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杨庆凯 《大豆科学》1995,14(3):260-262
从大豆灰斑病的危害、流行和蔓廷扩大之势论述了抗灰斑育种的重要性,从抗病品种抗性丧失、大豆生产面积扩大,重迎茬严重,灰斑病发生加重的情势说明了抗灰斑育种的现实意义。根据抗病遗传特点,指明了抗病育种的目标、亲本选配和杂交方式,后代选择鉴定以及品种推广等育种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
花生晚斑病是世界上危害最重、分布最广的花生真菌性病害之一。近三十年来在世界主要花生产区的危害逐渐加重,已成为制约花生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已育成抗晚斑病品种和品系、抗性遗传机制、抗病候选基因、数量性状基因座及分子标记和转基因抗性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花生晚斑病抗性育种的研究方向,为花生晚斑病抗性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北方春大豆品系对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的抗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详细了解我国近几年来育成的北方春大豆品系对灰斑病的抗性表现,对来自2003~2006年200份大豆品系的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抗性数据进行了整理,统计分析北方春大豆整体的抗性情况和各省育成的北方春大豆品系抗性表现及年度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4年北方春大豆品系灰斑病抗性总体表现良好,但仍有13.6%感病品系存在;黑龙江省参试品系的总体表现最好,抗性品系较多,感病和高感品系很少,而且具有丰富的免疫材料;吉林省缺乏抗性好的品系,感病的多且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辽宁抗性品系多,但感病,尤其是高感的多,但高感品系年度间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其它省区的春大豆,免疫和抗病品系少,高感品系多,但近年来,抗病材料在不断提高,高感材料不断下降.该研究对于今后大豆灰斑病抗性育种和大豆品种审定及推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淑梅 《大豆科学》2007,26(5):744-747
对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上常发生和危害较重的三种主要病害大豆灰斑病、大豆疫霉病和大豆根腐病进行了抗性鉴定方法研究概述.较系统的总结了作者从事研究工作的部分内容--抗性鉴定方法,在借鉴和吸收他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三种病害较完整的鉴定方法和体系.  相似文献   

5.
大豆灰斑病是由真菌类病原菌引发的,能导致大豆植物体整株死亡的恶性植物病害.hrpZpsta基因所编码的激发子harpin蛋白,已被证实能够通过引起植物过敏性反应来提高植株机体对多种病原菌的抗性.将含有hrpZpsta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到大豆品种吉农17和吉农29中,以所得的T4代株系为试验材料,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与人工接菌方式对其进行检测.Southern blot和RT-PCR鉴定结果表明hrpZpsta基因能够在吉农17和吉农29的T4代转化株系中稳定的遗传和表达,并且转化植物后代对灰斑病病原菌的抗性较受体品种明显提高.此外,不同大豆受体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多抗性大豆育种现状及对策分析廖林,刘玉芝(吉林省农科院大豆所公主岭,136100)随着病虫害的频繁发生,品种的多抗性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育种家和植物病理学家开始携手探讨病害机理,品种的广谱抗性以及遗传机制等问题。目前拓宽抗源种质,开展多抗性或多抗品...  相似文献   

7.
大豆灰斑病研究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灰斑病研究概况与展望马桂珍,暴增海(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农学系)大豆灰斑病又称大豆褐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1915年日本首次发现,以后其它国家相继报道。我国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也很普遍,尤其是黑龙江大豆产区。目前已成为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的...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近年北方春大豆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抗病性水平的演化,为大豆生产提供更好的育种思路和抗性育种材料,本研究利用中国北方春大豆种植区主要流行的SMV Ⅰ、SMVⅢ株系和大豆灰斑病菌1号、7号混合生理小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评价2016-2019年参加北方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不同生育期组品种(系)对流行病害的抗性.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豆灰斑病研究现状与抗病育种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大豆灰斑病研究现状与抗病育种进展王德亮(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作物所)胡炳志(黑龙江省绥滨农场)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SojinaHara)于1915年在日本最先报道,相继在美国、巴西、印度、苏联、委内瑞拉、危地马拉、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大量报...  相似文献   

10.
大豆抗菌核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大豆菌核病是导致大豆严重减产的第二大病害,近十几年在我国尤其是东北的黑龙江和吉林大豆主产区发病日趋严重.综述大豆抗菌核病遗传育种领域的相关研究,即抗性鉴定方法、抗病种质资源、抗性遗传与QTL和抗性基因工程等4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目前大豆抗菌核病遗传育种研究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大豆孢囊线虫抗源筛选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概述了我国自70年代以来对大豆孢囊线虫病的抗源筛选,抗性遗传及在抗病育种中的利用。  相似文献   

12.
小麦纹枯病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近20年来小麦纹枯病危害有普通加重的趋势,对小麦高产稳产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从小麦纹枯病的病原、发生规律、危害损失、抗性遗传、抗病机理、抗源筛选以及防治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小麦纹枯病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缺乏简便可行的抗性鉴定技术、稳定高抗抗源和有效研究手段,提出了运用复交、近缘杂交、诱变等方法创造新抗源,利用分子生物技术进行遗传研究和辅助抗病育种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小麦纹枯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近年来中国小麦纹枯病的研究现状,对该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陈述,并建议在今后的小麦纹枯病研究工作中,应加强抗性遗传机理研究;通过抗源材料的鉴定、筛选,辅以分子标记等手段,进一步提高抗病品种选育的效率,以尽快满足生产之需.  相似文献   

14.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病资源筛选及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用大豆疫霉根腐病菌1号生理小种对580份大豆材料(生产上主栽品种、即将推广的新品系,以及大豆资源材料)进行鉴定,筛选出一批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品种和资源材料,为大豆疫霉根腐病重发生区提供了种植品种,也为抗疫霉根腐病育种提供了杂交亲本。并对其抗性遗传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大豆花叶病毒遗传的三体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君 《大豆科学》2005,24(4):310-313
从大豆花叶病毒的形态抗性遗传标记、分子生物学特点、生化遗传、分子标记四个方面阐述了大豆研究所在大豆花叶病毒病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以病毒病侵染大豆品种后的蛋白亚基变化、防卫系统细胞保护酶-过氧化物酶、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的酶蛋白分子表达特征,大豆叶肉细胞膜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体系的变化特证;大豆细胞膜质过氧化有毒代谢产物的积累和变化,以及SMV蛋白酶的分析结果,阐明了大豆病毒病的分子生物学特点;通过杂交和回交后代表型遗传特征鉴定和分析,证实大豆花叶病毒SMV的成株抗性的遗传基因表达特点,并利用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标记不同抗性品种和杂种后代的抗性遗传,发现大豆病毒的生化遗传标记特征与成株抗性的表型特征相一致,可利用同工酶表达的遗传特征,筛选抗病毒杂交后代的一种技术.同时利用PCR技术,对杂种后代的F1、F2代群体的抗性和遗传进行分析,证明大豆对SMV1号株系的抗性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通过RAPD技术研究证实,其显性RAPD标记是OPN1400/1300与黑农39的抗病基因的遗传距离为8.2cm,它为抗大豆花叶病遗传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导我国主要三系及其组合的抗瘟性和抗瘟性遗传的表达特征,讨论了提高杂交水稻抗瘟性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大豆品种(系)耐低钾性的筛选与评价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从国内外收集到不同来源大豆56份在低钾土壤上种植,发现不同品种(系)大豆对低钾的耐性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通过研究耐性与产量的关系。将这些品种(系)分为高产敏感型,高产不敏感型,低产敏感型和低产不敏感型4种类型。其中高产不敏感型与低产不敏感型具有钾高效基因。可作为基因材料应用于栽培和遗传育种的研究上。  相似文献   

18.
玉米粗缩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粗缩病是一种世界性玉米病害,近年来已严重威胁我国玉米生产.培育高抗粗缩病的玉米新品种是减轻产量损失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本文从病原、病症、鉴定方法、种质资源筛选、抗性遗传、抗病QTL定位和抗病育种方面综述玉米抗粗缩病理论与研究进展,展望玉米抗粗缩病抗病育种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3个不育系和4个恢复系的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试验和12个杂种的联合区域试验,在自然感病条件下,研究了菌核病抗性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等参数。结果表明:菌核病抗性的一般配合力选择是有效的,在抗病育种的亲本选配上居于重要地位。向日葵菌核病抗性的遗传能力较强,遗传是主要的,环境影响是次要的。通过早代选择,有可能选育出抗菌核病的材料。  相似文献   

20.
大豆对胞囊线虫抗性遗传与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大豆胞囊线虫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已经证明大豆对胞囊线虫的抗性受多个基因控制.但由于抗性鉴定工作量大、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以及大豆胞囊线虫群体本身的异质性,各个研究者的结果差异很大,具有抗源和组合特异性.Riggs等建立的生理小种鉴定模式虽被广泛采用,但鉴别寄主中抗性基因的重叠引起研究者的争议.分子标记结合经典遗传试验定位了2个抗性基因位点rbg1和Rhg4,rhg1在抗性遗传中贡献较大且具有非小种专化抗性,对抗病育种和基因克隆有重要意义,在G连锁群上许多与rhg1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已经找到,并证明在抗性鉴定中有很大的利用价值.Rhg4位于A连锁群上,距离i位点0.35 cM,与1、3号小种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