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系杂交稻籽粒充实不良的成因及其与激素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阐明两系杂交稻籽粒充实特征及籽粒充实不良的成因与激素机理。【方法】采用结实特性差异明显的两系杂交稻为材料,测定籽粒中蔗糖和淀粉含量、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吲哚-3-乙酸(IAA)和脱落酸(ABA)含量、乙烯释放速率、蔗糖合成酶(SuSase)和淀粉合成酶(StSase)活性以及籽粒灌浆充实指标,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稻结实率低,主要归咎于弱势粒的秕粒率高、充实度差。籽粒充实度差的组合,灌浆前、中期弱势粒中蔗糖含量高于强势粒,表明基质浓度不是两系杂交稻弱势粒灌浆速率慢和籽粒充实度差的主要限制因子。灌浆前期强势粒中的Z+ZR、IAA和ABA含量明显高于弱势粒,Z+ZR、IAA和ABA的最高含量和平均含量与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谷粒充实度和粒重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灌浆前、中期弱势粒中的乙烯释放速率明显高于强势粒,籽粒充实度差的组合高于籽粒充实度好的组合,乙烯的释放速率与灌浆速率、谷粒充实度和粒重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在灌浆初期喷施乙烯合成促进剂(乙烯利),弱势粒的乙烯释放速率增加,ABA含量减少,SuSase和StSase活性降低,谷粒充实度和粒重下降;喷施乙烯合成的抑制剂(硝酸钴),结果则相反。表明籽粒中激素含量及其平衡对籽粒灌浆和酶的活性起调控作用,部分两系杂交稻籽粒充实不良与其弱势粒中Z+ZR、IAA和ABA含量低、乙烯浓度高有密切关系。【结论】激素对两系杂交稻籽粒充实起重要作用,通过调控激素含量,可以提高籽粒充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灌浆期水稻穗上不同粒位籽粒内源激素含量和关键酶活性的差异及其与籽粒品质形成的关系。【方法】以中熟籼稻扬稻6号和中熟粳稻扬粳9538为材料,按照一次枝梗数将稻穗分为上、中、下三个部位,以穗中部一、二次枝梗不同粒位籽粒为研究对象。【结果】灌浆前期开花较早的籽粒中玉米素(Z)+玉米素核苷(ZR)、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含量以及淀粉合成酶(SSase)、淀粉分支酶(Q酶)活性明显高于同枝梗上开花较迟的籽粒,灌浆后期则相反;籽粒开花越早,其内源激素含量以及酶活性到达最大值的时间越早,峰值也越高。灌浆前期ABA、Z+ZR、IAA含量、ABA/(Z+ZR+IAA)比值以及SSase酶和Q-酶活性与千粒重、直链淀粉累积速率、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垩白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灌浆后期则相反;灌浆前期SSase和Q-酶活性与胶稠度呈负相关,中、后期则相反;与粗蛋白含量的相关两品种存在差异,与整精米率相关不显著。【结论】灌浆期水稻穗上不同粒位籽粒内源激素含量与关键酶活性存在差异;不同粒位间籽粒米质差异的形成与籽粒内源激素含量与关键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外源ABA和GA对小麦籽粒内源激素含量及其灌浆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喷施外源脱落酸(ABA)或赤霉素(GA)对小麦籽粒内源激素含量及其灌浆进程的影响,为激素调控提高籽粒的粒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选用山农1391和藁城8901两个品种,籽粒灌浆初期喷施ABA或GA 两种外源激素于穗部,定期取籽粒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籽粒内源激素含量,用三次多项方程式对籽粒灌浆进程进行模拟并分析相关参数。【结果】喷施外源ABA或GA均能显著增加两个品种的粒重。外源ABA或GA对粒重的调控存在粒位效应。喷施ABA显著增加强势粒粒重,喷施GA使强势粒和弱势粒粒重均显著增加。喷施外源ABA显著提高籽粒ABA含量,喷施外源GA显著提高籽粒GA含量,喷施外源ABA或外源GA均显著提高灌浆中后期籽粒IAA和CTK的含量,尤其是喷施外源GA效果更为明显。喷施外源ABA或外源GA均能延长籽粒的灌浆持续期,喷施ABA显著提高灌浆初期强势粒的灌浆速率,而喷施GA显著提高灌浆中后期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灌浆速率。【结论】喷施外源ABA或外源GA通过改变籽粒内源激素水平,调节灌浆起始时间和籽粒灌浆持续期,进而调控籽粒粒重的形成。喷施ABA是通过提高强势粒粒重来增加粒重的,喷施GA是通过提高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粒重来增加粒重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花后高温和外源脱落酸(ABA)对不同持绿型小麦籽粒胚乳细胞增殖、籽粒灌浆和内源激素的影响,为高温逆境下采用激素调控措施提高粒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持绿型汶农6号和非持绿型济麦20,花后1-5 d,用透明聚乙烯塑料膜搭设增温棚进行高温处理,同时花后1-3 d喷施10 mg?L-1的ABA于穗部,用量100 mL?m-2,3次重复。定期取籽粒样,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4种内源激素,用简易胚乳细胞计数法测定胚乳细胞数目,Richard方程对籽粒增重及胚乳细胞增殖动态模拟并计算相关参数。【结果】高温处理显著降低了两品种强弱势籽粒的胚乳细胞数目,降低胚乳细胞增殖速率,但延长了籽粒胚乳细胞活跃分裂期和实际分裂终期;显著降低两品种弱势籽粒的灌浆速率,缩短了两品种弱势粒的生长活跃期及实际灌浆终期。高温处理显著降低两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其中汶农6号强、弱势粒分别减少3.7和8.2 粒/穗,济麦20强、弱势粒分别减少1.3和4.3 粒/穗;显著降低两品种产量,汶农6号和济麦20产量分别降低19.65%和26.22%。常温及高温下喷施ABA均显著提高了两品种灌浆速率,提高了籽粒胚乳细胞增殖速率,扩大胚乳细胞数目。高温处理降低了强弱势籽粒ZR含量,显著提高了济麦20强、弱势粒花后3-27 d的GA3含量,显著提高汶农6号花后12-27 d的GA3含量;但降低了弱势粒花后15-27 d的IAA含量。高温处理下喷施ABA,降低了济麦20强势粒花后3-9 d ZR含量,但显著提高济麦20强势粒花后3-28 d内源ABA含量,显著提高汶农6号强势粒花后3-18 d ABA含量。常温下喷施ABA显著降低了济麦20和汶农6号强、弱势粒的GA3含量;高温下喷施ABA,显著降低了汶农6号强弱势粒的GA3含量,降低济麦20强势粒花后3-12 d的GA3含量,显著降低弱势粒花后6-15 d的GA3含量。常温下喷施ABA显著提高济麦20强势粒花后12-18 d的IAA含量;提高了汶农6号强势粒花后6-18 d IAA含量,显著提高两品种弱势粒花后6-27 d IAA含量。持绿型汶农6号的千粒重和产量均显著大于非持绿型济麦20。【结论】高温胁迫对非持绿型品种的产量和两品种弱势粒粒数影响较大,高温降低了两品种籽粒胚乳细胞数目,降低籽粒灌浆速率,最终导致粒重及产量降低。喷施外源ABA通过调节内源激素水平,促进胚乳细胞分裂,扩大了常温及高温下籽粒库容量,提高了籽粒灌浆速率,从而提高了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5.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人工遮雨棚池栽条件下采用不同的灌溉量,研究干旱胁迫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与内源激素的关系,拟为如何缓解干旱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的抑制作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降低夏玉米籽粒灌浆速率,进而降低夏玉米粒质量;同时,干旱胁迫显著提高夏玉米籽粒中ABA含量,降低了籽粒中IAA、Z+ZR和GAs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在不同水分处理下,ABA与夏玉米籽粒灌浆速率呈显著负相关,IAA和Z+ZR与夏玉米籽粒灌浆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水分可能主要通过影响籽粒中IAA、ABA和Z+ZR 3种激素调控夏玉米籽粒灌浆。  相似文献   

6.
灌浆期低温对离体培养玉米强弱势粒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巽  郝建平  王璞  张萍  陈璐洁 《中国农业科学》2018,51(12):2263-2273
【目的】通过对玉米灌浆过程中籽粒干物质、淀粉的积累,籽粒内源激素含量及淀粉积累相关酶活性的研究,揭示低温对灌浆过程中玉米强、弱势籽粒灌浆生理过程的影响规律,为生产上抗御低温冷害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用郑单958为试验品种,采用玉米籽粒离体培养的方式,将大田人工授粉后3 d的玉米果穗按照弱势粒和强势粒进行取样,无菌环境接种到人工培养基培养,低温处理和对照分别设置培养平均温度为16℃及25℃。自授粉后每10 d取样一次,分别测定灌浆过程中玉米强、弱势粒干物质积累量、内源激素、籽粒淀粉含量及淀粉积累相关酶活性。【结果】低温胁迫下强、弱势粒灌浆后期粒重分别比对照低47.58%、50.95%,强、弱势粒灌浆高峰期的平均灌浆速率较对照分别显著降低55.39%、54.72%。低温胁迫下玉米籽粒灌浆速率前期提升和后期减小的速度明显减缓,活跃灌浆时间延长5-7 d。授粉后10 d低温处理显著降低玉米强、弱势粒生长素(IAA)、玉米素(ZR)和脱落酸(ABA)含量,显著提高玉米籽粒赤霉素(GA3)的含量。授粉后30 d低温处理显著降低了弱势粒的IAA、ZR含量,增加了强势粒的ABA含量。低温胁迫显著减弱了灌浆前期和灌浆中期的可溶性酸性转化酶(SAI)、蔗糖合酶(SS)、淀粉合酶(SSS)及ADPG焦磷酸化酶(APGase)的活性,低温下弱势粒SAI活性降幅大于强势粒,对SS、SSS及APGase活性的降低幅度表现为强势粒大于弱势粒,导致玉米籽粒淀粉含量降低。【结论】受低温胁迫影响,灌浆前期玉米籽粒的IAA、ZR、ABA含量减少,GA3含量增加,SAI活性降低,导致籽粒库容量减少,库活性不足。在灌浆中期,低温降低SS活性,造成淀粉合成底物供应不足,影响淀粉的合成,降低籽粒淀粉含量。低温处理降低玉米强、弱势粒的灌浆速率,导致籽粒干物质积累减少。低温对玉米强弱、势粒的灌浆过程都造成较大的影响,且对弱势粒的影响大于强势粒。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氮素形态对强筋小麦豫麦34和弱筋小麦豫麦50籽粒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在盆栽条件下, 设酰胺态氮、铵态氮和硝态氮3种氮素形态处理并加入硝化抑制剂双氰铵(DCD),在小麦开花后定期取样,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籽粒中IAA、GA3、ABA和ZR含量。【结果】酰胺态氮处理下,豫麦34籽粒形成初期,ZR含量较高;籽粒灌浆盛期前,IAA,ABA,GA3含量较高,灌浆速率较早达到高峰,与铵态氮和硝态氮处理相比,粒重分别增加9.16%和5.74%。铵态氮处理下,豫麦50籽粒形成初期,ZR含量较高;籽粒灌浆盛期前,IAA,GA3含量高;籽粒灌浆后期,IAA含量仍较高,籽粒灌浆速率较快且下降较为平缓,与酰胺态氮和硝态氮相比,粒重分别增加3.88%和11.52%。【结论】氮素形态对两个品种的影响不同,酰胺态氮有利于调节豫麦34内源激素水平,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粒重;而铵态氮对豫麦50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8.
干旱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灌浆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抗旱性不同的西农979(干旱敏感型)和长旱343(抗旱型)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控水模拟干旱胁迫,研究灌浆期干旱对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与内源激素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个品种籽粒灌浆对干旱的响应不同,相比较于对照(正常水分处理,灌浆期土壤水势保持在-20~-30kPa,T1),重度干旱胁迫(灌浆期土壤水势保持在-70~-80kPa,T3)显著降低西农979强势粒和弱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和粒质量,且对弱势粒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强势粒,而重度干旱胁迫仅降低长旱343弱势粒籽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和粒质量,对其强势粒籽粒灌浆无显著影响。与重度干旱不同,中度干旱(灌浆期土壤水势保持在-40~-50kPa,T2)显著促进2个小麦品种籽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增加籽粒质量。激素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中度和重度干旱对长旱343强势粒IAA、Z+ZR、ABA和GAs的质量分数变化均无显著影响,对于长旱343弱势粒和西农979强、弱势粒,中度干旱胁迫显著提高IAA、Z+ZR和ABA的质量分数,降低GAs的质量分数,而重度干旱胁迫显著降低IAA和Z+ZR的质量分数,提高ABA和GAs的质量分数。说明,小麦弱势粒对干旱胁迫的敏感性强于强势粒,适度干旱有利于小麦籽粒灌浆,而重度干旱对小麦籽粒灌浆存在明显抑制作用。干旱胁迫对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与多种内源激素的变化有关,不是通过某一种激素调节籽粒灌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育苗移栽水稻在不同旱种方式下米质形成的特点及其与籽粒激素浓度的关系。【方法】试验以镇稻88(粳稻)和扬稻6号(籼稻)为材料,进行无覆盖旱种(裸种,BN)、地膜覆盖旱种(PM)和麦秸秆覆盖旱种(SM)处理,以常规水种(TF)为对照。【结果】与TF相比,BN和PM显著降低了产量,SM的产量与TF无显著差异。SM显著降低了垩白米率、垩白度和消减值,显著增加了胶稠度、碱消值和崩解值。BN和PM对上述稻米品质的影响与SM的相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两品种表现一致。结实期籽粒吲哚-3-乙酸(IAA)、赤霉酸(GA1+GA4)、玉米素(Z)+玉米素核苷(ZR)浓度在灌浆早期处理间差异很小,在灌浆中、后期则表现为SM>TF>PM>BN,乙烯释放速率则表现为BN>PM>TF>SM。籽粒脱落酸(ABA)浓度在SM、PM和TF之间无显著差异。在各处理中,BN籽粒ABA浓度在灌浆前期最低,灌浆中后期则最高。灌浆中后期籽粒IAA和GA1+GA4、灌浆前中期籽粒ABA及灌浆各期籽粒Z+ZR浓度与粒重、出糙率、精米率和崩解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71*~0.96**),与消减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76*~-0.91**)。灌浆后期籽粒IAA和Z+ZR浓度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73*~-0.85**)。灌浆各期籽粒乙烯释放速率与粒重、出糙率、精米率、碱消值和崩解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71*~-0.91**),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和消减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73*~0.93**)。【结论】覆草旱种可以改善稻米品质,裸地旱种和覆膜旱种则使品质变差;促进型激素浓度的降低和乙烯产生的增加是裸地旱种和覆膜旱种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较差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大田试验,以大穗型水稻品种新丰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抽穗期喷施不同的复配化学调控剂对水稻弱势子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化学调控剂Ⅳ和V处理对结实率、千粒重、产量和灌浆速率均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弱势粒,分别使弱势粒的千粒重比喷施清水提高了17.48%,16.38%,达到了显著水平.复配化学调控剂Ⅳ和V主要是通过提高灌浆期可溶性糖含量、穗颈节间伤流强度,进而增加弱势子粒的库容活性和同化速率,提高弱势子粒的千粒重和灌浆速率.  相似文献   

11.
内源激素与亚种间杂交稻籽粒灌浆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探明内源激素与亚种间杂交稻籽粒灌浆的关系,以不同籽粒充实度的亚种间杂交稻为材料,研究了其籽粒灌浆特征参数以及发育过程中IAA,GA3,Z和ABA4种主要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籽粒充实度低的亚种间杂交稻“两段灌浆”表现明显,经相关统计分析表明,孕穗期至开花期IAA和Z含量与起始灌浆势(Ro)、平均灌浆速率(Fmean)和籽粒充实率(GFP)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开花期至花后15d这一期间IAA,Z和ABA含量与Ro,Fmean和GFP呈显著正相关。在孕穗期至花后10d期间,IAA与Z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灌浆期IAA与GA3呈正相关。由此可见,“两段灌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与籽粒内源IAA和Z的含量及其相互作用有关,且作用时期主要是孕穗期至开花期。  相似文献   

12.
小麦兰考矮早八茎蘖幼穗激素差异及其密度调控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主茎和两分蘖间幼穗部激素差异与分蘖成穗的关系及其密度调控效应。【方法】在大田条件下,设置150(D1)、262.5(D2)和375万株/hm2(D3)3个种植密度,在拔节期取标记株区分主茎、分蘖Ⅰ和分蘖Ⅱ,显微镜下剥取幼穗液氮保存,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幼穗中赤霉素(GAs)、吲哚乙酸(IAA)、分裂素(ZR)和脱落酸(ABA)含量。【结果】小花分化期主茎与分蘖幼穗分化进程差异很小,之后差距增大,表现为主茎幼穗分化进程要快于两分蘖。在分蘖两极分化过程中,幼穗中GAs、IAA和ZR含量及其IAA/ABA和ZR/ABA比值表现为主茎>分蘖Ⅰ>分蘖Ⅱ,在拔节后期幼穗ABA含量表现为分蘖Ⅱ>分蘖Ⅰ>主茎,IAA/ZR较高或呈升高趋势时对分蘖生长产生抑制作用。【结论】分蘖幼穗中较高的GAs、IAA、ZR含量以及IAA/ABA和ZR/ABA比值有利于幼穗生长发育,而较高的ABA含量及IAA/ZR比值不利于分蘖成活。分蘖与主茎差距越大,分蘖衰亡时间越早,且密度对其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盆栽人工控制水分的方法,研究了北方超级粳稻沈农265灌浆期水分胁迫对籽粒中4种内源激素(IAA,GA3,ZR和ABA)含量及干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浆的前期和中期,中度水分胁迫处理使IAA,GA3,ZR和ABA含量提高,且明显高于重度水分胁迫处理,较高水平的内源激素综合地调节了水稻的灌浆过程,在节水的同时使籽粒干重较正常灌溉增加1.3%。  相似文献   

14.
张萍  陈冠英  耿鹏  高雅  郑雷  张沙沙  王璞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1):2061-2070
【目的】灌浆期高温会对玉米籽粒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不利的影响,是影响玉米稳产和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比较灌浆期高温对不同耐热型玉米品种籽粒形成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寻找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避免和缓解高温胁迫伤害。【方法】采用玉米籽粒离体培养技术,以耐热型品种郑单958和热敏感型品种德美亚1号为材料,研究了籽粒灌浆期(授粉后17—28 d)高温对玉米籽粒发育的影响机制。【结果】高温加快了两品种玉米强势粒前期的灌浆速率,但降低了强、弱势粒中后期灌浆速率,总体导致灌浆持续时间缩短,籽粒千粒重下降。在授粉后40 d,郑单958强、弱势粒的干重分别比对照低10.58%和18.95%,德美亚1号强、弱势粒的干重分别比对照低24.78%和28.08%。德美亚1号籽粒干重下降幅度大于郑单958,且差异显著。籽粒灌浆期高温显著降低了玉米籽粒淀粉合成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两品种玉米籽粒的淀粉含量。在授粉后40 d,郑单958强、弱势粒的淀粉含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5.20%和6.46%,德美亚1号强、弱势粒的淀粉含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13.68%和16.39%,均差异显著。德美亚1号强、弱势粒淀粉合酶的活性较对照分别降低了19.67%和30.03%,均差异显著,郑单958强、弱势粒的淀粉合成酶的活性分别较对照降低了13.70%和11.26%。高温处理后,两种品种玉米籽粒的ABA和IAA含量均上升,ZR含量均下降,而强势粒的GA3含量均上升,弱势粒的GA3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籽粒灌浆期高温对德美亚1号强、弱势粒发育的影响均显著高于郑单958,对两品种弱势粒的影响显著高于强势粒。  相似文献   

15.
黑米灌浆特性对花青素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黑米籽粒灌浆特性对花青素积累的影响,为高花青素黑米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籽粒花青素含量具有显著差异的5个黑米品种为材料,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进行盆栽种植,花后定期取样测定并分析籽粒干物质量与花青素的积累动态。【结果】5个黑米品种强弱势粒异步灌浆明显,强势粒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均高于弱势粒,且强势粒最大灌浆速率的出现时间早于弱势粒。随着灌浆进程的推进,5种黑米的花青素含量均先缓慢增加再快速增加,达到峰值后又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强弱势粒花青素积累动态差异显著,灌浆前中期强势粒花青素积累含量明显高于弱势粒,花青素含量达到峰值前的积累速率与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均呈显著正相关;灌浆中后期弱势粒花青素积累量高于强势粒,但降解速率明显缓于强势粒。在花后30 d, 5个黑米品种弱势粒花青素含量均高于强势粒。【结论】黑米籽粒灌浆和花青素积累均存在显著的粒位差异;灌浆前中期花青素的快速积累与籽粒质量增加基本同步,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灌浆中后期弱势粒表现出较高的花青素积累优势和较缓的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是一种藜科多年生盐生灌木,对盐分适应性极强。miR167是作用于生长素信号通路上的内源非编码小RNA分子,它通过靶向生长素响应因子ARFs(auxin response factors)来调控生长素响应基因的表达。研究从高盐(600 mmol/L NaCl)处理48 h盐穗木根的小RNA文库中筛选到差异表达的miR167d,并从该物种的转录组数据中预测到其靶基因ARF8。该文开展了高盐胁迫下盐穗木miR167d和预测靶基因ARF8的表达模式和相关性分析。【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试验检测和分析高盐胁迫下盐穗木miR167d和预测靶基因的表达模式和相关性;利用烟草瞬时表达试验间接地鉴定盐穗木miR167d对预测靶基因ARF8的靶向关系;采用同源克隆方法结合RACE技术获得盐穗木miR167d的靶基因ARF8的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1) 600 mmol/L NaCl处理盐穗木,其同化枝中miR167d和ARF8的表达均受到诱导,胁迫48 h时,miR167d的表达最高并与靶基因的表达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HcARF8基因的表达随胁迫处理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推测盐穗木miR167d和ARF8两基因可能在响应盐胁迫过程中发挥作用。(2) 构建融合GFP的含预测靶基因HcARF8的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农杆菌,烟草瞬时表达试验的结果表明,拟南芥miR167d对盐穗木ARF8基因具有剪切作用,间接证明盐穗木miR167d对预测的靶基因HcARF8具有靶向切割作用。(3) 克隆获得的盐穗木ARF8基因全长2 861 bp,ORF 2 442 bp,编码813个氨基酸,在编码区与盐穗木miR167d高度互补匹配。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基因编码的蛋白高度保守,与同科植物甜菜ARF8同源性达到87%,都具有能与生长素相关元件(B3 DNA绑定元件、生长素响应元件,生长素诱导转录IAA超家族的元件)结合的功能域。【结论】盐穗木miR167d和HcARF8基因具有靶向关系,高盐胁迫处理盐穗木,其同化枝中两基因的表达都受到诱导并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这些结果为后续阐明盐穗木miR167d与其作用的靶基因ARF8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大田试验,以大穗型水稻品种新丰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抽穗期喷施复配化学调节剂对水稻子粒灌浆充实、稻米品质和蔗糖-淀粉代谢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喷施复配化学调节剂IV和V可增加水稻强势粒和弱势粒的起始灌浆势、相对起始势,提高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缩短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所需时间,显著改善强势子粒的外观品质和碾磨品质,提高水稻弱势子粒的千粒重,且强势粒和弱势粒中蔗糖-淀粉代谢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均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外源喷施复配化学调节剂IV和V可通过增加强势粒和弱势粒中蔗糖-淀粉代谢关键酶基因的表达,进而提高水稻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灌浆充实、增加产量、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8.
以两系杂交稻组合培两优E32和培两优500为材料,探讨水稻籽粒胚乳内源激素与粒重的关系.结果发现,籽粒胚乳内源IAA,GA3,Z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生育期延长先升后降,ABA则相反.灌浆前期较高的ABA/IAA值有利于籽粒灌浆,增加粒重,灌浆后期高ABA/AA值则不利于籽粒充实.多元同归分析表明,内源IAA,ABA,GA3和z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互作效应,其中IAA和ABA之间的互作效应对粒重影响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及亲本灌浆期籽粒和叶片内源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杂交水稻“Tiyou418”及亲本为材料,测定和分析了水稻灌浆期籽粒和叶片的内源激素水平。结果表明:“Tiyou418”在灌浆期籽粒中脱落酸(ABA)的变化趋势与亲本不同,前期高,后期低;吲哚乙酸(IAA)、玉米素核苷(ZR)和赤霉素(GA1 3)的变化趋势与亲本相同,但后期积累较高的GA1 3;“Tiyou418”叶片中4种内源激素变化趋势与亲本相似,含量除GAl ,外都介于亲本之间;“Tiyou418”ABA粒/叶峰值出现早,父母本的峰值出现晚,父本C418灌浆前期ZR的粒/叶高。这说明灌浆前期籽粒中较高的ABA有利于灌浆,灌浆后期叶片中(GA1 3 ZR IAA)/ABA下降慢,有利于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云南松幼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内源激素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规律及其调控机制。【方法】以2年生云南松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称重控水法,将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5%(CK)、60%~70%(轻度干旱)、45%~55%(中度干旱)和30%~40%(重度干旱),研究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下云南松幼苗针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内源激素(脱落酸ABA、生长素IAA、赤霉素GA和玉米素核苷ZR)含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① 随干旱程度的加重,云南松幼苗针叶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淀粉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可溶性糖/淀粉比值先降低后升高,淀粉分配比例先增后减,可溶性糖分配比例先减后增。② 各干旱胁迫处理云南松幼苗针叶ABA含量较CK显著升高,而ZR、GA及IAA含量随干旱胁迫加重均呈下降趋势,IAA/ABA、GA/ABA和ZR/ABA比值较CK显著下降。③ 云南松幼苗针叶可溶性糖含量与AB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IAA、GA、ZR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IAA含量呈显著相关(R2=0.423 0,P<0.05);针叶淀粉含量与ABA、IAA、GA、ZR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与GA含量呈显著相关(R2=0.392 4,P<0.05);针叶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与IAA/ABA、GA/ABA、ZR/ABA比值均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可溶性糖含量与IAA/ABA比值显著相关(R2=0.394 3,P<0.05)。【结论】云南松幼苗可通过调整体内可溶性糖和淀粉的相互转化与分配,同时通过积累抑制生长的ABA和降低促进生长的GA、IAA、ZR,进而调整针叶IAA/ABA、GA/ABA和ZR/ABA比值来适应干旱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