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姬松茸菌丝及担孢子核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荧光染色法观察姬松茸菌丝体和担孢子的核,用扫描电镜观察姬松茸担孢子着生情况。结果表明:姬松茸菌丝体为多核,未见到锁状联合;姬松茸担孢子56.3%为双核,17.6%为单核;姬松茸每个担子上着生4个或3个担孢子。  相似文献   

2.
用荧光染色法观察姬松茸菌丝体和担孢子的核,用扫描电镜观察姬松茸担孢子着生情况.结果表明:姬松茸菌丝体为多核,未见到锁状联合;姬松茸担孢子56.3%为双核,17.6%为单核;姬松茸每个担子上着生4个或3个担孢子.  相似文献   

3.
蕈菌交配型因子偏分离现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综述了近年来蕈菌交配型因子偏分离的研究概况。四极性蕈菌交配型A、B因子是非连锁的,双核菌丝体经原生质体单核化后2种交配型和担孢子4种交配型的比例应分别为1:1和1:1:1:1。但在实际的遗传分析中,许多蕈菌这2类交配型的比例并非总以1:1和1:1:1:1的形式出现。菌丝体经原生质体单核化后只找到1种交配型和担孢子只找到2种或3种交配型的现象并不罕见。香菇担孢子的4种交配型中,偏离孟德尔分离的担孢子以与亲本双核菌丝体相同的那2种交配型为多。对蕈菌交配型因子偏分离现象的系统研究报道极少,现有的一些试验结果认为:蕈菌交配型因子偏分离现象与单核体的再生能力和生长速度差异,与A、B交配型因子连锁的具致死效应的生育抑制因子的存在以及B交配型基因对自异核体分离的核存活的影响力不同有关。此外,可能导致交配型因子偏分离的因素还有交配型因子位点间或位点内重组,亲本交配型因子的异质状态以及细胞质基因组对核选择的细微影响等。  相似文献   

4.
香菇担孢子交配型比例偏分离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水明  林范学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0):2296-2302
 【目的】验证香菇中担孢子交配型因子分离是否存在普遍意义的偏分离现象及其在栽培菌株与野生菌株中的表现。【方法】以17个野生和栽培香菇菌株为样本,采用交配型分析、OWE-SOJ技术鉴定孢子的交配型,对各类交配型的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占供试总数64.71%的菌株担孢子交配型不呈预期的分离比,其中12个供试栽培菌株中有9个,5个供试野生菌株中有2个;偏分离菌株中均有亲本型孢子数量多于重组型孢子的趋势,偏分离双核菌丝体的F1代担孢子的核型主要取决于双核亲本的组成。【结论】香菇中担孢子交配型因子分离偏离理论预期是一种统计学意义的普遍现象;偏离程度栽培菌株大于野生菌株。  相似文献   

5.
担孢子的核相是担子菌现代分类的重要鉴别特征之一,观察担孢子的核相也是进行食用菌遗传育种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近年来我国的食用菌事业发展迅速,引进和选育了许多人工栽培的食用担子菌种和菌系,但关于这些食用真菌担孢子的核相尚缺乏研究。我们于1988年开始进行此项工作,以期为食用菌的遗传育种工作和分类鉴定提供依据。现将初步结果简报如下。1 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真菌分类中,菌丝和孢子的显微特征是区分种的一个重要依据。本研究对绣球菌担孢子和菌丝进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菌丝白色,粗细比较均匀,菌丝直径为1.40~2.12μm ,双核菌丝有明显的锁状联合现象;孢子近圆形至椭圆形,孢子大小为(3.1~4.4)μm ×(3.8~5.5)μm。此研究有助于绣球菌属的鉴别和分类。  相似文献   

7.
用生物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广东梅州"红菌"子实体,担孢子以及菌丝体的形态结构特征.该"红菌"以深红色为主,囊状体发达.孢子印白色,菌肉灰色,菌髓为异型菌髓,担孢子近球形.孢子大小为8.55~10.29×10.65~11.01μm,孢子表面有脊状突起.其高度约1.14 μm,宽0.57 μm,相邻脊间最宽距离为2...  相似文献   

8.
运用荧光染色方法对4株不同地域来源的柱状田头菇子实体的担子和担孢子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来自欧洲希腊的Ag8、中国四川省的Ag10和台湾省的AaT菌株的有性繁殖结构特征是4孢双核;而来自贵州省的Ag9菌株的有性繁殖结构特征是双孢4核。这种4核现象首次在蕈菌中观察到。  相似文献   

9.
南方五省烟草青枯病菌系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4个烟草品种作为一组菌系鉴别寄主将南方5省64个菌株划分为3个菌系群。I型为弱毒株系,高度侵染感病品种(红花大金元);Ⅱ型为中毒株系,分别侵染感病和中抗品种(红花大金元、K326);Ⅲ型为强毒株系,除侵染以上品种处,还侵染抗性品种(系3).5省Ⅱ型株系占46.9%,I型株系占37.5%,Ⅲ型株系占15.6%,除湖南和贵州省外,其余3省均有一定比例的强毒株系。福建、贵州以Ⅱ型(中毒)株系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46.7%,77.8%;江西、湖南以I型(弱毒)株系为主,所占比例为63.6%,60.0%;广东以I(弱毒)和Ⅱ型(中毒)株系为主,各占44.4%。  相似文献   

10.
豇豆锈病由豇豆属单胞锈病和豇豆单胞锈菌引起。系单主寄生锈菌,能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及担孢子,是专性寄生菌,只为害豇豆。我国北方主要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日均温度21~28℃,具水湿及散射光条件,经3~5天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产生芽管,  相似文献   

11.
利用粉孢子进行品种间杂交试验,结果证明:粉孢子与粉孢子、粉孢子与担孢子间的杂交组合在菌丝生长速度、结实能力、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与常规的担孢子与担孢子间交配无显著差异。因为从双核菌丝体获取无性粉孢子与从子实体获取有性担孢子比较,有简便、快速等优点,故建议在金针菇杂交育种中优先采用粉孢子作为杂交材料。  相似文献   

12.
山杨叶锈病广泛分布在欧洲及亚洲各国。病原菌为松山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tremulae Kleb.],性孢子及锈孢子产生于各种落叶松上,夏孢子生在山杨叶背面,冬孢子埋生在叶下表皮下,担孢子萌发后产生次生担孢子,后者还能产生次生担孢子和小型孢子。各种孢子的萌发适温:锈孢子为12℃,夏孢子8—12℃,冬孢子12—15℃,担抱子9—18℃。各类孢子萌发都需100%相对湿度。过冬后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为侵染落叶松的初侵染源,落叶松上产生的锈孢子是侵染山杨叶的初侵染源,过冬后的夏孢子均不能萌发,因而无侵染力。在人工接种的条件下,各类孢子的繁殖期:性孢子为10日,锈孢子10日,夏孢子6—12日。担孢子侵染兴安、长白、日本、华北、西伯利亚落叶松叶,锈抱子侵染白杨派的种和变种、派内杂交后代、以白杨派为母本的杂交后代,但不侵染黑杨派、青杨派以及二派内或派间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13.
采用薄层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光密度计扫描方法,对玉米一组同核异质系和一组同质异核系及相应保持系的花药(单核—双核期)进行了过氧化物酶、酯酶同工酶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酶的同工酶在同核异质系间和同质异核系间及与相应保持系间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两者可能由质核基因共同编码,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是胞质基因占主导,酯酶同工酶是核基因占主导。本文并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豇豆锈病由豇豆属单胞锈病和豇豆单胞锈菌引起。系单主寄生锈菌,能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及担孢子,是专性寄生菌,只为害豇豆。我国北方主要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日均温度21~28℃,具水湿及散射光条件,经3~5天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产生芽管,侵入豇豆叶片为害,同时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成熟后。  相似文献   

15.
银耳交配型A因子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悬挂法收集银耳担孢子,稀释分离法纯化银耳担孢子和节孢子,节孢子经核荧光染色后进行核相观察,选取单核节孢子和誓师 孢子用于酱型A因子测定,菌株内及菌株间单孢分离物配对结果表明,在8个来源于不同地区的银耳菌株只有2个不同的A因子。  相似文献   

16.
香菇单核菌丝生长速度与交配型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分析鉴定了香菇担孢子的交配型,并对各类交配型的比例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4种交配型担孢子的比例变化关系,探讨造成香菇担孢子4种交配型单核体比例偏离1:1:1:1分离的遗传背景.结果表明,交配型因子偏分离与菌落形态、培养条件及单核体间交配反应的特征无关,不同菌株4种交配型的担孢子在菌落形态上有较大的差异,但这些菌落形态与交配型比例之间没有相关性;4种单核体之间发生亲和性反应的形态特征有多种形式,这些形态特征与交配型比例之间亦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同一双核菌株的F1代担孢子的萌发能力、生长速度是有差异的,从而导致有些菌株的担孢子中4种交配型分布不均衡,甚至导致有些菌株中只能检测到2种或3种交配型的担孢子.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用石蜡切片法、涂沫压片制片法,对孢子萌发和发育不同程度的平菇子实体进行细胞学观察。发现平菇孢子无极性,它可以从一个孢子萌发出2—3条菌丝。观察到平菇担子细胞核异常分裂现象,出现5—8个多核。看到次生菌丝体发育过程中形成锁状联合。也观察到单核担子、双核担子,具有4个核的成熟担子,而其顶端产生4个小梗,有的核进入小梗顶端。我们同时看到减数分裂1前期(具有1—2个核仁),终变期、中期、早后期、末期。减数分裂方式有纵向、横向和交叉式分裂。  相似文献   

18.
以2株茶薪菇为材料,通过形态观察、杂交配对、出菇试验、耐热性比较等方法,研究了单核与双核厚垣孢子的差异,确定了其无性循环生活史。研究表明:单核孢子体积较小,呈梨形,多端生;双核孢子体积稍大,多梨形、少数葫芦状或不规则状,端生或中生;紫外辐照未发现厚垣孢子形态变化;相同培养条件下单核孢子数量较多,4~38个/视野,双核厚垣孢子耐热性较强,45℃处理8h萌发率达5.6%。  相似文献   

19.
萝卜游离小孢子培养中胚性小孢子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连续perc0Ⅱ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在萝卜胚性小孢子选择上的应用。结果表明,经percoⅡ密度梯度离心后,萝卜小孢子被分为4层,每一层小孢子都位于两种密度的界面上,按小孢子的密度大小由上而下依次为四分体时期、单核-双核期、单核-双核-三核期及三核时期。同时研究了花蕾长度与平均核数的关系,选择出了适合萝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胚性小孢子。  相似文献   

20.
小麦条锈菌异核作用产生的一新菌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小麦条锈菌黄色和白色夏孢子菌系混合繁殖的群体中,筛选出一新的白化菌系。新菌系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型明显不同于两原始菌系,其夏孢子芽管的多核率较原始菌系高,这些结果表明该新菌系是经异核作用产生的。本研究还发现,新苗系的多核率随继代转接而下降,但其毒性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