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林下植被发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选择不同栽植代数(1、2、3代)、不同发育阶段(5、10、15、20a)、不同立地(14、16、18地位指数)的杉木人工林,进行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林下植被变化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栽植代数对杉木林林下植被发育有较大影响,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林下植被种类、频度及生物量均存在明显差异。1、2、3代杉木林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分别为69、54、59种,并未出现不同代数杉木林的特有种,但不同代数杉木林林下植被物种出现的频度不同;随栽植代数增加,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及其分积累均呈递增趋势,其养分浓度高于杉木凋落物,2、3代杉木林林下植被的养分积累分别比1代增加16.90%和37.49%,杉木林林下植被具有较好的养分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2.
多代连栽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的闽北林区,选择不同栽植代数、不同立地及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进行多代连栽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长力影响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多代连栽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产力有较大影响。随栽植代数增加,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平均木生物量、林分生物量及林分净生产力均呈逐代下降趋势,表现为1代>2代>3代,其中2代16地位指数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林分生物量比1代下降1 45%~11 68%;3代杉木比1代下降17 44%~60 53%,比2代下降16 23%~55 31%,多代连栽导致了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明显衰退。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连栽代数的巨尾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按径级标准木法,测定3年生不同连栽代数的巨尾桉人工林生物量,建立其估算模型,计算出3年生不同连栽代数巨尾桉人工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结果表明:第1,2,3代巨尾桉人工林年生物量分别为37.81,37.02,26.59 t/ hm2;林分年净生产力分别为12.60,12.34,8.86 t/(hm2·a);干材年生产力分别为6.12,6.14,4.33 t/(hm2·a)。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下降趋势不明显,第2代林干材生产力高于第1,3代林。  相似文献   

4.
连栽桉树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和定位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连栽代数的桉树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6年生不同连栽代数的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第1、2、3代林分乔木生物量分别为47.44、44.13、66.59t/hm2,生产力分别为13.18、12.26、18.50t/(hm2·a)。在立地条件、栽培措施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连栽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和生产力存在显著差异,但没有出现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产量下降的现象,而是呈现出第3代林分产量明显高于第1、2代的趋势,分别比第1、2代林分高40.37%和50.90%,第1代比第2代林分高7.50%。连栽对林下植被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多代连栽人工林碳贮量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收集多代连栽桉树、落叶松和杉木人工林生长和土壤方面的数据,分析了不同代数间林分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变化,并定量或定性分析了混交、施肥等地力维护措施对林分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影响.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贮量均呈现明显的下降,2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贮量分别比1代下降24%和10%,3代分别比2代下降39%和15%.地力维护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防治连栽人工林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贮量的下降,2代杉阔混交林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贮量分别比2代纯林提高69%和19%;2代桉树与相思属树种的混交林生物量比2代桉树纯林增加29%;施肥可使2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提高22%.轮作和林下植被培育也能提高林分生物量,但对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多代杉木人工林生长发育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选择不同栽植代数(1、2、3代)、不同发育阶段(5、10、15、20年)、不同立地(14、16、18地位指数)的杉木人工林,进行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生长发育特点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连栽导致了杉木生长的明显衰退,2、3代杉木戏分别比1代杉木下降7.29% ̄11.61%和15.63% ̄21.47%,树高分别下降7.89% ̄11.76%和17.76% ̄22.35%,蓄积量分别下降21.02% ̄24.61%和38.70% ̄44.18%,而且随栽植代数的增加,杉木戏、树高生长速生期开始时间推迟,速生期缩短,林木分化日趋明显,中级木比例减少,大、小级木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7.
对南平溪后29年生杉木林不同连载代数林分生物量、净生产力及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研究结果表明:随连载代数增加,林分总生物量下降,林分净生长量及乔木层净生长量占林分净生长量比例均有明显降低,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贮量减少,乔木层营养元素吸收量、存留量和归还量均下降,但林下植被层营养元素吸收量、存留量和归还量则明显增加,林分的营养元素吸收量、存留量和归还量却增大。不同代数杉木林营养元素总的循环速率为2代(0.  相似文献   

8.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8,自引:8,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选择不同栽植代数(1、2、3代)、不同发育阶段(5、10、15、20a)及不同立地(14、16、18地位指数)的杉木人工林,进行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连栽导致了杉木林地土壤肥力的明显下降,随栽植物代数增加,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林地水稳性团聚体、非毛管孔隙、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及土壤各项养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土壤结构体破坏率和容重却呈增加趋势,林地肥力朝不利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城东乡荆东村,采用树干解析法对不同林龄(10、24、40 a)的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模式进行测定,并采用回归模型:W=a(D2H)b进行生物量拟合。结果表明:W=a(D2H)b可作为3个年龄序列的杉木人工林不同器官生物量的估算模型。杉木人工林不同器官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幼龄阶段叶片和枝增长较快,中龄阶段树干增长较快,从中龄林向成熟林过度阶段生物量积累速率减慢。在不同生长阶段,杉木人工林不同器官对总生物量的相对贡献明显不同,其中树干所占比例最大(50.0%~73.4%),且随种植年限呈递增趋势,而根系所占比例随林龄的增加呈递减趋势,说明树干是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18a、22a、38a等3个不同林龄的林分,每个林龄林分设置15块样地。通过样地调查,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分生物量、林下植被层生物量、林分净生产力进行研究,以揭示其生物生产力。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18a、22a、38a的林分生物量分别为94.58t/hm2、101.19t/hm2、216.25t/hm2。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以干材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51.36%以上;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层中凋落物层与灌木、草本层的生物量也随着林龄的增加而不断积累;华北落叶松森林净生产力表现为乔木层的净第一生产力、不同林龄阶段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植被净生产力均较高,达到4.60t/(hm2·a)以上,其中干材的净生产力积累最快,为2.36~3.20t/(hm2·a)。  相似文献   

11.
轮伐期对杉木人工林地力维护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全国杉木中心产区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长及生物量的调查,研究轮伐期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养分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轮伐期经营的杉木林林分生物量及其养分分配规律存在差异,随年龄阶段的提高,杉木枝、叶、根、边材及林冠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干、皮和心材比例逐年增加,边材/心材及林冠/树干比例下降,轮伐期越短,每采伐单位杉木干物质所带走的养分越多,对地力的消耗越严重;同时短轮伐期还造成采伐、炼山  相似文献   

12.
不同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杉木1年生幼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关于现有人工林的地力衰退问题,在世界林学界范围内已得到基本一致的认同,但也有持不同意见者,有的将2代人工林的多种表现称之为“第2代效应”,包括品种改良和施肥等措施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常规措施导致的负面影响在内,造成认识不同的原因在于试验的方法和数据...  相似文献   

13.
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直接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该文以冰砬山3个年龄阶段的蒙古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木收获法建立了生物量与胸径的相对生长方程,推算了各林龄的生物量、生产力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的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12.09 t.hm^-2、224.92 t.hm^-2和276.18 t.hm^-2。蒙古栎林分配到其地上生物量的比例,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与此同时分配到根系生物量的比例从幼龄林的36%下降到28%。蒙古栎林乔木层的年平均净生产力在中龄林达到最大12.13 t.hm^-2.a^-1,比幼龄林和近熟林分别高3.43 t.hm^-2.a^-1和1.42 t.hm^-2.a^-1。在所有不同年龄阶段,各器官的生产力占总生产力的比例平均为叶(45%)〉树干(30%)〉根(18%)〉枝(7%)。  相似文献   

14.
福建柏、杉木及其混交林生长与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66,自引:1,他引:66  
盛炜彤  薛秀康 《林业科学》1992,28(5):397-404
本文从林分生长、空间分布格局、生物量及其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对14年生福建柏、杉木纯林及其混交林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南方丘陵营造福建柏、杉木混交林有利于维护地力和形成稳定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在经济、生态和美学方面均优于杉木纯林。混交林生物量比杉木、福建柏纯林高22.9%和4.7%,达79.58 t/ha,福建柏纯林比杉木纯林高17.4%。补植福建柏是改造杉木中低产林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的差异,明确林龄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福建武夷山脉选择3、12和38年生的杉木人工林,采用Biolog-ECO法研究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表土层(0~20cm)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特征,并对土壤微生物利用各类碳源的特性进行热图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相关性分析,揭示利用碳源的差异及导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McIntosh多样性指数和McIntosh均匀度指数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在96~168h培养时间内,38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显著高于12年生和3年生(P<0.05)。38年生对酚酸类、胺类和氨基酸的利用强度较大,12年生对酚酸类、多聚物和氨基酸的利用强度较大,3年生对多聚物、羧酸和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强度较大,并且38年生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羧酸和胺类的强度显著高于3年生,而12年生和3年生土壤微生物群落对6类碳源的利用率差异不显著(P>0.05)。热图分析结果表明:38年生和12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能够代谢31种碳源底物,而3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仅能代谢19种碳源底物。环境因子中,土壤pH、全氮、速效钾和碳氮比能够显著影响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功能。【结论】38年生杉木人工林表土层(0~20cm)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和多样性最高,3年生最低,pH、全氮含量随林龄的增加而上升,碳氮比则随林龄增加而下降,因此林龄是驱动杉木人工林土壤生物学和非生物性质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红心杉连栽对地力和林分生产力的影响,为红心杉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取立地条件相同的第1(G1)、2(G2)、3(G3)代红心杉人工幼林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换时间的方法,测定第1、2、3代红心杉幼林地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中的土壤酶活性及主要理化性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估不同代次红心杉幼林林地的土壤肥力,探究与分析连栽红心杉林地肥力下降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指数F值的变化范围为5.993-4.436,23个评价指标通过“降维”成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8.913%,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71.862%,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9.123%,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仅有7.927%;随着连栽代次增加和土层加深,土壤水分和孔隙指标均呈降低趋势;大量元素、有效微量元素、脲酶和磷酸酶活在第1、2、3代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当前的种植方式下,随着红心杉连栽代次的增加,土壤肥力和容蓄能力下降,脲酶、磷酸酶、全P、碱解N、速效K、有效Cu、有效Mn和有效Fe是影响土壤肥力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