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针对我国高凝原油的特点及管输沿线的地貌、地带气象条件。分析其特殊的流变性,认为高凝原油的输送温度必须高于凝固点,设计上提出以下技术措施确保安全输送。①各站设置水套加热炉,管道保温采用聚氨酯泡沫外加黄夹克,高压热稀油循环等;②选用高强度钢管及对钢管的强度、热应力及稳定性的核算;③在站内流动运行过程中各阶段的防凝和停运再启动,各设备的防凝保温等;④施工中的特殊要求,试压后的清管预热及投油试运等。 投产运行表明:设计所采取措施得当,施工达到了设计要求;突破了高凝原油输送的技术难关,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为今后大规模开发高凝原油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2008年以来秦京输油管道低输量输送冀东原油的运行需求,以冀东原油基本物性参数为基础,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冀东原油低温流变特性的影响,筛选了改性效果最佳的降凝剂,确定了加剂浓度和热处理温度,制定了秦京输油管道输送冀东原油(输量为280×104t/a)的运行方案。根据原油流动能量耗散理论,利用加剂原油凝点预测数学模型,预测了加剂冀东原油管输过程中地温显著变化时的凝点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3.
2007年1月7日庆铁老线实现了庆俄原油(大庆原油与俄罗斯原油)等温顺序输送工艺。大庆原油属石蜡基高凝、高粘原油,通常采用加热输送工艺。俄罗斯原油属中间基含硫低凝、低粘原油,通常采用常温输送。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了庆俄原油混油量计算与监测、混油浓度及流变性的变化规律、混油对差温顺序输送庆俄原油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得到了俄油混兑比例与混兑温度、站间混油长度、混油中俄油的浓度、夏季的输油温差等重要结果。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东部油区已进入了低产阶段,导致管道低输量或超低输量运行,给管道输送带来了不能满足热力工况而产生的难输问题。虽然采取了热处理及降凝剂等方法,对原油进行了改性,降低其凝固点和粘度,改善了流动性,但是,由于原油的改性处理有局限性,一是降凝减粘幅度有限,二是改性原油存在时效性问题,所以仍不能彻底解决原油管输的困难。为此,提出了对管输原油进行一次改质初加工,降低原油的凝固点和粘度,从根本上改善了原油的低温流动性。移植“分子筛非临氢降凝工艺”,并选用了三种不同种类的原油进行分子筛降凝减粘试验,取得了初步效果。将该工艺应用到原油管道输送,需在输油管道的首站增设一座原油分子筛降凝减粘装置。  相似文献   

5.
实现高凝点原油常温存储,是降低高凝点原油存储成本,确保储罐安全运营的关键。而改变凝油加热方式,优化加热器的结构则是实现大型油罐常温储存高凝点原油的最经济方法。通过对日本用顶部加热器常温储存原油法的调研分析和国内的新型加热器技术研究进程的详细阐述,指出该两种方法不仅可降低储存成本,而且还能彻底消除油温升高引起的罐内超压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凝油加热过程的安全性。《管道科学技术论文选集》文摘(十八) 大型储油罐常温储存高凝点原油技术的研究@王红菊 @王晓梅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原油输送多采用加热输送方式。当输量减少时,将出现原油沿途热损耗增大及进站温度过低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在几条长输管道上使用了降凝剂,原油凝点一般可降低10C左右,这使长输管道在某一低输量下安全运行有了保障,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随着降凝剂合成工艺的改进及对降凝效果与稀释浓度的进一步认识,降凝剂注入系统也随之完善,本文介绍的这套降凝剂注入系统于1992年设计,一  相似文献   

7.
根据原油凝点与油温或地温的关系分析管道的流动保障安全性是常用方法,然而,在实际管道输送中,原油凝点会有一定波动,但现行SY/T5536-2004《原油管道运行规程》没有明确凝点的取值方法,故当凝点波动幅度较大时,难以直接采用该技术规范。为此,提出基于凝点的均值和标准差两个统计特征值,结合现行技术规范,综合分析凝点均值及“均值加1~3倍标准差”与油温或地温的关系,判断管道流动保障安全性的方法。针对管输原油凝点波动很大的某长输管道,分析了其常温输送的可行性,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图1,表3,参10)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秦皇岛装船管道的原油装船量呈现下降趋势,2002年原油装船量在100×104t/a以下。为解决该管道因原油装船量下降而导致的管道运行燃料及动力的不必要消耗,提出了秦皇岛装船线间歇输送工艺方案,即利用俄罗斯低凝、低粘原油作为管道停输的置换介质,解决了该线在采用间歇输送工艺停输的安全启动问题,并给出了不同季节利用俄罗斯原油预热的时间和大庆原油安全启输温度。《管道科学技术论文选集》文摘(二十七) 秦皇岛装船管道间歇输送工艺研究@张冬敏  相似文献   

9.
冷热原油交替输送的传热过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冷热原油顺序输送过程中的热力问题展开讨论,建立其二维传热数学模型,在模型中将土壤的半无限大区域转化成有限矩形区域,利用有限差分法进行离散化求解。利用此方法对新大线输送高凝点和低凝点原油的实际运行监测数据结果进行计算,其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较小,建立的该数据模型能够满足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10.
火三含蜡原油管道初凝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火三含蜡原油管道初凝现象以及对其处理过程中的运行参数进行分析,认为连续运行的管道,其下游的进站温度应控制在输送介质的凝点+3℃温度以上;间歇运行的管道,末站进站温度应达到安全停输时间的要求,以保证管道在冬季安全运行。对于含蜡原油管道的初凝现象象,三个过程主导着压力,排量的变化和管道恢复正常的速度,第一是管内空隙的充装过程,第二是使末段部分温原油屈服的过程,第三是冲刷,剥落管壁凝油层,恢复管道正常排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张帆  李旺 《油气储运》1999,18(2):22-25
输油管道添加降凝剂是改善原油代温流变性的一种物理化学方法,从降凝剂的筛选和复配,处理条件,应用方式,配套设施、应用效果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含蜡原油添加降凝剂输送工艺的研究及应用现状,指出了降凝剂在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添加降凝剂的输油技术进行了客观评价,展望了降凝输油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长距离的加剂常温输送管道中,加剂原油必然经受长时间的管流剪切。研究表明,在缓慢降温过程中的管流剪切会对油样的低温流动性产生显著影响,影响程度的大小与降温速率及剪切时间密切相关,而且存在一个“最佳降温剪切率”。描述了最佳降温剪切率在加剂原油粘度变化和倾点(凝固点)变化中的体现。研究证实,油样中高碳蜡的含量对中低速剪切效应有影响,影响程度的大小与降温速率及剪切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针对高含蜡原油因结蜡导致管道堵塞和停输再启动困难的问题,基于运行参数分析,通过长输管道水力摩阻计算公式变换及SPS模型拟合,计算得到了管道内以结蜡为主的不可流出物的含量,并利用加剂油头到达末站引起过滤器堵塞及油头凝点变低的现象,得到了管道内实际不可流出物的体积,与模型计算结果对比表明:计算含蜡量与实际含蜡量相吻合,模型基本满足要求。由于乍得加剂高凝油与非加剂高凝油的黏度差别较大,提出了一种根据各阀室站场间压力差变化来跟踪加剂油头的方法,用于判断加剂油头到达的大概位置,为高凝高含蜡原油管道加剂时间及加剂量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原油流动性测量及在管输应用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高粘原油(特别是改性原油)的流动性与原油经历的热历史和剪切历史密切相关,在管输应用中,凝点(倾点)、流变曲线及屈服应力是表征原油低温流动性的主要参数,也是影响管输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关键因素。分析讨论了这些参数的测量及测量结果在管输应用中的若干问题,主要包括凝点测定中观察液面的扰动剪切、分层原油凝点(倾点)的测量、平衡流变曲线测定中剪切率上行与下行的影响、含水原油流动性质的测定、原油屈服应力及其测定方法和管输应用等,并指出为管输应用提供数据的流动性测试应与管输条件的模拟密切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针对石油工业中的蜡沉积问题,利用冷指实验装置研究了单相含蜡原油体系冷却液温度、油流温度和同一温差不同温度区间对蜡沉积规律的影响,得到了单相含蜡原油蜡沉积规律的宏观特性,并利用高温气相色谱(HTGC)装置分析沉积物组分的宏观变化。在相同油温条件下,随着冷却液温度的升高,蜡沉积速率减小而沉积物中高碳数组分比例增大;在相同冷却液温度条件下,随着油温从凝点附近增大至析蜡点以上,蜡沉积量先减小后增加最后再减小,沉积物中高碳数组分比例增大;在同一温差条件下,随着温度区间温度的升高,蜡沉积量的变化有波动但油温在析蜡点附近沉积量达到最大值,沉积物中高碳数组分比例一直增大。针对实际管流,环境温度基本恒定,通过升高入口油温减少沉积的发生,因此,在含蜡原油管输中,入口油温的选取对整个管输过程中蜡沉积的形成以及形成后的清理很重要。根据实验结果,入口油温不是越高越好,应保证入口油温低于析蜡点且整个管输过程中高于凝点5℃左右。(图6,参12)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终冷温度对加剂改性原油蜡沉积规律的影响,保持油壁温差相同,控制不同的终冷温度,采用搅拌槽蜡沉积装置、流变仪、差热扫描量热仪等试验仪器,对添加纳米降凝剂的大庆油、添加EVA降凝剂的大庆油以及大庆空白油进行静态蜡沉积对比试验与动态剪切对比试验。同时,结合分子扩散、胶凝等机理,分析不同试验条件下加剂改性大庆油的结蜡规律。结果表明:当终冷温度较低时,加剂油结蜡总量明显高于空白油,但结蜡总量中含凝油多、蜡晶结构较弱;空白油结蜡总量低,但蜡晶结构较强;随着终冷温度升高,加剂油与空白油的结蜡量逐渐降低并趋于一致。终冷温度较低且剪切剥离强度较弱时,添加降凝剂会增加管输蜡沉积量;一旦经过高剪切或提高终冷温度,加剂油的结蜡量将明显降低,管输安全性提高。  相似文献   

17.
成品油在顺序输送过程中会产生多个混油段,混油量的精确计算对于批次定位和混油切割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系统地梳理了目前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混油计算模型,依据其建立方法将其分为经验模型、半理论半经验模型及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理论所建立的模型,对这3类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局限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建立考虑混油拖尾机理的数学模型及开发适用于求解湍流状态下的高维混油模型的快速耦合算法是未来成品油管道混油预测的重要研究方向。(参46)  相似文献   

18.
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测试油品倾点的标准规范,介绍了微压法测试倾点的原理以及自行研制的专利产品自动连续供样倾点测试装置。选取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管输含蜡原油,设计了利用微压法对其进行倾点测试的适应性实验。根据实验研究结果,确定了微压法测试原油倾点的关键参数,加压脉冲取2400-3500imp,倾点判断值取0.07kPa,试样与冷阱温差取30℃。在该取值条件下,倾点测试结果与按照ASTMD5853-06原油倾点测量法测量的结果相差小于3℃。同时,国内主要含蜡原油,倾点越高,其流动性与热历史的相关性越高,因此设想通过倾点值定量表征油品流动性与其热历史的相关性,有待开展深入研究。(表2,图2,参8)  相似文献   

19.
原油分子筛非临氢浅度裂化改质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施成耀  梁磊 《油气储运》1999,18(3):50-53
介绍了原油分子筛非临氢浅度裂化改质降凝减粘新工艺由小试到中试的研究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在小试基础上放大1000倍的中试试验结果和小试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该工艺放大试验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可以进一步扩大成工业试验和生产。改质原油用于现有管道输油生产可降低输油温度,减少燃耗,尤其可以解决低输量管道的输送问题。原油分子筛改质工艺流程简单,操作简便,投资低,降凝减粘幅度大,改质油性质稳定,内含潜在的经济  相似文献   

20.
蔡柏松 《油气储运》1997,16(11):1-2
对魏荆输油管道加降凝剂输送原油的方式做了一系列试验,特别是在摸索进站温度的合理性上做了大量工作,得出结论:随着管输加剂原油进站温度的降低,用直接法测得的原油凝点也降低,接近于用凝点国标法测得的原油凝点。因此,在泵站有一定余压的情况下,可以降低进站温度,或在不同季节采用压力越一、二、三站的优化运行方案,从而达到降低输油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