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米老排人工林木材机械加工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米老排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红锥为对照试材,参照美国材料试验标准(ASTM D1666-87)和新西兰林业科学研究院标准,分别对其机械加工性能(刨切、砂光、钻孔、成型铣削、榫眼加工、横截)进行了全面测试。结果表明:米老排和红锥在刨切、砂光、成型、钻孔、横截5个单项的机械加工性能上均表现为优,在榫眼加工单项表现稍差,为良;米老排的综合机械加工性能全面超过红锥。在满分50分的机械加工性能综合评价体系中,米老排的得分为46.4分,红锥得分为44.4分。  相似文献   

2.
利用百度试验法研究树龄及树高对米老排木材干燥特性的影响,确定米老排木材干燥工艺。结果表明:随着树龄的增长,木材的短表裂数量增多,长表裂长度增大,截面变形程度逐渐减缓,扭曲度不断变大;在同一树龄中,上端木材的扭曲程度较下端木材更严重,下端木材的翘曲度较上段木材更严重;米老排木材的干燥初期开裂综合等级为5级,内部开裂为2级,截面变形为3级,扭曲为5级,翘曲变形为2级,干燥速度为2级;采用本研究干燥工艺,30 mm厚米老排木材从初含水率76.78%降至6.02%,干燥周期为16.12 d。干燥缺陷综合质量等级为2级,可满足实木制品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树龄巨尾桉广林9号木材的机械加工性能,以4年生、6年生和8年生巨尾桉广林9号木材为研究对象,对其刨削、砂削、铣削和钻削加工性能进行测试评价,旨在促进其木材高附加值利用。结果表明:3个树龄的木材砂削性能均表现为优,刨削性能均表现为良;6年生和8年生木材铣削性能为优,4年生为良;4年生木材钻削性能为优,6年生和8年生为良。随树龄增加,巨尾桉广林9号木材刨削和铣削性能提高,砂削性能下降,钻削性能先下降再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进一步加工利用马蹄荷木材及提高其附加值。【方法】以马蹄荷木材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其物理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马蹄荷木材的平均基本密度、气干密度和全/cm3、0. 525g/cm3;0. 525g/cm3;气干径向、弦向干缩率分别为2. 3%、3. 8%;全干径向、弦向干缩率分别为3. 5%、6. 4%;顺纹抗压强度为43. 2MPa,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分别为95. 1MPa和7590MPa。【结论】马蹄荷木材机械加工性能好,适合旋切和刨切薄木,其综合性能达到中等级材,为二类材。  相似文献   

5.
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素材(对照)及热处理材(处理温度分别为145、160、175℃)为研究对象,参照LY/T 2054—2012《锯材机械加工性能评价方法》对其机械加工性能进行评价,利用元素分析仪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其化学组成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探索高温热处理对马尾松人工林木材机械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75℃以下热处理,对马尾松木材综合机械加工性能的影响不大;但对单项机械加工性能的影响各有不同,主要表现为:热处理后,马尾松木材的刨削、铣削性能得到提高,而砂削、钻削、车削、开榫性能则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规律.通过对热处理材化学组成成分的定性分析,发现在145~175℃的热处理过程中,木材组分中的羟基数量减少,半纤维素部分降解,结晶度增加,且木材中C元素质量分数呈增加趋势,而H、O元素质量分数呈降低趋势.高温热处理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马尾松木材的机械加工性能,影响到其后续加工利用.  相似文献   

6.
将新采伐的小径级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复合用)和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含水率均在纤维饱和点以上)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尺寸、高含水率的集成木(竹)方材,经刨切加工得到薄木(竹),再气干至含水率15%左右,通过触针法对未作砂光处理的薄木(竹)正面表面粗糙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刨切薄木表面粗糙度值的大小与材质、纹理方向及指榫显著相关(P0.05),刨切薄竹与竹节无明显相关,与白梧桐Triplochitin scleroxylon,紫椴Tilia amurensis科技木刨切薄木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可满足各类基材贴面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随着木材机械加工与木工机床制造业的发展,我国已将噪声作为评价木工机床产品质量的指标之一,在“木工机床通用技术条件”(JB2731—80)中规定:锯、刨类机床空转噪声级不得超过90dB(A)。但是,在木材加工企业中,应用数量较多的刨宽为  相似文献   

8.
米老排干燥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百度试验法,在(100±2)℃恒温干燥条件下对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试样进行干燥试验,根据干燥过程中米老排试样的初期开裂、内裂、截面收缩等干燥缺陷制定出米老排木材的干燥基准。结果表明,米老排试样的初期开裂等级为4等,内裂等级为1等,截面变形为2等,干燥速度等级为2等,综合特性等级为4等。米老排的干燥初期温度为50℃,干燥初期干湿球温度差为2~3℃,干燥终期温度为80℃。厚度为25 mm的米老排板材在强制循环干燥窑内干燥至10%所需的时间为16(10)d(括号内为硬基准条件下的干燥时间)。米老排木材的平均纵向收缩率为0.14%,平均径向收缩率为4.37%,平均弦向收缩率为6.67%。米老排试样主要缺陷是初期开裂、干缩、扭曲,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尽量使用软基准,干燥中、后期适时进行喷蒸处理。  相似文献   

9.
研究酸枣人工林木材纤维形态和基本密度随树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酸枣人工林木纤维长度、长宽比随树龄的增大而增大,15a时达到相对稳定状态,木纤维长度和长宽比分别为1 170μm和82.1,木纤维宽度变化范围为14.8~21.2μm,7a时木纤维宽度达到最大为21.2μm。酸枣人工林木材基本密度随树龄的增长而增大,10a左右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基本密度为0.497g/cm~3。从木纤维长度分布特征的径向变异分析得出,随着树龄的增大短纤维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长纤维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15a时达到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0.
木材斜角切削力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材斜角切削是木材切削的一种重要切削形式,随着木材加工工业的发展,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刨削、铣削、锯切、钻削等木材机械加工中。本文以木材斜角刨削和螺旋铣削为例,说明了刃倾角及其他因素对切削力的影响;总结了切削力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着重对切削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讨论了这些变化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刨切薄竹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提高竹材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将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横截、纵锯、粗刨、蒸煮和干燥等工序加工成矩形断面的竹条;再经精刨、砂光、涂胶和侧拼制成侧拼单层竹片胶合板块;之后注入软化剂、竹块叠层湿胶合制得竹方。将竹方升温软化处理,在刨切机上刨切获得0.20-1.50mm,柔韧性良好且厚度均匀的刨切薄竹片,为竹材精深加工和高效利用开辟了工业化利用新途径。刨切薄竹片可代替广泛使用的珍贵薄木用于装饰材料的贴面和家具表面装饰。表2参6  相似文献   

12.
木材表面粗糙度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该文采用探针法测定水曲柳、毛白杨和杉木不同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分析了影响木材表面粗糙度的因素. 并采用心理分析方法讨论了木材表面的粗糙感,以及触觉心理量与视觉心理量的关系. 为获得不同树种、切削加工方式、切面对木材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该实验分别选择了锯切、铣削、刨切和磨削加工的木材工件表面进行表面的粗糙度和粗糙感触觉心理量、视觉心理量的测量. 研究结果表明,树种、切削方式、切面和木材的表面组织构造会影响木材的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值因为加工方法不同而不同,随着加工精度的提高而降低. 水曲柳、毛白杨和杉木表面粗糙感的触觉心理量与视觉心理量呈正相关,针叶材表面粗糙感的触觉心理量与视觉心理量的相关性比阔叶材的大.    相似文献   

13.
人工林巨尾桉木材性能与树龄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合理利用巨尾桉木材资源,提高其利用价值,对不同树龄巨尾桉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在巨尾桉树龄为4-6 a时,其木材物理力学性质随树龄增加明显提高,在巨尾桉树龄为6-8 a时,其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变化不大。气干密度、全干密度、全干体积干缩率、气干径向湿胀率、吸水湿胀率、弦面顺纹抗剪等性质在巨尾桉树龄为6 a时达到最大,说明巨尾桉木材各项物理力学性质在其树龄为6 a时已经基本稳定在较高水平。本研究为巨尾桉的栽培、采伐和木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50年生天然林闽楠(Phoebe bournei)为研究对象,借助数码光学显微镜和图像测量分析软件对闽楠木材纤维形态进行测量和分析,研究了闽楠木材纤维形态的径向变异规律。结果表明,闽楠木材纤维长度、宽度、腔径、双壁厚、壁腔比、长宽比平均值分别为1079、21.93、14.56、7.31μm和0.55、49。纤维长度和长宽比的径向变异规律较为明显,随树龄的增长呈“递增-稳定”的变异规律;纤维双壁厚和壁腔比随树龄的增长径向变异规律总体上呈波动性递增的趋势;纤维宽度、腔径随树龄的增长变异规律不明显。经方差分析,纤维长度和长宽比随树龄变异在0.01水平差异显著,纤维双壁厚随树龄变异在0.05水平差异显著,纤维宽度、腔径和壁腔比随树龄差异不显著。采用有序聚类最优分割法,划分出天然林闽楠幼龄材和成熟材的界限为21~23a。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的砂光条件下,采用2种不同油漆对擎天树人工林木材进行涂饰处理。通过对涂饰木材的漆膜附着力、耐磨性、抗冲击性能、硬度等4个指标进行测定,并初步分析不同油漆及不同砂光条件对木材漆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体性能而言,聚氨酯漆要优于硝基漆,使用的砂纸目数在360~600目比较合适,但漆膜的抗冲击性能不良。  相似文献   

16.
米老排人工林节子时空分布特征及变色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明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人工林节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色规律,为培育米老排无节材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以位于广西凭祥市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11年生米老排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取20株米老排样木,利用节子解析的方法,对获得的1 101个完整节子进行研究。  结果  从节子发育年龄上,米老排的枝条主要从第1~2年开始生长,第2~4年是其死亡高峰期(91.9%),这些枝条(87.2%)死亡后在第5~8年内完全愈合并形成节子,其中大部分节子(76.7%)的愈合时间为3~6 a;在第2~4年米老排枝条死亡数量较多,该时段是控制节子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节子垂直分布上,节子的数量呈现随树高的增加先上升后急剧下降的趋势,且主要集中在高度为0~8.0 m的树干上。节子变色长度与节子的直径和愈合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分枝角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通过逐步回归,得出节子直径、死节长度、节子出现年龄以及愈合时间是影响米老排节子变色长度的关键因子,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  结论  在米老排种植后的2~4 a,对树干8.0 m以下进行首次修枝,有助于该树种无节材的培育。采取相应的森林培育措施减小枝条基径和缩短节子愈合所需时间,有助于减少节子对木材带来的影响。图7表4参32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木结构梁柱材的加工精度,提升生产机床的加工性能,以MXK3120单端铣机床为研究对象,对机床整体进行综合误差建模,对其铣削主轴进行静态特性的多目标优化分析;通过对单端铣机床加工木梁柱材过程进行工艺分析和几何误差描述,建立了有无误差情况下的单端铣机床各运动轴间的变换矩阵,推导出单端铣机床加工精度的综合误差模型;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机床的铣削主轴结构参数进行响应面优化,对其静态性能、动态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对比新建综合误差模型与原模型的差异。结果表明:铣削主轴具有良好的运动特性,能够满足MXK3120单端铣机床的工艺要求,且铣削主轴静态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不同树龄尾巨桉无性系木材物理力学性能,以5年和7年生尾巨桉无性系木材为对象,按照国家标准对其基本密度、气干密度、全干密度、干缩特性、硬度、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和冲击韧性等物理力学指标进行系统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5年生尾巨桉木材基本密度、气干密度、全干密度分别为0.424、0.533和0.498 g/cm3,基本密度和气干密度均为2级;气干和全干差异干缩分别为2.78、2.28,分别达到5级、4级;弦向、径向和体积干缩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297%、0.154%、0.474%,体积干缩系数达到3级,尺寸稳定性较差;7年生尾巨桉木材基本密度、气干密度、全干密度分别为0.438、0.543和0.507 g/cm3,基本密度和气干密度均为2级;气干和全干差异干缩分别为2.35、2.07,分别达到4级、3级;弦向、径向和体积干缩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254%、0.157%、0.425%,体积干缩系数达到3级,尺寸稳定性较差;5年生和7年生尾巨桉木材的顺纹抗压强度分别为44.8、46.3 MPa,均为2级;抗弯强度分别为80.3、83.8 MPa,均为2级;抗弯弹性模量分别为10 032、10 805 MPa,均为2级;冲击韧性分别为44.2、46.6 kJ/m~2,均为2级;端面硬度分别为4158、4 494 N,均为3级;弦面硬度分别为3 175、3 388 N,均为3级;径面硬度分别为2 759和2 951 N,属于中等硬度木材;综合品质系数分别为29.5×10~7Pa、29.7×10~7Pa,为高等级材。研究结果为尾巨桉定向培育及其木材加工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14~18a树龄的I-69杨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对木材基本密度在株内不同高度上的变异模式及其变异性进行了研究,测定了树龄、胸径及生长轮宽度并分析其与木材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0~6m处,密度在轴向上沿着树干方向,从下向上密度逐渐变大;木材密度与树龄、胸径之间有关联,并建立了密度与树龄和胸径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认为用该模型模拟速生杨木基本密度的结果较为理想。分析密度与生长轮宽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得知密度与生长轮宽度显著相关,生长速度越快,树木密度越小,并得出模型。  相似文献   

20.
不同树龄苹果高纺锤形树体结构及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3、6、9、11 a生的高纺锤形苹果树为试材,测定了不同树龄的枝量、树体结构及产量。结果表明:不同树龄的干周、冠径、树冠体积、树叶密度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加,天空可视度则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减少;不同树龄的中、长枝比例均较小,短枝比例大。其中3 a生树长枝比例较大,短枝比例较小,6、9、11 a生的枝类比相差不大。3、6、91、1 a生总枝量分别为28.1、87.8、119.4、110.4万条.hm-2;3、6、91、1 a生树产量分别为5 760、25 8005、6 220、57 645 kg.hm-2,表现为在结果初期,随着树龄的增加产量迅速增加,到结果盛期时产量趋于稳定。综合分析表明苹果高纺锤形具有结果早,且不同树龄段树势较稳定,产量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