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对我国甘蔗种质资源表型性状进行分析,研究其遗传变异规律,为甘蔗遗传育种亲本的选择、核心种质群体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以来自国内8个不同地区的160份甘蔗品种/亲本为材料,参照《甘蔗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进行表型性状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性状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0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0.07~1.40之间,平均为0.84,以芽型最大,茎形最小;5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CV)在8.74%~38.26%之间,平均为17.69%,有效茎的变异系数最大(38.26%),株高的变异系数最小(8.74%),多样性指数(H’)分布在1.46~1.83之间,平均为1.64,株高的多样性指数最高(1.83),有效茎的多样性指数最低(1.46);不同地区供试材料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3.56%~22.33%,来自海南的品种群体的变异系数最大(22.33%),数量性状的离散程度最大;来自福建的品种群体的变异系数最小(13.56%)。以4个数量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将160份种质材料分为7类,其中,第5类占总资源量的90.62%,该类群资源具有高产高糖的特性。该研究结果为甘蔗种质资源的利用、亲本选择及品...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81份辣椒为研究材料,对20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个表型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范围为5.91~6.32,其中叶形的H′值最高,1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为29.28%,表明81份辣椒种质的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各表型性状间的相关系数中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性状有65对,说明大部分表型性状间相互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57.526%,代表了辣椒表型性状的主要信息量,说明这4个主成分可反映20个表型性状的基本特征;从特征值和贡献率来看,果形、果肩形状、叶形、首花节位、辣味、果色表明光滑度、子叶颜色、主茎色、花药颜色、下胚轴颜色和花柱颜色是引起辣椒种质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距离为16.0时,81份辣椒种质可聚为5个类群,有效区分了不同亲缘关系的种质;其中第Ⅰ类群包含21份种质,均为黄灯笼辣椒,主要特征是浅绿色子叶、扁灯笼果形、辣味极辣;第Ⅱ类群包含38份种质,以灯笼椒为主...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70份蝴蝶兰资源在开花时期进行株幅、叶长、叶宽、花梗长、花梗粗、花朵长度、花朵宽度、单株花朵数、花色、双梗率、分叉数和花序梗长度等品质性状进行测量调查,在R型聚类分析和Q型聚类分析对蝴蝶兰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变异系数分析、层次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蝴蝶兰品种间差异性最显著的是分叉数,变异性最大的也是分叉数;花朵长度、花朵宽度、花色、叶宽、单株花朵数、花梗粗、叶长和花序梗长度性状相似度高;其余各个性状间相似度相差较远,表明蝴蝶兰表型性状独自进化。通过以上研究全面客观的对70份蝴蝶兰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为新品种选育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以86份澳洲坚果种质资源为试材,分析澳洲坚果种质叶片表型多样性,并根据其多样性进行数量分类。结果表明:8个描述性状平均变异类型3.8个,嫩叶颜色和叶片形状的变异类型最为丰富,各为5个;4个数量性状中,叶柄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3.33%,叶片宽度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3.59%;Q型聚类分析将86份种质资源在欧氏距离为6.85时分为光壳种及光壳种与粗壳种的杂交种2个组群;R型聚类分析将12个表型性状在相关系数1.16处聚为4组,多数性状表现两两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将12个表型性状简化为5个主成分,解释的总变异为71.120 9%,更为直观展现了叶片表型特点,其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一致。因此,澳洲坚果种质资源的叶片表型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叶序、嫩叶颜色、叶尖形状、叶缘形状、叶缘刺、叶柄长度、叶形指数对数量分类起重要作用,基于叶片表型多样性的数量分类为构建澳洲坚果种质分类体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收集的248份薏苡种质资源为基础,按地理来源将标准化的14表型数据分组,采用最短距离逐步取样法并按一定比例抽样,共获得8个候选核心子集,利用变异系数变化率、均值差异百分率、极差符合率、方差差异百分率、表型保留比例、表型频率方差和Shannon-Wiener指数7个参数进行核心种质代表性检验和评价。结果表明:薏苡初级核心种质库包含67份资源,保留了原始种质27.02%的样品(25%组内取样比例),其变异系数变化率、均值差异百分率、极差符合率、方差差异百分率、表型保留比例、表型频率方差和Shannon-Wiener指数的检验指标分别为110.05%、0、93.03%、10%、96%、0.655和0.881;t测验结果表明,核心种质库14个表型性状均值与原始种质无显著性差异,仅有3个表型的某一性状级别丢失,其余11个表型均保留了原始种质的所有性状级别(RPR=1.0),保留表型性状级别比例为96.49%,且多数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均略高于原始种质。其结果说明,获得的核心种质库代表性好,遗传多样性丰富。该结果为后期薏苡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创新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有效管理和充分挖掘遗传多样性丰富的稻种资源对水稻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5个表型性状对来自9个热带国家和地区的127份热带水稻育种优异种质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分析不同来源热带水稻优异种质的表型差异和遗传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热带水稻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差异明显,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7.0%~23.8%,平均为12.04%,其中单株穗数比较大,谷粒长较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15个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为0.603~2.066,平均为1.579,其中每穗总粒数比较高,穗型较小;9个不同来源地的热带水稻资源多样性指数为0.780~1.547,平均为1.219。不同来源的热带水稻种质各性状变异范围较大,各性状间存在显著差异,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可进一步发掘优异资源和有利基因,为培育和筛选优良热带水稻品种提供亲本来源。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广西乐业野生春兰种质间的亲缘关系,提高其利用效率,对66份春兰种质资源的43个表型性状(13个数量性状和30个质量性状)进行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对乐业县各来源的春兰资源进行聚类分析,并从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春兰种质表型多样性丰富。数量性状变异程度较高,变异系数(CV)为11.62%~41.56%,其中花梗长的CV值最高。质量性状变异系数为9.26%~55.7%,以开花习性、唇瓣主色和花瓣形状的CV值居高。说明花梗长、开花习性、唇瓣主色和瓣形都是春兰观赏性状的重点选育方向。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花侧萼片宽(SSW)和花中萼片宽(SMW)、花侧萼片长(SSL)和花中萼片长(MSL)、花侧萼片形状(SSS)和花中萼片形状(MSS)、花瓣内侧主色(PIMC)和花萼片主色(SM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951、0.7648、0.771、0.741;花侧萼片夹角(SSA)和侧萼片先端形状(SSPS)、唇瓣形状(LS)和中萼片先端形状(SSPS)、唇瓣色斑数量(LSN)和叶色(LC)之间则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4557、-0.4316、-0.4181。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主成分分析分别提取5个和11个主成分,共10个因子,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8.193%和73.023%,可反映乐业春兰的总体形态表现;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欧氏距离为18.77处可将66份春兰种质划分为4组,其中第Ⅰ组只有一个55号品种,第Ⅱ组包含9个品种,主要以来源地相同为主,第Ⅲ组28份种质以红色花为主,第Ⅳ组28份种质,主要特征是花朵较大。研究筛选出19138-38、19138-40、18011、18007、19134-1共5份种质综合评价较高。该结果为了解广西野生春兰种质间亲缘关系及其评价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海南引种的86份睡莲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对45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相关性、聚类、主成分等分析。结果表明:86份睡莲表型性状存在着丰富的变异。13个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612~2.041,最高的是花瓣宽度(2.041),最低的是萼片枚数(0.612);32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259~1.648,最高的是花色(1.648),而柱头盘颜色(0.259)和中轴突颜色(0.259)两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最低。13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9.98%~122.06%,其中具有强变异的性状有两个,分别为雄蕊个数(122.06%)、花瓣总数(109.87%)。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长与叶宽等6对性状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聚类分析将86份睡莲分为4个类群,依次为:广热带睡莲品种群、澳大利亚睡莲品种群、古热带睡莲品种群、广温带睡莲品种群。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5的8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60.838%。86份供试睡莲综合评分排名最高的为‘澳洲白巨’睡莲,最低的为‘小白子午莲’睡莲。  相似文献   

9.
对国产野牡丹属6种16个居群的22个表型性状进行观测,通过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对其表型变异、种间亲缘关系等进行探讨,以揭示野牡丹属植物的表型多样性,并为其提供分类依据。结果表明:野牡丹属种间与种内居群间在数量性状上均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15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77%~34.50%,其中花序花朵数、小苞片宽、叶柄长、花梗长的变异较大,果径、花径、花萼长、花瓣长和叶长宽比的变异较小;质量性状的多样性主要存在于种间,种内居群间在叶柄颜色、花色上存在差异。表型聚类结果显示当平均距离为34时,16个居群可分为3类,展毛野牡丹、多花野牡丹、细叶野牡丹和野牡丹为1类,毛菍、地菍各为1类,同种下各居群没有严格依地理距离聚类。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花部形态变异是野牡丹属植物表型分化的主要因素,基出脉、花梗长、茎被毛的变异对其表型分化的作用较小,在进行表型分类时可避免次要性状的干扰。  相似文献   

10.
陈丽  孙建昌 《中国稻米》2022,28(6):74-82
为更好选择和利用优势亲本,提高水稻新品种选育效率,以来自福建、东北地区和宁夏的60份水稻种质为材料,通过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水稻18个主要表型性状的多样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8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10%~63.40%之间,其中黄粒米的变异系数最大(63.40%),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不完善粒等稻米外观品质变异系数次之,均在34.00%以上,出糙率和生育期的变异系数较小,分别是1.10%和2.94%;18个性状的表型多样性指数为1.74~2.10,其中生育期的多样性指数最低,小区产量的多样性指数最高;按照来源对60份稻种资源表型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各地区稻种资源的表型多样性指数变异较大,其中福建的变异幅度最大(1.06~2.10)、东北次之(1.50~2.09)、宁夏变异范围最小(1.51~2.01)。参试水稻资源在遗传距离为1.03时分4类,明确了各类资源的特征特性;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D值,对种质资源进行排序,筛选的综合得分最高的前10名种质;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的D值与逐步回归分析,构建了水稻资源评价方程,该方程的构建为水稻资源综合评价、筛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椰枣F1分离群体的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本研究以143份椰枣F1分离群体为供试材料,对其株高、冠幅、茎围、枝条数和叶斑病发病情况等17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椰枣F1分离群体表型变异程度高,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数量性状变异程度较高,变异系数为10.927%~43.350%,其中茎围的变异系数最大。质量性状变异系数为31.447%~44.619%,其中裂叶叶色和裂叶坚硬程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4.619%和42.571%。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冠幅、茎围、枝条数、第三枝长、刺区长度、裂叶总数、裂叶长、裂叶宽、裂叶厚度、裂叶叶色11个性状两两间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叶斑病发病情况与其余16个性状均呈负相关。主成分分析显示,6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7.51%,其中第1主成分特征值为10.0836,贡献率为59.32%,主要包含株高、第三枝长、冠幅、茎围和枝条数这5个指标共同影响,其中株高的特征值最大为0.2948,主要反映的了椰枣株高和长势情况。聚类分析表明:143份椰枣F1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利用DUS测试性状对大豆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可行性,更好地对大豆品种资源进行评价与分类,本研究以106个适合西南地区种植的春大豆品种为材料,分析31个DUS测试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对不同类型表型性状的多样性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表明:共检测到31个DUS测试性状的153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性状检测到4.94个。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均小于1,假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05~1.42,测量型数量性状多样性指数为1.43~1.91。本研究首次使用的9个表型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55~1.28。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花色与大豆幼苗下胚轴花青甙是否显色高度相关。聚类分析将106个品种分为4组,每个组群具有各自独特的表型特征。研究结果说明DUS测试性状多且多样性高,能够对大豆品种资源进行更全面客观的评价。基于DUS测试性状的聚类分析划分不同种质类型,筛选出20份优异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3.
西藏白菜型黄籽油菜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西藏黄籽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以西藏主要农区采集的16份白菜型黄籽油菜农家品种为材料,采用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聚类分析等方法对30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除叶柄长度、薹茎叶着生状态、分枝习性外的27个表型性状变异类型多样,平均多样性指数达1.840,高于国内白菜型油菜平均水平1.709。变异系数(3.92%~52.84%)也表明了性状变异的丰富性。基于主成分因子综合得分进行离差平方和法聚类分析,取卡方平均距离0.80为阈值,将16份白菜型黄籽油菜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角果最长,每果粒数最多;第Ⅱ类分枝部位最高,一次分枝数、有效角果数最多;第Ⅲ类分枝部位最低,主轴有效长度最短、有效角果数最少。此外,白菜型黄籽油菜籽粒以极大型和大型为主,种皮色泽丰富。  相似文献   

14.
对选育出来的蛋黄果新品种‘蛋苹一号’进行了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以及品质性状等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蛋黄果新品种‘蛋苹一号’具有结果早、丰产、稳产特性;果形端正,为苹果型,果形指数为0.8,平均单果重322 g,可食率高,总糖含量22.91%,甜度适中,维生素C含量高达70.40%,粗脂肪6.95%,总淀粉含量1.60%,可食率71.00%。此结果对该品种的生产应用及示范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白掌属植物(Spathiphyllum Schott)是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观叶植物。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是观赏植物育种与应用的基础。本研究以20份白掌种质资源为材料,对27个重要的观赏性状进行观测,结合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解析白掌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结果表明:16个数量型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27.2%~69.9%,其中株高、分芽数、叶片数、叶宽、叶柄粗、花序长和小花数变异较大,而株幅和花序粗变异较小。11个描述型性状可以被划分为2~4个等级,香农-维纳指数范围为0.20~1.01,其中叶形的香农-维纳指数最高,而花被片是否分离和花被片颜色的香农-维纳指数最低。对27个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当距离为3时可以划分为Group A和Group B两组;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27个性状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72~0.91。在Group A中,性状之间大部分呈显著相关,其中佛焰苞长分别与佛焰苞宽和花序长的相关系数高达0.91,而在Group B中性状大部分相关性不显著。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20份白掌种质可以分为Grou...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果子蔓已知品种数据库,了解国内市场上果子蔓品种的现状,为新品种选育提供指导,同时探讨已知品种数据库在新品种DUS测试中的应用。先后共收集了57个果子蔓品种,构建了这57个果子蔓已知品种数据库,分析38个DUS测试性状的变异系数,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对数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果子蔓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21%,平均变异系数为11%,表明果子蔓品种间多样性不够丰富,遗传基础较狭窄。相关性分析表明,所有数量性状间均显著正相关。已知品种库的建立可为DUS测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红掌杂交后代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将红掌盆花品种‘粉冠军’‘紫公主’‘骄阳’分别与红掌切花品种‘卫城’‘欢呼’‘热情’配成了3组杂交组合,对F1代的株高、佛焰苞长、肉穗花序长等15个重要观赏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F1代平均株高、佛焰苞长、佛焰苞宽、左耳心距、右耳心距、肉穗花序长、肉穗花序粗(顶端、中部和底部)、花梗长、花梗粗、叶柄长、叶柄粗、叶片长、叶片宽杂种优势指数分别为:139.35%、99.65%、107.05%、85.84%、97.55%、103.31%、104.15%、106.28%、107.63%、116.36%、110.36%、142.46%、109.76%、117.90%和128.10%,且有大量超亲个体出现,F1代整体表现出明显的偏切花遗传,杂种优势明显,但不同组合杂种优势略有不同;聚类分析将15个数量性状聚类分析为4大类:1)佛焰苞类,2)肉穗花序类,3)花梗和叶柄类,4)叶片类。相关性分析发现,各类组内性状相关性极显著,不同类组性状间相关性减弱或不相关。综上表明:红掌杂交F1代各表型性状分离广泛,具有丰富变异性,可根据育种目标对所需性状进行定向选择,有效地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8.
为保护茶树种质资源和促进茶树种质创新,对来自全国12个省份的32份茶树地方群体种资源表型性状及生化组分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81~1.94,供试群体表型遗传多样性较高;叶面积、叶形、叶面、芽叶茸毛、叶尖、叶身6个表型性状变异的累计贡献率为71.78%,是造成供试茶树群体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综合两年生化成分测定结果,供试样品咖啡碱含量变异系数(17.95%和14.55%)最大,其次是茶多酚含量变异系数(13.61%和8.11%),游离氨基酸变异系数(5.62%和7.52%)最小;基于生化组分含量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茶树群体划分为3个类群,分别包含不同类型的种质。从供试茶树地方群体种资源的地理分布范围来看,供试种质生化成分含量呈现出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9.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法对引进的12个马铃薯新品种的7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云薯506’和‘兴佳2号’的关联度值均大于0.7,综合性状表现最优,适合在广西种植;‘冀张薯12号’和‘中薯5号’的关联度值均大于0.6小于0.7,综合性状表现一般,有待进一步试验观察;‘中薯17号’和‘云薯401’的关联度值均小于0.5,综合表现较差。品种评价结果与试验地实际表现基本一致,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法可用于综合评价马铃薯新品种的优劣。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不同来源地茶树种质资源进行鉴定评价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来自福建、广东、台湾的72份茶树种质作为研究对象,对其27项表型性状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72份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变异性丰富,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30,其中数量性状(1.82)大于质量性状(0.94),以梗粗的最大(2.15);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为17.86%,以百芽重的最大(29.21%),其次是发芽密度(23.46%)。相关性分析发现多个数量性状间的关系复杂,有22对性状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8对达显著水平(P˂0.0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72份茶树种质在遗传距离为16时被划分为4个类群,各类群间的主要性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且形态特征和进化类型各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前10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代表了27项表型性状76.04%的信息;根据主成分综合得分大小,筛选出综合得分前5的茶树种质可在茶叶新产品开发、茶树育种等方面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