颡鱼幼鱼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357.69 mg/kg。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诱食剂对黄颡鱼摄食和生长性能的影响。选取体重为(505.9±15.5)g的黄颡鱼160尾,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在对照组日粮基础上添加0.2%虾浆、0.2%DMPT和0.2%甜菜碱,试验期为8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诱食剂添加组黄颡鱼日摄食量、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增高(P0.05),饲料系数则显著降低(P0.05)。虾浆和甜菜碱添加组终末体重显著高于DMPT添加组(P0.05),甜菜碱添加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DMPT添加组(P0.05),各诱食剂添加组间饲料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摄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由此得出,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虾浆、DMPT和甜菜碱3种诱食剂均能够促进黄颡鱼摄食和生长性能,虾浆和甜菜碱对黄颡鱼摄食和促生长效果优于DMPT。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N-氨甲酰谷氨酸(NCG)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氨氮应激能力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0. 98±0.03) g的黄颡鱼8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置4个重复,分别投喂添加0、250、500、1 000、2 000 mg/kg NCG的5种等氮等脂(42%粗蛋白质和7%脂肪)试验饲料。饲养56 d后,应用氯化铵进行72 h氨氮应激试验。结果表明:1)特定生长率在250 mg/kg组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与0 mg/kg组相比,NCG添加量达到2 000 mg/kg时黄颡鱼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2) 500、1 000和2 000 mg/kg组黄颡鱼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0 mg/kg组(P0.05)。黄颡鱼的肝体比、脏体比及血清甘油三酯、葡萄糖、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在2 000 mg/kg组达到最低,血清尿素含量在2 000 mg/kg组达到最高。饲料中添加NCG对黄颡鱼肥满度,全鱼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及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3)黄颡鱼氨氮应激24、48、72 h的累积死亡率随饲料NCG添加量增加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在250 mg/kg组累积死亡率达到最低。综上所述,饲料添加250 mg/kg NCG能够提高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和抗氨氮应激能力,添加2 000 mg/kg NCG降低黄颡鱼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利用率和存活率。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分析计算出黄颡鱼幼鱼饲料中NCG的适宜添加量为217.98 mg/kg。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组胺水平对黄颡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胃肠道黏膜结构的影响。以初均重为(30.08±0.35)g的黄颡鱼为试验对象,分别投喂金枪鱼鱼粉饲料(TFM组)、白鱼粉饲料(H0组,作为对照组)以及白鱼粉饲料中分别添加5个水平组胺的试验饲料(H1、H2、H3、H4和H5组),各组饲料组胺水平分别为53.20、4.30、18.00、56.20、84.60、103.50、158.90 mg/kg。试验期60 d。结果显示:1)H1组黄颡鱼的末均重、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H0、H2、H3和H4组(P0.05)。黄颡鱼生长速度与饲料组胺水平显示出二次函数关系的变化趋势。TFM、H3、H4和H5组黄颡鱼的存活率显著低于H0、H1和H2组(P0.05)。2)H0组黄颡鱼的总胆汁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黄颡鱼体侧皮肤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3)通过对黄颡鱼胃黏膜的扫描电镜观察以及肠道黏膜细胞间连接结构的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饲料低水平组胺对黄颡鱼的胃黏膜、肠道紧密连接未造成显著损伤,饲料组胺水平达103.50 mg/kg及以上对黄颡鱼的胃黏膜、肠道黏膜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结构造成了严重的损伤。由此可见,饲料组胺水平为18.0 mg/kg时对黄颡鱼生长和鱼体健康是有利的,而饲料组胺水平大于103.50 mg/kg时对黄颡鱼的生理健康、胃黏膜细胞表面结构和肠道黏膜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结构有较为明显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选择450尾瓦氏黄额鱼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以鱼粉为主要蛋白质源,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31.1%、35.5%、40.9%、46.5%、50_3%的5个试验日粮,研究不同日粮蛋白质水平对瓦氏黄额鱼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期为35 d.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幼鱼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42.9%~43.5%时,瓦氏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较好.  相似文献   

20.
试验以三氧化二钇(Y2O3)为外源指示剂,采用"70%基础饲料+30%试验原料"的方法配制试验饲料,测定了初始体质量约为3.15 g的黄颡鱼(Peltobagrus fulvidraco)对蝇蛆粉的表观消化率。试验鱼养殖于室内循环水系统中,投喂试验饲料2周后,采用滤网捞取法收集粪便。结果显示,黄颡鱼对蝇蛆粉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能量和总磷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80.35%、91.08%、71.59%、78.19%和67.12%。黄颡鱼对总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为95.53%,其中对丝氨酸的消化率最低,为82.58%,其他氨基酸的消化率均高于90%。结果表明,黄颡鱼幼鱼对蝇蛆粉干物质、蛋白质和氨基酸具有较高的消化吸收能力,这为评价蝇蛆粉的营养价值及其作为蛋白源在黄颡鱼饲料中的应用提供了相应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