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可降解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可降解地膜在晋东南地区玉米生产中的实际意义,从土壤保温性、土壤保水性、玉米生育进程与产量、田间降解等方面对3种地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与不覆膜裸地相比,两种降解地膜能显著提高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但效果稍逊于普通地膜,两种降解地膜之间差异不显著;地膜覆盖可显著加快玉米生育进程和增加玉米产量,降解地膜使生育期缩短4天,普通地膜使生育期缩短了9天,分别增产9.06%、9.72%、14.54%,普通地膜优于可降解地膜的促进效果,但普通地膜与降解地膜产量之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在地膜降解方面,2种可降解地膜破裂启动期较为一致,发生于覆膜后约40~50天,可基本满足玉米苗期对温度、水分的需要; 覆膜 90~100天后可降解地膜从土壤表面基本消失。以上结果显示,供试的2种可降解地膜不仅具有显著的生物学效应和经济学效果,其降解特性也基本符合玉米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且较普通地膜既省工省时,并可降低环境污染,所以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应用于晋东南玉米生产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叶毅 《种子科技》2023,(6):21-23
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市场对玉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提高玉米产量及质量成为我国农业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文章设立3个不同的玉米种植区域,每个区域的种植密度不同,采用计算机设备与试验器材分析玉米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以此明确玉米最佳种植密度,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玉米具有耐寒、耐旱、耐贫瘠等优点,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会对玉米的产量造成不同的影响。通过种植2种中熟玉米与2种晚熟玉米,研究其在不同密度下的产量,从而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肖建 《种子科技》2020,(4):41-42
玉米作为重要的农作物,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畜牧业、工业等多个经济领域,玉米质量和产量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种植方式。玉米的科学播种是科学种植玉米的关键环节,玉米精密播种的重要作用通过各个国家的农业实践得到了充分验证,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一项重要科学手段。简要分析了玉米精密播种技术在我国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光叶紫花苕、箭舌豌豆、肥田萝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探索绿肥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3种绿肥聚垄种植玉米,均能增强玉米抗旱能力,对玉米产量表现出明显效果。用光叶紫花苕聚垄种植玉米产量最高,其产量可达741.8kg/667m2;其次是肥田萝卜聚垄种植玉米,产量可达610.0kg/667m2;箭舌豌豆聚垄种植玉米产量居第3,产量为595.4kg/667m2,不种绿肥(对照)种植玉米产量最低,产量为564.3kg/667m2。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的生理性状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归纳了不同密度下,玉米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也对产量和品质的变化进行了总结。不同玉米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反应不同,只有在适宜的种植密度下,玉米的生理指标都达到最适值,并且实现玉米群体产量的最大值,为玉米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陇中旱农区水热资源有限,不能满足玉米生长发育需求。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突破了该区域玉米种植的水热限制,使玉米成为了当地主栽作物,但也带来了严重的残膜污染问题。为了引进耐候易回收地膜,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成分PE地膜(T1、T2、T3、T4,其中T1、T2、T3为设计的耐候性地膜,T4为传统PE地膜)和可降解膜(T5)对玉米农田水热状况、玉米光合特性、产量的影响,并评价了各种地膜的耐候性。结果表明:在玉米全生育期,耐候性地膜(T1、T2、T3)与普通地膜(T4)土壤含水率相似,但与降解膜(T5)相比,耐候性地膜T2可提高苗期30~5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各种地膜在5、10 cm土层全生育期土壤平均温度基本无显著差异,但降解膜(T5)的全生育期土壤平均温度在15、20、25 cm土层分别较PE膜(T1、T2、T3、T4)降低了0.5~1.4℃、0.3~1.1℃和1.0~2.3℃。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PE膜(T1、T2、T3、T4)的玉米叶面积指数均显著大于降解膜(T5),耐候性地膜T1与普通地膜相比可以显著改善玉米大喇叭口期光合特性。PE膜(T1、T2、T3、T4)玉米籽粒产量分别较降解膜(T5)增加了40.41%、45.04%、27.41%和32.80%,生物产量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耐候性地膜(T1、T2、T3)与传统地膜(T4)无显著差异。玉米收获后,耐候性地膜的纵向拉伸负荷显著大于T4,且T1的纵向拉伸负荷、横向拉伸负荷以及纵向断裂标称应变均最大,易回收性高于其他地膜。因此,在陇中旱农区应用耐候地膜T1,与传统PE膜T4具有相似的水热效应,玉米产量也相当,但玉米收获后易于回收,有助于减轻残膜污染问题,但可降解膜由于提温效果有限,会降低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8.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品种多种多样,其中玉米是主要农作物之一,在我国北方地区种植范围较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于食品安全给予了更多的重视。气候条件直接关系到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进而影响到我国粮食的安全,针对于此,必须要加强玉米种植技术的研究,合理利用气候条件进行玉米的种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玉米产量的提升。主要对玉米种植技术及气候条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我国玉米的种植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9.
史明 《种子科技》2017,(2):47-48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在旱区应用效果较为理想。以大小垄相间的方式进行种植,同时在整个种植地块都铺设地膜,一方面体现了地膜集雨功能,少量的降水也能够流至种植沟中,进而深入到玉米根部;另外一方面该种植方法符合旱区少雨的特点,增加了作物产量,提升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地膜玉米及其前作产量的影响黄勇(贵州省毕节地区农技站)影响地膜玉米及其前作产量的因素很多,耕作栽培方式不同,对地膜玉米及其前作生长状况、产量等影响不同。本试验拟正确评价各种耕作栽培技术对玉米及其前作产量的影响程度,为宏观决策提供理论...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玉米在不同种植密度下,沼肥(液)不同用量对玉米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开展3个种植密度3种沼肥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在A_1、A_2密度下,玉米产量随沼肥(液)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A_3密度下,沼肥(液)施用量越大玉米产量反而降低,产量与经济效益表现最优的是A_2B_3、A_1B_3处理,即当玉米群体密度分别为5069株/667m~2,4535株/667m~2,沼肥用量为1111.7kg/667m~2。  相似文献   

12.
朱家慧 《种子世界》2021,(11):0021-0023
我国是玉米种植的发源地,在东北、华北、西南地区都有广泛种植,其中东北地区的产量是最多。科学化应用于玉米种植新技术,在提高玉米质量及产量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在农业技术创新发展视角下,种植技术包含高产栽培技术、增密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结合实际情况来种植玉米,其中对玉米种植中的新技术应用合理性及应用过程等一一进行分析,这对提高玉米种植效率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考虑到玉米的质量和产量与环境因素、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多种因素有关,从新技术实践应用的角度展开套盾,旨在实现细腻技术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下效果提升,并达到玉米增产增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玉米株行距配置的密植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在3种种植密度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寻求通过改变种植模式提高密度的新途径。以普通株型玉米品种‘农大108’为供试品种,3种种植密度为主处理,5种株行距配置方式为副处理,裂区设计,通过对组成的15个试验处理的产量测定与分析,探索株行距配置的密植增产效果。结果表明,产量随密度的提高而增加;株行距配置与密度的互作效应在52500株/hm2时最为明显;此试验中获得最高产量的种植模式是52500株/hm2密度下0.60 m等行距种植,与传统种植习惯比较,增产了23.27%。因此,普通株型玉米品种可以通过株行距合理配置的方式,提高种植密度,达到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是在玉米生育期间.通过地面覆盖一层薄膜。并应用优质中晚熟玉米良种、平衡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达到增温、保墒、除草、促进早熟,实现高产再高产的一项高科技栽培技术。近几年玉米地膜栽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无霜期短、热量贫乏的冷凉地区,也带动了地膜洋芋、地膜棉花、地膜花生等作物栽培种植。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棉田使用PE地膜导致土壤污染问题,探讨可降解地膜的降解性能及对土壤水分、温度和棉花生长的影响。进行了3种可降解(氧化-生物降解)地膜、普通地膜和露地栽培棉花对比试验,设置5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3种可降解地膜降解速率及强度不同,当季质量损失率达26.06%~79.96%,降解效果明显;降解诱导期相差15 d左右,具有一定可控性,降解后地膜残片变薄、变脆并紧贴地面,继续起到一定的增温、保墒作用。棉花地膜覆盖与露地栽培相比,播种后50 d内日平均地温提高2~3℃,单株结铃增加1.3个,铃重增加0.7 g,籽棉产量增加583.5 kg/hm2,达显著水平。可降解地膜覆盖与PE地膜覆盖栽培相比,对土壤温度、水分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籽棉产量无显著差异。以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应用于棉花覆盖栽培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地膜玉米田免耕直播油菜种植方式和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解决地膜玉米田免耕直播油菜在一定程度上对西南山区旱地直播油菜由于播种期土壤水分不足、地温偏低,劳动力普遍短缺,田间管理粗放的问题,通过对不同种植方式下的产量和效益比较分析,评价地膜玉米田免耕直播油菜的种植模式和可行性。结果表明,以常规翻耕栽培方式作为对照,对利用前作玉米地膜进行揭膜、破膜、留膜3种免耕栽培方式进行同田对比研究。地膜玉米田播种油菜采用破膜点播,利用残膜的保温保湿能力可达到保证全苗、促进幼苗生长的效果。苗期去除残膜中耕的免耕直播栽培方式,每公顷商品油菜籽收获产量可达4023.00 kg、产值达18103.50元、纯收益8053.50元、投入产出比1:1.80。产量产值和纯收益分别比常规翻耕栽培提高18.95%和92.01%。利用破膜点播及揭膜免耕技术在干旱、低温油菜产区栽培油菜是可行的,与常规栽培方式相比,具有劳资投入少、省时省力、高产量、高产值的特点,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册亨县玉米种植增产增收措施,特进行了册亨覆盖不同地膜效果探析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种植采用完全生物降解膜黑色可提高产量和效益明显,可在册亨县玉米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正>玉米是陇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2 400hm2左右,近年随着地膜玉米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玉米种植面积逐年上升,2015年全县地膜玉米面积4 000hm2,地膜玉米虽然达到增温保墒抗旱增产的效果,但农田残留的地膜已严重影响环境,破坏土壤结构,危害作物正常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为了消除白色污染,在2015年引进12个玉米品种,进行露地品种比较试验,以筛选出适宜陇县露地种植的高产玉米新品  相似文献   

19.
玉米作为我国的一种重要粮食作物,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玉米种植是讲究技术的,当前玉米种植施肥技术在种植过程中得到了有效提高,但是仍有农户在种植过程中不注重合理的施肥技术,从而对玉米的产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应重视合理的施肥技术,从而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对玉米种植的施肥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进行了分析,希望能给广大玉米种植户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0.
密度与行距对玉米‘协玉3号’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玉米产量、穗部性状以及通过穗部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寻求最佳种植行距与密度,为实现玉米超高产栽培创建提供技术依据。以玉米品种‘协玉3号’为材料,设置3个行距[50 cm等行距、60 cm等行距与40 cm+60 cm宽窄行]、3个种植密度[60000、67500、75000株/hm2],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共27个小区,每小区行长6 m,行宽3 m,面积18 m2。50 cm等行距与宽窄行为6行区,60 cm等行距为5行区。结果表明,行距对‘协玉3号’的产量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而且不同行距配置中穗重、穗行数、穗粗以及穗粒重差异显著,不同密度间穗重、穗行数、百粒重与穗粒重差异显著,多个作用大小不一的穗部性状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决定玉米产量。‘协玉3号’在密度为75000株/hm2和60 cm等行距模式下产量最高,可达16646.70 kg/hm2。因此,在山西中部水浇地条件下采用紧凑型玉米品种‘协玉3号’,适当扩大种植行距、缩小株距、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