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测土配方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地,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和土壤供肥性能和所选肥料效应,在合理使用有机肥的基础上,进行氮、磷、钾及多种微量元素科学施用的一项农业先进技术。主要分析大豆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2.
利用稀释平板法与Biolog-Eco技术对桑树单作、桑树-大豆间作的桑园土壤微生物数量、种群结构以及微生物碳代谢多样性进行研究,为桑树合理间作其它作物改良桑园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桑树间作大豆的桑园,桑树根际(IMR)土壤中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可培养细菌种群结构、微生物碳代谢活性的平均单孔颜色变化率(AWCD)及多样性指数(H)均显著高于单作桑园,而真菌数量低于单作桑园。争论贪噬菌(Variovorax paradoxus)和沙福芽孢杆菌(Bacillus safensis)是间作桑园的桑树根际土壤中特有的优势菌属。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及主成分分析表明,糖类、氨基酸、聚合物和混合物是间作桑园桑树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类型,利用强度均显著高于单作桑园的桑树根际土壤微生物。间作桑园土壤的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亦显著高于单作桑园。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桑树间作大豆改变了桑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增强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代谢多样性,改善了土壤养分条件。  相似文献   

3.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春地区2011-2012小麦大豆轮作体系下,以菜粕堆肥、猪粪堆肥和中药渣堆肥为原料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和化肥,对小麦和大豆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季和大豆季,菜粕堆肥、猪粪堆肥、中药渣堆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不同程度上高于化肥处理。  相似文献   

4.
大豆的施肥     
宋艳 《养殖技术顾问》2011,(10):220-220
1微量元素缺乏时的症状 大豆所需要的微量元素有铁、铜、锰、锌、硼和钼。在偏酸性的土壤上,除钼以外,这些元素都容易从土壤中吸收,不感缺乏。有时土壤缺乏钼时,也会成为产量限制因素。但钼可在土壤中积累,当土壤中钼含量过多时,对大豆生长也有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5.
1种植"垄三"种植技术指的是垅体分层的种植技术,将化肥施加在垅体的下方,同时依靠机械将大豆的种植数量进行控制,然后可以将大豆的生长速度提高。此种技术属于高新种植技术,首先挑选的大豆种子品质要优秀,因为品种会直接关系到大豆的产量,一般在以适当良种以及良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种植,能够保证高产,而且应该尽量选择产量潜力大、抵抗力强的种子。其次是提高垅体的输送能力,保证可以深层输送土壤,再进行合理的化肥施加,然  相似文献   

6.
全膜微垄沟播技术是我国北方旱作大豆(Glycine max)的一项抗旱高产栽培新技术,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对提高大豆产量、确保粮油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采用多点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大豆全膜微垄沟播技术的肥料效益。结果表明,全膜微垄沟播技术能显著提高旱地大豆肥料利用率和肥料利用效率。大豆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达到41.1%、25.0%和23.9%,较露地条播分别提高了7.3、6.7和4.9个百分点;氮、磷、钾肥料利用效率分别达到4.7、11.9和6.8kg·kg~(-1),较露地条播分别增加了0.8、3.2和1.3kg·kg~(-1),分别增长了20.5%、36.8%和23.6%。全膜微垄沟播技术能增强大豆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显著提高氮、磷、钾缺素区大豆的相对产量,从而降低氮、磷、钾施肥依从度。大豆氮、磷、钾缺素区相对产量分别达到79.1%、47.3%和88.7%,较露地条播分别增加了4.6、4.3和1.9个百分点;氮、磷、钾施肥依从度分别为20.9%、52.7%和11.3%,较露地条播分别降低了18.0%、7.5%和14.4%。由此可以得出,该技术在旱地大豆肥料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7.
加强大豆田间管理是获得大豆高产的保证。大豆田间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疏松土壤、消灭杂草、间苗培根、追肥灌水等,以促进大豆生长。当有徒长和倒伏倾向时,需要采用各种抑制生长的措施。按照大豆高产的形态和生理指标促控生长进程。同时,为了高产要及时消灭大豆病虫害,以达到计划产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正>1除草目前大豆化学除草主要使用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水量一定要足,而且要喷洒均匀。中耕培土是常规除草方法,可结合铲地、施药、追肥进行复式作业。第一次中耕应在大豆出苗前至第一片复叶展开期间进行,第二次中耕可结合第二遍铲草在第三片复叶出现时进行,第三次中耕应在大豆开花前结束。2施肥施肥是保证大豆高产的关键性措施,目前生产上均以化肥增产为主,长期以来,造成土壤腐殖质不断下降,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土壤板结,不利于大豆  相似文献   

9.
肖特  崔阔澍  黄文娟  张文博 《草地学报》2022,30(7):1801-1810
土壤中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及其在土壤微生态、养分循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本试验于2018—2020年,研究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在带状套作玉米/大豆连作(MS1)、带状套作玉米/大豆轮作(MS2)、传统套作玉米/大豆(MS3)、玉米单作(M)、大豆单作(S)和休闲地(FL)6个模式下的含量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套作土壤全氮大豆行含量大于玉米,不同种植模式下有机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有机质(29.19 g·kg-1)和全氮(10.19 g·kg-1)以MS2含量最高。FL土壤有机质含量(1.69 g·kg-1)和全氮含量(0.64 g·kg-1)最低。本研究认为,MS2是较好的带状套作种植模式,该模式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和C∶N比。  相似文献   

10.
《农业新技术》2004,(3):12-12
东北地区的高油高产大豆,其主要栽培技术除了原有的机械深松、垄三栽培(即土壤深松、化肥深施、精量播种技术)、重迎茬综合防治技术等高产技术外,还有以下正在或很有希望进一步推广的高产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1.
1化学除草技术 目前,在大豆田间杂草防除上,根据除草剂的种类不同,在施用时期上,主要分播种出苗前土壤处理和苗后茎叶处理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2.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塬区作物轮作系统磷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黄土高原塬区,对保护性耕作下小麦-大豆轮作系统的土壤全磷(total phosphorus)、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和作物吸磷量进行了动态观测。保护性耕作处理为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以传统耕作(t)为对照,结果表明,实施保护性耕作10年对轮作系统冬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夏播大豆产量对秸秆覆盖有积极响应;免耕处理提高了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使土壤磷在0~5 cm层次表聚化,土壤磷含量随着保护性耕作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 nts和ts 处理下大豆籽粒吸磷量比对照显著提高111%和82%,秸秆覆盖提高了作物对磷的吸收;小麦-大豆轮作有助于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结果揭示了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作物系统磷动态的影响,为该系统的磷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日本农林省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的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成功培育出可减少血清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的水稻新品种。 这种水稻是借助于土壤杆菌把大豆球蛋白的基因植入水稻中培育出来的。在大豆球蛋白中,赖氨酸含量要比水稻谷蛋白中的含量高1倍左右,而且它还可降低人体血  相似文献   

14.
宋玉梅 《山东饲料》2013,(3):292+350
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主要技术措施一般着重注意一下的几点:以高油高产品种为核心,把土壤耕作的改善作为基础来做,以高油平衡施肥、防治病虫草害为保证等。  相似文献   

15.
<正>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在引进美国R.L.cooper教授等人研究推广的大豆平作密植基础上,结合我省的实际特点,进消化改造嫁接,而形成的适合我省生产条件的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该技术一般比常规垄三栽培增产15%以上。包括三种模式,即平作窄行密植、大垄窄行密植和小垄窄行密植。在我省目前条件下,平作窄行密植适于机械化水平高,化学除草技术好、地多人少的地区;大垄窄行密植适于热量资源较为丰富、土壤费力较高、栽培管理较为细致的地区;小垅窄行密  相似文献   

16.
1合理轮作换茬对土传病害(大豆根腐病)和以病残体越冬为主的病害(灰斑病、褐纹病、细菌斑点病等),以及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大豆根潜蝇、二条叶甲、蓟马等),通过3年轮作即可减轻危害。对发生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地区,至少应实行5年以上轮作方可减轻病情。2清除病残体大豆收割后应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并及早翻地,将病残体深埋地下,以加速病原菌消亡,减轻病情。对越冬于土壤中的害虫,通过耕翻将害虫翻到土表,  相似文献   

17.
<正>《大豆科学》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豆专业领域学术期刊。1982年由我国大豆知名专家王金陵和王连铮组织创办,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深受国内外学者欢迎。本刊已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先后被美国化学文摘(CA)数据库、CAB International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UST)、EBSCO学术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ACD)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刊登内容主要刊登大豆遗传育种、品种资源、分子生物技术、耕作栽培、生理生态、土壤肥料、植物保护、食品加工、药用功能及  相似文献   

18.
<正>加强大豆田间管理是获得大豆高产的保证。大豆田间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疏松土壤、消灭杂草、间苗培根、追肥灌水等,以促进大豆生长。当有徒长和倒伏倾向时,需要采用各种抑制生长的措施。按照大豆高产的形态和生理指标促控生长进程。同时,为了高产要及时消灭大豆病虫害,以达到计划产量的目标。1补种与间苗查田补种。大豆出苗后往往由于多种原因出现缺苗断空,为了保全苗,应逐垄查苗情,比如结合间苗进行育苗移栽或催芽补种,这是争取全苗的好方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东北大豆的生长习性和特征的研究,论述了东北大豆生产上生产特点、播种技术、施肥技术,与其相配套的主要管理措施,以及东北大豆的高产技术。在大豆不同生长阶段采取不同的技术管理措施,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甘肃黄土旱塬区,以夏种大豆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方式下夏种大豆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生育期内,夏种大豆净光合速率呈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生长早期,可能主要受当地日照时数及有效辐射特点的影响.覆盖麦草耕作能有效减少土壤蒸发、增加耕层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夏种大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0.01)及水分利用效率,净光合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呈正相关.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可使农田的光、温和水资源得到科学有效地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