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以20个云南松半同胞家系的2 a生实生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量的累积与分配在家系层次的变异规律进行研究,以期为科学评价云南松苗木质量和提高遗传改良的潜在增益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0个云南松半同胞家系2 a生实生苗的生物量累积与分配指标,在家系间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差异。根干重、茎干重、叶干重、地上干重、全株干重、根分配、茎分配、叶分配、地上地下生物量比9个生物量指标的表型分化系数为57.74%~92.86%,家系间方差分量百分比为12.77%~34.03%,变异系数为7.78%~55.40%。叶分配比例的遗传力最高(0.62),其次是地上地下生物量比(0.60)。以地上地下生物量比为依据进行优良性状选择可获遗传增益最高(14.31%)。具较大生物量的苗木,其针叶和茎生物量分配的范围集中在50%和40%附近,对应的根茎比在5.0~10.0之间。  相似文献   

2.
《福建林业科技》2015,(4):87-92
以2年生云南松盆栽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称重控制土壤含水量的方法,设置正常水分(T1)、轻度干旱(T2)、中度干旱(T3)和重度干旱(T4)4个处理,研究水分控制对云南松苗生长、水势、生物量及其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程度加剧,云南松幼苗株高、地径生长量逐渐增加,土壤和叶片水势呈现下降趋势,根、叶、茎生物量增量占总生物量增量的百分比逐渐增加,根冠比逐渐增大。2苗高与地径、土壤水势与叶水势都呈现正相关关系,生长指标与水势指标大体呈现负相关关系。在4种水分处理下云南松苗木的生长指标与生物量指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均达显著相关水平。研究表明随着干旱的加剧,云南松苗木的生物量增量分配到根系的生物量增加,而分配到茎、叶器官上的生物量减小,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给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良种培育提供理论基础,以2年生云南松实生苗为材料,测定其苗高、地径及各组分生物量,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及异速生长分析法分析各器官生物量,建立各器官生物量异速生长数学模型,研究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关系,反应云南松2年生时的生长状况及各器官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2个生长性状指标和5个生物量指标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叶的生物量最大,叶在各器官中的生长速度也最快,说明2年生云南松苗木更倾向地上部分的生长。各指标间均存在密切联系,可用于云南松苗期生物量估测,也可通过对某一性状进行培育,提高云南松整体指标,满足生产需求,培育更多优良的云南松苗木。  相似文献   

4.
以云南松2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对各组分生物量进行测定,研究不同家系云南松幼苗生物量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家系云南松幼苗生物量分配比例均表现为叶茎根,叶生物量积累高于根、茎;不同家系间云南松幼苗各组分和单株生物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地径与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苗高与生物量之间成显著正相关,主根长与生物量正相关部分不显著。除叶含水率外,不同家系云南松幼苗各组分及单株的含水率存在显著差异。由此表明,不同家系云南松幼苗生物量分配模式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5.
大熊猫主食竹—冷箭竹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A. Camus) Keng f. et Wen)是大熊猫周年喜食的竹种。本文研究了冷箭竹的发笋期、成竹率、竹笋—幼竹的高生长节律、高与径生长的数学相关式、枝叶生长规律、冠幅与基径的生长关系和生物量等。生物量与高、径增长呈正相关,配以幂函数方程,建立了估算二年生以上单株竹各器官生物量的经验公式: W_(地上重)=1.09122(D~2H)~(0.5678) R=0.7332 P=-0.0357 W_秆=0.36396(D~2H)~(0.7757) R=0.9054 P=-0.0179 W_枝=0.22848(D~2H)~(0.6014) R=0.6944 P=-0.0479 W_叶=0.25986(D~2H)~(0.6227) R=0.7336 P=-0.0355 式中R为相关系数,P为系统误差。中等密度冷箭竹生物量1m~2为548.21g,地上部份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68.7%,地下部份占31.7%。1m~2有竹株98—128株。为采取措施,抢救和保护大熊猫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广西黄冕林场7年生黑荆树(Acacia mearnsii De Willd.)人工林林分进行每木检尺和生物量进行测定,建立了黑荆树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D)、树高(H)及D2 H的相关关系,分别用幂函数等3种模型对黑荆树人工林单株生物量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慢生和中生类型各组分生物量分配比率大小顺序为干>皮>枝>叶>根,速生类型各组分生物量分配比率大小顺序为干>枝>皮>叶>根;黑荆树各器官生物量及全株生物量与D2 H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各器官生物量的拟合方程拟合效果都较好,所选择的回归模型分别为:树干WS=187.689 9(D2 H)1.099 2、树枝Wb=71.786 1(D2 H)1.593 6、树皮Wtb=36.306 7(D2 H)1.025 8、树叶Wl=4.439 1e-8H7.337 8、树根Wr=e0.248 1+3.359 6D2H和Wr=1.281 6×28.777 1D2H的拟合效果相同、全株生物量Wt=313.978 3(D2 H)1.1237。  相似文献   

7.
以山西省华北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与全株解剖测定各器官的生物量,采用相对生长方程y=axb(CAR)估测单木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量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总生物量、树干生物量、树枝生物量、树叶生物量、树根生物量的模型分别为lnW_T=0.824 7 ln(D~2H)-1.866 3,lnW_S=0.837 9 ln(D~2H)-2.831 9,lnW_B=0.882 2ln(D~2H)-3.902 1,lnW_L=0.765 9 ln(D~2H)-4.017 4,lnW_R=0.824 7 ln(D~2H)-3.649 7.  相似文献   

8.
为评估青海省森林生物量,按照不同径级,采用全收获法对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与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的生物量进行分析。利用胸径(D)、树高(H)、胸径-树高(D~2H)、D-H作为变量建立两个树种各器官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选择决定系数(R~2)、残差平方和(SSE)、平均绝对偏差(MAE)和平均相对误差(MPE)作为选择最优模型的检验指标。结果显示:(1)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总生物量实测值分别为8.35-944.36kg/株和13.07-568.11kg/株;青海云杉各器官的生物量相对分配百分数分别为干(50.99±9.65)%、叶(9.43±5.26)%、枝(12.65±4.46)%和根(26.93±6.59)%,祁连圆柏各器官的生物量相对分配百分数分别为干(48.74±9.69)%、叶(7.29±2.11)%、枝(15.23±8.07)%和根(28.74±6.41)%;(2)2个树种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均呈现显著线型关系(P0.001),拟合方程系数青海云杉为0.331 1,祁连圆柏为0.337 1;(3)随着径级的增加,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各器官的生物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百分数则呈现不同的变化。其中,青海云杉干的分配百分数总体呈波动状态,叶和枝的分配百分数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根的分配百分数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祁连圆柏干的分配百分数总体呈波动状态,叶的分配百分数呈线性下降趋势,枝的分配百分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根的分配百分数总体呈波动状态;(4)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总体上均以D-H为自变量的模型为各器官的最优模型,其总生物量最优模型分别为W=5.945D~(2.540)H~(-1.465)和W=1.282D~(1.250)H~(0.474)。  相似文献   

9.
油橄榄实生苗与扦插苗生长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不同育苗方式下1年生油橄榄苗木间的生长差异,对以油橄榄品种佛奥同一株成龄树的种子及枝条育成的1年生实生苗和扦插苗的生长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佛奥实生苗根(地下部)、茎、叶生物量的分配较为平均;佛奥扦插苗叶片生物量的积累最多,占其总生物量的36.45%,其根(地下部)的生物量次之,占其总生物量的34.73%,其茎的生物量最少,占其总生物量的28.82%,且其叶的生物量比其茎的生物量高出7.63%。2)实生苗的苗高同地径、根生物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其地径同根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扦插苗的苗高和茎生物量、根生物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其地径同茎生物量、根生物量亦均呈显著正相关。3)实生苗和扦插苗的地上部干质量、茎干质量、叶干质量,根干质量、根直径均呈极显著差异,其根总长、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尖数均呈极显著差异,表明实生苗地上部长势旺盛,根系发达。4)实生苗和扦插苗的地上部生物量、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同其根(地下部)生物量间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松苗木为研究对象,分别在75%遮阴和全光照条件下,测定云南松9个月苗龄的含水率和生物量。结果表明,全光照和75%遮阴的生物量干重分别为2.0~3.8 g/株和0.82~1.8 g/株,其中地上生物量占全株生物量的84.5%和83.0%。全光照有利于云南松苗木生物量的积累。在两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云南松苗木地上部分的含水率均比地下部分高,而且都存在一种倾向,地上部分含水率高的,地下部分的含水率反而低,这种相反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含水率与云南松苗木根、茎、叶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筇竹无性系种群生物量结构与动态研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Harper的构件结构理论 ,从群落和个体两个水平上研究了筇竹无性系种群的生物量结构与动态。结果表明 :(1)筇竹无性系种群分株的生物量优化模型为 :W =344 .0 96 3D - 2 2 .6 0 12。(2 )筇竹无性系种群中各分株生物量在 1  5年生的分配为 31.94 %、37.0 1%、13.30 %、16 .2 4 %、1.5 1% ;生物量在各构件单位的分配为秆 4 2 .72 % ,枝 5 .82 % ,叶 6 .5 2 % ,根 6 .70 % ,鞭 2 7.13% ,篼11.11%。(3)筇竹无性系分株生物量在笋 -幼竹生长时期符合Logistic增长 ;叶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 ,其峰值出现在 10月份 ,最低值出现在 2月份  相似文献   

12.
以抚顺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根据48株标准木数据,建立了落叶松人工林单木各分量(包括树干、树枝、树叶、根系和整株)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枝生物量的最优方程为lnW=-3.958+2.39lnD;叶生物量的最优方程为lnW=-5.631+0.834ln(D~2H);干生物量的最优方程为lnW=-3.716+0.96ln(D~2H);根系生物量的最优方程为lnW=-4.368+2.55lnD;全株生物量的最优方程为lnW=-3.131+0.938ln(D~2H)。所建立的模型精度都高于90%,误差很小,可很好地用于预测落叶松人工林单木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的冷箭竹无性系分株地上部分地径、株高及分株各构件(秆、枝、叶)生物量进行调查,研究了其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配结构和垂直分布规律,构建了基于地径、株高和D2H与不同龄级各构件和分株生物量之间的异速生长模型。研究表明:冷箭竹各分株含水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同一龄级分株构件含水率高低表现为叶>枝>...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NaCl胁迫下的刺槐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动态变化,揭示其对NaCl胁迫的适应机制,为刺槐林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1年生刺槐苗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NaCl浓度(0、1.5‰、3‰、4.5‰)下苗木的相对生长速率、生物量分配和NSC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1)随着土壤NaCl浓度增加,刺槐苗木的地径和苗高相对生长速率显著降低;随着NaCl胁迫持续时间增加,叶生物量的增速逐渐降低,而根生物量增速变化不显著,导致叶生物量比显著降低,根生物量比和根冠比显著增加。2)随着土壤NaCl浓度的增加,粗根、细根、茎和叶中的NSC(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在土壤NaCl浓度3‰以下梯度间差异不显著,但达到4.5‰各个器官中的NSC含量均显著下降,粗根的淀粉含量显著高于细根、茎和叶。3)相关分析表明,地径和苗高相对生长速率与叶生物量比、粗根可溶性糖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根生物量比和根冠比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粗根淀粉与细根可溶性糖和茎可溶性糖、茎淀粉与茎可溶性糖有着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NSC动态变化影响生物量分配进而影响器...  相似文献   

15.
连续2年使用80株1年生与2年生栗树播种苗为试材,采用全株取样对根、枝干、叶片等各器官生物量进行测定,分析栗树苗期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情况以及地径、苗高与各组分生物量的相关性,并建立以地径平方乘以苗高(D2H)为自变量,各组分生物量(W)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栗树苗期随着树龄增加,根生物量所占比例逐渐降低,枝干生物量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而叶片生物量所占比例变化不大;同一树龄不同苗高分级的苗木株数及其生物量近似于正态分布;单株生物量随幼苗的生长而明显增加;地径平方乘以苗高(D2H)与根、枝干、叶片、地上部分以及全株等各组分生物量(W)的幂函数回归方程模型回归性较高(决定系数R2=0.895 9~0.971 2,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MAPE=16.59%~23.01%),具有一定估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毛乌素沙地3种典型灌木生物量分配与土壤含水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灌木生物量是评价植被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参数,研究不同灌木类型的生物量分配规律对指导荒漠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以毛乌素沙地柠条锦鸡儿、油蒿、杨柴3种典型灌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灌木的生物量分配与土壤含水量特征。结果表明,3种灌木标准株整株生物量与各器官生物量均为柠条锦鸡儿﹥油蒿﹥杨柴,且均达到了显著性差异(P0.05);在根、茎、叶生物量分配及其比例方面,3种沙生灌木均表现为茎﹥根﹥叶,但各器官分配比例具有明显的差异。在植物含水率方面,杨柴和柠条锦鸡儿两种灌木各器官含水率表现为叶﹥根﹥茎,而油蒿则表现为根﹥茎﹥叶。3种灌木除叶片外(R2=0.45),整株(R2=0.74)和根(R2=0.66)的含水率均与土壤含水量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而茎(R2=0.86)的含水率与土壤含水量之间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P0.01)。3种沙生灌木在形态结构和水分调节利用方面均采取不同的方式来适应干旱生境,但其长效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2010年以及2011年滇西北云南松样地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找出滇西北云南松单木及林分生物量模型、林分生产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用胸径(D)、树高(H)、胸径与树高乘积(HD)、胸径平方与树高乘积(D2 H)估测单株云南松生物量的模型以幂模型为佳,精度R2为0.9988~1,显著值均达到了0.000都极为显著,根据云南松的生长特性最终确定(W=0.0479*(D2 H)0.9638(单位:W为kg,D为cm,H为m))为滇西北云南松单木生物量模型,精度R2=0.9999.(2)滇西北云南松种群生物量为8228.3t/hm2,滇西北云南松林群落生物量为8477.065t/hm2.上层生物的生物量占绝对优势,各层次生物量的大小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相似文献   

18.
膏桐人工林单木生物量回归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测膏桐(Jatropha curcas)人工林膏桐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探讨了膏桐各器官生物量与地径、株高和地径平方乘株高(D~2H)的相关关系,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不同器官的生物量回归方程,结果表明,以地径平方乘株高(D~2H)因子与叶、干枝、根和全株生物量相关关系最显著,可以用来估算膏桐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  相似文献   

19.
南方红豆杉容器苗含水率及生物量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2、3年生南方红豆杉容器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不同年龄各构件的含水率及生物量的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容器苗各构件生物量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增加,3年生南方红豆杉容器苗各构件生物量远大于1、2年生苗,各构件生物量分配大小表现为叶根干枝;苗高与地径,苗高、地径与干、枝、叶、根生物量以及地上、地下和全株生物量都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除了枝含水率先减少后增加外,其余南方红豆杉构件的含水率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地上、地下部分含水率与地上、地下部分、全株生物量都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塞罕坝地区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及生物量大小,给该地区樟子松林的经营及生态功能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了该地区樟子松生物量模型,并对樟子松林生物量的大小及其分配规律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单株各器官生物量的最优模型形式均为CAR类型,且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分别为W_干=0.026 8 D~(2.643 6)、W_枝=0.061 2 D~(1.862 7)、W_叶=0.112 4 D~(1.542 9)、W_果=0.000 04 D~(3.311)和W_整=0.093 D~(2.342 9);I地位级樟子松平均单株生物量明显高于II地位级,但林分总生物量则相反;与其他分布地区相比,该地区樟子松林生物量处于较高水平;樟子松生物量分配由高到低依次为干、枝、叶、果,其所占比重分别为50.87%~80.66%、10.76%~23.54%、7.31%~24.28%和0.34%~1.25%;树干生物量所占比重随林分年龄及胸径的增加而增加,枝和叶所占比例则随林分年龄和胸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