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本文研究了野蚕豆根的一种根部病害,明确了引起该病病原菌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防治该病的有效药剂。【方法】运用形态学对引起该病的病原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大小和孢子萌发率测定了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平皿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抑菌效果。【结果】野蚕豆根的根腐病病原菌为茄病镰孢蓝色变种[Fusarium solani var.coeruleum(Sacc.)Booth];适合病菌生长的培养基为PSA;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温度25℃;湿度对孢子萌发率具有较大影响,湿度越高,萌发率越高;菌丝生长和产孢的pH为7~8;菌落生长和产孢的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菌落扩展的最适氮源是硝酸钾,产孢最适氮源为硫酸铵;连续光照有利菌丝生长和产孢;病原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5℃、10 min;10种杀菌剂对野蚕豆根根腐病原的毒力从大到小为尚果应得扑海因灰灭甲基托布津灵动黑白立消保丽丹保亮翠贝,其中尚果(三唑类)、应得(三唑类)和扑海因(二甲酰亚胺类)3种杀菌剂的抑菌活性较强。【结论】首次确定了引起野蚕豆根根腐病的病原为茄病镰孢蓝色变种Fusarium solani var.coeruleum,获得了影响该菌生长的营养物质种类和环境因素,并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分别为400 g/L氟硅唑、24%腈苯唑和50%异菌脲。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离鉴定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病原菌,明确其生物学特性,为甘薯基腐病的预防和田间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病原进行分离,通过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验证;通过形态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用菌丝培养法测定分离获得的病原菌菌株在不同培养基及不同温度、pH、氮源和碳源等环境中的生长状态,确定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从甘薯基腐病样品中分离纯化获得1株菌株,标记为RF-NH,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为甘薯基腐病致病菌。利用ITS、His3和Cal基因的通用引物对菌株RF-NH DNA进行扩增,获得的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579、480和537 bp;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显示,菌株RF-NH与Diaporthe batatas聚类在一起;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菌株RF-NH鉴定为甘薯间座壳菌(D.batatas)。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RF-NH在15~35℃内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pH 4~12内均可生长,最适pH为4;最适培养基是SPDA培养基,最适碳源是糊精,最适氮源是硝酸钠。菌株RF-NH孢子致死温度为50℃处理10 min,菌丝致死温度为49℃处理15 min或50℃处理10 min。【结论】甘薯间座壳菌是导致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的病原,该菌生长温度范围较窄,偏好25℃,适应的pH范围较宽,偏好酸性环境,最适培养基为SPDA培养基。根据甘薯间座壳菌的生长特性,在田间病害防治中可通过改变栽种环境因素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实现对甘薯基腐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橡胶树可可毛色二孢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橡胶树叶斑病是广东、海南、云南地区橡胶树的一种新病害,通过对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室内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筛选,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选取经鉴定的主要代表菌株,采用实验室常规法研究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并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毒力。结果显示其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范围为6~8;致死温度为53℃处理10min;最适菌落生长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牛肉浸膏;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有影响,在24h光照菌丝生长最快。10种杀菌剂对可可毛色二孢的毒力差异显著,其中多菌灵EC50最低,为0.0675μg/mL;其次为甲基硫菌灵,EC50为0.2019μg/mL。可见,橡胶树可可毛色二孢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高温适生菌;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可以用多菌灵、丙环唑、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等药剂防治橡胶树可可毛色二孢叶斑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引起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设计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病原菌的检测引物,筛选能有效抑制病原菌Nigrospora sphaerica的杀菌剂,为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对采自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的发病黑皮甘蔗叶片采用组织分离法纯化培养,5 d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和孢子;对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基于ITS序列,采用MRGA7.0以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根据获得的ITS序列设计特异性检测引物Ng1F/Ng1R和Ng2F/Ng2R;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7种不同杀菌剂对甘蔗黑孢霉叶斑病原菌N.sphaerica的室内抑菌效果进行筛选。【结果】通过病原菌形态和分子鉴定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引起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的病原菌为N.sphaerica,其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5℃和pH 7;Ng1F/Ng1R可用以甘蔗黑孢霉叶斑病原菌的检测;咪鲜胺药剂0.16 mg/L和施保功药剂2.4 mg/L对N. sphaerica的抑菌效果最显著,抑菌效果均可达到93%以上。【结论】引起甘蔗种传病害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的病原菌为N.sphaerica,Ng1F/Ng1R可用于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病原菌的检测,咪鲜胺和施保功药剂可作为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的田间防治药剂或种苗脱毒处理药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鱼腥草炭疽病病原菌种类,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为鱼腥草炭疽病大田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两河镇鱼腥草炭疽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基于柯赫氏法则进行病原菌致病性测定,并对病原菌的ITS、GAPDH、TUB2、ACT和CAL基因序列进行扩增,结合多基因序列分析和形态学特征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5种常用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从病叶样本中共分离获得6株菌株,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菌株YXC26进行形态特征和致病性测定。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YXC26为鱼腥草炭疽病致病菌。结合菌株YXC26形态观察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菌株YXC26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菌株YXC26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YXC26菌丝生长的最适pH为6,最佳碳源为麦芽糖和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提取物和牛肉浸粉,菌丝致死温度为53℃处理10 min。5种供试杀菌剂中,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菌株YXC26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其抑制中浓度(EC50)为0.04 mg/L;其次为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其EC50为0.14 mg/L;62%嘧环·咯菌腈水分散粒剂的EC50为1.16 mg/L,抑制效果也较好;30%甲霜噁霉灵水剂和250 g/L嘧菌酯悬浮剂的EC50均超过30.00 mg/L,抑制效果较差。【结论】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两河镇鱼腥草炭疽病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和62%嘧环·咯菌腈水分散粒剂对鱼腥草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作为鱼腥草炭疽病田间防治的候选药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来自不同地区的4株有害疣孢霉菌的生物学特性,为双孢蘑菇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以采自山东、甘肃、河南、四川的双孢蘑菇湿泡病菌有害疣孢霉菌菌株SD2、GS36、HN15和SC7为供试材料,采用十字交叉法,研究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pH、光照对4株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利用凹玻片法分析了温度、pH、光照和相对湿度对4株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4株有害疣孢霉菌菌丝分别在蘑菇提取液培养基、25℃、pH6.0条件下生长最好;菌株SD2和HN15的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菌株SC7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菌株GS36的最适碳源为蔗糖;菌株HN15和GS36的最适氮源为蛋白胨,菌株SD2的最适氮源为玉米粉,菌株SC7的最适氮源为硝酸铵。有害疣孢霉菌分生孢子萌发最佳温度为30℃,pH为6.0,相对湿度为100%;光照对有害疣孢霉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影响较小。【结论】4株有害疣孢霉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火龙果溃疡病是火龙果上发生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对贵州省火龙果溃疡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为防治贵州省火龙果溃疡病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形态学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及Biolog表型芯片技术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病菌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病原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0~35℃,最佳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6~7;光照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短时间的紫外光照射对病原菌生长有促进作用。火龙果溃疡病菌对PMl、PM2微孔板中190种碳源物质利用率为18.42%,对PM3微孔板中95种氮源物质的利用率为52.63%。【结论】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病菌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病原菌较耐高温,生长环境偏酸性。研究结果对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的防治及病原菌的碳氮源代谢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胡萝卜类腊肠茎点霉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胡萝卜类腊肠茎点霉(Allantophomoides carotae)是作者在国内首次报道的新种。该病原引起胡萝卜斑枯病(新病害),生产损失巨大。本研究旨在探索该病原生物学特性。【方法】研究温度、酸碱度、光照、碳源、氮源对该病原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的影响。【结果】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是5~35℃,最适温度25℃;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是10~30℃,最适温度25℃;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是45℃ 30 min或50℃ 10 min;菌丝的致死温度是65℃ 30 min。该菌在pH 4~12范围内均能生长、产生分生孢子并萌发,菌丝生长的最适pH 8~10,孢子萌发的最适pH 7~9;该菌不能在以尿素和天门冬酰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但以麦芽糖、葡萄糖、乳糖、淀粉、甘氨酸、组氨酸和蛋白胨为碳源和氮源时,菌丝生长快、产孢量大;光照处理对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结论】初步掌握了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为防治该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甜菜黄萎病菌生物学特性,比较16种杀菌剂的毒力,分析其病原菌特性,为病害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该病原菌主要生物学特性,并比较16种杀菌剂毒力。【结果】该病原菌生长较适宜的培养基为查氏培养基;生长温度为5 ~ 35 ℃,最适温度为25 ~ 30 ℃,菌丝致死温度为57 ℃;最适碳氮源为乳糖和硝酸钾;pH值4.0 ~ 11.0均可生长,碱性环境下生长较快,在pH值11.0时生长最快,对偏酸性环境也较为耐受;在24 h全光照下生长最好。16种供试药剂均对病原菌有明显不同的抑制效果;40%多菌灵和450 g/L咪鲜胺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极强,EC50值分别为0.089 1和0.91 mg/L;30%噁霉灵、30%苯甲丙环唑、1.8%辛菌胺醋酸盐次之(EC50:100 ~ 155 mg/L)。【结论】甜菜黄萎病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25 ~ 30 ℃,喜碱耐酸,全光照下生长最好;40%多菌灵、450 g/L咪鲜胺和30%噁霉灵等对病原菌有极强或较强的抑菌作用,可作为田间防病的首选。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蓝莓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了代表性病原菌株Y2,科赫氏法则证明Y2是引起蓝莓叶斑病的病原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综合鉴定菌株Y2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Y2在PDA培养条件下,气生菌丝较发达,菌丝呈白色、密集,基质背面呈淡黄色,分生孢子单生,褐色,卵圆形、倒棒形,有纵横隔膜。该菌菌丝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察氏培养基,产孢最适培养基为WA培养基;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产孢最适温度为5℃;菌丝对碳源葡萄糖利用效果最好,但麦芽糖能更好地促进Y2产孢;菌丝生长最适氮源为蛋白胨,产孢最适氮源为硫酸铵;全光照适宜菌丝生长,但全黑暗促进Y2产孢;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pH值为7。通过Y2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能够为蓝莓叶斑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花椒流胶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离鉴定甘肃陇南地区花椒流胶病病原菌,明确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的特性.【方法】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花椒流胶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及鉴定,确定造成花椒流胶病的主要病原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光照、pH、温度、不同培养基、碳源和氮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造成花椒流胶病的主要致病菌为三线镰孢菌(Fusarium tricinctum)和小穴壳菌属(Dothiorella sp.).三线镰孢菌在黑暗条件下有利于菌丝生长,适宜pH值为6~8,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佳碳源为淀粉,最佳氮源为硝酸钠;小穴壳菌属在光暗交替条件下有利于菌丝生长,适宜pH为6~8,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培养基为PSA培养基,最佳碳源为淀粉,最佳氮源为硝酸钠.【结论】花椒流胶病病原菌具有碳氮源营养来源广泛,适宜偏碱环境生长,耐高温的生物学特性,为花椒流胶病的防治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番茄灰霉病是番茄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本试验以河南商丘市蔬菜大棚内疑似患灰霉病番茄植株叶片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纯化获得3株病原菌菌株,其形态特征一致,选择一株代表性菌株命名为SQBC1。对该菌株rDNA-ITS序列、CHS-1、tubA基因进行测序、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合菌株培养性状、显微形态学观察、致病性分析,将河南商丘番茄灰霉病致病病原菌确定为灰葡萄孢菌Botryotinia cinerea。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  28 ℃为最适生长温度,12 h光照12 h黑暗为最适光照条件,6.0为最适pH值,乳糖为最适碳源,蛋白胨为最适氮源。测试了7种杀菌剂对灰霉菌菌丝生长的抑菌效果,其中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的抑菌效果最好。该研究为番茄灰霉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贵州省火龙果溃疡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为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的防治及病原菌的碳氮源代谢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形态学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及Biolog表型芯片技术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病菌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病原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0~35℃,最佳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6~7;光照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短时间的紫外光照射对病原菌生长有促进作用。火龙果溃疡病菌对PMl、PM2微孔板中190种碳源物质利用率为18.42%,对PM3微孔板中95种氮源物质的利用率为52.63%。【结论】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病菌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病原菌较耐高温,生长环境偏酸性。  相似文献   

14.
山药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四川雅安山药根腐病主要致病菌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研究不同温度、pH、光照、碳源、氮源和微量元素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腐皮镰孢菌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10~40℃,最适温度为30℃;适宜pH范围为4~10,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且在连续光照条件下生长较佳。不同微量元素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产生作用不同,Mg2+有利于病菌产孢,Zn2+抑制菌落生长和产孢。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0℃,连续光照,分生孢子和菌丝的最低致死温度为60℃,处理时间为10min。【结论】该病原菌对酸碱度不敏感,不同微量元素对病原菌生长有促进或抑制的作用,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防治山药根腐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明确柳叶蜡梅(Chimonanthus Salicifolius)的叶部病害的病原种类,进行病叶病原分离鉴定并研究病原菌株生物学特性。【方法】对福建省寿宁县福瑞泰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种植基地的柳叶腊梅叶斑病病叶采用离体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对分离的病原菌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方法(rDNA-ITS和TUB序列)进行鉴定,并对该致病菌菌丝体在不同温度、pH值、光照、碳源、氮源及致死温度等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病原菌分离株经形态特征观测及rDNA-ITS和TUB序列在NCBI数据库的分析比对,将寿宁县柳叶腊梅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为子囊菌门,格孢腔目,附球真菌属,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在5~30℃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5℃;菌丝体生长最适pH值范围为5~9,在供试的11种碳源上均可生长,最佳碳源为蔗糖;在8种氮源培养基中最适菌丝生长的氮源为蛋白胨;光暗交替不影响菌丝生长,菌丝体致死温度为52℃。【结论】分离鉴定了福建省寿宁县柳叶腊梅叶斑病病害的病原菌为高粱附球菌(E. sorghinum),生物学测定结果显示其对环境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6.
对越橘灰霉病进行了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其室内药剂筛选研究.形态特征鉴定与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Bf.jlnd09菌株鉴定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GenBank登录号为GU395993).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培养基为PDA,菌丝生长最适碳氮源分别为甘露糖和蛋白胨,而产孢最适碳氮源为葡萄糖和蛋白胨,4~35℃条件下均可生长并产孢(最适20℃),病菌在pH为4.0~10.0条件下均能生长并产孢(最适5.0);孢子萌发最适pH为6.0,最低相对湿度为80%,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的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37℃.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60%金万霉灵WP、70%甲基托布津WP和53%金雷多米尔GR 3种杀菌剂对越橘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显著高于其他药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青海省蚕豆赤斑病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寻找适合病原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并筛选出对蚕豆赤斑病病原菌抑制作用较强的药剂品种。【方法】对蚕豆赤斑病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记录其在不同氮源、碳源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情况;选用9种化学药剂进行药剂筛选试验,记录在不同浓度、不同药剂下病原菌的生长情况。【结果】前期鉴定出的菌株中,灰葡萄孢出现频率最高,作为试验的代表菌株。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葡萄糖和酵母分别作为最适碳氮源、培养温度为20~25℃时,病原菌的生长速度最快。室内药剂筛选试验表明,噁酮·霜脲氰和代森锰锌2种杀菌剂的EC50值较低,EC50值均小于5.00 mg/L,药物毒力较强。【结论】灰葡萄孢是引起青海省蚕豆赤斑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葡萄糖和酵母对ZS045B生长的促进效果较强,在20~25℃下培养最适合病原菌的生长,噁酮·霜脲氰和代森锰锌对病原菌ZS045B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强。  相似文献   

18.
春羽炭疽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海南省文昌市椰子大观园露地种植的春羽(Philodendron bipinnatifidum Schott ex Endl.)上发现一种叶斑病,明确了该病害的病原物和部分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分离培养和接种试验,经传统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致病菌,采用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法测定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该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菌丝初期为白色,后转为青灰色,产生红色孢子堆。分生孢子椭圆形,大小为6.14~14.69 μm× 2.96~6.49 μm。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值为8~9;产孢最适温度为30 ℃,最适pH为9。此菌能利用多种碳源,但利用能力有差异,最适菌丝生长的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硝酸铵和硫酸铵作为氮源培养基明显不利于菌丝生长。【结论】首次对春羽炭疽病病原进行分离鉴定,该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 ℃,pH为9,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硝酸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明茶轮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的生物学特性,为茶轮斑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和田间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系统研究茶轮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生长的最适温度、pH、培养基和碳氮源。【结果】菌株SQ-20-1的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其次为OA培养基;碳源以乳糖,氮源以L-丙氨酸对菌丝生长最佳;菌株在19~28℃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菌株在pH 6~11均能生长,pH为6时生长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自2017年以来,湖南省多花黄精上发生了一种叶部病害,为明确引起该病害的病原,拟筛选出适宜的防治药剂。【方法】利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叶进行分离纯化,经形态学观察,基于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肌蛋白(ACT)、几丁质合成酶(CHS-1)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PDH)多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以及柯赫氏法则验证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通过组织分离法在湖南省4个多花黄精种植苗圃的带病黄精叶片上分离到16株形态一致的菌株,通过对菌株菌落形态和培养特征观察确认其为炭疽菌。对其中的菌株CLHJY4-3进行分子鉴定确定该病原菌为白蜡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aethianum)。通过致病性测定,完成柯赫氏法则验证。该病原菌菌丝平均生长速率为1.1 cm/d。分生孢子长18.4~25.0μm,宽3.9~5.3μm;刚毛深褐色,具2~3隔,长79~107μm。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在5种药剂中,咪鲜胺对该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031μg/mL,其次为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