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广州白云山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8月和2018年1月对广州白云山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收集土壤动物13 804头,隶属4纲25目。其中优势类群为真螨目Acariformes和弹尾目Collembola,常见类群为寄螨目Parasiformes、缨翅目Thysan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和膜翅目Hymenoptera,其余类群为稀有类群。调查发现白云山大中型土壤动物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存在差异性;其垂直分布有明显的差异性,个体数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急剧减少。调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城市环境对大中型土壤动物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保定市不同绿地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5~10月对保定市4种城市绿地生境中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获到土壤动物1462只,隶属2门8纲14目。其中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弹尾目和膜翅目,常见类群为颤蚓目、蜘蛛目、双尾目和鞘翅目幼虫,其余类群为稀有类群。4种绿地类型的土壤动物种类组成极为相似。从单位面积土壤动物数量看,表现为苗圃绿地〉公园绿地〉道路绿地〉防护绿地。从土壤动物群落数量的垂直分布来看,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而递减,0~5 cm土壤层数量最大,有明显的表聚现象。土壤动物的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与优势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赵世魁  刘贤谦 《林业科学》2007,43(6):105-110
2005年6-10月对关帝山华北落叶松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动物进行分层取样、分离,共获动物33 388头,隶属3门7纲21目57类.弹尾目、蜱螨目为优势类群,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为常见类群.通过10块样地调查对比得出:天然林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多于人工林,多样性高于相应的人工林;随海拔的升高,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和个体数量具有降低的趋势;随海拔的升高,凋落物层中动物个体数量所占的比率越来越高,其他各层中的比率却在降低,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8月份的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最高,多样性也最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手拣法对果园土壤动物进行分离提取,旨在了解果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与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动物自身的生长生理特点和自然环境条件决定了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的季节差异。单向蚓目、膜翅目两类的数目最高,是果园土壤动物群落的优势种群;蜘蛛目、鞘翅目、半翅目、鳞翅目、双尾目5类次之;它们的个体密度呈现出波动的形式,5月、6月呈现上升的趋势,7月达到了个体密度最大值,9月、10月又呈现下降的趋势。这种波动形式的变化充分说明了季节的变化对果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城市不同绿地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2015年9月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中温带地区绥化市北林区4种不同绿地系统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2 164头,共26类,隶属于2门4纲11目;土壤动物总个体数在学校绿地系统中最多(676头)、公园绿地中最少(422头),类群数表现为公园绿地中最多(21类)、居住区绿地中最少(13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个体数量在不同绿地系统间无显著差异(F=0.953,P=0.446),类群数在不同绿地系统间差异显著(F=5.192,P=0.016);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绿地系统之间群落特征指数差异不明显;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绿地系统间以中等相似为主,同一绿地系统内不同样地的相似性指数偏高;对个体数和类群数分层分析结果表明,各样地中型土壤动物均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选择云南石林喀斯特景区地带性植被(原始林)及受人为干扰形成的次生林、灌丛、草地、云南松林5种生境,进行雨季、旱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密度、生物量及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大型土壤动物种类、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与干扰状态具有明显关系。景区内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腹足纲、倍足纲、膜翅目和正蚓目,而正蚓目仅在原始林和次生林中出现,且数量较多,为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指示物种;无论旱季或雨季,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均以原始林最高,而受人为干扰最重的灌丛和草地则最低;该区大型土壤动物的分布有明显的表聚现象;5种生境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均较低,而受人为保护的次生林与原始林土壤动物类群的相似性最高。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土壤动物群落对桢楠(Phoebe zhennan)人工林边缘效应的响应,选择58年生的桢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手捡法和干湿生漏斗分离法对桢楠人工林林地中心及林地边缘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887只,隶属于3门9纲12目23科。调查结果显示:各样地土壤动物个体数排序为:林地边缘(5.37×10^4)>林地中心(2.69×10^4);类群数排序为:林地边缘(21)>林地中心(17),土壤动物群落具有明显的表聚性;林地边缘的密度类群指数(DG)显著高于林地中心,样地间林地边缘与林地中心的丰富度指数(D)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各样地间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C)、均匀度指数(J)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林地边缘效应导致林缘土壤动物的密度、类群数和多样性特征等方面明显高于林地中心。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查明地震次生灾害对土壤动物的影响,2008年11月在四川彭州银厂沟内分别选取泥石流、滑坡2个次生灾害区样地和2个柳杉林对照样地,对4个样地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个次生灾害区均未发现大型土壤动物,对照区共有大型土壤动物196只,隶属3门7纲17目36类(科),平均密度为65.34个·m-2;次生灾害区共调查到中小型土壤动物232只,隶属3门4纲6目26类(科),平均密度为3 222.22个·m-2;对照区共有中小型土壤动物2 747只,隶属3门7纲9目64类(科),平均密度38 152.78个·m-2;次生灾害区中小型土壤动的类群数、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均显著低于对照区(P<0.01),均匀度指数E显著高于对照区(P<0.01);群落多样性的变化主要是因部分稀有类群的消失和群落密度的下降;与对照区相比,次生灾害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湿生性种类的个体百分比下降,旱生及中生性种类的个体百分比增加;次生灾害区与对照区间的群落相似性低于2组样地内部不同样地间的相似性.地震次生灾害对土壤动物,尤其是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有强烈的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土丘陵区林-草景观边界土壤表层大型动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黄土高原丘陵区刺槐林-草地复合系统景观边界上3种景观位置的土壤表层大型动物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复合系统共有大型土壤动物16类,隶属于3门6纲;林缘处是土壤表层大型动物多样性最高的地方,这里土壤动物群落较复杂,类群数较多,分布均匀;草地是土壤表层大型动物多样性最低的地方,这里土壤动物群落较单一,土壤动物类群数偏少,个体数偏多,分布的均匀性较差,优势类群表现突出;林地的土壤表层大型动物多样性介于二者之间。林缘与林地内土壤动物的分布特征相似性较大,林缘与草地内土壤动物的分布特征相似性较小。  相似文献   

10.
2002年4月~2002年10月,采用凋落袋法(5、1、1/300 mm)对北京九龙山栎树(Quercus liaotungensis)纯林和混交林(辽东栎∶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2∶ 1)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在两种林型98只分解袋中,共采集到土壤动物3 564只,隶属3门10纲19目,其中膜翅目(Hymenoptera)、啮虫目(Psocoptera)、双翅目(Diptera)、弹尾目(Collembola)和蜱螨目(Acariformes)为优势类群.土壤动物以杂食性为主.混交林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均大于栎树纯林,而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类群数均低于栎树纯林,两种林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在α=0.05差异不显著.3种凋落物袋中,栎树纯林土壤动物总类群数和个体总数均为1 mm>5 mm>1/300 mm;混交林土壤动物个体数1 mm>5 mm>1/300 mm,类群数则5 mm>1 mm>1/300 mm,并在8或9月达最大值.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随时间推移呈增长趋势,土壤动物群落异质性较高.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与凋落物分解残存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rs<0.786, p>0.05).蜱螨目在栎树纯林凋落物中集聚的时间最长,啮虫目集聚的时间最短,分别为10.33和8.53个月;膜翅目在栎树混交林凋落物中集聚的时间最长,双翅目集聚的时间最短,分别为9.95和8.13个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与白桦的不同混交经营模式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群的影响,为落叶松人工林混交经营及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冀北山地落叶松人工纯林(CK)及其与白桦的幼龄同龄株间混交林(M_1)和异龄带状混交林(M_2)为对象,于2013年5,7,9月用手拣法和Tullgren漏斗分离法调查土壤动物群落,并依据食性将其划分为腐食性、肉食性、植食性与杂食性4个功能群;分析2种混交模式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功能群组成的影响差异。【结果】共获得土壤动物70类49 106头,其中大型土壤动物50类2 802头,蚁科、象甲科幼虫和长角亚目幼虫为优势类群;中小型土壤动物33类46 304头,蜱螨目与弹尾目占绝对优势。混交经营6年后,M_2对土壤动物群落影响显著,其中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与平均密度均显著高于CK(P0.05),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显著高于M_1(P0.05);混交改造模式、时间和土层对土壤动物类群数的影响显著(P0.05),对平均密度的影响较小。混交经营后,土壤动物群落的各多样性指数提高,其中M1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性指数(J)均显著高于CK(P0.05);密度-类群指数(DG)在不同混交模式间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腐食性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在4个功能群中所占比例最高;M_2内的腐食性、肉食性与植食性土壤动物类群数均显著高于CK(P0.05)。冗余度分析(RDA)显示,凋落物层土壤动物分布受凋落物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P=0.048);土壤层土壤动物分布则受土壤有机碳含量(P=0.006)、全氮含量(P=0.02)和土壤密度(P=0.044)影响显著。【结论】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与白桦混交经营后,通过改变凋落物的组成、数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可改善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多样性,6年的短期异龄混交改造使林内土壤动物显示出较高的多样性水平。  相似文献   

12.
2005年6至10月对关帝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动物进行了分层取样、分离。共获动物i0282头,隶属4门8纲18目44类。隐翅甲(Staphylinidae)占总捕获量的比例最大,为16.2%,为优势类群;常见类群的数目占总类群数目的54%多,常见类群的个体数量占了总捕获量的77.2%;在关帝山油松天然林和人工林中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数目相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非常接近;只是天然林的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略高于人工林的,优势度指数却小于人工林的。关帝山油松林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从6月到8月是逐渐升高的,8月达到最高,随后又下降。在天然林中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在各个月份中高于相应的人工林。  相似文献   

13.
江西大岗山杉木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动态及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获得更接近自然状态下森林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于2002年1月至12月,采用凋落袋法(网孔5、1、1/300 mm)对江西大岗山杉木纯林和混交林(杉木2:鹅掌楸1)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及其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在168只凋落袋中,共采集到土壤动物4 321只,隶属3门11纲30目,其中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有膜翅目、后孔寡毛目、鞘翅目和双翅目;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有弹尾目和蜱螨目.凋落层的土壤动物以杂食性、植食性和捕食性为主.土壤动物数量在两种林型的1-3月份数量均呈递增趋势,土壤动物类群在杉木纯林1-5月份以及杉木混交林4-7月份呈递增趋势,两种林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在α=0.05差别不显著,其个体数和类群数大小均为杉木混交林>杉木纯林.在三种类型凋落袋中,土壤动物总类群数和个体总数均为网孔1>5>1/300.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随时间推移,基本呈递增的趋势;优势度在纯林中呈递减的趋势.两种林型森林凋落物土壤动物群落异质性较高.后孔寡毛目在杉木混交林凋落物中集聚的时间最长,鞘翅目集聚的时间最短,分别为8.42和6.45个月;膜翅目在杉木纯林凋落物中集聚的时间最长,弹尾目集聚的时间最短,分别为9.90和7.91个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研究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间伐和混交改造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为实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质量精准提升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塞罕坝机械林场未经营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CK)、抚育间伐后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TH)和引入阔叶树的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M)为对象,于2014年5—9月,利用手拣法调查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研究不同经营措施林分内土壤动物的结构组成、空间分布、多样性和功能群组成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55类1 405头,隶属2门4纲12目,优势类群为正蚓目、叶甲科幼虫、象甲科幼虫。总体上,经间伐和混交改造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内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显著高于未经营的对照林分(P005),TH内土壤动物密度亦显著高于CK(P005)。不同经营措施林分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均表现为沿土壤剖面位置上升逐渐增加的趋势,且M和TH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类群数及0~10 cm土层土壤动物密度显著高于CK(P005)。间伐和混交改造后,土壤动物群落各多样性指数均有提高,其中M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显著高于CK(P005)。各功能群中,植食性土壤动物所占比例(4719%)最高,其次为腐食性土壤动物(3331%);捕食性(19类)和植食性(18类)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居多;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经营措施、土层和时间均对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群组成和结构影响显著(P005),其中间伐和混交改造均可显著提高植食性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冗余度分析(RDA)显示,凋落物全碳含量(P=003)和C/N(P=008)对凋落物层大型土壤动物分布影响显著;而土壤含水量(P=0008)、pH(P=0012)和土壤密度(P=0062)对土壤层大型土壤动物分布影响显著。【结论】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经间伐和混交改造后,林分结构和微环境的改善可提高大型土壤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多样性水平,尤其是部分功能群种类增加可能更有利于凋落物早期的粉碎和分解。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土壤动物在紫色土壤改良和发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衡阳地区紫色土壤7种生境中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探讨了7种生境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并进行了多样性、均匀性及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土壤动物2994只,隶属于4门8纲30目,其中优势类群2类,常见类群12类.  相似文献   

16.
2006~2007年,对济南市龙洞地区进行了土壤动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在调查地区4个样地共获得各类土壤动物样本5178头,隶属于4门8纲,共16个类群。通过分析该地区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多样性及水平分布和季节动态特点,结果表明:蜱螨目、弹尾目、线虫纲属于该地区的优势类群;倍足纲为常见类群;鳞翅目、鞘翅目、双尾目等12个类群为稀有类群。不同样地中土壤动物的种类和个体数量都有一定的差异,地温和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影响较大。同时也对各样地的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C和均匀度指数E进行了分析。各样地群落间相似性系数在0.44~0.79之间。  相似文献   

17.
安哲 《河北林果研究》2008,23(2):150-152
2006年6~7月对清西陵不同林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获得了土壤动物1461个,隶属8个纲18类(目).其中,其中,山杨林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和蜱螨目,针阔混交林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和双翅目,油松林优势类群为弹尾目、蜱螨目、小杆目和鞘翅目.物种数与个体数变化规律表现为山杨林>针阔混交林>油松林,H'和E的变化规律表现为针阔混交林>油松林>山杨林.  相似文献   

18.
冰雪灾害后的粤北森林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冰雪灾害后粤北地区的森林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群和生态特性进行初步调查,将研究区的大型土壤动物划分为腐食性、植食性和捕食性动物3个功能类群,其中腐食性动物的生物量占比例最大,而植食性动物的数量占优势,捕食性动物两者所占比例较小.土壤动物生物量最大的类群以寡毛纲蚯蚓为主,各样地土壤动物在土层中的垂直分布表现出明显表聚性特点,3个样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DG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中亚热带针阔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多样性指数(H)排序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均匀度指数(E)为常绿与落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针阔混交林;Simpson优势度指数(C)由高到低依次为常绿与落叶混交林>中亚热带针阔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采样深度对大型土壤动物生态指数和功能类群的影响均为显著(P<0.01).凋落物现存量与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生物量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9.
调查竹林间动物群落的组成与动态分布是分析竹林间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贵州赤水和乐山沐川两地竹林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差异很大[1],为研究土壤中的重金属是否会对竹林昆虫的种群密度造成影响,本研究通过对四川省乐山市大楠镇,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2种常见竹种(慈竹,麻竹)进行了系统的统计调查,结果表明:沐川大楠镇慈竹动物群落隶属于4纲、16目、68科、103种;麻竹动物群落隶属于6纲、18目、70科、100种;赤水大同镇慈竹动物群落隶属于5纲、19目、70科、121种;麻竹动物群落隶属于5纲、18目、71科、106种。沐川慈竹、沐川麻竹、赤水慈竹、赤水麻竹分别有77.67%,77.00%,80.99%和78.30%的物种为稀有种或偶见种。沐川慈竹类群以蜘蛛目、直翅目、双翅目和半翅目为主,沐川麻竹类群以蜘蛛目、直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为主,赤水慈竹类群以蜘蛛目、直翅目、鞘翅目和半翅目为主,赤水麻竹类群以直翅目、蜘蛛目、鞘翅目和半翅目为主。4种类群植物性集团的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均最高,赤水慈竹和赤水麻竹在群落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上都比沐川慈竹和沐川麻竹高,赤水两类竹子的优势集中度比沐川两类竹子低。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不同坡向和坡度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6年夏季在上海辰山植物园东南西北四个坡向以及7度和22度两类坡度结缕草草坪的坡上、坡中、坡底三个坡位进行了采样,对其中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土壤动物个体数为南坡(30.11%)西坡(26.96%)北坡(21.65%)东坡(21.28%)。不同坡向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坡顶各多样性指数相对坡中和坡底较小,坡中和坡底差别不大。7度坡底显著低于坡顶,22度坡个体数为坡顶坡底坡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坡向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间接影响,较大坡度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