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低温对玉米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低温对玉米种子发芽、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从细胞膜结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保护酶活性等角度阐述了低温影响玉米的生理机制,介绍了玉米的耐寒性机理,并对玉米耐寒性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玉米自交系芽期耐寒性的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低温人工气候箱, 设置0℃、1℃、2℃、3℃共4种胁迫温度, 2、4、6、8 d共4种胁迫时间, 采用4×4交互式设计的方法, 对来自国内外36份玉米自交系进行芽期耐寒性强度的研究, 建立玉米自交系芽期耐寒性鉴定方法, 为耐寒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优异基因资源。结果表明, 随着低温胁迫的增强, 各玉米自交系的平均存活率都随之降低, 以2℃/6 d低温胁迫下的36份玉米自交系存活率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表现为最大, 该低温胁迫强度对于玉米自交系芽期耐寒性鉴定是比较合适的胁迫条件。在2℃/6 d低温胁迫下, 筛选出强耐寒自交系7份, 中度耐寒自交系11份, 敏感自交系17份, 高度敏感自交系1份。来自俄罗斯的玉米自交系芽期耐寒性显著强于来自其他地区的自交系, 从中挖掘极强耐寒种质资源的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3.
玉米作为热带作物已得到广泛研究。由于其较高的种植价值,科学家们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使之能适应于低温环境。 Leith(1918)首次报道了关于玉米耐寒性的研究,他对在冰箱内发芽的玉米进行了6年的筛选,发现该品系的成熟期比原来亲本类型的提前一周。后来的研究者们着重进行了发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低温胁迫下植物伤害机理,综述了低温胁迫下植物形态特征、叶结构、植物抗氧化系统、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及基因表达响应研究,并且探讨了今后低温胁迫研究方向。目的是为植物主要是农作物耐寒性种质资源的筛选和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玉米冷害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就玉米低温胁迫对玉米的生长发育、生理变化及生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重点对低温胁迫在玉米光合作用、蛋白质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等方面的研究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玉米低温冷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综述了低温冷害对玉米生理生化的影响以及目前防御玉米低温冷害的主要方法措施,分析了这些方法措施对玉米幼苗的作用机理,并结合目前实际情况对玉米防御低温冷害的研究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7.
观赏榕树树形优美,枝叶多姿多彩,清新自然,为重要的榕属植物观赏种类.它们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冬季时有冻害发生.过去对榕属植物耐寒性的研究,仅见形态指标来描述.鉴于植物细胞膜因低温作用透性加大,细胞内的电解质外渗增加,因而可利用电导法测定耐寒性,在龙眼、甘薯、桉树等上已有应用本试验试用电导法测定观赏榕树耐寒性.  相似文献   

8.
宋友  王继安 《大豆科学》2006,25(3):299-303
对9个大豆品种的发芽和苗期的耐寒性进行了鉴定,在常温(25℃)和低温(10℃)胁迫下分别测定了种子发芽特性及幼苗素质的各项指标.以各性状低温与常温下测定值的比值(相对值)作为耐寒性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在低温逆境下,苗比根对低温更敏感,耐寒品种的根和幼苗总干重未下降.通过聚类分析,解决了由于性状相对值差异微小而难以评价大豆耐寒性的问题,将品种分成了耐寒、中等耐寒和低温敏感3类.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对发芽率、相对幼苗全长、相对地上部苗高、相对地上部苗干重及相对根干重之间显著正相关,是较好的耐寒性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夏镇卿  路海东 《玉米科学》2020,28(3):99-104
土壤温度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很强的调控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根区土壤温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结合目前农业生产中土壤低温和高温对玉米造成危害的现状,从土壤温度对作物根区土壤环境以及玉米根系生长、冠层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影响方面,综述土壤温度对玉米生长发育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介绍改变土壤温度的措施以及对玉米土壤温度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不同采集地割手密无性系进行耐寒性综合评价,探究割手密耐寒性与其生长地海拔、纬度的关系,筛选耐寒性种质资源。以40份割手密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在苗期低温胁迫后测定各无性系材料的7项生理指标,利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模糊隶属函数分析法对其耐寒性差异进行综合评价。低温胁迫处理后,割手密的脯氨酸(Pro)、丙二醛(MDA)、电导率(PMP)、可溶性蛋含量(SP)均呈上升趋势,其中脯氨酸含量上升最大,升高了43.81%,而叶绿素(Ch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叶绿素含量减少35.01%,下降程度最大;叶绿素、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异系数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增长最大的是叶绿素,是对照的1.76倍;相关性分析显示,40份割手密无性系耐寒性与其生长地的海拔、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7、0.686;模糊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将40份割手密无性系的耐寒性分为三类,其中高耐寒类型有10份材料,中耐寒性有19份,不耐寒性11份。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采集地割手密材料之间耐寒性指标存在明显差异;耐寒隶属函数与海拔、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即高海拔和高纬度的割手密耐寒性强、低海拔和低纬度的割手密耐寒性弱,表明在相近海拔范围内决定耐寒性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在相近纬度范围内决定耐寒性的主要因素是海拔。该结果为割手密种质资源在甘蔗耐寒育种中的进一步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沙培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水杨酸和甜菜碱浸种后对胁迫下玉米萌发和解除胁迫后苗期生长性状的影响,比较不同胁迫类型间的药剂浸种效果差异。结果表明,与低温胁迫相比,低温干旱双胁迫使玉米发芽势、地上部干鲜重和鲜重根冠比极显著下降。水杨酸和甜菜碱均能显著提高不同胁迫下玉米子粒发芽势,显著减少可溶性糖含量。对于幼苗高度和幼苗干鲜重,药剂浸种表现为低温胁迫下抑制效果和低温干旱双胁迫下促进作用。根系总长对药剂浸种的响应强于其他根系性状,且对甜菜碱的响应更为显著;地上部生长对水杨酸的响应强于甜菜碱。随着药剂浓度升高,水杨酸效果减弱,甜菜碱效果增强。  相似文献   

12.
以玉米品种农大108为试验材料,当玉米幼苗2叶1心时,一部分在常温下(25℃/18℃)培养,另一部分在低温下(10℃/4℃)培养,以叶片喷施0.4 mmol/L亚精胺为处理组,喷施蒸馏水为对照组,研究亚精胺在玉米幼苗冷胁迫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抑制了幼苗生长,加剧了叶片中超氧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产生,提高了膜脂过氧化水平,降低了叶绿素含量。叶片喷施亚精胺,显著缓解了冷胁迫导致的生长抑制、叶绿素含量下降、活性氧积累和膜脂过氧化,提高了幼苗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使抗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此外,亚精胺处理提高了冷胁迫条件下幼苗热激蛋白HSP70和HSP90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外源亚精胺能提高玉米幼苗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3.
水杨酸和赤霉素复配剂对低温下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将水杨酸(SA)和赤霉素(GA)进行复配,研究复配剂(SGM)对田间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GM处理提高低温胁迫下玉米的生物产量,试验中SGM3(SA0.03%+GA15 mg/L)处理的生物产量比对照高5.04%;拔节期SGM处理的玉米单株叶面积均高于对照,其中SGM3处理的叶面积较对照提高17.42%,达显著水平;SGM处理使玉米幼苗叶片在低温胁迫条件下总叶绿素含量增加,提高低温胁迫条件下玉米幼苗的光合速率;SGM处理可在低温胁迫下保护玉米幼苗叶绿体结构,保持叶绿体超微结构完整,基质片层结构清晰,基粒片层排列整齐。  相似文献   

14.
低温下外源水杨酸对玉米幼苗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张富平  张蕊 《玉米科学》2007,15(4):083-085
0.5mmol/L水杨酸(SA)预处理玉米幼苗降低了低温胁迫期间玉米幼苗体内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阴离子(O2-.)的产生速率。酶活性分析表明,SA预处理后玉米幼苗在低温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低温对照高。常温下用0.5mmol/LSA预处理玉米幼苗,提高了保护酶的活性,从而提高了玉米幼苗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5.
东北玉米低温冷害远程诊断系统设计与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东北地区较易发生玉米低温冷害、不易诊断、数据获取时效性差、诊断参数代表性差等不足,研究构建一个准确、便捷的玉米低温冷害监控与远程诊断系统。通过总结东北地区玉米低温冷害领域专家的经验,结合多年的历史气象资料,对初终霜日期进行宏观预测,根据田间观测的适时环境参数对低温冷害作出及时准确判断和预测。在玉米灌浆期对该系统进行了验证和应用,得到很好的预期效果。初步构建了一个基于Web技术的玉米低温冷害远程诊断与管理系统,为玉米低温灾害的监控和诊断提供了准确、及时、便捷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玉米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张旭  赵明  李连禄  李学会 《玉米科学》2002,10(3):060-062
温度是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限制因素,影响着玉米的很多生理生化特性.本文着重介绍了玉米温度因子中低温冷害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浅谈抗旱耐深播高产玉米新品种的利用与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杂交种在生产上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玉米产量,而地处干旱少雨的华北地区,则由于十年九春旱,现有品种难以保证玉米适时下种、高产稳产,直接制约着旱地玉米生产的发展。我所利用具有长根茎特性的印地安蓝粒玉米种质,培育出的抗旱耐深播高产玉米新品种,播深20cm能正常出苗,对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春播玉米生产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春旱不误适时探墒深播保全苗,伏旱深层根系有水“喝”,从品种上解决了千百年来旱地玉米生产发展缓慢、产量不高不稳的老大难问题。  相似文献   

18.
提高超甜玉米耐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中文  刘明久 《玉米科学》2006,14(3):093-095
试验以2个南方超甜玉米品种和1个北方超甜玉米品种:甜8号、粤甜3号和华甜玉1号为试材,设计了7个种子处理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早春播种气温较低的条件下,进行增强超甜玉米耐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较低的早春播种,种子处理能显著地增强甜玉米种子的耐冷性。表现为提高田间出苗率、成苗率效果显著,最高可提高田间出苗率35.2%;以噻酮、丙酮、氮酮的处理效果最好。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噻酮和氮酮用于增强作物耐冷性的研究。与以往的方法比较,本研究所提供的方法具有安全无毒、操作简便的优点,可以更好地应用于甜玉米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9.
用DDRT-PCR技术研究玉米自交系承18在常温和不同低温处理下基因表达的变化,分离了10条差异表达的c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中部分与前人克隆的抗逆cDNA同源,部分与信号传导相关基因同源,部分与功能未知的cDNA同源。用Northern杂交方法对差异片段MCI16做了进一步鉴定,同时还对玉米Cat3、拟南芥CBF1和FAD3基因在不同低温处理的玉米幼苗中的表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CI16、Cat3等基因受低温的诱导表达,对提高玉米的抗寒力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玉米抗冷种质资源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296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通过低温发芽、苗期低温胁迫和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合田间验证,最终筛选出3个玉米抗冷自交系。开发了3对EST-PCR分子标记,用以区分感冷和抗冷的自交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