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对太白山海拔高度在500-3760m之间垂直分布的小型兽类进行调查,并对资料进行综合整理.结果显示:①太白山共有小型兽类4目、14科、40种;②东洋和古北两区系成分物种构成比的垂直分布格局截然不同,太白山的小型兽类区系较为复杂,热带亚热带型特有种较多,种类与其他区有混杂.研究认为,影响太白山小型兽类垂直分布格局的综合因素有山体海拔高度、动植物区系过渡区的边缘效应、气候环境条件及人们的生产活动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清代京津冀地区兽类群落的分析,复原该地区兽类多样性的历史变迁过程,并探讨影响因素。本文从清代京津冀地区的地方志中搜集与兽类有关的条目,将其数据化,借助ACCESS软件,构建京津冀地区清代兽类多样性数据库,从动物生态学视角对其进行分析。从清代早期到晚期,坝上高原区的兽类多样性在递减,冀北山地区的兽类多样性更为丰富,华北平原区的大型野生兽类从中部逐渐向西部太行山及北部燕山退却,华北平原由食物链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向生物多样性较低的农田生态系统转变。人类捕杀是京津冀地区虎、豹、熊、狼等大型野生动物消失及物种多样性减少的直接原因,人口数量增多、人类活动及经济开发导致兽类分布范围缩小、生存环境恶化,间接助长了这种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贵州黄牯山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群落组成结构、分布特征及其威胁因素,为保护区制定出更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综合采用样线调查法、红外相机陷阱法、铗日法、网捕法及非诱导性访问调查法,结合历史资料及相关文献对贵州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的兽类资源进行调查收集,并对保护区内的兽类资源丰富度、与邻近保护区物种相似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贵州黄牯山自然保护区共统计到兽类45种,隶属于8目20科,其中,国家I级保护物种2种(云豹和林麝),国家II级保护物种7种(猕猴、藏酋猴、穿山甲、水獭、小灵猫、斑林狸和中华鬣羚),我国特有种4种(贵州菊头蝠、藏酋猴、林麝和滇绒鼠);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EN)等级物种4种(穿山甲、水獭、云豹和林麝),易危(VU)等级物种7种(贵州菊头蝠、小灵猫、斑林狸、豹猫、小麂、毛冠鹿和中华鬣羚),近危(NT)等级物种8种(中鼩鼱、藏酋猴、黄腹鼬、猪獾、狗獾、鼬獾、花面狸和赤麂);列入CITES附录I的物种5种(穿山甲、水獭、斑林狸、云豹和中华鬣羚),CITES附录II的物种4种(猕猴、藏酋猴、豹猫和林麝)。贵州黄牯山自然保护区与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较高(C_j=0.64),兽类资源组成成分中等相似;与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极高(Cj=0.75),兽类资源组成成分极其相似。【结论】贵州黄牯山保护区兽类资源较丰富,但受人为干扰较严重,相关管理部门应做好保护管理工作,并完善相应的管理法规,给予野生物种和生态环境更合理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了解贵州月亮山自然保护区内兽类群落组成及资源分布状况,为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对贵州月亮山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贵州月亮山自然保护区兽类共51种,隶属8目22科42属,约占贵州哺乳动物总数(142种)的35.92%。其中,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易危(VU)物种5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极危(CR)物种1种,濒危(EN)物种5种,易危(VU)物种13种,近危几近易危(NT几近VU)物种8种;国家I级保护动物3种,II级保护动物10种;三有物种17种,特有种5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的物种13种。从分布型来看,东洋型29种,占保护区总数的56.86%;南中国型10种,占19.61%;古北型8种,占15.69%。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增减变化商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讨了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确定了3个筛选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原则:1)、极危、濒危、易危或接近受胁的物种;2)、中国特有且稀有的物种;3)、省内种群数量少或分布地区狭窄的物种.把符合某一原则的且还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物种筛选为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从当地分布的非鱼类脊椎动物中共筛选出73个物种拟作为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包括16种兽类、45种鸟类、6种爬行类和6种两栖类动物,其中有45种是当前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物种.对比此当前名录,本文建议从中删除1种鸟类,并增加4种兽类、23种鸟类和1种两栖类到名录中.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竹类资源丰富,用途广泛,竹资源开发包括竹纤维产品、竹质人造板、竹质家具、竹编工艺品、竹雕工艺品、日用竹制品、特种竹产品、竹食品等。通过分析福建省竹子物种资源收集及种质资源保存现状,从福建省常见158个竹种中筛选出15个适于本省优先开发的笋用竹种,并总结优质笋用竹种的品种特性和优质高产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7.
毛竹向杉木林扩张后的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毛竹向杉木林扩张过程中形成的3种林分:毛竹林、毛竹杉木混交林、杉木林为对象,研究毛竹扩张对立竹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杉木混交林中立竹高度>9 m以及胸径>9 cm的立竹比例显著高于毛竹林中的比例,混交林中毛竹通过增大立竹高度和立竹胸径获得更多的养分和光照等资源,从而促进毛竹的快速生长以及扩张。毛竹向杉木林扩张过程中,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数量呈增加趋势,当杉木林完全演替为毛竹林后,物种数量显著增加。毛竹扩张对灌木层物种分布均匀度无明显影响,但会增加草本层物种分布均匀度。研究结果可为毛竹林扩张控制的人工干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兽类分布格局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使用Spss统计软件系统对东北地区94个市县的兽类分布格局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兽类在各个特定分布区的分布特点,并结合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东北地区兽类动物地理分布格局,将东北地区兽类动物地理区划划分为5个区.结果表明:兽类的分布格局与食物组成、栖息地类型密切相关,区域环境一致性较高的地区,其兽类区系成分相似性亦较高,聚类结果一致性较强.  相似文献   

9.
物种丰富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受研究尺度的影响,总结大尺度空间上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及影响机制。各种出版物、腊叶标本和相关数据库是数据资料的主要来源 物种丰富度的估算方法包括插值法、稀疏法和外推法 中海拔物种最丰富的单峰曲线分布格局最普遍,其次是丰富度随海拔增加而单调下降的分布格局 物种特有率一般在树线附近达到最大值,但在科、属级水平上特有率在海拔梯度上有多种变化格局 面积、气候因子、中间地带效应和Rapoport海拔法则等是物种丰富度海拔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且中间地带效应的影响最大,甚至是唯一与丰富度格局显著相关的因子 物种的系统发育、地质历史等因素在物种丰富度的海拔分布格局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还难以定量评估。  相似文献   

10.
<正>一、前言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又境内多山,地形复杂,生态环境多样,适宜各种类型竹类植物的生长,所以福建竹类物种资源为我国最丰富的省份之一,作者于近几年在有关同志的协助下,对省内竹类资源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采集竹类标本数百号,现将刚竹属植物整理报导,新种拉丁文描述待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11.
全球竹类自然分布范围相当辽阔,从热带、亚热带、温带到寒带均可发现竹类的踪迹,但主要还是分布于湿润的热带地区,特别是赤道南、北回归线范围之内,台湾地理位置正好在北回归线上,因此,台湾的竹类资源相当丰富,分布也相当广泛.全世界的竹林面积约有24*!200万公顷,其中有85%分布在亚洲地区,但日本仅有温带型竹(如孟宗竹、桂竹),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也仅有热带型竹分布,而台湾则两种类型竹兼有.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四川省蚂蚁物种分布规律,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了王朗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地区蚂蚁物种的分布格局,共发现蚂蚁5亚科37属77种。结论认为:气温和植被类型对蚂蚁物种的分布和丰富度起主要作用,低海拔植被类型食物资源丰富,栖息着更多的蚂蚁物种,林窗效应可以提高蚂蚁物种的丰富度。针阔混交林栖息的蚂蚁物种最多,多为土壤内筑巢,地表觅食。不同地方蚂蚁物种对筑巢场所的选择与气候因素有关。随着纬度降低,到达树冠上觅食的蚂蚁物种比例递增。因为对环境要求严苛,大部分蚂蚁物种分布范围较窄,生态适应能力弱,这些物种很容易因受到人类干扰而在局部地区陷入濒危境地。王朗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地区栖息着丰富的蚂蚁狭域物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陕西秦岭范围内木本花卉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县域空间分布格局,从物种多样性角度识别分布热点,进行植物分区,为该地区木本花卉植物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以及园林绿化引种和植物配置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各类文献资料的整理,参照APGⅣ分类系统,编写陕西秦岭木本花卉植物完整名录。以各县(区)行政区划矢量图为基础,统计物种绝对丰富度和限制性丰富度,利用Arcmap 10.2绘制物种水平分布图谱,采用Top 5%丰富度算法和互补算法识别分布热点,利用县域之间的物种相似度进行分区划分。【结果】陕西秦岭共有木本花卉植物71科210属854种,包括120个变种、15个亚种、3个变型,其中以蔷薇科、蔷薇属物种数最多,生活型以灌木为主,花色以白色和黄色为主,且主要在春夏两季开花,果色以红色和黑色为主,且主要在夏秋两季结实。854种木本花卉植物中,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9种,陕西省野生保护植物22种,我国特有种38种,陕西特有种18种,被IUCN物种保护等级评为极危(CR)、濒危(EN)、易危(VU)、近危(TN)的物种分别有1,6,19,21种。物种绝对丰富度在各县域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宁陕县最高,临潼区最低;限制性丰富度最高的是安康市汉滨区。通过Top 5%丰富度算法得到宁陕县和太白县2个热点分布县,互补算法得到24个热点分布县(区),两种方法的重叠区域是宁陕县和太白县。利用物种相似度可将研究区域划分为5个区。【结论】陕西秦岭木本花卉植物的物种组成、观赏特性具有多样性,中西部地区是分布热点,能够为当地园林建设提供丰富的绿化植物。部分植物还需要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来明确其观赏特性和生态习性以补充现有资料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赣北地区竹类种质资源调查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北地区竹类资源丰富,区域范围内的14个县(市、区)均有竹类大面积分布,其中瑞昌市(淡竹)是全国面积分布最大的县(市)之一。本文根据赣北地区及周边的物候特征和当地竹类的资源调查,对该地区的竹类种质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从科学规划、搭建平台、科技引领、高效培育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赣北竹产业发展的对策,以期为赣北地区的竹子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福建福州、三明和四川长宁3块花年毛竹林试验标准地中大、小年竹和新竹冠层节肢动物群落的系统调查发现:竹冠层节肢动物10227号隶属于3纲18目147科234种.三地的优势种主要为食叶害虫,且都包括竹刺瘿螨,各类群均以偶见种和稀有种为主.在物种的目科组成和功能团的结构组成方面,各样地间无显著差异,而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大年竹类群和小年竹类群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大年竹类群的多样性指数显著大于小年竹类群,大年竹和新竹的优势集中性指数显著低于小年竹类群.不同样地的共有种丰富度在主要目和功能团上的分布基本一致,主要目分布均以蜘蛛目最多,功能团中植食性和捕食性数量相近且明显高于其他功能团;大年竹和新竹类群中共有种的多样性指数显著大于小年竹类群,优势集中性指数显著小于小年竹类群.  相似文献   

16.
地震干扰后恢复群落物种组成与生物量分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地震干扰后恢复群落(群落E)大量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收获法研究了群落E草本层的物种组成和生物量分配特征,并与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群落F)相比较,结果表明:群落E中科、属、种丰富度、草本层总生物量均显著低于群落F。群落E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草本及灌木物种生物量也均显著低于群落F,并且2种群落生物量均主要分布于地上及草本植物;群落E生物量主要分布于针刺悬钩子(Rubus pungens)、掌裂蟹甲草(Cacalia palmatisec-ta)和宽翅香青(Anaphalis latialata)3个物种,而群落F生物量主要分布于短尾铁线莲(Clematisbrevicaudata)、针刺悬钩子和长果升麻(Souliea vaginata)3个物种。研究表明,土壤是地震干扰后群落恢复速度及生物量大小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气候和生境异质性对华北地区植物生活型分布格局的影响。[方法]根据Raunkiaer生活型分类系统对华北地区30个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物种丰富度进行统计,分析华北地区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并采用SPSS软件对物种丰富度和环境因子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华北地区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为主(46.04%),其次是隐芽植物(41.40%)和地面芽植物(32.86%),地上芽植物和1年生植物比较贫乏。回归分析表明华北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主要受生境异质性和气候因子的共同影响:高位芽植物物种丰富度与海拔高差和最冷月均温相关,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以及隐芽植物物种丰富度均只与海拔高差相关,1年生植物物种丰富度与各因子的相关性都较小。[结论]海拔高差是华北地区不同生活型植物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即生境异质性是影响华北地区植物生活型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及生态分布情况,采用样方结合样线的方法,于2014~2017年期间对该地区的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为期4年的物种调查和整理,共鉴定出大型真菌478种,隶属于2门7纲19目49科139属。其中,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白蘑科Tricholomat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等物种数最为丰富。物种区系分布型则以世界广布种(49.6%)、北温带分布种(18.2%)和欧亚大陆分布种(19.9%)为主。生态类型方面,土生菌最多,占所调查大型真菌物种数的47.91%,对森林生态系统有保护作用的外生菌根菌丰富。生态分布方面,发生于针叶林、阔叶林的大型真菌种类最丰富,分别占所调查大型真菌物种数的28.84%、26.08%,部分大型真菌分布于多种植被类型。垂直分布方面,在海拔2000~2600m,以冷杉为主的针叶林、混交林内大型真菌种类最多。经济类型方面,保护区可开发利用的食用菌、药用菌资源丰富,分别占所调查大型真菌物种数的54.18%、9.62%,有较好的开发价值,对建立半人工栽培的食用、药用菌生产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相似文献   

19.
开放式和封闭式围栏陷阱对农田小型兽类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围栏陷阱(trap-barried system,TBS)不同安装方式对农田小型兽类的控制效果,于2015—2016年在贵州省新蒲新区开展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TBS控制农田小型兽类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两种TBS共捕获农田小型兽类109只,包括啮齿目的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和食虫目的鼩鼱。两种TBS均以捕获黑线姬鼠数量最多,分别占捕获总数的72.88%和76.00%,平均占74.31%,捕获小型兽类的种类及组成比例差异不大,说明不同安装方式对捕获农田小型兽类没有明显的影响。两种TBS捕获农田小型兽类数量差异不显著,但不同月份间捕获数量存在显著差异,且数量变化趋势相同,说明两种TBS对农田小型兽类都有一定的控制效果。贵州坡地山区可选择开放式TBS,在平坝区域可选择封闭式TBS。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附生兰的物种组成、分布及与生态因子的关系,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的鹦哥岭地区的附生兰进行了调查,采用CCA探索了环境因子对物种组成的影响,计算了各环境因子对物种组成的总效应和净效应,并分析了附生兰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在不同环境梯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 所选9个环境因子共解释了物种组成变异的7.8%,其净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植被类型、树皮类型、年平均气温、每月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平均值、最干月降雨量、海拔、郁闭度、坡向、坡度,仅坡度的净效应未达到显著。(2) 随海拔升高,附生兰物种丰富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低海拔段(700~900 m)物种最丰富,附生兰多度呈现出递增的趋势;缓坡地段,附生兰物种丰富度与多度均较高,阳坡和半阳坡的附生兰物种丰富度与多度较阴坡与半阴坡少;粗糙的树皮更易着生附生兰,覆盖物为树皮上的附生兰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多数附生兰倾向于生长在弱光环境中;低地雨林中附生兰物种最丰富,热带针叶林中的附生兰具较高的优势度;附生兰倾向于分布在较低的气温、每月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差值在(7.8~7.85)℃之间的生境中;在降雨量较多的环境中,附生兰物种丰富度和多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