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明确水稻叶片前平后卷的主要生物学效应,为RL(t)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水稻杂交后代材料中发现一个新的内卷叶突变材料,暂时命名为RL(t),研究了RL(t)与平展叶姊妹系0731-3-1-1B在叶片受光姿态、光合效率及细胞组织结构的差异。[结果]RL(t)较平展叶姊妹保持系三片功能叶明显表现出卷曲度大、挺直度高、叶基角小、披垂角小,相应地,提高了卷叶保持系群体各层尤其上部和中部的透光率;三片功能叶的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剑叶、倒二叶的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平展叶姊妹保持系,从而提高了RL(t)剑叶、倒二叶的光合速率;由于卷叶保持系部分泡状细胞适度萎缩变小,导致叶片内向卷曲。[结论]该研究为内卷叶性状应用于水稻高产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水稻叶片前平后卷的主要生物学效应,为RL(t)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水稻杂交后代材料中发现一个新的内卷叶突变材料,暂时命名为RL(t),研究了RL(t)与平展叶姊妹系0731-3-1-1B在叶片受光姿态、光合效率及细胞组织结构的差异。[结果]RL(t)较平展叶姊妹保持系三片功能叶明显表现出卷曲度大、挺直度高、叶基角小、披垂角小,相应地,提高了卷叶保持系群体各层尤其上部和中部的透光率;三片功能叶的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剑叶、倒二叶的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平展叶姊妹保持系,从而提高了RL(t)剑叶、倒二叶的光合速率;由于卷叶保持系部分泡状细胞适度萎缩变小,导致叶片内向卷曲。[结论]该研究为内卷叶性状应用于水稻高产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生育中后期叶片适度内卷叶和平展叶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水稻适度内卷叶突变体RL(t)杂优组合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①RL(t)杂优组合与平展叶组合生育前期生长叶态相似,均为平展叶且叶基角较大;②RL(t)杂优组合生育中后期叶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平展叶组合,其光合速率较平展叶组合也有所提高,为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奠定了基础;③RL(t)杂优组合在群体中部透光率显著高于平展叶组合,改善了群体中下部叶片受光条件,从而提高了光能利用率:④RL(t)杂优组合在不同密度下产量构成因子自我调控能力显著增强,尤其在高密度下,具有较高的容穗量,并能较好地保持大穗特点。本研究为适度内卷叶应用于水稻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生育中后期叶片适度内卷叶和平展叶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水稻适度内卷叶突变体RL(t)杂优组合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1RL(t)杂优组合与平展叶组合生育前期生长叶态相似,均为平展叶且叶基角较大;2RL(t)杂优组合生育中后期叶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平展叶组合,其光合速率较平展叶组合也有所提高,为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奠定了基础;3RL(t)杂优组合在群体中部透光率显著高于平展叶组合,改善了群体中下部叶片受光条件,从而提高了光能利用率;4RL(t)杂优组合在不同密度下产量构成因子自我调控能力显著增强,尤其在高密度下,具有较高的容穗量,并能较好地保持大穗特点。本研究为适度内卷叶应用于水稻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环境诱导卷叶突变体开展生理学特性分析,并对候选的突变基因开展初步定位,为下一步的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提供研究基础。【方法】用60Coγ射线诱变粳稻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种子,发现了一份叶片在晴朗天的正午时分高度内卷的突变体,命名为rl15(t)(rolled leaf 15)。通过田间种植鉴定,对该突变体进行表型观察及主要农艺性状调查。采用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处理rl15(t)和野生型,以揭示影响突变体叶片卷曲的环境因素。试验设置3个处理温度(24℃、29℃、34℃)和2个相对湿度(RH=60%或95%),在人工气候箱处理抽穗期的rl15(t)和野生型,以处理1.5 h后的剑叶测定叶片卷曲度(RLI)。自清晨6:00时至下午18:00时,每隔2 h用便携式气体交换系统Li-6400测定rl15(t)和野生型剑叶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等指标,同时用WP4露点水势仪测定剑叶的叶片水势,分析并比较突变体和野生型的上述生理表现的异同。将rl15(t)与野生型日本晴杂交,观察F1植株和F2群体的叶片表型,对F2表型分离进行χ2测验,分析突变体的遗传行为。以rl15(t)×珍汕97B的F2群体为材料,利用BSA法对候选基因进行定位。【结果】与野生型亲本日本晴相比,rl15(t)突变体植株变矮、分蘖减少、穗长变短、籽粒变小、生育期延迟;rl15(t)突变体叶片短窄且在阴雨天气或晴天的清晨和黄昏时表现为正常的平展或轻微内卷,但在晴朗天的正午时分表现高度内卷。温度和湿度梯度处理试验表明,rl15(t)突变体叶片卷曲行为受环境诱导,湿度是诱导突变体叶片卷曲的主要因素,高温可促进该表型的表现。rl15(t)突变体剑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等光合参数以及叶片水势在清晨和黄昏同野生型亲本较接近,但在正午时分均显著低于野生型;而rl15(t)突变体剑叶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在清晨、正午时分和黄昏与野生型接近,但在其他时段显著高于野生型。rl15(t)与野生型亲本日本晴的F1表现叶片正常的平展,F2群体中平展叶与卷叶表型株符合3﹕1分离比,表明rl15(t)突变体的卷叶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RL15(t)初步定位于水稻第10染色体长臂端SSR标记RM25302和RM25343之间,与两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8和2.0 cM。【结论】突变体rl15(t)的卷叶表型是受环境诱导的,候选基因定位于SSR标记RM25302和RM25343之间,该区段内未见同类表型基因的报道,推测RL15(t)可能是一个新的卷叶调控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水稻功能叶性状的遗传效应、遗传率和遗传相关性,加深理解水稻功能叶性状的遗传体系。【方法】以绵恢725、成恢047、R150、泰引1号、辐恢838、蜀恢527、R7582、明恢63等重要恢复系和粤泰A、Y58S、双8S、中9A、广占63S等重要不育系及由其配制成的29个F1杂交组合为材料,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水稻功能叶(剑叶、倒2叶)性状(长度、宽度和叶面积)的遗传效应、遗传率和遗传相关性。【结果】水稻功能叶性状同时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控制,剑叶长、剑叶宽、剑叶面积、倒2叶宽和倒2叶面积性状以加性效应控制为主,倒2叶长则以显性效应控制为主。狭义遗传率以倒2叶宽最高,倒2叶面积次之。不育系中,中9A和双8S能增大剑叶面积和剑叶长,且能减小剑叶宽;恢复系中,绵恢725、R7582、成恢047和R150能增大剑叶面积。剑叶长和宽与其他功能叶存在密切的遗传相关性,可通过增加剑叶长和宽达到增大倒2叶长、宽和剑叶面积的目的。【结论】在水稻功能叶育种实践中,应根据功能叶遗传方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选育方法。剑叶长、剑叶宽、倒2叶宽、剑叶面积和倒2叶面积可在常规聚合育种上通过世代综合选择,使加性效应得以稳定遗传;倒2叶长在杂种优势利用上有较大潜力。倒2叶宽和倒2叶面积在早期世代中进行选择效果较好;倒2叶长则以高代选择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研不同叶位叶片对两系超级杂交稻籽粒充实的影响。[方法]以两系超级杂交稻组合两优389为材料,抽穗期进行剪叶处理,研究不同叶位叶片对籽粒充实度的影响。[结果]剪叶会显著降低水稻的结实率和粒重,增加空秕粒率,从而降低籽粒产量。不同部位叶片对两优389籽粒充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剑叶、倒二叶、倒三叶及以下叶片;不同剪叶处理对二次枝梗结实率、空秕粒率的影响均大于一次枝梗。[结论]灌浆结实期确保功能叶不受伤害是实现超级稻高产优质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生长期剪去上部三片功能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中熟粳稻滇超 2号为材料 ,研究抽穗前期剪去茎上部功能叶和剑叶对水稻结实和千粒重的影响 ,而影响较大的是剑叶、其次是倒 2叶、再次是倒 3叶 ,同时剪去茎上部三片叶、对产量的影响约占 5 7% ,即水稻上部三片叶可控制约 75 %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9.
水稻抽穗前期剪去上部三片功能叶对产量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剪去不同水稻品种(组合)上部3片功能叶(或上部3片功能叶组合)对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单株子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各性状的作用大小均为剑叶+倒二叶+倒三叶>剑叶>倒二叶>倒三叶;大部分品种单独剪去上部3片功能叶的作用之和大于同时剪去上部3片功能叶效应值,少数品种与此相反;与前人试验结果比较发现,试验材料在稀植条件下剪去功能叶后,单株子粒重的减少比例比穗重的减少比例更能反映出功能叶对穗部光合产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不同穗型水稻不同叶位功能叶片与灌浆特性、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关系,以半直立大穗型水稻辽粳401和弯穗型优质稻辽粳371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叶位功能叶片[剪剑叶(T1)、剪倒2叶(T2)、剪倒3叶(T3)和不剪叶(对照,CK)]对不同穗型水稻强、弱势粒灌浆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并对籽粒灌浆参数与稻米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剑叶和倒2叶缺失均显著降低辽粳401强、弱势粒和辽粳371弱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不同叶位功能叶片缺失均显著延长了辽粳401的活跃灌浆期,缩短了辽粳371的活跃灌浆期;不同叶位功能叶片缺失均提前了辽粳401的最大灌浆时间,推迟了辽粳371的最大灌浆时间;剑叶和倒2叶缺失均显著降低结实率、籽粒充实度和千粒质量,进而显著降低产量。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均表现为剑叶>倒2叶>倒3叶。与CK相比,剪剑叶处理中辽粳401和辽粳371的千粒质量分别降低18.32%和6.44%,产量分别降低16.52%和8.05%。随着缺失叶位升高,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崩解值和最终黏度逐渐下降,其中对垩白度和垩白粒率的影响较大。不同叶位功能叶片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  相似文献   

11.
以金叶女贞(Ligustrum×vicaryi)和红花檵木(Lorpetalum chindense var.rubrum)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遮荫处理下两种彩叶灌木叶形、叶色及色素变化。结果表明:随遮荫程度加大,两种灌木的叶面积逐渐缩小,叶形均由长条形向椭圆形变化。不同遮荫处理都对叶色变化有显著影响,金叶女贞由明亮的金黄色变为暗绿色,红花檵木由暗红褐色向红褐色转化,红色变浅;遮荫使两种灌木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升高,与遮荫程度呈正相关;随遮阴程度加强,金叶女贞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下降,红花檵木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上升;遮荫时间越长,红花檵木的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越低,但遮荫时间不影响金叶女贞色素含量。遮荫程度可显著降低两种灌木叶片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其可溶性糖含量也表现了出差异性,含量均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播种期、播种密度对扬农啤5号叶面积指数的影响。[方法]采用分期播种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结果]从播种到拔节期,播种密度越大,叶面积指数越大。从齐穗期开始,密度在120万~300万株/hm2,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直线上升;密度在300万~360万株/hm2,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直线下降。[结论]倒3叶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所以齐穗期叶面积指数大,对提高产量和品质是有利的。据此可见,扬农啤5号播种密度在300万株/hm2左右是比较理想的。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不同栽培条件下大豆主要叶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以垦农4号大豆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不同的处理,分别测定了在5个不同生育时期的叶片干重、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3项主要叶部性状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单位土地面积上的3种主要叶部性状均与产量呈正相关。各处理不同生育时期群体的中部、中上部节位的叶干重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R1期与R5期的叶面积指数与产量达显著正相关,R6期叶面积指数和全生育期的平均叶面积指数与产量达极显著正相关;在R5期,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 b)的含量与产量达到了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茶芽粗腿象的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方法]通过对成虫出土进度、死亡进度及食叶量进行研究,提出其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结果]茶芽粗腿象羽化出土时间前后约20 d,在江西婺源始见期为4月初,始盛期为4月上旬末,盛期为4月中旬,盛末期为4月中旬末,末期为4月下旬。茶芽粗腿象成虫的为害期与春茶期吻合,成虫室内取食量大的时期与田间发生为害盛期也是一致的。其成虫的食叶量和寿命个体间差异较大。成虫食叶量平均为202.9 mm2/头。根据该虫食叶量和被害鲜叶的价值,该虫的防治指标定为900头/hm2。[结论]为有效防治茶芽粗腿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卢伟  范文义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927-13931
以哈尔滨实验林场为研究区,利用可以测量枝叶聚集程度的植物冠层分析仪作为叶面积指数(LAI)测量仪器,分别收集研究区水曲柳人工林和落叶松人工林的夏季LAI数据和冬季的木质部面积指数(WAI)数据,从植被面积指数(PAI)中移除木质材料的信息,获得叶子信息,修正了TRAC测量中所需参数——木质部占总植被面积的比率α,计算了哈尔滨实验林场的水曲柳林和落叶松林的叶面积指数.结果表明:研究区水曲柳林的LAI平均值为4.099,落叶松林的LAI平均值为5.176;水曲柳林的LAI与有效植被面积指数(PAIe)的平均值差别不大,这是由于水曲柳林的木质部分对叶面积指数的贡献与其叶片的聚集度效应基本相当,落叶松林的PAIe与LAI相差达到27%之多,针簇内部尺度的聚集度指数是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所以对于针叶林的LAI测量必须要考虑叶子的聚集度效应;哈尔滨地区的水曲柳林TRAC改正参数α的参考值为0.24,哈尔滨地区的落叶松林TRAC改正参数α的参考值为0.30.  相似文献   

16.
以2010年TM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实测叶面积指数(LAI)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滁州市森林叶面积指数与植被指数关系并建立估测模型。结果表明:在0.01显著水平下,地面LAI和NDVI、RVI、SAVI的相关性分别为0.899、0.868、0.853;以NDVI为自变量构建的指数函数关系模型与LAI相关系数最高,相关性达0.839,LAI预测精度达78.96%;以NDVI、RVI、SAV为自变量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LAI相关性达0.917,LAI估测平均精度达83.36%,符合森林资源监测要求。研究结果为使用遥感数据进行滁州市大面积森林质量监测、森林分布变化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小麦叶片出生与穗分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小麦冬性品种京411和春性品种扬麦158为材料,于9月30日(早播)、10月30日(适期播种)和3月2日(晚播)分期播种。研究得出,叶龄与穗分化时期的对应关系因品种、播期而异;叶龄余数与主要穗分化时期的关系在适播条件下品种间十分接近;叶龄指数与穗分化的关系因品种而异,但不同播期间差异较小。结果初步揭示了小麦叶龄、叶龄余数、叶龄指数与穗分化进程的相互关系,为作物栽培调控和生长模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棉花叶面积指数的遥感估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姣娣  曹卫彬  马蓉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2):4301-4306
 【目的】棉花叶面积指数是反映作物生物量的重要参数,本文旨在运用遥感数据对这一参数进行估算,为叶面积指数的获取提供更方便快捷的估算模型。【方法】采用美国ASD公司FieldSpec? 手持便携式光谱分析仪所获取的棉花冠层光谱反射率和从中等分辨率的遥感图像提取的植被指数,利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找出叶面积指数的最佳估算时相期和最佳遥感估算模型。【结果】棉花的整个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在时间曲线上呈现出波动变化,在始铃期棉花的叶面积指数达到峰值,据此规律通过提取该时期的遥感数据,得出棉花叶面积指数的遥感估算模型。【结论】棉花叶面积指数的最佳估算时相是盛花期和结铃期,各品种棉花叶面积指数的遥感估算模型通过精度检验,拟合R2与检验R2 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以鄱阳湖源头之一的梅江流域作为研究区,该地区植被多呈混交状态,且疏密程度不均,针对这一特性,采用EO-1上搭栽的高级陆地成像仪(ALI)生成的多光谱影像作为遥感信息源,对该影像预处理后计算各植被指数信息;考虑到研究区裸地比较多,其中垂直植被指数(PVI)的计算引入土壤线参数.同时,借助植物冠层分析仪LAI-2000实地测量获得研究区的LAI值,而后对采样所得的LAI数据与通过遥感影像所获得的植被指数建立空间位置上的联系,提取出相应点的VI值,拟合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到相应的反演模型,在回归模型中依据相关系数R2找出最佳模型,最后反演制图得到该研究区的植被冠层LAI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