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深松旋耕联合作业是集深松、旋耕于一体的作业方式,可满足市场上大功率拖拉机配套农机具的需求。对深松旋耕联合作业进行分析,对深松旋耕联合作业机进行了设计分析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深松旋耕联合作业既可减少机具对土壤的压实度,降低作业成本,在保证作业质量的前提下又可以提高耕作效率,节省油耗。  相似文献   

2.
实施旋耕深松联合整地技术,是解决当前土地板结严重,耕地质量下降,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不同耕作模式的对比试验,证明旋耕深松联合整地技术是有效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防涝能力、改善土壤综合生产效率,节能减耗,提高作物产量的一项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3.
以深松、旋耕联合整地机具为代表的整地技术,实现了甘蔗地土壤耕作技术的第二次革命。本文通过分析研制的甘蔗地用1SG-230型深松旋耕联合作业机功能机构特点,阐述了甘蔗地机械深松联合旋耕联合作业技术生产和传统生产对比的效益分析及对我国热带地区甘蔗机械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深松旋耕复式作业机可以同时进行深松和旋耕作业,深松效果好,作业效率高,使用成本低,非常具有推广价值。通过深松旋耕机具在徐州旱作农业区的推广使用情况调研,简要介绍深松旋耕复式作业机具的技术特点及使用操作规范,对该机型在深松整地作业中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深松与旋耕组合作业机具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拖拉机农具机组匹配理论研制出与中等功率轮式拖拉机配套,能进行深松、旋耕组合作业的机具。以单位耕作面积所消耗的功率等参数进行机具总体参数的计算,对机具作了动力学分析,并进行了单独深松、单独旋耕以及组合工况的试验。试验表明,机具深松扰动影响宽度和旋耕宽度相匹配,旋耕作业时波动范围较小,偏牵引力矩对拖拉机行驶稳定性基本没有影响,所设计的组合作业机具能对农田实施保护性耕作。  相似文献   

6.
根据拖拉机-农具机组匹配理论研制出与中等功率拖拉机配套的深松、旋耕组合作业机具。以单位耕作面积消耗功率和单位面积所需牵引力等为参数进行机具设计,对机具进行了单独旋耕、单独深松以及组合工况的试验,试实验表明确定的单位耕作面积消耗功率值等参数可以作为机具总体参数计算的依据。联合作业时机具功率消耗小于旋耕和深松单独作业所消耗的功率之和,从而降低了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7.
为优化深松旋耕分层施肥机械设计,提高其作业效率和施肥均匀性,通过对传统机械结构的分析和改进,设计了一种新型深松旋耕分层施肥机械,并针对农艺要求提出机械改进方案。利用对机械进行强度和刚度分析,优化了机械结构参数。最后,进行了田间试验,验证了该机械的施肥均匀性和作业效率优于传统机械。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深松旋耕分层施肥机械具有优秀的性能和稳定的工作状态,可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深松旋耕复式农业机械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同时完成深松和旋耕两项作业内容,且深松和旋耕工作效果较好,相比于人工而言其效率更高,长期使用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结合旱作农业区的实际情况,详细阐述了深松旋耕复式作业机的使用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推广优化策略,对推广使用后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计算,希望能够对我国农业机...  相似文献   

9.
在原有灭茬旋耕机的基础上,增加深松功能,设计一种新型的灭茬深松旋耕起垄机。介绍该机的整体结构和工作原理,阐述机具主要部件的设计方案。该机一次进地可完成灭茬、深松、旋耕、起垄、镇压等联合作业,能够有效打破犁底层,改善作物生长的土壤条件,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农机深松作业技术是用深松机对土壤进行深松作业,从而打破犁底层,疏松土壤的农机技术。农机深松作业技术与深耕和旋耕作业技术不同,深耕技术主要是用深耕犁对土壤进行深耕翻作业,同时起到碎土和翻转土层的作用,耕深在25~  相似文献   

11.
旋耕深松整地法的试验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于晓军  杨传银 《农机化研究》1998,(2):114-114,121
旋耕深松整地法的试验应用于晓军张忠庆杨传银(黑龙江省华山农场)(黑龙江省北安农场局二龙山农场土地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之一,把好耕整地的质量关又是确保农业高产量、高效益的基础环节。旋耕深松整地法是目前最佳的整地方法。与传统的整地方法相比,它能够保护...  相似文献   

12.
赵静  鲁力群 《农机化研究》2008,1(6):106-108
针对机械化深松覆盖免耕沟播技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配套机具存在的动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深松、旋耕沟播联合作业思路,研制开发了深松旋耕沟播联合作业机。经过田间试验证明,该机具整机结构合理、性能稳定、适应性强、作业质量良好,为我国一年两熟区开展保护性耕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反旋深松联合作业耕整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现有深松旋耕联合作业机多为深松部件在前、旋耕部件在后的组合结构,较少考虑各工作部件作业时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基于深松部件、旋耕部件作业之间的交互作用,设计一种用于深耕的反旋深松联合作业耕整机,通过旋耕、深松、镇压多工序实现表层土壤细碎、秸秆埋覆,深层土壤疏松目的。整机以提高作业质量、减少作业阻力为设计目标,运用离散元仿真与正交试验、有限元仿真结合进行整机参数优化。离散元仿真结果表明:机具作业速度v_m为1.8 km/h、刀轴转速n为350 r/min、旋耕刀类型X为IIT195弯刀时,机具作业壅土量为5 283个土壤颗粒,植被覆盖率为98.37%,此时综合作业质量较优;有限元仿真结果验证了深松铲设计强度满足作业要求。以较优参数组合为基础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反旋深松联合作业耕整机旋耕深度、深松深度、地表平整度、土壤膨松度分别为182.8 mm、388.4 mm、18.3 mm、17.22%;旋耕深度稳定性、深松深度稳定性、植被覆盖率均在90%以上,完全满足深层土壤整地需求;与深松旋耕联合整地机相比,反旋深松联合作业耕整机在不影响作业效果前提下,提高了耕深稳定性、植被覆盖率,同时使牵引阻力降低了16.21%,作业稳定性、可靠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张中锋  郑晓莉 《农业机械》2012,(28):117-119
针对目前深松旋耕联合作业整地机,作业中深松铲立柱破土工作阻力大、入土行程长、表土易翻动、深松铲立柱易缠草以及机具升降时动力输出万向联轴器与机架前横梁易干涉等问题,设计一种弯刀圆形曲面铲式深松旋耕整地机,一次作业可完成深松、灭茬除草、翻压覆盖绿肥和旋耕碎土等工序,适用于玉米、小麦等作物播前的整地,有利于蓄水保墒,是农田作业的新型复式作业机具。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甘蔗深松旋耕联合作业机机架的静态特性,验证机架设计是否合理,以自主研发的1SG-230型甘蔗深松旋耕联合作业机机架为研究对象,进行静力学分析。采用UG三维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利用NX Nastran求解器进行机架弯曲工况和扭转工况的有限元静力学分析,得到机架应力集中位置和最大值以及应变发生最大位移,并在强度允许的范围内,轻量优化设计铲柄保险安装座板的厚度。研究结果表明:甘蔗深松旋耕联合作业机机架的设计满足强度要求,铲柄保险安装座板厚度优化为10 mm,机架整体质量减小6.8%。该研究为甘蔗深松旋耕联合作业机的优化和改进提供理论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拖拉机-农具机组匹配理论,研制出与中等功率拖拉机配套的深松旋耕组合作业机具,并根据试验和使用情况进行了改进设计,对一些关键部件进行了优化分析设计.试验表明,改进后的深松旋耕组合作业机具能更好地适应拖拉机作业和道路行驶,而机组所消耗的功率并没有增加,证实所做的改进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7.
1SZL—250A型深松旋耕施肥联合整地机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简化土地耕整工序,避免土壤频繁耕翻和有害压实,实现一次进地作业达到农作物播种前的土地整备要求,设计1SZL—250A型深松旋耕施肥联合整地机。该机可一次完成深松、旋耕、深施肥、镇压作业,还可根据需要分解重组,既可用于隔年深松破除犁底层,又可用于形成上松下实的熟地全面深松,也可用于草原牧草更新、荒地开垦等作业。创新设计双翼凿形组合深松部件、旋耕刀轴、防缠绕施肥器。田间试验表明,该整地机作业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正>汉沽管理区位于唐山市西南部,土壤类型主要为潮土类,包括盐化潮土和盐化湿潮土两个亚类,耕层土壤质地以粘壤为主。主要栽培作物为棉花、玉米,但近年来增产乏力,经济效益不高,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014年汉沽管理区列入河北省农机深松补贴项目工作以来,坚持"秸秆还田、熟化土壤、科学环保"的新型农机作业理念,围绕"灭茬、旋耕、深松、冬灌、春耙保墒"五个关键环节,开展农机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机具和联合整地作业机的要求,本文设计了基于保护性耕作的灭茬深松旋耕整地联合作业机。该机结构灵活,适用广泛,一次进地可以完成灭茬、深松、旋耕、镇压(起垄)等多项作业,不仅节约能源而且提高了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20.
旋耕深松灭茬起垄机在国内的区域分布十分不均衡。由于影响该机区域分布的因素较多,研究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此类研究相对较少。为此,在探讨影响旋耕深松灭茬起垄机区域分布的可能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确定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机化资金投入、农机化人员培训是影响旋耕深松灭茬起垄机区域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