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秦岭南坡中山地带,选择有代表性的锐齿栎林样地,按照间伐强度为5%、10%、15%和20%进行间伐,并与未间伐样地进行对照,就间伐强度对锐齿栎林土壤水文特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伐2a后,各间伐样地土壤容重显著大于对照样地(p0.05),总孔隙、毛管孔隙则显著小于对照样地(p0.05),5%间伐样地土壤非毛管孔隙大于对照样地,其他间伐样地小于对照样地。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土壤容重显著增大(p0.05),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总孔隙度显著下降(p0.05),且间伐活动对A层土壤容重的影响大于B层。各间伐样地土壤的自然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和最大持水量显著低于对照样地(p0.05),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土壤的自然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和最大持水量显著下降(p0.05)。在各间伐样地中,5%土壤的渗透系数最大,随间伐强度的增大,各间伐样地渗透性能持续下降。基于主成分分析,锐齿栎林对照样地土壤水文功能最优,其次为5%间伐样地。土壤持水量与毛管孔隙和总孔隙有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容重有显著负相关(p0.05);渗透系数与非毛管孔隙有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容重有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2.
天山云杉林下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var.tianschanica)是整个天山植被群落的优势树种和建群种,在新疆天山中段天山云杉分布海拔范围(1 960~2 700 m)内,按海拔梯度每隔100 m取样,研究不同海拔高度天山云杉林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随土层加深而减小;(2)0~60 cm土层中,在海拔1 960~2 300 m之间,随着高度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减小,在2 300-2 700 m之间则相反;(3)在海拔1 960~2 300m范围内,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随海拔升高逐渐增大,在海拔2 300 m以上.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变小;非毛管孔隙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不大.(4)海拔2 500 nl处的土壤自然含水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对宁夏扶贫扬黄灌区一期工程土壤颗粒组成、质地、比重、容重、自然含水量、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最大持水量、吸湿系数与凋萎系统、土壤吸水速度与渗透系数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以上各指标均达到了项目建设前的预期目标,能够有效改善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实现当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东莞林科园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个150 m×150 m的网格对东莞林科园进行土壤剖面取样,探讨其土壤水分的水平与垂直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的水平分布规律是除自然含水量为显著差异(P=0.026 8)外,土壤容重(P=0.000 3×10-4)、最大持水量(P=0.003 0)、田间持水量(P=0.001 4)、毛管持水量(P=0.001 9)和总孔隙度(P=0.000 2×10-4)均为极显著差异;垂直分布规律是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异质性不显著(P=0.381 2),最大持水量(P=0.010 2)、田间持水量(P=0.018 2)、毛管持水量(P=0.082 2)和土壤总孔隙度(P=0.413 6)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但其中毛管持水量和土壤总孔隙度的差异不显著,土壤自然含水量表层0~20 cm的较小,土层20~40 cm的最小,土层40~60 cm的最大,且各层次之间的自然含水量的异质性不显著(P=0.755 8).对5个土壤水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表明,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分别解释了68.56%、18.71%的变异,即土壤水分特征主要由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总孔隙度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干旱胁迫和复水对啤酒大麦产量品质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采用盆栽称重控水法研究了水分胁迫对甘啤6号啤酒大麦生长、产量、关键品质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10 d和土壤含水量为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的55%~60%处理均未对啤酒大麦生长、产量、品质以及叶绿素含量产生显著影响。干旱胁迫30 d较干旱胁迫10 d啤酒大麦的平均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淀粉含量和饱满度显著降低,生育期明显提前,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与对照土壤含水量为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的75%~80%相比,土壤含水量为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的35%~40%、15%~20%处理的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及生育期均显著低于对照,而土壤含水量为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55%~60%处理的株高、穗长、生育期、穗粒数和单株产量与其接近。通过测定啤酒大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发现,在干旱胁迫10 d和20 d胁迫期下,复水后土壤含水量为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的75%~80%处理和土壤含水量为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的55%~60%处理存在显著的补偿效应,而土壤含水量为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的35%~40%、15%~20%处理以及干旱胁迫30 d的所有复水水平均未表现显著的补偿效应。说明指示品种甘啤6号干旱复水补偿效应的利用应注意干旱胁迫时期不超过20 d,旱后复水量以不低于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的55%~60%为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化肥减量配施增效剂对广东省惠州地区蔬菜地土壤理化性质及菜心产量、品质的影 响,为蔬菜地化肥减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华南地区代表性的蔬菜作物菜心为研究对象,采 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当地施肥(T1,CK)、当地施肥 + 增效剂(T2)、减肥 20%(T3)、减肥 20%+ 增效剂 (T4)4 个处理,比较不同处理下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量、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菜心产量、品质等指标。【结 果】与 T1(CK)相比,T3 处理菜地土壤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分别提高 13.3%、 43.1%、29.4% 和 9.2%,T4 处理菜地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分别提高 42.1% 和 13.0%;与 T1(CK)相比, T3 处理菜地土壤 pH 值提高 15.9%,其他土壤肥力指标均无显著变化,T4 处理菜地土壤 pH 值提高 13.4%、碱解 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 33.3% 和 15.8%;与 T1(CK)相比,T3 处理菜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酸性磷酸 酶活性分别提高 35.6%、43.1% 和 15.5%,T4 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 78.1%、 111.2%、49.1% 和 24.3%; 与 T1(CK)相比,T3 处理菜心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提高 22.1%、11.3%、 17.9%,T4 处理菜心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显著提高 33.0%、28.5% 和 30.0%;与 T1(CK)相比,T3 处理 菜心产量提高 19.4%、硝酸盐含量下降 13.6%、Vc 含量提高 2.2%,T4 处理菜心产量显著增加 28.1%、硝酸盐含 量下降 12.1%、Vc 含量提高 4.2%。【结论】化肥减量配施增效剂可以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的微生物量和酸 性磷酸酶活性、提高菜心的产量和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高冰草(Agropyron elongatum)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本文对种植高冰草前、后不同土层的多项土壤物理性质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种植高冰草后的所有土层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极显著提高(P<0.01),非毛管孔隙度极显著降低(P<0.01),而土壤容重、土壤通气度则无明显差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和土壤通气度均呈递减趋势,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呈先增加后递减的趋势,土壤容重则呈递增趋势。综合分析表明,种植高冰草有利于增强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对土壤的物理性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引黄泥沙对滨海黏质盐土盐分吸附与淋洗的影响机理,利用黄河三角洲引黄灌区亟需处理的大量淤积泥沙,对滨海黏质盐土进行室内和田间配施泥沙试验。室内试验采用土柱模拟的方法,主要研究配施泥沙对土壤水盐吸附和盐分淋洗的影响与变化规律,确定适宜的田间试验配施泥沙量范围。结果表明:(1)配施泥沙可降低黏质盐土对盐分和水分的吸附能力,土壤含盐量和饱和含水量均与配施泥沙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2)随配施泥沙量的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呈现指数递增,但是土壤淋洗脱盐效率并不随饱和导水率的升高而增加,而在配施泥沙量12.9 kg/m~2至139.4 kg/m~2内保持较高水平。(3)配施泥沙能有效抑制黏质盐土表层含盐量,但表层含水量降低明显,当田间配施泥沙量为35 kg/m~2时,与未配施泥沙对照(CK)相比,2016年、2017年表层土壤含盐量分别降低了26.5%、26.6%(P0.05)。(4)配施泥沙后小麦产量均显著提高,2016年、2017年小麦产量最高分别比CK提高了64.4%、29.3%(P0.05)。因此,黏质盐土配施泥沙不仅能有效抑制土壤对盐分的吸附,而且可提高土壤盐分淋洗效率,增加冬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9.
人工营造的旱柳与旱柳混交林是汾河上游河岸带面积较大的代表性植被群落,以河漫滩为对照,就这2种植被类型对土壤粒级组成与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种植被类型的土壤中,石砾与砂粒含量分别低于对照17.2%与9.4%,粉粒、黏粒与物理性黏粒的含量高于对照3.4%~22.5%,大于0.05mm与小于0.005mm土壤颗粒的含量与河漫滩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河漫滩相比,2个林分显著地提高了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与自然含水量(P<0.05), 提高幅度为3.7%~10.4%;土壤含水量与石砾、砂粒含量成负相关,而与粉粒、黏粒和物理性黏粒含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的土壤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及人工更新成檫木Sassafras tsumu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和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林后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与天然常绿阔叶林相比,土壤有机质显著降低(P<0.05),容重显著升高(P<0.05),土壤孔隙度(总孔隙、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排水能力和渗透性降低,但仅柳杉林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及下层土壤毛管持水量达显著水平(P<0.05)。3种人工林中,总体上檫木林和水杉林对原有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保持作用较好,而柳杉林较差。土壤有机质和容重与土壤孔隙度、持水量、排水能力和渗透性均呈显著相关(P<0.05)。这预示了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由于林地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和孔隙度降低导致林地土壤持水量、排水能力和渗透性降低,且不同林分对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不同。因此,保护天然常绿阔叶林及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更新,对于增加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和减少地表径流损失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表4参15  相似文献   

11.
闽西竹林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变异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地统计学与GIS分析方法,分析闽西永安市6个乡镇的毛竹林地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密度、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和土壤总孔隙度等6个物理性质的空间变异规律与分布格局。6个土壤物理指标变异系数介于0.12~0.30,均属中等变异;土壤含水量、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最佳半方差函数模型均为球状模型,变程依次为3 970、4 360、4 710 m,土壤密度、最小持水量和毛管总孔隙度最佳半方差函数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变程分别为5 490、5 310、6 690 m,均大于1 000 m采样距离,且各指标随机性变异占总变异比例低于25%,分形维数趋近2,均呈现强空间相关性;除土壤密度呈各向同性且以0°方向(西—东)为优势格局外,其余5个指标呈各向异性且均以45°方向(西南—东北)为优势格局。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密度的分布呈相反趋势,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和毛管总孔隙度分布格局相似,毛管持水量分布与研究区海拔密切相关,6个物理性质空间变异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不同产地的广藿香为研究材料,采用盆栽和称重控制浇水的方法,设置对照(CK)、轻度胁迫(T1)、中度胁迫(T2)、重度胁迫(T3)4个处理(土壤含水量分别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80%、60%、50%和30%),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后广藿香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广藿香叶片中相对含水量减少,脯氨酸、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含量呈现上升趋势。4个不同产地的广藿香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旱耐旱能力,相比之下,海南产与湛江产广藿香抗旱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3.
土壤含水量对结果期温室辣椒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土壤含水量对结果期温室辣椒(CapsicumannuumL.)生长、果实品质、干物质分配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确定温室辣椒结果期的最佳土壤含水量,提高设施蔬菜水分利用效率。【方法】以精选牛角椒为研究对象,经4个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40%~55%(A1),55%~70%(A2),70%~85%(A3)和85%~100%(A4))的水分处理后,测定并分析植株生长、果实品质、干物质分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85%时,同化物在辣椒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分配更趋合理,产量最高,为6.05 kg/m2;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5%~70%时,辣椒果实品质各项指标均达到最大值,其中Vc、游离氨基酸、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16 mg/g,363.6μg/g,19.4 mg/g和19.7 mg/g,此时水分利用率也最大,为28.66 kg/m3,分别比A1、A3、A4处理提高了19.5%,30.3%和51.3%。【结论】综合考虑水分对果实品质、干物质分配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后认为,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5%~70%,可以作为辣椒结果期理想的土壤水分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14.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镇遗留搬迁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为期10个月的湿垃圾堆肥、氨基酸和木醋液等不同配比改良材料对土壤物理性质及植物成活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湿垃圾堆肥或湿垃圾堆肥与氨基酸和木醋液配施均具有降低搬迁地土壤容重及增加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入渗率、水稳性团聚体、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的作用。仅考虑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时,单施40%湿垃圾堆肥的配比2对搬迁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作用最大,但因望春玉兰的成活率较低(50%),不适宜推广利用;综合考虑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情况和植物长势时,添加20%湿垃圾堆肥、1 kg∕m3氨基酸并喷施1 L∕m3木醋液的配比5既对搬迁地土壤物理性质具有较大改善作用,且望春玉兰成活率较高(100%)。经改良后,搬迁地土壤容重为1.22 g∕cm3,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为2.52%,总孔隙度为52.56%,土壤入渗率为4.01 mm∕h,> 0.25 m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为10.02%,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分别为429.47 g∕kg和403.80 g∕kg。本...  相似文献   

15.
贡嘎山冷杉纯林地被物及土壤持水特性   总被引:53,自引:5,他引:53  
为了研究贡嘎山冷杉(Abies fabri)纯林林下地被物及林地土壤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方面的作用,该文通过对贡嘎山4种林龄的冷杉纯林(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林下地被物持水特性及林地土壤物理实验,得到不同林龄林下地被物最大持水量、吸水速度等水文特征参数及林地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等物理特性参数.结果表明,成熟林林下苔藓层持水量最大,为其风干重的343.5%,过熟林林下的为284.5%,中龄林林下的为282.5%,幼龄林林下的为250%.成熟林林下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其风干重的301.8%,过熟林林下的为226.4%,中龄林林下的为209.4%,幼龄林林下的为205.4%.经分析拟合,得到林下苔藓层、林下枯落物吸水速度与浸泡时间之间关系式S=ktn.贡嘎山冷杉纯林林地土壤容重为0.851~1.136 g/cm3,土壤饱和含水量为55.29%~83.96%,毛管持水量为44.48%~75.41%,田间持水量为39.50%~65.86%.  相似文献   

16.
不同生物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对温度、水分条件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生物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C、N)对温度、水分条件的响应,以山东鲁青青菜为供试材料,通过室内培养试验,以单施有机肥为对照,研究3种不同生物肥(中和牌、NST型及爸爱我)配合有机肥处理在温度25℃、35℃,水分45%、60%、75%、90%下对土壤中微生物量C、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有机肥,土壤微生物量C、N在25℃,田间持水量75%培养时最大;中和牌生物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在25℃,田间持水量60%培养时最佳;NST型生物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在25℃,田间持水量60%时最佳;爸爱我生物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对温度、水分的适宜性较强,其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25℃,田间持水量60%或75%。不同生物肥处理对温度、水分的响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土贡松采种母树林土壤物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赋予土贡松优良生长表现的土壤环境特征,分别从土贡松采种母树林的上、中、下坡位挖取土壤剖面采集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容重、持水量和孔隙度。结果表明,在0.05或0.01显著性水平上,坡位、土层以及二者的交互效应对土贡松采种母树林土壤容重、3个持水量因子(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和最大持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有显著影响,坡位对非毛管孔隙有显著影响。Duncan多重比较显示,下坡的容重明显低于中、上坡,上坡的毛管持水量和最大持水量明显低于中、下坡,最小持水量在中、上坡间差异显著,上坡的总孔隙度明显低于中、下坡,非毛管孔隙则是下坡明显高于上坡,中坡的毛管孔隙明显高于其他坡位。多重比较表明,0~20 cm土层的容重明显低于其他2个土层,0~20 cm土层的3个持水量因子、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与其他2个土层有显著差异,不同土层间非毛管孔隙差异不大。土壤容重和持水量、孔隙度各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土贡松采种母树林上坡土壤容重大,土壤较为紧实,孔隙度小,通气性较差,容易影响土壤中根系和微生物的活动;较低坡位土壤则疏松,透气能力强,孔隙度和持水量较大,可以容纳更多的水分,从而有利于土壤生物活动。同理,土层深度也可作用于土贡松采种母树林土壤生物活动。  相似文献   

18.
黄河古道沙土的裸地土壤含水量在正常降水补给下可达到田间持水量的水平,直到10月时,0-100cm土壤含水量仍为15%。造靠天然降水的对照处理,其土壤含水量在雨水补给下也达到田间持水量水平,在10月花生收获时0-100cm土壤含水量为14%,不同灌溉处理对花生产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明长期施用化肥与有机肥对黄壤物理特性的影响,为贵州黄壤区土壤改良与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长期定位施肥试验方法,研究不施肥(CK)、施氮磷钾肥(NPK)、施1/4有机肥+3/4氮磷肥(1/4M+3/4NP)、施1/2有机肥+1/2氮磷肥(1/2M+1/2NP)和施有机肥(M)黄壤土壤质地、容重、孔隙度、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固相率、液相率、气相率和三相比偏离值的变化。【结果】长期施用化肥及有机肥,不同处理土壤黏粒、粉粒和砂粒含量分别为15.31%~20.41%、62.58%~63.81%和16.30%~21.87%,除粉粒含量接近外,黏粒和砂粒分别为NPKCK1/4M+3/4NP1/2M+1/2NPM和M1/2M+1/2NP1/4M+3/4NPCKNPK;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三相比偏离值分别为1.06~1.23g/cm3、7.8%~11.0%和24.90~27.58,3个指标有机肥及有机肥配施处理均较CK和NPK降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分别为53.4%~59.9%、42.8%~52.1%、43.30%~56.45%和37.11%~43.14%,4个指标有机肥及有机肥配施处理均较CK和NPK提高。【结论】长期施用有机肥可降低黄壤的黏粒含量和容重,其孔隙度增加和持水性能改善,土壤固相率降低和气相率提高,土壤固-液-气三相比更适宜,生产上应重视黄壤有机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20.
生物炭对宁南山区马铃薯土壤理化性状及水分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宁南地区马铃薯种植中高效利用有限降雨提供参考,通过使用生物炭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比较不同用量生物炭对土壤水分保蓄能力的影响,明确生物炭在宁南地区的合理用量。结果表明:在宁南山区,生物炭对马铃薯土壤物理性状及水分运移有明显影响,可显著提高马铃薯耕层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加毛管孔隙度,进而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实现高产。马铃薯生产中生物炭的最佳施用量为20t/hm2,该条件下田间持水量为14.91%,比对照(空白)提高1.23~3.07百分点;容重1.24g/cm3,比对照增加0.01~0.18g/cm3;毛管孔隙度18.38%,较对照增加0.65~1.36百分点;提高马铃薯单株结薯个数、单株块茎重、单薯重、商品薯率;马铃薯平均产量2 480kg/667m2,水分利用效率85.92kg/(hm2·mm),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分别增加49.04%和48.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