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了了解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 hemionus)冬季食物组成和食物的营养质量,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取食的植物种类进行了野外调查,通过粪便显微组织学方法分析了蒙古野驴的冬季食性,并测定了其采食植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蒙古野驴共取食13科26种植物,其中,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红沙(Reaumuria soongorica)、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为蒙古野驴冬季主要取食的植物,其取食量分别占总取食量的24.44%、15.31%、9.48%、9.41%;禾本科植物是蒙古野驴冬季的主要食物,占取食植物的54.74%;其次为藜科(14.96%),柽柳科(9.48%),豆科(5.43%),蔷薇科(2.17%),鸢尾科(1.57%)。蒙古野驴冬季取食的关键因子是能量高、适口性好,植物分布的丰富度是取食的决定因子。蒙古野驴冬季取食选择性低,因而对该地区生存环境高度适应。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柞树有辽东柞、蒙古柞、槲柞、尖柞四个品种,以辽东柞、蒙古柞为主,槲柞、尖柞次之,这些柞树品种均适宜饲养柞蚕。采集柞树种子要以辽东柞和蒙古柞为主。1.采集柞树种子成熟期在9~10月,成熟种子种皮由绿变为浅黄色,果实与壳斗分离。一经成熟就要抓紧采集,否则容易遭象鼻虫寄生为害。可树上采收和地面收集,避免挤坏橡实的外壳。  相似文献   

3.
完达山林区马鹿的冬季食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3~2004年在黑龙江省完达山林区,根据野外啃食痕迹调查,对马鹿冬季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榆、紫椴、榛、暴马丁香、杨、黄檗是马鹿主要的冬季食物(44.31%、10.07%、7.60%、7.17%、6.56%、6.38%),组成马鹿冬季大宗食物。马鹿对榆、核桃楸、龙牙楤木、紫椴、毛接骨木、黄檗、水曲柳、狗枣猕猴桃、柳、托盘、疣枝卫矛表现出正选择。杨、榛和暴马丁香虽然是马鹿的主要食物,但相对于它们较高的可获得性而言,马鹿对它们表现出负选择。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建立紫椴组织培养快速繁育体系,以紫椴种子为材料,探讨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及配比对紫椴组培快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殖培养基以1/2MS培养基最适宜,添加0.05 mg/L 6-BA和0.03 mg/L IBA后,增殖系数可达13.5;MS培养基最适宜做壮苗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最佳壮苗培养基为MS+0....  相似文献   

5.
对山东省5个地区的62份紫椴单株进行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结果表明:9对引物共产生1370条多态带,多态带比例为99.70%,平均Nei’s基因多样度和平均香农信息指数分别为0.2132、0.3405,供试材料遗传多样性较高,共产生182条特异性条带,据此可将82.3%的紫椴单株辨别出来,表明AFLP在分子水平上具有鉴别紫椴单株的潜力;单株间相似系数为0.3911-0.7953,平均值为0.5761,在相似性系数为0.60处,可将62个单株分成12组,分组情况与来源没有严格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现场踏查和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多次对江苏野生苔草属( Carex)植物资源实地调查以达到对植物资源和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结果表明:共记录到江苏省野生苔草属植物资源45种,占全国苔草属植物种数的9%;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的苔草属植物最多,占物种总数的68.89%,这与苔草属植物的生境密切相关;苔草属植物主要集中分布在低海拔段,相邻海拔段苔草属植物相似性系数较高;主要苔草属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和均匀度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变化呈正相关,和优势度指数变化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椴树嫁接成活率和接穗利用率,笔者以种源地不同的椴树属7个不同树种(糠椴、紫椴、欧椴、欧椴大叶椴、欧洲小叶椴、银毛椴、小叶椴)的1年生枝条为材料,以2年生紫椴实生苗为砧木,采用劈接、芽接2种嫁接方法,对椴树属植物的嫁接繁育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树种不同,与砧木的亲和力也不同,导致各树种嫁接成活率差异显著,其中欧洲大叶椴、欧洲小叶椴、小叶椴、紫椴、糠椴、银毛椴、欧椴的嫁接成活率分别为63.30%、75.75%、81.25%、62.10%、62.11%、62.50%、65.80%。2种嫁接方法成活率也各不相同,芽接成活率在50.00%以上,劈接成活率因接穗不同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光照和土壤中磷对苔草属植物胡萝卜状根形成及分布格局的影响,2006年夏季在加拿大麦吉尔人工气候室内,对北美苔草属植物进行了不同光照强度和磷浓度组合的处理,以诱导苔草属植物胡萝卜状根的形成。结果发现:(1)苔草属植物的胡萝卜状根主要在低磷条件下形成,其中54%的植株在低磷条件下形成胡萝b状根,而高磷条件下只有4%的植株形成;(2)在相同的光照和磷处理条件下,处理时间对苔草属植物胡萝b状根的形成无显著影响;(3)遮荫影响苔草属植物胡萝b状根的形成,其中在“低磷+全光照”条件下形成胡萝b状根的植株占处理植株总数的52%,而在“低磷+遮荫”条件下形成胡萝卜状根的植株只占22%;(4)在苔草属植物中,胡萝卜状根只发生在苔草亚属(Subgen.CaYex)植物中,其中23组81种苔草亚属中78%的种类形成胡萝卜状根,而在二柱苔草亚属(Subgen.Vignea)植物中,5组9种苔草植物均无胡萝卜状根形成。可见,胡萝卜状根的形成不仅受环境因素(养分、光照)的影响,而且还与其系统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北京山区紫椴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状况.[方法]在北京火焰山设置有代表性的紫椴样方(20mX20m)9个,采用区系分析、生活型谱分析、物种多样性等方法对其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火焰山样地维管束植物共计29科38属46种,植物属区系主要以北温带(62.2%)占优势,表现出典型的温带区系特征.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占54.4%),其次是地面芽植物(21.7%),反映了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特点.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为乔木层小于灌木层和草本层.紫椴种群中树阶段个体占全部的58.4%,而幼树仅占0.4%.[结论]北京火焰山紫椴群落林下紫椴幼苗天然更新极弱,但群落内具有相对较高的珍稀野生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需加强对紫椴群落幼苗抚育和珍稀植物物种的保护管理.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东部完达山、张广财岭地区,天然次生林的面积几占该区有林地总面积的80%左右,其中以蒙古柞为优势的林分和以山杨为优势的林分,占比例最大,约为次生林总面积的60%强。因此及时地研究和正确地确定蒙古柞林和山杨林的成熟期及主伐年令,对加强东部地区次生林的经营管理工作,提高森林的生产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们根据近年来在完达山,张广财岭地区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其中蒙古柞林的标准地41块,山杨林的标准地39块,仅就该地区的蒙古柞林和山杨林的数量成熟,工艺  相似文献   

11.
测定比较了刺楸及东北地区几种主要广布树种(色木械、千金榆、紫椴、蒙古栎、加杨)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主要抗性生理指标(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并采用坐标综合评定方法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显示:刺楸的抗旱性弱于东北地区其他几种广布树种,从强到弱的顺序为色木槭〉千金榆〉蒙古栎〉加杨〉紫椴〉刺楸,对水分条件要求较高是限制刺楸在东北地区分布与传播的主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陆地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碳中和背景下,如何持续增加森林碳库储量以及提高森林碳汇功能,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合理的树种配置是提升森林质量和碳汇能力的基础。  方法  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固定样地连续15年(2004—2019年)4次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主要树种对地上生物量碳库储量贡献,比较不同树种固碳速率差异及在时间上的相关性。  结果  (1)2019年阔叶红松林地上生物量为(282.5 ± 102.8) Mg/hm2,过去15年间年均净固碳速率约为1.0 Mg/hm2,在3个监测周期(2004—2009年、2009—2014年和2014—2019年)内的固碳速率分别为1.54、0.73和0.76 Mg/(hm2·a);(2)样地内地上生物量最高的7个树种(紫椴、红松、蒙古栎、水曲柳、春榆、色木槭和大青杨)累计贡献量占整个群落总地上生物量的96.2%,其中紫椴、水曲柳和蒙古栎3个树种贡献了73.6%;(3)紫椴、水曲柳、蒙古栎、红松和春榆5个树种种群数量持续下降,而其平均胸径和地上生物量均呈现增加趋势,表明其大径级个体的固碳作用持续增强;(4)主要树种固碳速率存在明显差异(?0.97% ~ 0.77%),其中具有复叶结构的水曲柳是地上生物量积累速率最快的树种,年均增速约为0.77%,其后依次是紫椴(0.60%)、春榆(0.54%)、蒙古栎(0.38%)、红松(0.09%)、色木槭(?0.46%)和大青杨(?0.97%);(5)7个种群在3个监测周期内表现出不同的增长动态,其中紫椴和色木槭、蒙古栎和红松、水曲柳和春榆之间表现出较高的正向波动关系,大青杨和春榆呈负向关系。因此,固碳速率在树种间存在时间上的异步性。  结论  该研究揭示的典型温带树种固碳规律、树种间固碳速率在时间上的异步性特点可为本地区植树造林实践中树种选择及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东北温带次生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BKFP林窗模型研究次生落叶阔叶混交林在气候变化和CO2倍增后的情景下得出:林分由白桦过渡白桦,山杨组成。在气候变化后,树种密度有所增加。水曲柳、红松、蒙古栎、紫椴叶面积指数增加,色木、白桦、山杨叶面积指数减少。春榆在50a气候变化时叶面积指数增加,但在100a时气候变化却使叶面积指数减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长白山杨桦次生林群落结构和种群的调查,分析了各树种重要值及种间联结性,确定了培育的目标林种.结果表明:杨桦次生林的物种组成丰富,优势树种明显,白桦和蒙古栎在杨桦林中占有绝对优势;红松与白桦、蒙古栎、色木槭、山槐、山梨和紫椴表现为正联结关系,红松与暴马丁香、黄榆、假色槭、毛山楂、山杨和水曲柳表现为负联结关系;主要培育目标林种是紫椴和山槐,应适当间伐暴马丁香、假色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小兴安岭地区阔叶次生林内红松与常见阔叶树种的地下资源生态位分离与重叠,以期为恢复次生林合理选择树种及东北次生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方法  对次生林内红松与白桦、山杨、蒙古栎、水曲柳和紫椴等阔叶树种的地下营养空间生态位、吸收土壤水分的季节生态位和数量生态位、吸收土壤养分的季节生态位和数量生态位以及吸收养分形态生态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结果  红松与阔叶树种在地下营养空间生态位、吸收土壤水分的季节生态位、吸收土壤养分的季节生态位和数量生态位、吸收土壤养分形态生态位等均存在分离。具体表现为:(1)阔叶树种吸收根主要集中分布于土壤表层(0 ~ 20 cm),为“浅根性”特征;而红松则相反,其吸收根分布比率在表土较低,在下层土壤空间(30 ~ 60 cm)明显较高,相对为“深根性”趋势。(2)阔叶树种吸收土壤水分一般从5月中开始至9月下旬结束;而红松从4月初开始至10月下旬仍有蒸腾。(3)阔叶树种吸收氮养分大约在5月上旬至9月下旬,吸收期较短,夏季养分吸收高峰较陡且峰期明显;而受阔叶树种庇荫的红松在4—10月的整个生长季中一直较平缓地吸收氮养分,夏季养分吸收高峰较缓且峰期不明显。(4)阔叶树种对N养分的消耗量较大且利用效率较低,属于高耗低效型;而红松对N养分的消耗量则相对较小,利用效率较阔叶树种高10.7% ~ 36.8%,属于低耗高效型。(5)在对N养分化学形态的偏向选择性方面,红松叶硝酸还原酶活性较低;而阔叶树种的叶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其中,白桦、山杨和蒙古栎约是红松的6.0 ~ 6.5倍,水曲柳和紫椴约是红松的2.6倍和2.7倍。(6)红松与白桦、山杨、蒙古栎、水曲柳的地下资源生态位重叠较小,分别为0.502、0.426、0.628、0.374,而紫椴与红松的地下资源生态位重叠高达0.903。  结论  从地下资源生态位看,红松与白桦、山杨、蒙古栎、水曲柳、紫椴均为优化混交组合,且红松与阔叶树种的地下资源生态位分离对其长期共存和混交群落持续稳定高产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乔木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温带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仍处于理论探讨阶段。本文利用单物种-面积关系模型,检验了样地 中21 种木本植物对局域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对邻域多样性格局影响存在差异,在0 ~ 50 m 空间尺度上白桦、水曲柳、长白落叶松、怀槐、鱼鳞松、红松、青杨、山杨、臭松、紫椴、春榆、色木槭、青楷槭和花楷槭 表现为多样性促进种;枫桦和假色槭表现为多样性抑制种;黄檗和蒙古栎在绝大多数空间尺度上表现为中性种;裂 叶榆和糠椴在部分空间尺度上抑制了局域群落多样性。2)在0 ~50 m 空间尺度上,多样性促进种比例明显高于中 性种和抑制种,并且促进种比例随着空间尺度增加而下降,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在所有研究尺度上抑制种和中 性种比例始终维持在20%左右。因此,生物多样性促进种在群落多样性格局组建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研究结果进 一步验证了生态位理论在温带森林群落多样性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中性种所代表的随机过程在群落组建 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天然次生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文章应用生态位理论。对组成东北东部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中10个主要种群(水曲柳、胡桃楸、黄波罗、椴树,山杨,白桦,枫桦,榆,色木械,蒙古栎)进行了生态位结构的初步研究。分别采用三种常见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计测公式。  相似文献   

18.
以松山自然保护区次生林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2007年松山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的17个标准地的调查数据,就其中7种主要乔木(DBH〉14cm)的地上碳储量及其伴随径级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地上碳储量大小排列为蒙古栎(35714.7158kg/hm2)〉油松(30008.8550kg/hm2)〉山杨(24376.7789kg/hm2)〉桦树(17620.6612kg/hm2)〉五角枫(7985.4425kg/hm2)〉椴树(5284.8026kg/hm2)〉核桃楸(3448.3767kg/hm2);②在地上碳储量径阶分布方面,蒙古栎、山杨、油松、桦树区别于其他3种阔叶树,碳储量变化剧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