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Z优272既有中稻早播、早栽、早熟、高产的特点,又有中稻低位分蘖、早发多发苗成穗的特性,2008年以来在泸县作中稻+再生稻栽培并推广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累计推广种植面积4.47万hm2,蓄留再生稻3.06万hm2;中稻+再生稻产量达14.656~16.308 t/hm2。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四川省水稻生产由于各级农业部门以水稻高产高效创建为抓手,积极主动,抢时抓早,大力推广水稻良种和旱育秧、机插秧、强化栽培等高产栽培技术,不仅夺取了头季中稻的丰收,头季稻成熟期普遍提前5~7d,也为再生稻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全省今年再生稻蓄留面积达29.34万hm2,比去年扩大7267hm2,预计有收面积达26.41万hm2,比去年增加1.55万hm2。预计总产量将超过4500  相似文献   

3.
栽插密度对优质杂交稻天优华占中稻-再生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天优华占在荣县的适宜栽播密度,我们釆用对比试验,分析不同栽播密度对天优华占中稻和再生稻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品种在荣县的适宜栽播密度为18.0万~27.0万/hm2,在生产上应用一般中稻+再生稻单产超过12.0 t/hm2,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4.
"中稻+再生稻"种一季收两茬,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中稻种植要在适宜区域选择生育期适合的品种,同时做好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再生稻要重点做好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文章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张家界市在"中稻+再生稻"栽培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为在全市适宜地区推广"中稻+再生稻"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广西罗城县中稻地区开展超级稻—再生稻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抛栽密度为18万~21万蔸/hm2,穗粒结构较合理,头季稻与再生稻一年两季收获的稻谷产量较高,宜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6.
不同栽培密度对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充分利用一季中稻地区的光温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产增收,以超级稻中浙优1号为供试材料,开展不同栽培密度对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栽培密度24万蔸/hm2、27万蔸/hm2、30万蔸/hm2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较高,尤其以密度27万蔸/hm2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最高,头季有效穗数295.5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71.2粒,每穗实粒数132.4粒、结实率77.3%,产量9466.97kg/hm2;再生稻有效穗数377.6万穗/hm2,每穗总粒数66.5粒,每穗实粒数50.2粒、结实率75.5%,产量3350.17kg/hm2等性状均最高,可在一季中稻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的双季稻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被中稻、再生稻所取代,近年来,泸县水稻高产创建围绕中稻、再生稻技术集成与推广,大幅提高了水稻单产和总产水平,取得了良好的创建效果。1主要成效2009年以来,泸县按照"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的模式,采取"六统"等措施,狠抓中稻、再生稻两季高产创建,倾力打造高产创建"百里示范长廊",成功实现了大样板、大辐射和大带动,2009、  相似文献   

8.
《农技服务》2015,(9):41-42
天优华占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用不育系天丰A与恢复系华占配组育成的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201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08号。在富顺县作中稻+再生稻种植,一般中稻产量8.70-9.75t/hm2,再生稻产量3.30-3.75t/hm2,表现出丰产性好、适应性广、再生力强、综合性状优良、米质优且抗性强等特点。本文即介绍了该组合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正>隆昌县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县日均气温17.5℃,年平均日照1204.8h,年平均降雨量1078.9mm。全年水稻播种面积21000 hm2,蓄留再生稻面积13333hm2以上,年总产在20万t左右,平均产量超过500kg/667m2。隆昌县已由2000年以前的单一杂交中稻耕作制度转变成杂交中稻+再生稻的两季耕作制度。近年来,随着干旱年份频发、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的改变以及贸易交通运输繁荣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害虫  相似文献   

10.
从种好管好头季稻、采用机插秧移栽技术、加强杂交中稻田间管理以及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等方面总结了杂交中稻及其再生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以供大面积推广种植参考。  相似文献   

11.
碎米和米糠制备营养米糊的工艺与配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制新型营养米糊,利用碎米和米糠为原料对制备营养米糊的生产工艺条件和配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营养米糊最佳工艺条件为碎米中添加8倍水,在90℃水浴中煮制5min。米糊经干燥后过100目筛。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营养米糊的最佳配方为:1.39%外层米糠、6.95%内层米糠、69.54%碎米、15.58%白砂糖、6.23%奶粉、0.31%蔗糖酯。产品具有良好的速溶性。  相似文献   

12.
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旱稻及籼稻根系特征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根系研究的难度较大,根系育种相对滞后。采用盆栽的方式,对北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根系特征进行比较,为水稻高产根系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与常规品种相比,杂交稻具有明显的根系优势,主要表现在发根力强,根系粗长,根体积、根系吸收面积、根重和根冠比都较大;常规品种则根多、根细而分枝多,根系衰退晚且慢。(2)早稻品种发根力强、根较长,根系比表面积大,根冠比较大。(3)与粳稻相比,籼稻根较少,根体积较大,根粗长,根系吸收面积和比表面积都较小,根冠比小,后期衰退早且快。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适合"中稻+再生稻"生产的水稻品种,在头季中稻生长前期按一季中稻生产方法进行田间管理,齐穗后15天左右施一次促芽肥。当谷粒黄熟度达到90%以上、且有70%的稻株倒二、三节芽伸长到2~3cm时,抢时收割头季,采取人工收割,留桩高度30cm,脱粒机不下田,尽量保护稻桩,收割后3~5天施肥一次。测得WZ-8再生稻产量为407.8 kg/667m2,"中稻+再生稻"产量为1 186.9 kg/667m2,均为参试组合最高;其次是WZ-4,中稻产量和再生稻产量分别在600 kg/667m2和300 kg/667m2以上,总产为986.0 kg/667m2。结果表明:WZ-8的中稻、再生稻和"中稻+再生稻"产量均为最高,具有较大的"中稻+再生稻"生产潜力;其次是wz-4,也可作为本区域的"中稻+再生稻"品种。  相似文献   

14.
用粒形判别对古栽培稻属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元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对普通野稻、籼稻和粳稻的已知的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和粒重共5个性状变量进行分析,分别获得上述3组稻总体的粒形判别函数,经回报检验,精确度达92.3% ̄93.3%。用这一方法对古栽培稻的粒形属性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早籼配米配方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改善低质早籼米的食味,探讨早籼配米机理,采用混料设计法进行配米试验,并对得出的16大体上配米配方的米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种,3种,4种基米的配米中,4种基米的有最好和最稳定的食味;(2)晚籼米、糯稻质早籼米的食味,配米在拼配时要考虑其基米来源差异性,特别是香米作为基米有助于配米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针对部分杂交稻在生产上不抗病的问题,通过传统选育方法与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结合,将转溶菌酶基因水稻中花9号(粳稻)与杂交稻亲本MH63(籼稻)进行杂交和多次回交,以期快速筛选出持久高抗的优良株系,进而配制新的杂交稻组合,获得既抗稻瘟病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杂交稻亲本新品系.试验结果表明,转育后代对叶瘟和穗颈疽的抗性均明显优于轮回亲本,叶瘟的病情指数降低了39.39,穗颈瘟的发病率降低了10.21%,经病圃筛选和室内分子检测,证明转育后代已携带有溶菌酶基因,现已得到167个综合抗性好且表型趋向于轮回亲本的单株。  相似文献   

17.
选用2个水稻品种和6个陆稻品种进行双列杂交,对各主要产量性状进行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表现差异较大,各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表现差异也较大.杂种优势分析表明:陆稻品种之间杂交有不同的杂种优势表现,水、陆稻杂交也能够获得较高的超亲优势和平均优势.说明陆稻可以作为改良水稻品种产量或个别农艺性状的资源加以利用.水稻品种也可以在陆稻品种产量或个别产量性状改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提供评判超级杂交水稻理想株型的方法和手段,以Visual C 为工具,利用图像识别技术,提供了超级杂交水稻理想株型经图像的二值化、细线化处理、提取了株型的骨架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了探索生态可持续的稻作模式,对比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和再生稻稻作模式的产量潜力和CH4排放特征,以此为选取绿色、生态经济可持续的稻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7—2018年依托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宏硕生态农业农机合作社科研基地,设置了双季稻和再生稻2种模式,对比分析了产量潜力、稻田生育期间CH4排放动态和稻田生态系统CH4季节性累积排放规律以及评估了单位产量稻田CH4排放。【结果】 试验期间,从产量方面来看,双季稻早稻产量为7.37 t·hm -2,再生稻头季产量为8.84 t·hm -2,头季相比早稻增产19.95%。双季稻晚稻产量为6.82 t·hm -2,再生稻再生季产量为3.39 t·hm -2,再生季相比晚稻减产50.29%。综合两季,双季稻总产量为14.19 t·hm -2,再生稻总产量为12.22 t·hm -2;从生育期间CH4排放动态来看,双季稻在分蘖期和齐穗期左右排放较强峰值,再生稻除了在分蘖期和齐穗期有较强的排放以外,其在施用促芽肥时也出现了小峰值。但总体双季稻的排放范围(- 0.06—1.30 μmol·m -2·s -1)要高于再生稻的排放范围(- 0.01—0.70 μmol·m -2·s -1);从稻田CH4季节性累积排放来看,双季稻CH4累积排放要高于再生稻。再生稻头季累积排放范围在23.90—266.59kg·hm -2,再生季累积排放范围在0.00—46.14 kg·hm -2。双季稻早稻季节累积排放范围在为35.57—251.29kg·hm -2,晚稻季节累积排放范围在为10.74—321.59 kg·hm -2。双季稻CH4季节累积排放A-B(两叶一心至分蘖后期)段>B-C(分蘖后期至齐穗期)段>C-D(齐穗期至成熟期)段,且全生育期双季稻累积排放达922.35 kg·hm -2。再生稻CH4累积排放B-C段>A-B段>C-D段,且全生育期CH4累积排放为609.74 kg·hm -2,即相比对照双季稻,再生稻CH4累积排放降低了33.89%;最后通过评估单位产量CH4排放可知,早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9 kg·kg -1,头季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2 kg·kg -1,头季相比早稻减少了10.14%;晚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1 kg·kg -1,再生季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18 kg·kg -1,再生季相比晚稻降低了70.49%。综合两季,双季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5 kg·kg -1,再生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50 kg·kg -1,再生稻相比双季稻降低了23.08%。 【结论】 从单位产量下CH4排放角度来看,在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的主产区扩大种植再生稻是为良策。  相似文献   

20.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性丧失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川东南稻区汕优63,冈优22等主栽品种抗瘟性变化与病菌致病性变异的关系十余年的系统监测和研究分析,探明了水稻品种抗瘟性丧失规律,对品种抗性丧失预警和品种布局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