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香露兜(Pandanus amaryllifolius Roxb.)不同叶位叶片组织为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揭示不同叶位挥发性成分组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香露兜8个不同叶位叶片挥发性成分由呋喃酮类、吡咯类、呋喃类等10类21种物质组成,3-甲基-2(5H)-呋喃酮、新植二烯、2-乙酰-1-吡咯啉、叶绿醇、2,3-二氢苯并呋喃、2,4-二叔丁基酚、羟基丙酮、棕榈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9种共有物质的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其中,特征挥发性物质2-乙酰-1-吡咯啉平均含量为(94.00±36.66)μg/g,倒5叶位含量最高(122.99±3.48)μg/g,倒1至倒8叶位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倒1叶位主要挥发性成分为3-甲基-2(5H)-呋喃酮、棕榈酸乙酯和甲酸庚酯,倒2、3和4叶位主要挥发性成分为叶绿醇、2-丁基-1-辛醇、3-甲基-2(5H)-呋喃酮、2-乙酰-1-吡咯啉、2,3-二氢苯并呋喃、新植二烯、角鲨烯、棕榈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和2,4-二叔丁基酚,倒5叶位主要挥发性成分为2-乙酰-1-吡咯啉、2,3-二氢苯并呋喃和角鲨烯;倒6、7、8叶位主要挥发性成分为角鲨烯、新植二烯、2-乙酰-1-吡咯啉和羟基丙酮。香露兜不同叶位挥发性物质组成及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将为其标准化采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槟榔与香露兜间作后香露兜叶片光合特性及香气成分变化,通过田间试验,比较槟榔间作香露兜处理和香露兜单作对照在叶片的光合特性和香气成分等差异。结果表明,处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叶片温度显著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温间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处理和对照叶片中共鉴定出9类31种香气成分,其中处理叶片的大量香气成分如角鲨烯、叶绿醇、新植二烯、2,3-二氢苯并呋喃、3-甲基-2-(5H)-呋喃酮、丙酮醇以及特征香气成分2-乙酰-1-吡咯啉等17种共有香气成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丙酮酸甲酯和呋喃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叶片香气成分中角鲨烯和3-甲基-2-(5H)-呋喃酮含量与净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乙酰-1-吡咯啉、角鲨烯、叶绿醇、新植二烯、2,3-二氢苯并呋喃、3-甲基-2-(5H)-呋喃酮以及丙酮醇等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均与叶片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槟榔间作香露兜能提高香露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并降低叶片温度,进而提高主要香气成分含量和提升香露兜叶片品质,可为槟榔林下间作香露兜高效栽培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测定芒果香气成分,分析HS-SPME的平衡时间、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及解吸时间对香气成分分析结果(包括总峰数目、总峰面积)的影响,得到最佳萃取条件,并通过谱库比对鉴定芒果香气成分的组成及相对含量。旨在明确HS-SPME-GC-MS测定芒果果实香气成分的最佳萃取条件及海南省芒果主产区主栽品种贵妃、台农果实的香气成分组成及差异,为芒果香气品质判断及种质资源评价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HS-SPME最佳萃取条件为平衡时间10 min,萃取温度45 ℃,萃取时间60 min,解吸时间5 min。(2)海南省芒果主产区主栽品种贵妃、台农共鉴定出102种匹配度大于70%的挥发性香气化合物,2个品种的香气成分主要由萜烯类构成,贵妃萜烯类占香气成分总含量的74.70%,台农萜烯类占香气成分总含量的86.79%,另外还有少量的醇、醛、酮、酯、羧酸类。(3)贵妃、台农共有的挥发性香气化合物有α-异松油烯、3-蒈烯、柠檬烯、3-己烯-1-醇、2-己烯醛、γ-己内酯、异佛尔酮、棕榈酸等15种。因此,α-异松油烯、3-蒈烯为海南省芒果主产区主栽品种贵妃、台农的主要特征香气成分,且台农的主要特征香气成分相对含量明显高于贵妃。  相似文献   

4.
挥发性香气成分组成是可可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发酵是影响可可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关键过程。为揭示不同基因型可可豆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本研究以ZYP11-9、STS16、ZYP6-11三种不同基因型可可作为试验材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可可豆0~7 d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3种基因型可可豆发酵过程中共鉴定出32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2,3-丁二醇、2-庚醇、2-戊醇、3-甲基-1-丁醇、苯乙醇、芳樟醇、乙酸、3-羟基-2-丁酮及2,3,5-三甲基吡嗪9种共有香气物质在不同基因型可可豆发酵过程中的相对含量变化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主要香气成分与发酵阶段香气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2,3-丁二醇、乙酸、芳樟醇、3-羟基-2-丁酮与可可豆发酵阶段香气特征呈正相关,3-甲基-1-丁醇、丁内酯、苯乙酮等香气物质与发酵阶段香气特征呈负相关。因此,不同基因型可可发酵过程中的香气成分组成及含量变化存在差异,且主要香气成分与发酵阶段存在相关性,这为优质可可新品...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澳洲坚果叶茶的品质特征及香气成分,以春季澳洲坚果一芽三叶为原料,依据炒青茶的制作方法加工成澳洲坚果叶茶,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结合GC-MS分析澳洲坚果叶茶的香气组成,同时结合感官审评和化学分析测定其品质。结果表明:澳洲坚果叶茶外形匀整饱满、滋味浓、口感厚重、香气浓醇、有特殊香气;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其总灰分为(5.00±0.09)%、水浸出物为(39.00±0.27)%、多酚为(5.90±0.14)%,游离氨基酸(2.80±0.01)%,且不含咖啡碱,饮用品质良好。澳洲坚果叶茶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38种,根据化学结构差异可分为醛类13种,醇类6种,酮类6种,吡嗪类5种,酚类3种,脂肪酸类2种,烃类、吡咯类和呋喃类各1种,并以酚类、醇类、醛类、吡嗪类为主,相对含量分别为36.86%、20.98%、18.35%和14.46%;2°,4,4°,-三甲氧基查耳酮(20.25%)、2,4-二叔丁基苯酚(11.88%)、顺-2-戊烯-1-醇(10.52%)、1-戊烯-3-醇(6.71%)、壬醛(6.64%)是澳洲坚果叶茶中含量最高的5种挥发性成分。特征香气成分分析表明,醇类、醛类、酮类、吡嗪类等可能对澳洲坚果叶茶香气品质构成产生重要影响,而无特殊香气的酚类等对澳洲坚果叶茶香气品质的贡献程度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焙烤澳洲坚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比较了原料澳洲坚果和130℃焙烤10、15、25、35、40、50和60 min,以及市售商品澳洲坚果的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差异。分离鉴定得到130℃焙烤澳洲坚果中的23种典型的挥发性物质,包括9种醛类、9种吡嗪类、2种呋喃类和3种其他物质。原料澳洲坚果中的挥发性成分比较少,市售澳洲坚果中的调味料香气含量较高,坚果香气物质较少。随着焙烤时间的延长,焙烤香气逐渐增加,其中吡嗪类和呋喃类的含量在130℃焙烤处理组之间均差异显著。2-甲基吡嗪和3-乙基-2,5-二甲基吡嗪以及2-乙酰基吡咯也能作为进一步指示10~60 min不同焙烤时间之间焙烤程度差异显著的标志物质,用以规范澳洲坚果焙烤工艺和指导焙烤产品品质分级。  相似文献   

7.
墨兰(Cymbidiumsinense)为典型的香花国兰,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采用HS-SPME-GC-MS技术对墨兰不同花器官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共检测出7类、54种挥发性成分,主要由21种醛类、12种醇类、10种酮类、5种苯类、2种呋喃类、2种酸类及2种萜类化合物组成。花瓣、萼片、唇瓣、蕊柱等4种不同花器官均含有的化合物共48种,包括19种醛类、10种醇类、9种酮类、5种苯类、2种萜类、2种呋喃类和1种酸类。花瓣、萼片及蕊柱共有成分有3种,只在萼片中检测到的成分仅有2种,丙烯醛只在蕊柱中检测出。结果表明:花朵不同花器官所含的挥发物种类及含量差异明显,萼片共检测出49种挥发物,物质含量最高达99106.15μg/L,占总挥发性有机成分的35.88%,其中含量最高的挥发物为环戊基甲醛,具有薄荷的樟脑味。花瓣共检测出51种挥发物,物质含量为56 571.48μg/L,占总挥发性有机成分的20.48%,含量最高的挥发物为1-戊烯-3-醇,具有水果香味。唇瓣共检测出48种挥发物,物质含量最低的为41645.32μg/L,占总挥发性有机成分的15.08%,其中含量最高的挥发物为环戊...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糯米香茶(Teucrium manghuaense)叶片的挥发性成分,经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鉴定其中的43种挥发性化合物,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为角鲨烯(39.4%)、亚麻酸(20.5%)、丁香酚(14.7%)、叶绿醇(7.89%)、棕榈酸(4.81%)、γ-衣兰油烯(3.36%)和4-(4,5-二甲基苯基)-哌啶(1.29%)等。本研究旨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糯米香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茶树品种"乌牛早"所制绿茶主要香气特征成分,以福鼎大白茶所制绿茶为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联用质谱法(HS-SPME/GC-MS),对扁形、卷曲形、珠形等三种类型共6个绿茶的香气特征成分及组成比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个绿茶共检测出77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烷烃、醇类、萜烯类、醛类及酮类等5类化合物。烷烃类含量比例最高,醇类含量次之。其主要香气成分:2,6-二甲基环己醇、环氧芳樟醇、δ-杜松烯和β-紫罗酮。此外,卷曲形茶还含有5-叔丁基-3,5-己二烯-2-酮和α-白菖考烯;扁形茶还含有α-白菖考烯和2,3-辛二酮;珠形茶还含有壬醛、苯甲醇和苯乙醇,香气成分含量比例差异较大。与"福鼎大白茶"所制绿茶比,"乌牛早"所制绿茶还含有α-白菖考烯。结论:"乌牛早"所制绿茶主要香气成分:2,6-二甲基环己醇、环氧芳樟醇、δ-杜松烯、β-紫罗酮和α-白菖考烯等,以呈花香物质为主。  相似文献   

10.
安化千两茶香气品质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技术,联合GC-MS鉴定方法分析了9个安化千两茶中的挥发性成分,结合感官审评初步探讨了这些成分的香气品质特点。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千两茶香气以松木香、陈香为主要特点,部分千两茶香气略带粽叶香或粗老气、烟气、陈气味,个别千两茶略带酸味。GC-MS分析结果表明,香气物质相对含量最多的为醇类(9个样品平均相对含量为21.97%);其次为酮类(20.11%)、醛类(18.69%)、杂氧化合物(18.39%)、脂肪酸类(12.71%)、烷烃类(1.70%)、含量最少的是杂环类(1.21%)。可见对千两茶香气起主要作用的是醇类、酮类、醛类和杂氧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因西番莲果汁具有多种水果的浓郁香味,可建立更全面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条件。利用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GC-O-MS)技术确定西番莲果汁中14种香气主要挥发性成分,再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分析不同萃取条件下西番莲果汁的香气主要挥发性成分,建立萃取方法。通过实验分析,得到条件如下:未添加氯化钠的西番莲果汁,取汁量为0.5 mL,65μm DVB/PDMS萃取头,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20 min,解吸时间5 min。鉴定得到62种挥发成分,包括酯类、醇类、烯类、酮类化合物,其中酯类化合物为71.58%,是西番莲果汁香气的主要贡献化合物类,此检测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2.
以海南兴隆地区的咖啡豆为试材,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对不同烘焙度(浅度、中度、深度)下的咖啡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烘焙咖啡中共检测出123种化合物,浅度豆检测出90种化合物,主要为酸类和吡嗪类,中度豆检测出103种化合物,主要为酮类、呋喃类、吡嗪类和吡咯类,深度豆检测出118种化合物,主要为呋喃类、吡啶类和酚类;电子鼻传感器可有效分析咖啡挥发性成分变化(除传感器LY2/g CT外),主成分分析(PCA)可有效区分不同烘焙度的咖啡香气。随着烘焙程度加深,咖啡中吡咯类、吡啶类、含硫化合物等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和相对含量逐渐增加,吡嗪类和酸类逐渐减少,呋喃类和酮类先增加后减少,进而改变咖啡的特征性香气。HS-SPME/GC-MS与电子鼻技术结合可根据挥发性物质的差异为判断指标,以较好的区分海南兴隆地区不同烘焙度咖啡,为海南兴隆咖啡的烘焙加工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3.
茶树品种对美人茶品质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市场上,制作美人茶的常见品种有青心大冇、金萱、毛蟹、铁观音、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梅占等。为凝练福建省美人茶品质特征、调查美人茶的品种适制性,以从福建省主产区大田采集来的20份美人茶样品(8个品种)为供试材料,进行美人茶感官品质分析、主要生化成分测定和香气成分检测。结果表明:青心大冇(94.10分)、金萱(93.96分)、金观音(93.90分)、金牡丹(93.63分)感官审评的分值较高,其滋味甜醇、醇厚或醇爽,香气呈蜜香或花蜜香。生化成分测定显示,青心大冇可溶性糖(2.48%)、游离氨基酸(0.33 mg/g)、茶黄素(0.12%)、茶红素(0.72%)、茶褐素(1.24%)含量相对较高,均排在前三位。在感官审评结果的基础上,从以上样品中筛选出品质较好、不同品种加工的7个美人茶样品进行香气成分的测定,共测得31种香气成分,包括醛类化合物3种,醇类化合物7种,酮类化合物2种,酯类化合物5种,萜烯类化合物7种,烷烃类化合物3种,其他化合物4种,这些香气成分共同组成美人茶独特的香气特征。其中,青心大冇美人茶所检测到的香气成分最多(25种),且香气成分总含量(430.43 ng/g)最高,与其他品种的美人茶相比,1-甲基-4-(1-甲基乙基)-1,3-环己二烯(4.21 ng/g)、柠檬醛(7.01 ng/g)、苯甲醛(18.24 ng/g)、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150.23 ng/g)、β-罗勒烯(5.47 ng/g)含量最高,芳樟醇(30.60 ng/g)、水杨酸甲酯(15.02 ng/g)、香叶醇(66.69 ng/g)、苯乙醇(8.52 ng/g)含量均排在前三位。综合感官审评结果、生化成分分析和香气成分分析,青心大冇品种制作的美人茶品质最佳。该结果对生产实践中美人茶适制品种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林霞  陈峥  刘波  朱育菁  李慧敏 《热带作物学报》2018,39(10):2074-2082
紫薇是我国著名的夏季观赏花木,具多种花色,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探究不同花色紫薇花的挥发性物质在组 成和含量上的差异,对紫薇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 5 种花色紫薇花的挥发性物质为研究对象, 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对进行富集提取,通过 GC-MS 对挥发性物质进行分离鉴定。在前处理条件优化方面, 以质谱鉴定出物质(总物质和高匹配物质)的出峰数和峰面积为指标,筛选得到适用于萃取紫薇花挥发性物质的萃取 温度为 25 ℃,萃取头为 65 μm PDMS/DVB。接着对 5 种不同花色的紫薇花中的高匹配度和高含量成分进行了讨论, 分别从白色、淡粉、粉红、玫红、紫色花色的紫薇中检测出高匹配挥发性物质 23、3、14、18 和 15 个,占各自总香气 成分的 46.38%、47.11%、47.42%、49.18%和 47.32%;而高含量成分分别占到各自总香气成分的 59.33%、79.35%、58.24%、 69.23%和 54.83%。同时,不同花色紫薇花的挥发性成分也存在共性和特异性的成分。以高匹配成分为研究对象,4 种 花色紫薇有 2 个共有成分(β-石竹烯、十四烷),3 种花色共有的挥发性成分有 3 个(苯乙醛、苯甲醛和顺式-罗勒烯), 而 2 种花色共有挥发性成分有 5 个(D-柠檬烯和 2,4-葵二烯酸甲酯等)。同时,各花色还存在特异性成分,在白色、淡 粉、粉红、玫红、紫色花色中的特异性成分数量分别为 15、2、9、10 和 9 种。通过探究不同花色紫薇花在挥发性成分 上的差异,为紫薇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传统渥堆与45℃、50℃控温渥堆的黑毛茶进行感官品质评价,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对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渥堆和50℃控温渥堆相比,45℃控温渥堆黑毛茶香气的愉悦感、纯正度和浓度更好,杂异气味少。在传统及控温渥堆中共获得24种关键性差异挥发性成分,其中α-柏木烯、新植二烯、橄榄醇、δ-杜松醇、香芹酚、2,6-二叔丁基对甲酚、(Z)-7-十六碳烯醛、反式-β-紫罗兰酮等关键性差异挥发性成分在控温渥堆中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传统渥堆。研究结果可为改善黑毛茶香气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香露兜是中国热带地区特色香料作物之一,其叶片香气成分含量是鉴定香露兜品质的关键指标。香露兜适宜在遮阴条件下种植,其中在橡胶林下间作香露兜是海南地区常见的栽培模式,但橡胶间作香露兜后对香露兜叶片香气成分的影响仍未探明。本研究拟通过盆栽试验,对比橡胶/香露兜间作处理和香露兜单作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和香露兜叶片香气成分种类与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橡胶/香露兜间作处理与香露兜单作相比,显著提高土壤容重13.63%,土壤碱解氮含量59.71%,土壤速效磷含量193.03%、土壤速效钾含量9.78%,土壤pH降低1.00(P<0.05);间作和单作处理共检测出10类68种香气成分,间作与单作相比,酮类、呋喃类、呋喃酮类、烃类和酚类的物质种类数量分别减少56.52%、14.29%、33.33%、20.00%、28.57%(P<0.05);尽管呋喃类、烃类和酮类的香气成分含量分别显著减少65.28%、20.88%和69.00%,但醇类、呲咯类、酯类和呋喃酮类香气成分含量分别增加31.50%、597.56%、122.78%、96.89%(P<0.05)。土壤pH降低是香露兜叶片酮类、呋喃...  相似文献   

17.
配施不同形态菜籽饼肥对烤烟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娟  周清明  刘逊 《作物研究》2011,25(4):336-340
以烤烟K326和云烟87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菜籽饼肥、菜籽饼肥浸提液和菜籽饼肥滤渣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对烤烟中性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施不同形态菜籽饼肥能显著提高烤烟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不同处理烤烟挥发性香气物质总量从高到底依次为:施菜籽饼肥滤渣〉施菜籽饼肥〉菜籽饼浸提液〉纯施无机肥;配施不同形态菜籽饼肥的处理,以施菜籽饼肥滤渣处理增加烤烟主要挥发性香气物质方面效果明显,其新植二烯、类胡萝卜素降解物、类西柏烷化合物、美拉德反应物、芳香族氨基酸降解物以及非新植二烯中性香气物的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风味改良是目前草莓育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黄毛草莓因其具有特殊的香气成分而被广泛关注,四川等西南地区黄毛草莓资源丰富,但目前其香气成分的研究并不系统,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地理来源的黄毛草莓果实香气成分,拓宽栽培草莓遗传背景,为创新利用黄毛草莓资源和育种攻关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初步分析6个不同地理来源的黄毛草莓果实香气成分的差异。结果显示,共检测出89种香气物质,与文献报道的栽培草莓香气成分不同,除丽江玉龙雪山外,其他5个地理来源的草莓香气成分中酯类化合物所占比例均不高。本研究共检测出相对含量大于1%的挥发性物质56种,其中醛类2种,烃类19种,酯类16种,酮类5种,醇类4种,胺类和酸类5种,其他化合物5种。无共同的芳香成分,芳香成分以酯类和烃类为主,但未达50%。丽江玉龙雪山的黄毛草莓香气成分种类最为丰富,万源秦巴山的黄毛草莓香气成分种类最少。测得的香气成分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依次为:赤藓-9,10-二溴二十五烷、二丁基邻苯二甲酸酯、苯乙胺等。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丽江玉龙雪山黄毛草莓的香气成分被划分为单独一簇。虽然同为黄毛草莓品种,香气成分却因为地理位置及环境特点大不相同,关于环境对草莓挥发性物质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未发酵豆、发酵豆和焙烤豆的香气成分,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可可豆香气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未发酵豆、发酵豆和焙烤豆香气差异明显。从未发酵豆和发酵豆中分别鉴定出30和62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类、酮类、烯烃类和醛类,发酵后可可豆香气物质增多。在105、125、145 ℃下焙烤的未发酵豆和发酵豆分别鉴定出47、59、84和71、68、83种,主要为醇类、酯类、醛类、烯烃和吡嗪类,低温焙烤和高温焙烤的可可豆香气差异明显;酮类集中于未发酵低温焙烤区,酸类、酯类和醇类偏向于发酵低温焙烤区,呋喃类和吡嗪类等杂环类化合物指向高温焙烤区。这些香气成分的差异,形成不同处理可可豆之间的风味差异,可可豆香气成分的主成分分析可以作为可可豆不同处理潜在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两种寿宁金花白茶(金花寿眉和金花贡眉)的主要香气组分构成及其差异分析。【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两种寿宁金花白茶香气成分进行测定,并分析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及其差异。【结果】HS-SPME-GC-MS检测结果显示,两种金花白茶共测出71种香气成分。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71种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并绘制热图。结合SPSS软件对样品进行单因素分析,并以VIP≥1、P<0.05为条件,筛选得到41种差异香气成分。【结论】金花寿眉的主要香气组分为水杨酸甲酯、苯乙醇、2-糠酸己酯等,其中具有清香气味特征的水杨酸甲酯的含量最高。金花贡眉主要香气组分为苯乙醇、水杨酸甲酯、β-紫罗兰酮等,其中苯乙醇含量最高,在金花白茶表现为花香和甜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