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种植方式和施肥技术对3个油菜新品种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产量影响最大,品种次之;以品种为黔油28、种植密度为7000株/667m2、种植方式为宽窄行单株种植、氮肥基肥追肥比为30%:70%的配套技术产量最高;此外,不同配套技术还影响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和单株角果数。  相似文献   

2.
通过超高产杂交水稻品种、种植密度、氮肥施肥比正交试验及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品种选择是因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种植密度是次要因子,氮肥施肥量没有显明的影响;开阳县杂交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组合是选择杂交水稻品种中优9801,种植密度1.3万窝/667 m2(双株种植),氮肥基蘖肥与穗肥施肥量比为基蘖肥40%、穗肥60%为最好。  相似文献   

3.
武浩 《种子科技》2022,(6):8-10
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因素中,肥料用量和种植密度占据重要比重,分析移栽密度和氮肥用量对于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是促进水稻科学栽植和施肥的重要依据。选择华优2号、B优827、丰优香占及Q优1号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种植试验。通过统计和分析不同品种在不同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下的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率情况等特征,得出结论,使用常规氮肥和中密度种植方案可以确保水稻高产,上述4个水稻品种在中氮高密度下的产量比在中密度和常规氮量下的产量低,但对提升水稻氮肥利用率有积极作用。相对于常规施氮用量,合理增加种植密度并适当减少氮肥用量的种植方案下,水稻产量变化并不明显,但是可以提升氮肥利用率。综合来看,增密减氮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水稻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常规耕作方式下,探讨施肥因素和种植密度对玉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为获得玉米高蛋白质含量提供栽培理论依据。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在“小麦-玉米”轮作下定位研究2013年玉米季蛋白质含量与施肥因素和种植密度的关系,探索优化调控措施。结果显示:本试验条件下,其他因子为中间水平时,蛋白质含量随着氮肥、有机肥用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随着钾肥用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线性关系;氮肥对玉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有机肥达到显著水平,其余各因素不显著;有机肥与种植密度、氮肥与钾肥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其余各因素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表明,氮肥和有机肥过高不利于蛋白质含量的积累,适当增施磷、钾肥,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有利于获得更高的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5.
密度、栽植方式与施氮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南方稻区冬种马铃薯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于2007--2008年在抚市镇进行了密度、栽植方式与施氮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研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高产栽培的各因素中,密度对产量影响最大,每畦种植行数次之,而氮肥用量影响较小,最优组合是密度种植4000穴/667m^2,采用垄栽,每畦种二行;氮肥每施纯氮10kg/667m^2。  相似文献   

6.
明确不同年代春玉米生产力对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的响应特征及其趋势,对高产高效的耐密品种选育和密植抗倒栽培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意义。本文以黑龙江近50年来第一积温带大面积种植的8个典型春玉米品种为材料,于2009和2010年进行密度和施肥的田间试验,比较不同年代主栽品种生产力演变特征。结果显示,黑龙江省1970s—2000s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单株生产力与群体产量均明显提高,平均增幅分别为16.96 g 10年-1和790 kg hm-2 10年-1;植株空秆率和倒伏率显著下降,株高、穗位、单株叶面积、穗粒数、千粒重显著提高。随着密度的提高,各年代玉米的单株产量呈显著下降趋势,群体产量呈抛物线形上升,群体最高产量的理论密度增幅为3 507株 hm-2 10 年-1;空秆率显著提高,但倒伏率仅1970s和1980s的品种呈递增趋势;株高、单株叶面积、棒三叶面积、穗粒数与千粒重均呈现下降趋势,穗位随密度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各年代品种株高、穗位、单株叶面积和千粒重随氮肥水平提高呈增加趋势。在150~450 kg hm-2的施氮水平范围,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各年代品种增产效果不明显。各主要指标在年代、密度和氮肥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对照东北玉米现有的品种特性、种植密度和施肥现状表明,选育耐密品种和实施密植抗倒栽培的增产潜力大,在现在的施肥水平上进一步提高种植密度是东北春玉米高产增效耕作栽培的技术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雷尊国  夏锦慧 《种子》2007,26(9):97-99
在贵州中部地区设置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配比方式对会-2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会-2产量影响显著,对经济效益无显著影响;施肥配比对会-2产量、商品薯率及经济效益都有极显著影响;增加种植密度、较高的钾肥和适量的氮肥施用量有利于会-2产量的形成;在试验条件下,A3B3处理[种植密度5000株/667m2,施肥配比N∶P2O5∶K2O=1∶0.5∶2(N10kg/667m2)]获得了最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其次为A2B3[种植密度4000株/667m2,施肥配比N∶P2O5∶K2O=1∶0.5∶2(N10kg/667m2)];产量、效益最低的处理是A1B2;合理的施肥配比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施肥方式和施氮量对川西平原机插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的影响,本研究以‘天优华占’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因素为2种施肥方式(人工撒施和机械侧深施);副区因素为2种施氮量(180 kg/hm2和144 kg/hm2,分别记为N180和N144)。分析各处理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机械侧深施肥能够显著提高川西平原单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与人工撒施处理相比,机械侧深施处理有效穗、每穗粒数、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增加0.39%、6.60%、4.97%、4.79%和18.54%。侧深施肥条件下,N180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数和籽粒产量显著高于N144处理。180 kg/hm2氮肥撒施处理的产量比144 kg/hm2氮肥机械侧深施处理增加2.87%。可见,机械侧深施技术既能降低施肥成本,又能稳产,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氮肥与密度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黄淮地区适宜种植的水稻品种新稻10号为试验材料,于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氮肥水平下增施氮肥,水稻产量呈降低趋势,高氮肥处理平均比低氮肥处理低2.93%,差异达显著水平;两种栽插密度间比较,低密度处理高于高密度处理,但同一氮肥不同密度间的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说明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较密度影响效应大。  相似文献   

10.
密度与施肥对玉米新品种黔804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对玉米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的种植密度、肥料种类及其用量等可控栽培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种植密度>氮肥用量>磷肥用量>钾肥用量.探讨了玉米新品种黔804获得高产的最佳密度及施肥配比.  相似文献   

11.
摘要:玉米品种漯玉336在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等行距种植模式下,测定其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方式下穗部性状、产量结果、投入成本、收益对比,调研农技人员和种粮大户对不同模式的意见反馈。结果表明:肥料利用率最高,产量突出的模式是“种植密度5000株/亩 分期施肥”;收益最大化种植模式是“种植密度5000株/亩 ‘一炮轰’施肥”;农机人员及种粮大户更倾向于种肥同施模式下的最佳密度,其次才是‘一炮轰’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对三角叶薯蓣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对三角叶薯蓣产量的影响,为三角叶薯蓣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采用种植密度、有机厩肥、氮肥、磷肥、钾肥5个可控栽培因子4水平正交试验设计,16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12 m2。试验结果表明:16个试验处理的产量折合在6241.67~26416.67 kg/hm2之间,种植密度、钾肥用量、底肥用量、氮肥用量4个试验因子F值达到极显著水平,磷肥用量F值达显著水平,不同试验处理对三角叶薯蓣产量影响显著。种植密度15万株/hm2,施用底肥45000 kg/hm2,氮肥375 kg/hm2,磷肥750 kg/hm2,钾肥480 kg/hm2为该试验设计的最优试验组合。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施肥配比能有效提高三角叶薯蓣的产量;种植密度、钾肥用量、底肥用量、氮肥用量是影响三角叶薯蓣产量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设置4种氮肥施肥方式,研究了2种种植密度下氮肥后移对周麦26号群体动态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下的群体动态、产量性状存在差异。群体动态调查表明一次性底施的群体数量均大于分次施肥的群体数量,在小麦拔节期(最高分蘖)差异达到最大,低密度和高密度趋势一致。低密度最高群体差异幅度为110.4万~392.8万/hm~2、高密度最高群体差异幅度为132.3万~590.5万/hm~2。产量性状调查结果表明底追比为3∶7时2种密度的产量均最高,分别较对照增加20.3%和21.9%,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表现在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低密度和高密度底追比为3∶7处理的穗粒数分别较对照增加11.5%和13.9%,千粒重分别较对照增加6.57%和6.63%。  相似文献   

14.
《棉花学报》2021,33(4)
【目的】研究长江流域棉区麦棉两熟种植制度下,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产量、种植效益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棉花高产高效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设计,研究麦后棉花不同种植方式(育苗移栽和直播)、品种(中熟和早熟)和氮肥运筹(不施氮和适宜氮肥运筹)对其生育进程、生物量累积与分配、产量、种植效益与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与育苗移栽方式相比,直播棉花生育进程快,尤其苗期缩短10~17 d;直播棉花生育中后期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较高,且经济系数均以早熟品种较高。适宜氮肥运筹下,直播早熟品种与移栽中熟品种霜前皮棉产量均较高,且两者间差异不显著。适宜氮肥运筹下,移栽棉花的籽棉产值是直播方式的1.0~1.2倍,总成本是直播方式的1.8~2.0倍,收益仅为直播方式的23.0%~43.1%。氮素效率的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对农学利用率和氮素表观利用率的影响大于品种和氮肥运筹,直播方式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和表观利用率分别比移栽方式提高40.0%和76.4%(2017年);品种对氮素生产效率的影响大于种植方式与氮肥运筹,早熟品种的氮素生产效率比中熟品种提高45.3%(2017年)。【结论】长江流域棉区,适宜氮肥运筹下早熟品种麦后直播有利于实现棉花高产稳产、生产总成本低而效益高;其氮素农学利用率、表观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均较高,是该棉区麦后棉高产高效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盐碱化土壤上不同因素对饲用燕麦鲜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摘要:在盐碱化土壤上利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方法,测试不同种植密度(B)、不同底肥量(C)和不同追肥量(D)对3个饲用燕麦(Avena Sativa L.)品种(A),白燕2号(Baiyan 2)、白燕6号(Baiyan 6)和白燕7号(Baiyan 7)鲜草产量的不同影响效果,并对鲜草产量进行差异显著性鉴定。结果表明,密度对燕麦鲜草产量影响显著,且不同密度之间差异极显著;其它3个因素对产量影响不显著,各因子对燕麦鲜草产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种植密度>品种>底肥量>追肥量。在供试条件下,适宜的品种为白燕6号,播种量为150kg/hm2,施用复合底肥375kg/ hm2,刈割后追尿素肥75kg/ hm2,采取这种种植方式可以达到燕麦鲜草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获得高产是棉花育种家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棉花产量因子较多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以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慈抗杂3号为实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A)、氮肥施用量(B)及打顶时间(C)三因素对棉花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通过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实验设计,考察7个性状指标:小区籽棉产量(SY)、50铃籽棉重(50SCW),50铃皮棉重(50LW),衣份(LP),单株铃数(BN),单株节数(NN)和株高(PH),对所获数据分别用直观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两种方法分析,以期确定打顶时间、种植密度及氮肥施用量三因素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的主次关系及最优组合。结果表明,(1)氮肥施用量对SY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种植密度,最后是打顶时间,即BAC;获得高产的最优因素组合为氮肥施用37.5 kg/667m~2,种植密度1 400株/667 m~2,打顶时间比正常延迟10 d;(2)产量构成因素不同,对应最优因素组合亦不同,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亦不同。对于50SCW,BCA;对于50LW,BAC;对于LP,ABC;对于BN,ABC;对于NN,BAC;对于PH,BCA。(3)SY、50SCW、50LW、BN、NN和PH性状表现与氮肥施用量正相关;BN和NN性状表现与种植密度负相关;SY、NN、PH和BN性状表现和打顶时间正相关。本研究所获结果不仅为指导棉花高产种植提供参考材料,同时对长江流域棉区及相似生态棉区提高棉花经济收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密度和施肥方式对定向槽浅生栽培紫山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讨种植密度和施肥方式对紫山药产量的影响,提高紫山药定向槽浅生栽培的生产技术水平,采用大田试验,以紫色山药品种‘紫玉淮山’为试验品种,设置0.25 m×1.4 m、0.3 m×1.4 m、0.35 m×1.4 m和0.4 m×1.4 m 4 个不同的种植密度水平及常规化肥、缓控释肥2 种施肥方式,比较分析紫山药产量。种植密度处理表明,定向槽浅生栽培条件下,紫山药单株平均产量随着株距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种植密度为0.4 m×1.4 m的处理单株平均产量最高;而单位面积产量则与之相反,种植密度为0.25 m×1.4 m时产量最高。施肥方式处理表明,通过种植前一次性施入缓控释肥能够比分3 次施入常规化肥获得更高产量,其中在密度0.25 m×1.4 m的小区,施缓控释肥比施常规化肥平均增产0.17 kg/株,理论产量增加3779.1 kg/hm2。因此,定向槽浅生栽培方式下,0.25 m×1.4 m的种植密度+缓控释肥有利于紫山药高产、高效种植。  相似文献   

18.
种植密度对渭北旱作区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渭北旱作区主栽小麦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设置梯度种植密度试验,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铜麦6号’‘长航一号’2个小麦品种的生育时期、群体性状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表现,结果显示:种植密度对小麦生育时期无明显影响;随种植密度增加,小麦成穗率先增后降,330×104株/hm2时成穗率最高;4个种植密度对小麦穗数影响明显,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铜麦6号’在种植密度为330×104株/hm2时产量最高,达4389.50 kg/hm2,‘长航一号’在种植密度为390×104株/hm2时产量最高,达4531.20 kg/hm2,但270×104~390×104株/hm2种植密度下,各小麦品种间产量均没有达到显著差异(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结合生育时期、成穗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表现,揭示330×104株/hm2是2个小麦品种在渭北旱作区最适宜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9.
降雨偏少且季节分布不均,施肥偏多且方式不合理,缺少有效的保水栽培措施是西北旱地小麦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在陕西渭北旱塬进行田间试验,比较了氮肥追施和总量减少、覆膜、增加种植密度措施较传统施肥和农民习惯施肥种植模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与农户习惯施肥相比,传统施肥不能持续增加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而减氮追肥、减氮垄覆和减氮垄覆增密处理的增产效果明显,同时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但减氮垄覆或增加种植密度却使籽粒含氮量降低,主要原因是进入开花期后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减少,氮素供应不足所致。综合分析,减氮垄覆增产增效更明显,小麦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生理利用率在第1年分别提高38.6%、49.6%和35.1%,在第2年分别提高7.6%、16.3%和25.7%,说明控氮与覆膜结合是实现旱地冬小麦增产的重要措施,但需注意生长后期土壤氮素供应,在增产的同时保证小麦品质。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免耕冬水田条件下简化施肥对不同杂交稻品种头季、再生季以及两季产量的影响,以及筛选出两季高产品种应用于生产。2016—2017年,以18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在免耕冬水田施纯氮120 kg/hm2条件下,设置简化施肥(一次基施N)和常规施肥(基肥:蘖肥:穗肥=5:3:2比例平衡施N)2种氮肥管理方式,研究其对中稻-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氮肥管理方式对头季产量、再生季产量和两季总产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简化施肥处理的头季稻产量、再生季产量和两季总产分别为9.46 t/hm2、1.50 t/hm2和10.96 t/hm2,较常规施肥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1.40%,-6.77%和0.20%。18个品种间头季产量、再生季产量和两季总产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18个品种头季、再生季和两季总产的产量变幅分别为8.70~10.19 t/hm2,0.59~2.29 t/hm2和10.21~11.57 t/hm2。头季产量和再生季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61)。两季总产与头季有效穗、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再生季有效穗偏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并建立回归方程。因此,采用一次基施的简化施肥方式是免耕冬水田水稻实现高产、省工的有效途径,选择穗粒兼顾型品种有利于实现中稻/再生稻两季高产,并筛选出两季高产和高氮肥偏生产力品种‘旌优727’、‘旌3优177’、‘内6优103’和‘内6优107’,可在试验所在生态区中稻-再生稻种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