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深海油气在生产运输过程中涉及高压、低温条件,极易产生水合物并导致管道堵塞。对于水合物浆液的气液固流动体系,基于水合物颗粒分散相特性,依据粒径对水合物颗粒进行分类,结合水合物生成/分解动力学模型,模拟水合物颗粒的个数、粒径及运移规律,耦合双流体模型和温度方程,建立了适用于油基体系的水合物浆液多相瞬态流动机理模型。采用交错网格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基于压力基算法,实现了多相流动、水合物颗粒生成/分解动态变化与水合物颗粒运移等多物理场的耦合求解。将该模型应用于某多相混输管道,模拟得到水合物浆液输送管道水合物含量的变化规律,为定量分析水合物浆液输送的堵塞风险提供理论基础。(图12,表5,参37)  相似文献   

2.
随着油气田不断向深海开发,多相混输管道的流动安全保障技术面临巨大挑战,天然气凝析液管道的不稳定工况会导致管道运行参数发生剧烈变化,给管道安全运行造成严重威胁。采用新型的多相流瞬态模拟软件LedaFlow对某天然气凝析液管道的水力和热力工况进行稳态、瞬态模拟,得到不同工况下管道沿线温度、压力、持液率及总积液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LedaFlow的计算结果理论上是正确的,其变化趋势符合理论预期。通过软件计算可对管道运行中的安全操作和下游设备设计提供建议,从而为工程实际提供参考。(图5,表3,参20)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海底油气混输管道内水合物的形成过程及管道堵塞问题,结合凝析气生成水合物的相平衡曲线和CSMHyK v2.0水合物动力学模型,使用OLGA软件对海底立管和水平输送管道内水合物生成情况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某海底管道工艺参数下,无论是立管还是水平输送管内都有大量水合物生成,其水合物浆黏度分别增加了10倍、18倍。在立管中从海底到海平面管段水合物生成速率由大到小,最后趋于0;在水平输送管道中,水合物生成速率保持不变。管道出口压力降低,水合物生成区域减小,且水合物浆的黏度大幅下降。当立管和水平输送管道出口压力分别控制在3 MPa、2 MPa时,可以避免水合物生成,保障管道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4.
气液混输过程中存在相间能量消耗、相间传质等现象,从而影响管内介质的流动状态和管道运行参数,气液相的组成也会不断变化。利用LedaFlow软件对某实际气液混输管道进行稳态模拟,对比分析物性表模型和组分跟踪模型得到的管道沿线参数模拟结果以验证组分跟踪法的可靠性,进而开展管道瞬态模拟,分析流体组成的变化规律并预测气液两相相变量。结果表明:该管道内流体沿程液化,气相摩尔流量下降,其瞬态流动过程为一个气相不断液化的过程;在稳态模拟中采用LedaFlow相平衡计算方式,即按照各相的流量占比与静止状态下的气液相分布相同的原则,可更为准确地确定流动过程中的相变量。研究成果可为气液混输管道中相变规律预测提供理论基础,提升气液混输管道流动安全评价的准确性。(图11,表2,参23)  相似文献   

5.
微观结构对水合物浆液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海底管道天然气/水合物浆液混输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技术,有助于解决深海油气混输易发生水合物堵塞事故的难题。研究水合物浆液的流动特性是实现该管输技术大规模工业应用的重要基础,而浆液的微观结构是决定其流动特性的本质因素。介绍了现有文献中的几种关于颗粒聚集机理的解释以及两种测量微观性质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6.
管输水合物浆液摩阻损失与减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水合物浆液管输过程中的阻力损失,通过建模,得出了范宁摩阻因数与临界雷诺数、赫氏数之间的关系。提出在水合物浆液管道输送中可以采用螺旋流、加剂、振动、掺气、细颗粒、注水、搅拌、纤维状材料和改变管道截面形状等减阻方法。这些方法可为水合物浆液管道的水力设计、设备选型以及运行管理等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海底油气管道多相流动中的若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孝轩  宫敬 《油气储运》2007,26(12):1-7
分析了海底混输管道多相流动中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这些技术问题是,天然气凝析液输送技术、油水(稠油/水)输送、油气水三相流动规律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海底管道流动保障技术(气体水合物、结蜡等固态物控制)、海洋立管中严重段塞的形成和控制方法、天然气/凝析液清管技术、多相计量和增压设备和技术等。指出了在对多相管流研究的基础上,以流动安全技术作保障,应用先进的多相计量和增压设备,采用高度自动化控制系统,建设长距离、大口径、高压力油气混输管道,可以为我国的海洋油气田向更深水海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长输管道冷热油交替输送热力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冷热油交替输送管道的设计与运行,通过冷热油交替输送软件计算,考察了输送距离、年输送批次、相对输量、管道输量和出站温度等热力影响因素对原油流动安全的影响,总结了长输管道冷热油交替输送的典型热力特征,深化了对冷热油交替输送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由于管道螺旋流动具有断面浓度分布均匀、能耗低、输送距离远、携带能力强等特点,因此,研究基于螺旋流的天然气管道水合物安全流动技术,对于弥补现有防治技术的不足,提高水合物携带能力,拓展安全流动边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螺旋管流的水合物颗粒悬浮特性,通过水合物颗粒动力学平衡分析得到在螺旋流作用下形成有效"悬浮"时所要求的周向临界流速,探讨了螺旋流衰减规律,结合水合物颗粒运动方程建立了螺旋流天然气管道水合物安全流动的判据和水合物颗粒安全输送距离的计算模型。分析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水平直管段内螺旋强度沿轴向呈指数规律衰减。通过控制变量研究了起旋参数对螺旋强度衰减的影响。据此确定继旋器的加设位置,为管道螺旋流持续有效地输送水合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保障混输管道管输介质的安全、稳定流动,调研了国内外关于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水合物堵管试验结论,系统总结了混输管道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生长及堵管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水合物的形成并非达到热力学形成条件后瞬间完成的,其在相界面处开始形成、生长和发展;动力学、传质及传热是水合物生长的关键因素;水合物的堵管过程分为形成、聚集及堵管3个阶段。单纯依赖水合物热力学相平衡研究不足以描述水合物结晶与生长过程的多阶段性,研究水合物的生成机理需要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开展,以期对水合物的形成机理和管道堵塞规律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精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在油气管道输送过程中,低温高压工况易生成水合物从而影响管道输送效率,严重时会引起管道堵塞。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通常采用添加热力学抑制剂的方式防止水合物的生成,常用的热力学抑制剂有甲醇、乙二醇等。确定合理的热力学抑制剂加剂量,对于保证管道的安全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在Chen-Guo双过程水合物热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应用Wilson模型确定水-醇溶液中水的活度,建立了含抑制剂体系水合物生成平衡条件的计算方法,并提出采用预估-试算-调整的思路确定管道运行工况点所需抑制剂的临界最低加剂量。实例验证表明,所提方法计算简单,精度高,能够满足实际工程需要。(图6,表6,参23)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海底管道多相混输的技术特点,从流型识别、压降规律、温降规律和模拟计算等方面论述了海底多相混输管道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海底管道多相混输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包括多相增压设备的研发、压降规律和温降规律的模拟计算、段塞流和水合物等技术难题的解决以及长距离多相混输技术的攻关.  相似文献   

13.
考虑水合物颗粒体积分数对水合物浆液粘度的影响,应用CFD/FLUENT模拟得到了设计工况下水平管中水合物浆液流型、床层高度,颗粒体积分数分布,管道压降、平均粘度等数据,同时基于DoronP等提出的适用于固液两相流动的双层流动模型,编程求解各工况下的流动参数。通过对比模拟结果、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可知,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对水合物浆液在水平管中的流动压降进行准确预测,而通过编写UDF,将水合物颗粒流动过程中的粒径分布考虑其中,可以更好地描述水合物浆液的流动状态。因此,数值模拟方法可以作为研究水平管中水合物浆液流动特性、分析流动参数影响因素的有效手段,但尚存不足,有待完善。(图7,表4,参10)  相似文献   

14.
李大全  艾慕阳  王玉彬  苗青  赵国辉  刘凯 《油气储运》2012,31(4):267-269,327
涩宁兰输气管道沿线经过我国西北高原寒冷地区,因输送气质含水量较大、管道投运过程干燥不彻底,导致管道中存留液态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极易发生水合物冻堵。针对2010年冬季涩宁兰输气管道兰州末站发生的水合物堵塞事故,对管道中天然气气质的水露点和运行参数进行分析。将天然气的水露点值换算成含水量值,并将分析得到的含水量值和工艺运行参数范围与水合物生成条件参数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控制管道的运行参数,以防止水合物的生成。介绍了通过添加抑制剂防止水合物生成的方法及其添加量的计算方法。涩宁兰输气管道水合物事故分析与预防技术实践表明:与添加抑制剂方法相比,采用检测气质参数和监测管道工艺运行参数防止输气管道系统中生成水合物的方法,更能满足生产要求,且经济性与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长距离油,气,水管道混输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海洋油田的开发中,若在海上建立多个开采处理平台,来处理井液(含油、气、水)是极不经济的,于是提出了多相流的管道输送问题,即将末处理的井液输送到岸上,然后进行处理。国外多相流管道混输技术成功地应用于海洋油田的开发,这项技术也可引入荒漠油田及滩涂油田的开发。  相似文献   

16.
蜡沉积是含蜡原油在管输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流动保障难题,生产上常采用机械清管的方法清除管壁蜡沉积物。由于目前对蜡层剥离机理认识不足,现场清管作业仍然依赖操作经验,卡球蜡堵事故时有发生。通过对原油管道通球清蜡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系统阐述,分别从蜡层剥离机理、清蜡效率、蜡层破坏力3个方面详细梳理当前原油管道通球清蜡领域的研究进展,指出蜡层强度、清管器前油蜡浆液流变特性和流动规律以及蜡沉积物积聚成塞条件应是该领域今后研究的关键问题和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多相流管道输送中,柱塞流是常见的一种流动形式。为了给油气分离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开展了柱塞流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并根据石油—天然气管道混合输送现场实测结果,综合柱塞流在水平管段、垂直管段和形状起伏的管段中的形成及发展模型,提出了适合于大口径、长距离管道的柱塞流运动规律。介绍了在多相流中柱塞流的模拟计算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全地貌的管道输送分析,扩展了其应用范围,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柱塞的发展变化不仅与柱塞大小和速度有关,而且还与管道倾斜度有关,并且指出该计算方法能较好地预测柱塞的最大值及分布,同时说明模拟计算方法仍需完善,计算模型有待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