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9年以来,随着单季晚粳种植面积的恢复和发展,原来成本昂贵的工厂盘秧、工序多花工量大的稀播大秧(常规秧)和小苗条寄秧已逐步改变为成本低廉、工序简化用工少的露地小苗直栽秧。由于露地小苗直栽秧是旱播、密播、早栽,因此移栽一亩大田比常规秧可少用0.11亩秧田,用来秋播可增收小麦25公斤,少做秧田又能省工、省本,当季水稻还能增产。露地小苗保持了工厂秧播种密度高、占用秧田少、秧龄短、利于创造秧苗生长的温、湿、肥等条件和出苗整齐、成苗率高等优点,并弥补了工厂秧需要设备  相似文献   

2.
目前,水稻钵育栽培技术快速发展,其关键在于取秧机构如何有效将秧苗从钵苗穴盘中拔出。为获取水稻钵苗取秧机构更佳取秧作业环境,及探索结构简单、高效、且移栽过程中对秧苗损伤小的取秧技术,通过钵苗拔取力测试试验台对钵盘秧苗进行拔取性能的试验及研究。选取钵苗品种、秧龄、取秧位置和取秧角度4个因素作为测试对象,研究其与拔取力之间的关系。试验表明:秧苗品种主要通过根系的发达程度和分布范围对秧苗拔取力产生影响,根系越发达,分布空间大,裸露越多,拔取力越大;秧龄对秧苗拔取力影响较小;秧苗拔取力随着取秧位置离钵体上表面的距离增大而增大;取秧角度为45°时秧苗拔取力较小;在取秧位置15 mm,取秧角度45°,秧龄19 d时,取秧效果较好;在整个取秧过程中,秧苗拔取力均未超过5 N,小于秧苗的抗拉断力值5.59 N。  相似文献   

3.
研究机插水稻的育秧技术,结果表明:秧床地下盘根膜孔距控制在2.0 cm×2.0 cm,每125 kg床土施用1.00~1.25 kg壮秧营养剂,秧床落谷量3 750~4 500 kg/hm2,三叶期秧床施用多效唑1 050~1 200 g/hm2,可显著提高成秧率和秧苗素质,有利于培育健壮机插水稻秧苗。  相似文献   

4.
一、机插秧软盘育苗技术 1.育秧标准 (1)专用软盘.水稻机捕秧专用塑料软盘规格为长58厘米,宽28厘米,杂交稻大田机插秧需塑料软盘苗225盘/公顷左右,粳稻品种需塑料软盘苗375盘公顷左右. (2)标准秧块.水稻机插秧秧苗是以土壤为载体的标准秧块秧苗,标准秧块长58厘米,宽28厘米,土层厚度2-2.5厘米.秧苗秧块过大或过小容易导致机插上秧后卡滞或脱空造成漏插,过厚过薄会造成伤秧过多或取秧不匀,因此需要使用专用的机插秧塑料软盘育秧.  相似文献   

5.
叶玉秀  陈新红  周青  唐成  秦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689-6690
[目的]研究生物培肥剂培肥秧床对机插秧苗形态特征的影响。[方法]以华粳9号为材料,利用生物培肥剂培肥秧床,对水稻秧苗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生物培肥剂培肥处理的秧苗株高、茎基宽度、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叶面积较常规培肥处理分别增加了28.86%、6.01%、7.38%、11.56%、16.34%;而秧苗不定根数、根系长度、根系鲜重、根系干重、根系面积、根系发根力也均比常规培肥处理增加了0.41条/株、4.17%、14.61%、16.77%、14.76%、0.7条/株。[结论]生物培肥剂培肥处理有利于增强秧苗素质,促进根系活力,有利于栽后早发。  相似文献   

6.
机插水稻基质育秧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实现机插水稻集中育供秧的可持续发展,江苏省太仓市应用了机插水稻基质育秧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促进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现从种子处理、工厂化育秧、露地育秧、流水线播种、秧苗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机插水稻工厂化、露地基质育秧技术。  相似文献   

7.
在水稻生产中,秧苗是基础,培育壮秧是水稻高产栽培的技术关键。关于壮秧的形态指标,过去曾提出过扁蒲秧、三叉秧、带蘖秧、健壮秧等,但仅是秧苗在形态特点上的定性描述,缺乏数量概念,不易规范化。近年来,凌启鸿等根据秧苗生理特点和器官同伸规则提出用个体叶蘖基本同伸,群体茎蘖停滞增长(多数个体停止分蘖)叶龄期作为适龄移栽的壮秧指标。为了阐明群体茎蘖滞增叶龄期秧苗的特点,以及群体茎蘖滞增叶龄期、密度和壮秧的关系,明确移栽的适宜叶龄期与最适播量,特进行本试验,以便为大面积培育壮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杂交中稻秧苗密度与苗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杂交中稻秧苗密度对苗质的影响随秧龄玲延长而大。旱、湿秧小苗<6400株/m^2苗高干重、叶面积等无显著差别;中、大苗苗高干重(y1)、单株分蘖数(y2)等与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其回归关系分别可以y1=a-bx和y2=ae^-bx式表达。式中a,b值随苗龄加大,同龄旱秧比湿秧b值小。苗质开始显著下降的秧苗密度(株/m^2):中、大苗依次约为4000和2000(旱秧);3000和1000(湿秧)。大苗单本栽,苗质显著较差的,大田生育及产量亦显著较差。高产高效的适宜秧苗密度(株/m^2),小苗可达6500;中、大苗依次为3000和1000(旱秧),2000和400(湿秧)。  相似文献   

9.
育秧环境与秧龄对杂交籼稻秧苗生长及机插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育秧环境和秧龄对杂交籼稻秧苗生长及机插质量的影响,以F优498为材料,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设计,通过田间苗床和温室大棚苗床温湿度和光照的比较,研究不同育秧环境20、30和40d的3个秧龄以营养土和恒奥达基质作为载体的杂交籼稻秧苗生长特性和机插质量。结果表明:温室大棚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昼夜变化趋势与田间苗床一致,且其昼夜变化滞后于田间苗床,是一个平均温度高于田间苗床且极寡照的育秧环境;温室大棚培育秧苗生长呈2段性,前段生长快,后段生长缓慢,机插漏秧率和浮秧率分别比田间秧苗低4.29和2.73个百分点,每穴苗数比田间秧苗高22.22%,总体机插质量较好;30d秧龄秧苗漏秧率最低、每穴苗数最高,适合机插,而40d秧龄秧苗漏秧率、伤秧率和浮秧率均最高,且穴苗数最低,机插质量差,但温室大棚能适当控制秧苗生长,更适合培育长秧龄秧苗,增加机插秧秧龄弹性;营养土培育秧苗机插质量较恒奥达基质好,恒奥达基质培育秧苗漏秧率和浮秧率均较高,但由于基质疏松,机插抓秧时不易造成伤秧,可以与温室大棚配套培育秧苗,降低温室大棚培育秧苗的伤秧率;秧苗形态和机插质量受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影响,其中叶面积、叶龄和干物质量受温度影响大,且积温与叶龄呈极显著正相关,机插浮秧率和每穴苗数受秧苗期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等气象条件影响较大,而漏秧率和伤秧率与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育秧工厂化是现代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又是实现安全和经济育秧切实可行的育秧方法。我们在1978年温室育秧试验基础上着重进行了:(1)温室无土育秧;(2)有土秧;(3)薄土秧;(4)有土中秧等四种育秧方法试验。以田间保温湿润秧为对照。试验分三期育秧,即4月15日、5月5日和5月16日。秧令期:无土、有土和薄土秧均为10~15天,有土中秧为30天。供试品种:丰锦、黎明及黎A×C57。试验重点研究温室各类秧苗的生理生态及本田生育特点,为全面推广温室育秧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浓度沼液对杂交水稻种子浸种和秧苗培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沼液比重在1.002-1.005g/cm3,对杂交稻种子发芽率、成秧率和秧苗生长质量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清水对照相比,其发芽率、成秧率和秧苗生长质量各项指标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但使用超过比重为1.009g/cm3时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发芽率降低,秧苗生长不均匀。  相似文献   

12.
王海霞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120-121
介绍了双季晚稻秧和直播田秧苗,单季粳稻秧和直播田秧苗,太湖糯秧和直播田秧苗的洪涝灾后异地匀秧匀苗补栽实践经验,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受劳动力素质、种植习惯、耕地条件等因素影响,岑巩县水稻种植密度普遍偏低,极大制约水稻单产水平的提升。为提升水稻单产,夯实岑巩县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同时促进当地水稻种植业发展,以泰优808为试验材料,开展不同栽插密度及谷粒秧组合的水稻种植试验,分析栽插密度及秧苗谷粒数对水稻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筛选水稻高产栽培最佳的栽插密度及谷粒秧组合。结果表明:不同栽插密度及不同谷粒秧组合水稻的株高、穗长、千粒重无明显差异,有效穗随栽插密度及秧苗谷粒数增加逐渐提升,栽插密度为12 000穴/667m2、3谷粒秧的水稻有效穗最多,为18.12万穗/667m2,栽插密度为8 000穴/667m2、1谷粒秧的水稻有效穗最少,为13.44万穗/667m2;穗实粒数随栽插密度及秧苗谷粒数增加逐渐降低,栽插密度为8 000穴/667m2、1谷粒秧的水稻穗实粒数最多,为172.4粒,栽插密度为12 000穴/667m2、3谷粒秧的水稻穗实粒数最少,为155.7粒。相同栽插密度下,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4.
用不同熟期不育系、保持系、自育恢复系和F1组合共13个材料,进行干谷穴盘单粒点播湿润育苗移栽(简称:穴盘点播,下同)和传统秧厢撒播湿润育苗移栽(简称:秧厢撒播,下同)对比试验,比较了2种方式下的出苗情况、秧苗素质、分蘖动态、生育期和成熟期考种性状。结果表明:(1)穴盘点播在出苗的速度和整齐度方面远远落后于秧厢撒播,成苗率也显著低于秧厢撒播。移栽时在秧苗高度、叶龄、分蘖数等秧苗素质方面,穴盘点播也均低于秧厢撒播。穴盘点播移栽后各阶段分蘖及最高苗,也略差于秧厢撒播。(2)穴盘点播的播抽期略早于秧厢撒播,全生育期两者基本一致。穴盘点播的株高、穗长略高于秧厢撒播,但差异不显著。(3)穴盘点播的成穗率、株有效穗分别极显著、显著高于秧厢撒播。穴盘点播在穗总粒数/总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等穗粒结构方面,与秧厢撒播无显著差异。(4)穴盘点播简化了育苗程序、节省秧田、效率提高、劳动强度降低,在杂草防除、保证移栽单苗率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5.
《农家致富》2006,(13):22-22
插播各行秧苗不匀,原因是苗床土含水量不一致,各行秧针调节不一致.纵向送秧张紧度不一致也会使各行秧苗不匀。可对插秧机逐个调节送秧轮,使每次纵向送秧行程均为11~12毫米:产生立秧差或浮苗,主要是秧苗苗床水分过多或过少,插秧深度调节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可采取减慢插秧速度,非乘坐式插秧机还可往下压手把等措施来排除:取秧量忽多忽少,主要是取秧量调整螺栓松动,摆杆下孔与连杆轴磨损的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导管式水稻分秧栽植机构的秧苗运动分析及参数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获得导管式水稻分秧栽植机构的最佳抛栽效果 ,对抛栽过程中的秧苗运动进行了分析 ,并针对实例进行了参数优化。结果表明 :秧苗在分秧栽植机构抛栽过程中的运动由分秧段自由落体运动、沿导秧管壁的滑动和脱离导秧管的抛栽运动构成 ,导秧管边行抛栽性能最差。在初始参数确定后 ,影响抛栽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导秧管倾角α以及导秧管垂直高度h2 与秧苗脱离导秧管后的垂直落差h3 的分配比率。以获得最大抛栽速度为目标的参数优化结果为 :当α =4 8°时 ,抛栽速度达到最大 ,抛栽效果最好 ;各参数值为 :h2 =0 133m ,vz=4 4 6m·s-1,λ=75 1°,Hd=1 0 2m。  相似文献   

17.
以中优936为供试水稻品种,分别采用25%咪鲜胺乳油3000倍液和87%三氯异氰尿酸粉剂500倍液浸种12h,催芽后进行水秧、旱秧两种方式育苗,调查成秧率和对恶苗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两种药剂处理对水稻种子成秧率均有提高作用,对恶苗病均有良好防效。水培秧苗情况下,咪鲜胺和三氯异氰尿酸两种处理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差异不大;旱育水稻秧苗时,咪鲜胺处理对水稻秧苗恶苗病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三氯异氰尿酸。生产上实行水育秧苗时建议使用三氯异氰尿酸消毒种子,旱育秧苗时推荐使用咪鲜胺浸种。  相似文献   

18.
除草剂对旱直播稻田杂草防效和水稻幼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研究了播前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通杀1号,播后苗前土壤封闭除草剂稻草闭、扫茀特对旱直播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其对水稻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草甘膦、通杀1号、稻草闭,扫茀特对总草的株防效分别达到91.42%、89.77%、85.63%、77.87%,其中稻草闭处理的株防效显著高于扫茀特;成秧率分别达到72.3%、68.7%、65.0%,64.8%,草甘膦、通杀1号处理的成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草甘膦、通杀1号处理显著提高了秧苗茎基宽、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和单位苗高干重等指标,稻草闭与扫茀特处理的秧苗在这些指标上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草甘膦处理降低了秧苗POD活性、MDA含量,通杀1号处理则相反,两处理均升高了秧苗CAT活性;稻草闭与扫茀特处理均降低了秧苗POD、CAT活性,升高了MDA含量。这4种除草剂的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育秧基质对水稻秧苗生长与生理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了100%基质、75%基质+25%土壤、50%基质+50%土壤、25%基质+75%土壤、100%土壤5个配比处理,测定各处理播种后水稻秧苗成秧率、株高、叶龄、最大叶宽,并测定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根系活力。[结果]75%基质+25%土壤处理秧苗生长最佳,其成秧率、株高、叶龄、最大叶宽等均高于其他处理,秧苗综合生理指标也显示75%基质+25%土壤处理优于其他处理。[结论]该研究为水稻育秧机械化及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插秧机作业前,除了进行保养和必要的调整外,应按机插的操作规程要求使用,否则,插秧机作业时易出现以下故障。 1.立秧差 产生原因:①秧苗床水分不足;②插秧深度调节不佳;③本田表土过硬或过稀。 排除方法:①给秧床土适当浇水;②减慢秧苗速度;③将插秧深度稍微调深(但不许超过3厘米);④改善本田表土质量。 2.分离针与推秧器间带夹秧苗 产生原因:①秧苗床土水分少;②本田过分稀软或是缺少水分;③推秧器与分离针间隙过大;④推秧器变形或推秧不佳。 排除方法:①秧苗床土适量浇水;②提高整地质量,增加本田沉淀时间或给本田灌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